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3重力》说课稿一、说教材《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说学情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所以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什么叫重力,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刻度尺。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学法: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知的人物故事,便于接受今日学习内容,直接了当的引出课题。二、【预学】1.明确学习目标2.阅读教材,自主预学。完成预学练习(1)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都有吸引作用,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符号是。(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用公式表示为。其中g=(在地球上)表示的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N。(3)重力的方向是的(4)重力的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设计意图:以填空题的形式,将基本知识梳理一遍,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再次理解。三、【互学】1.重力的由来(1)什么是万有引力(2)重力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____。施力物体:_____2.重力的大小(1)【合作探究】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①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质量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分析比较质量不同的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②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序号0123456钩码的质量m/kg00.050.10.150.20.250.3钩码的重力G/N重力跟质量的比值N/kg③数据处理: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画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④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_____,比值约为______N/kg。重力公式的简单应用。质量为3t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取10N/kg)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重力的方向(1)教师演示重力的方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出重力的方向是______。(2)给学生一个铅垂线和直角三角板,让学生根据铅垂线的原理即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试着判断讲台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从而得出铅垂线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重力的作用点:______。学生活动:把直尺放在指尖上,让它在水平位置静止,找到直尺的重心教师引导归纳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学生活动:画出右图物体所受重力示意图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评学】1.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2.随堂检测(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只有下落时才受到重力作用B.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C.上升的物体不受重力D.从斜面上下滑的物体不受重力(2)对一名普通中学生所受重力的估计,最接近实际的是(
)
A.5
N
B.50
N
C.500
N
D.5000N(3)请你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示意图。1.在空中飞行的小球2.沿斜面下滑的小球(4)质量为5kg的铁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一个物体所受重力为380N,这个物体的质量是多少?(g取10N/kg)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设计的。7.3重力重力概念:大小:G=mg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说反思总体感觉这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郑州智能监控系统维护保养合同
- 《2025年度企业雇佣合同》
- 2025年的国际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装潢公司室内装修工程协议
- 电池买卖协议书范本
- 互相担保贷款协议书
- 压轴题03 填空题-力学中的摩擦力、平衡力、功能关系 (学生版)-2025年中考科学压轴题专项训练
- 铁矿石采选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 洁磁剂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地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道主义补偿协议书
- 2025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英语一模试卷
- 2025年世界地球日知识答题活动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2025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试题(含答案)
- 麻醉睡眠治疗科普
- 2025-2031年中国花卉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赛项参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课件
- 《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课件 第六章 乡村自治体系概述
- 幼儿园游戏回顾研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