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其六)_第1页
【高中生物】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其六)_第2页
【高中生物】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其六)_第3页
【高中生物】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其六)_第4页
【高中生物】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其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其六)二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6、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脂肪+苏丹III橘黄色苏丹IV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疑难点拔:本实验为验证类实验。①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内含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反应。与醛基有特定颜色反应的化学试剂可用来鉴定这三种糖的存在:a、利用斐林试剂;b、利用班氏试剂:由A液(CuSO4溶液)和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c利用银氨溶液;结果出现银镜。②脂肪的鉴定可用苏丹III、苏丹IV。③蛋白质的鉴定可用双缩脲试剂、浓硝酸试剂(结果形成黄色沉淀)④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但二者有以下不同:a、溶液浓度不同;b、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是碱性环境下的Cu2+)c、使用方法不同。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洗去浮色。(9)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7、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考点提示:

疑难点拔:①制备鸡血细胞液时离心后除去上清液。②实验过程中两次加入蒸馏水的作用不同。第一次的目的是为了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血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大量吸水胀破得到DNA;第二次的目的是降低Nacl溶液浓度到DNA溶解度最低点,这样DNA分子可以从Nacl溶液中析出。(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1)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2)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3)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4)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5)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6)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7)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8)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9)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10)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11)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三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8、酶的高效性注意问题:①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②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1)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5)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9、酶的专一性(1)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

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蔗糖(非还原糖)

蔗糖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对二者是否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2)方案二: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物质

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淀粉(非还原糖)

淀粉②再用斐林试剂鉴定,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②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③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10、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水解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蓝。材料: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热水,冰块,碘液步骤: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②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③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1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丙酮中,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在石油醚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石油醚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从而分离四种色素。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疑难点拔:四条色素带的分布与色素扩散速度有关,而扩散速度大小由分子量大小所决定,这四种色素的分子量分别是:胡萝卜素(C40H56)536、叶黄素(C40H56O2)568、叶绿素a(C55H72O5N4Mg)892、叶绿素b(C55H70O6N4Mg)906,所以色素带从上到下,即扩散从快到慢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子量相差32,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分子量相差14,故前二种色素的距离大于后二种色素的距离。色素带的粗细与色素的含量有关。通常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叶绿素a的含量是叶绿素b的三倍,叶黄素含量是胡萝卜素的二倍,含量越多,色素带就会越浓越粗,故由浓粗到淡细依次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1)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