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_第1页
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_第2页
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_第3页
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_第4页
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

姓名:班级:考号:

一、文言文阅读(共22题;共304分)

1.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瓮,足—水中。众皆弃去,光—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写字,注意把字写工整。

⑵把下列是"瓮"的•幅图选出来。

(3)读古文的时候,通常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中间停顿一卜,请你把卜.面不符合这种停顿方法的

一项选出来.()

A.群儿/戏于庭

B.众皆/弃去

C.儿/得活

(4)读完短文,你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把卜面恰当的一项选出来。()

A助学好问

B.心明机智

C.诚实守信

2一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了期日:“善战乎鼓琴,逆巍乎若太山小连之间而走在

流水,铺了•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铺了•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小远之间而走在流水

少选:________

志: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两处)。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o

(4)读了《伯牙鼓琴》,我们知道了人们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读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

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

如成人。

[注释】短文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i):多年生草本植

物,与芦苇相似。③闾(而)里:乡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及其稍长,而家无力读。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15字。

B.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竹字。

(3)“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池从小就写诗歌文章,一直写到成人。

B.池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C.也从小写百歌文章,就是跟成人学的。

(4)联系自己的读竹经历,说说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4.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读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

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修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

如成人。

[注释)短文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获(di):多年生草木植

物,与芦苇相似。③闾(10)里:乡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及其稍长,而家无电读。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B.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状/画地,教以书字。

(3)"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他从小就写诗歌文章,一直写到成人。

B.池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C.他从小写诗歌文章,就是跟成人学的。

(4)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如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如也。

②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如之为知之()

A.知道B.记住C.智慧

②足如也()

A.知道B.记住C.智慧

③心到最急()

A.紧急B.重要C.着急

(2)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两则片段都是讲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中,片段①侧重讲,片段②侧重讲o

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

(4)片段①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片段②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本学期

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6.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o

乡博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

出。

(1)理解词语。

树穴:。谋:o遂:O

(2)用原文语句填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群儿击球时“”,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结果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7.阅读

《伯牙鼓琴》

—,o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铺子

期又日:”善哉乎鼓琴,一。"钝子死,一,一,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钝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领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8.小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②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用。秦青弗止⑤,饯于郊衢⑥,抚节①悲歌,声

振林木,响遏⑧行云。薛谭乃谢⑨而求反中,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于:向。③穷:尽,完。④遂辞归:于是就告辞I可家。⑤弗止:没有劝阻。⑥饯行于郊

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⑦抚节:打着节拍。⑧遏:阻止。⑨谢:道歉。

(1)下列对."响遏行云"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形容秦青的歌声非常悲痛。

B.说明秦青的歌声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

C.说明秦青的歌声悦耳,天空中的云都被陶醉了,忘记了流动。

D.形容秦青的歌声喷亮,高人K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下列对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谭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

B.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C.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别力,

D.薛谭有着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3)读画横线的句子,结合注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4)薛谭要回家的原因是。(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5)这则文言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9.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

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力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所学习?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寇准雅量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日:"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

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日:"何以教准?"咏徐日:“《雷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

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口①初:当初。②入相:当了宰相。③僚属:下属的官。④及:到了.的时候。⑤罢还:免去官

来。罢,被免官,停职。⑥严:这里作尊敬解。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具,备办。待,接待。⑧《霍

光传》:载于班固(汉书3)《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监子大理”之语福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

符霍去病的异母之",⑨莫谕:不明白。谕,了解,明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谓其僚属曰谓:

咏适自成都罢还适:

淮送之郊之:

咏徐曰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②桂严供帐,大为具待。

(3)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

11.读古文《打戴嵩画牛》,完成题目。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囊玉(),常以

自随。

一日()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丘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

掉尾而斗,遂()。“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2)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文中下列字词的意思。

戴高:拊掌:股:谬: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则文言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巾

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摘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

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对牧童的性格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B.勤于思考,知错能改。

C.拜于观察,率真活泼。

D.勇敢果断,活泼可爱。

(2)对选文蕴含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B.如错能改,才能获得真知。

C.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下列诗文名句与选文表达的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行,必有我师焉。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世老人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

厌(4),而不敢自用。或人⑸从⑹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⑺。自(8)堂而出,随步辄减⑼。比⑩

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Q1)复嘱。2)云:"我倾家赔(13)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假

(14)死,田宅没官(15),货财充于Q6)内帑功矣。

[注释J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接近。③或人:有人。④丐:施予,给子。⑤寻:不久,过了

一会儿。⑥慎:千万,切切。⑦效:仿效。⑧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⑨没官:被动语

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⑩内帑(tang):旧时指国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聚敛无戾厌:

或人从之亲丐者生求:

山至于外比至:

我假家诲君糕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②我倾家贿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3)根据文意,我们得知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4.义言文阅读

余(常尝)(渭谓)读书有三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既)

不专一,却只(慢漫)浪(通诵)读,,o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凯岂)不到乎?

(1)在上面的""上把这篇短文补充完整。

(2)文中括号里的汉字用哪个合适,在原文中找出来。

(3)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从这段选文,我们知道了一种读书方法。本学期,你还学到了哪些读书方

法?简要写出一种。

(4)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这段选文的作者是,“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两句诗也是他创

作的。

(5)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赏",桃花流水瞰鱼肥”之美景,品"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之乡思,悟"非澹泊无以明志,"之境界……”一万年太久,”,让我们抓住

现在,走进经典,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

(6)用心读书才能有所得。本学期你用心读书了吗?选一本你印象最深刻的,把I5名和.主要内容写在下

面。

书名:《》,主要内容:0

15.背写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________

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既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宿服

B.征服

C.服从

(5)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16.义言文阅读

王戌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6)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假如你当时要是在场,听了王戎说李子是苦的,你会怎样想?怎

样做?

17.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

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一一《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善:擅长。③使:让。④渡鹄(h6nghU):天鹅。⑤弓缴(zhu6):弓箭。

⑥弗若:不如。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

A.支援

B.拉

C.引

(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很重要。

A.学习态度

B.经验

C.智力

D.基本功

18.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看道边李树多字济我。

子:折枝;

②取乏,宿疯。

之:信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如果再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道边苦李

B.王戎与诸小儿游

C.王戎七岁

D.多子的李树

19.阅读古文《盘古开天地》回答问题。

天地浑沌如由字,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①

变,神②于天,圣③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④高,地数

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注释:①九:表示多的意思。②神:智急。③圣:能力。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D文中的"鸡子"的意思是()

A.公鸡

B.母鸡

C.小鸡

D.鸡蛋

⑵"天日高一丈〃中的“日”的意思是()

A.太阳

B.」出

C.每天

D.天天

(3)“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文。”这句是什么意思?试着写下来吧!

(4)理解小古文的办法有哪些呢?请你写出两条吧。

20.义言文阅读.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

子,口:"谨识之。"二年而问之伯之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

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

(1)下面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谨退之识:记住

B.已久之矣失:丢失

C.伯鲁不能斐其词举;拿出

D.而里昌赵果:果然

(2)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B.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话问其简/已失之矣

C.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D.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3)结合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赵简子要选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儿子为好,就写了训诫在竹简上考察他们。

B.赵简子最终选立了小儿子,因为他时刻谨记父亲的训诫。

C.赵简子通过观察小儿子“诵其词甚习固”、“出诸袖中而奏之”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

D.这个故事表现了赵简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爱心的父亲。

(4)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21.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日: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o

A老媪

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C.没有实际意义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22.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代诗人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余尝谓

②心不在此

③却只漫浪诵读

④心到最急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巧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里。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1)登:跌没:持

(2)B

(3)B

(4)B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司马光》

作者是宋代的司马光,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儿得活。

(2)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儿登瓮"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大缸。结合图示选B。

(3)查评划分停顿方法。A: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故正确。

B:众皆/弃去:其他孩子都/跑了。故错误。改为:众/皆弃去。

C:儿/得活:孩子/得救了。故正确。

(4)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

知司马光遇事冷静,善于动脑,聪明机智。

故答案为:(1)登;跌没;持

(2)B

(3)B

(4)B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又,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

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卜文理解词语。

(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丁读懂句了,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

品质。

2.【答案】(1)一会儿,不久。:心志,情志。

(2)善战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高山流水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盅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百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

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

境。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志:心志,情志。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意在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句意,是否正确理解了句子的结构。句中停顿,单从

字面上不易掌握,必须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即:善战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3)这是考查时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

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

好。其中"鼓、复"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鼓:弹奏。复:再。

(4)由《伯牙鼓琴》联想到高山流水,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故答案为:(1)1、一会儿,不久。2、心志,情志。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高山流水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此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及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3.【答案】(1)写;书写。书本、书籍

(2)A

(3)B

(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

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

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

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

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第一句,意思是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

写字。所以“写”是动词,写字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M可以给

他读了。这里的"书”是名词,书本、书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意思来停顿,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则,1、根据句子的结

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

划分;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句子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

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欧阳公/四岁/而

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行进理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自幼”是小时候的意思,"作诗赋文字”是写诗歌文章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

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4)本题考查感悟,联系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事例来谈感悟即可。从欧阳修角度来谈,要学习

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欧阳修的母亲角度来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很重要。

故答案为:(1)写;书写。书本、书籍(2)A(3)B(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

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

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

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口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

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在我们口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不

仅会写,更能读出情感来。(3)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4)可

以从欧阳修个人、欧阳修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谈。

4.【答案】(1)写;书写。书本、书籍

(2)A

(3)B

(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

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

借H读、抄录、昼夜读I,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

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

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第一句,意思是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

写字。所以"写"是动词,写字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H可以给

他读了。这里的“书”是名词,书本、书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意思来停顿,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则,1、根据句子的结

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2、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

划分;4、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B句子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

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所以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欧阳公/四岁/而

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行进理解,“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自幼”是小时候的意思,“作诗赋文字”是写诗歌文章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就

已经像是成人写的。

(4)本题考查感悟,联系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的主要事例来谈感悟即可。从欧阳修角度来谈,要学习

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欧阳修的母亲角度来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这很重要。

故答案为:(1)写;打写。书本、书籍(2)A(3)B(4)①从家庭教育角度:虽然家贫无资,但太夫

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爸爸妈妈也很重视我的学习,经常陪伴我

学习。②从欧阳修个人角度: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借书读、抄录、昼夜读书。他勤奋好学,但是我有

时候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够努力。我要向欧阳修学习。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

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在我们日常的课文学习中,要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不

仅会写,更能读出情感来。(3)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4)可

以从欧阳修个人、欧阳修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谈。

5.【答案】(1)A;C;B

(2)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3)B;A

(4)孔子;朱栽;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词我们都能理解,个

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知之为知之”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所以

“知”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才是智慧,这里的"知"通"智",智慈的意思;"心到最急''意思是心

到最重要。这里的“急”是重要的意思。

(2)本题考有句子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平?”重点

字词:既、岂。句子意思是: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3)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要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作答,第一则意思是: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则意思是: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

到、口到。心思不在读旧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

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

到的道理吗?所以第一则侧重学习态度,第一则侧重:学习方法。

(4)本题考查内容出处,第一则出自《论语•为政》,在孔子言行;第二则出自朱熹《朱子家训》。“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意"源头"一词的写法,“源"的偏旁是?,右面是原。

故答案为:(1)ACB(2)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3)BA(4)1、孔子2、朱寰

3、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

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写出恰当的句意。(3)理解文段

的意思,然后体会侧重点。(4)考查文章的出处,在学习中注意积累、识记相关知识点。

6.【答案】(1)树穴:树洞。;谋:想办法。;遂:于是,就。

(2)球忽跃入树穴;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3)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突然球进入了树洞中,因为树洞太深,小伙伴无法取球,这时文彦博往树

洞灌水,球浮了上来。

【解析】【分析】本文的翻译为:宋代人文彦博,年幼时与一群孩子打球玩,球滚入圆洞中,不能拿出.

文彦博用水灌入洞中,球就浮了上来。(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内注释的帮助下,多数字

词我们都能理解,个别字词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写出解释。“树穴”是树洞的意思:“谋”出自句

子“群儿谋取之",是想办法的意思;"遂"出自句子"球遂浮出",是于是,就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写原文的句子。起因就是球滚入圆洞

中,即“球忽跃入树穴”;文彦博的办法就是用水灌入洞中,即“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结果球浮出来了,

即"球遂浮出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要抓住重点字词,然后进行逐句的翻译。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对

翻译内容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理解的基础上写意思即可。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讲故事。

故答案为:(1)1、树穴:树洞。2、谋:想办法。3、遂:于是,就。(2)1、球忽跃入树穴2、以盆取水,灌入

穴中3、球遂浮出(3)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突然球进人了树洞中,因为树洞太深,小伙伴无法取

球,这时文彦博往树洞灌水,球浮了上来。

【点评】(1)文言文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

字词的意思,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读懂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

写的即可,注意题目要求要写原文。(3)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

7.【答案】(1)伯牙鼓琴;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轻风

【解析】【分析】(1)考查原文的积累,在背诵的时候要背准确,行写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

字,注意书写美观、正确。其中“钵”在结构是左右结构,偏旁是£,左£右重;“巍"的偏旁是"山",结构

是上下结构,上山下魏;"复”是再的意思,不要写成“负”。

(2)本题考查知识点的延伸,《伯牙鼓琴》是成语高山流水的来历,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

我,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

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读懂例句的结构,然后进行仿写,“善哉乎鼓琴,巍巍不

若泰山”,结构是“**乎如**",所写内容要与奏琴内容有关,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1)伯牙鼓琴;领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1、高山流水2、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3〉1、皎皎乎若明月2、悠悠乎若轻风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重:点文言文的积累,背诵的时候要准确,节写要正确。要理解文章的意思,拓展相

关知识点的积累。

8.【答案】(1)D

(2)C

(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

流动的云

(4)自谓尽之

(5)示例: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

【解析】【分析】本文翻译为: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奏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

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

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

秦青学习唱歌),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考查句子的理解,先读懂句子"响遏行云"的意思: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然后联系上下文:出现

在秦青为薛谭送行时,唱歌的情景。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秦青的歌声喷亮,高人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

止住了。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考查,做这道题,先要读懂文章的意思,根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薛谭

拜师学习唱歌,因为对自己认知不清楚,所以拜辞师父,又因为被师父的歌声所震惊,又回来继续跟师

父学习,所以他的性格是:知错就改、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而秦青歌技高超,对学生则是非常

的宽容大度。

(3)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展开想象,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描述的时

候注意写具体情节。“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是薛谭拜别秦青,秦

青歌唱送别时的情景。“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

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理解,答案锁定在第一句,第一句写薛谭拜师及离开的原因,题干要求找出他

回家的原因,第一句的翻译是: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

了,于是就告辞回去。要用短文中的话回答,就是:自谓尽之。

(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感触,通读全文,找到答案点,本题答案不唯可以从薛谭的角度说,如学无

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也可以从秦青的角度说,如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故答案为:(1)D(2)C(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

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4)自谓尽之(5)示例:学无止境,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题,要先根据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及注释,读懂叉言文的意思,然后题目都是在理解

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的。

9.【答案】(1)凿壁借光

(2)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①匡衡于是凿开墙壁,让光亮照射进来,拿起15本借着光亮读起来。②衡乃与其仰作而不求偿。

(4)要刻苦学习以及像他一样拥有顽强的意志。

【解析】【分析】(1)在理解故事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

理解词义。(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

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

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凿壁借光(2)1、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竹2、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日刻苦。(3)

①匡衡于是凿开墙壁,让光亮照射进来,拿起H本借着光亮读起来。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4)

要刻苦学习以及像他一样拥有顽强的意志。

【点评】(1)此题主要考对故事及成语的理解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

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内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

上下疏通句子。(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10.【答案】(1)对…说;恰逢;至九往;慢慢地

(2)①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②寇准非常敬亘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

仪式。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

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

境。(参见译文)(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

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

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1、对…说2、恰逢3、到,往4、慢慢地(2)①冠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

不足啊。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

等品质。

【点评】(1)此题考直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牛.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

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本题考

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被封为水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才啊,只可惜学术

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

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等张咏要离开的时候。寇准送他到市郊,并问他:"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

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懂他的意思,回去•了,把《霍光传》取出来阅读,

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11•【答案】(1)锦;轴;曝;矣

(2)唐代画家:拍手;大腿;错误

(3)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4)杜处士:喜好书画,能坦然接受批评。牧童:不畏权威,敢说真话,善于观察。这个故事告诉我力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遇到问题要多向行家请教。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

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的易错字有:锦;

曝.

(2)这是对文言词语现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

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股:即自胯至脚

腕的部分。特指胯至膝盖的部分。文中指大腿。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

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耕:耕种。奴:农民。织:织布。婢.:

女仰。

(4)①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耀神

或品质。杜处士:喜好书画,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牧童.:敢说真话,善于观察。

②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圻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要认真、

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故答案为:(1)锦;轴;曝;矣(2)唐代画家、拍手、大腿、错误(3)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

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4)杜处士;喜好书画,能坦然接受批评。牧承:不畏权威,敢说真话,善于观

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遇到问题要多向行家

请教。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

宜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①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②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2.【答案】(1)C

(2)B

(3)B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此类题目关健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译文),比较判

断正误。(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3)此题要在理解八字成语的基础上解答。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为此

事要躬行。”意思:从I]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C:"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

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儿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

老师。

故答案为:(1)C(2)B(3)B

【点评】(1)本题考杳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

此题主要考行对八字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牧童评画》译文

江南财主杜处士爱好1号画,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收藏了一幅名画《斗牛图》,特别是对两牛

相斗时那高高翘起的尾巴,经常带在身边。一天,展示巧画的时候,有一个牧童观后拍手说:“这画画的是斗

牛I斗牛相对时牛尾巴从来是夹紧的.而画上的尾巴是翘起的,这是错的",处士笑着说:古人说过:耕地的

事情要请教农民,织纺的事情要请教织女,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说明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现。)

13.【答案】(1)满足;乞求,请求;等到;资助

(2)①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②我将家

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T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

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

境。聚敛无厌:积攒钱财从不满足。厌:满足。或人从之求丐者生:如果有人向他乞讨。求:乞求,清

求。比至于外:等到走出门去。比至:等到。我倾家赡君: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赡:资助。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

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聚敛:积攒钱财厌:满足。②赠:资

助。君:你。

(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汉

世老人》这篇文言文主要讽刺了像汉世老人一样吝啬的人,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

故答案为:(1)1、满足2、乞求,请求3、等到4、资助

(2)①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②我将

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自

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健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生性朴素吝啬,衣食粗劣。他每天天不亮就远

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

讨,他乂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

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不一会乂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

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

上缴给了国家。

14.【答案】(1)谓心到、眼到、匚到;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尝;谓;既;漫;诵;岂

(3)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感兴趣的文章略读,感兴趣的文章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

(4)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

(5)西塞山前白覆飞;故园无此声;非宁静无以致远;只争朝夕

(6)略;略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文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要符合要求,的写

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

能正确作答。(3)谈自己的读书方法,意思对即可。(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龙

段的作者是朱岚,题目中的两句诗的题目是观竹有感:半山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

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6)考查语言表达,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1)谓心到、眼到、口到;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尝;谓;既;漫;诵;岂(3)一

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感兴趣的文章略读,感兴趣的文章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4)朱

悬、为有源头活水来(5)西塞山前白鹭飞、故园无此声、非宁静无以致远、只争朝夕(6)略

【点评】(1)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