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无删减全文_第1页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无删减全文_第2页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无删减全文_第3页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无删减全文_第4页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无删减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无删减全文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数据分析:周纪一原文一共有近八千字,加上我的注解,将近24000字。目录:周纪一共讲述了如下几件事情,司马光对①、②、⑩做了评价:①三家分晋②三家分晋背景——智氏独尊、围攻赵氏、韩赵魏反水、智氏灭族、三家分晋。③豫让为智氏复仇④魏文侯专场:招贤纳士,不背虞人之期,外交手段,翟璜高情商,魏太子与田子方,魏文侯立相、任用吴起⑤严仲子雇聂政刺杀韩相侠累。⑥魏武侯(魏文侯之子)与吴起论道⑦魏相公叔设计逼走吴起⑧子思论卫侯⑨齐威王清明政治⑩魏被韩、赵两家围攻。周威烈王三|家|分|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1)译文:在周威王二十三年,周天子首次(亲自)颁布诏令,确立了(弑君篡位的)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个士大夫诸侯的地位。2)讲解:这句话没头没尾,既没有背景又没有经过,让人摸不着头脑,随后司马光也不解释,直接开始了长篇大论来评价这个事件(指周天子亲自确立乱臣贼子的法定地位),可见这件事在司马光心中是一件堪称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巨大变动。至于为什么,我们随后来看。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1)译文:臣司马光说:臣听闻天子的职责没有比守护礼制更重要的了,想守护礼制没有比区分地位更重要的了,想区分地位没有比守护名分更重要的了。礼制是什么?就是天下一切事务安稳运行的轨道。地位差距是什么?就像臣子见到君主需要叩首行礼一样。名分是什么?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官爵的名字。2)讲解:司马光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让天子把礼制守护好,并且给出了可行性的方案:要守护礼制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护巩固好别人和自己的地位差距,让这在他们的灵魂上烙印下去,这样不至于导致他们背主篡位;要维护好地位差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随便给别人名分,这样自己给出的承认才更加权威,才能让别人认可与追求。下面司马光分别展开论述了三条分论点。(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1)译文:天下之大,四方延伸到了极处可以到达四海;天下之民,足有亿兆,却能够被一个人管理,即使一个人拥有超于凡俗的才华与智慧,也不敢不为君主驱使遣从,给他当牛做马,这难道不是礼制为这些事务安稳运行提供的稳定轨道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统率天下诸侯,天下诸侯统率自己的卿大夫,卿大夫管理自己辖地的百姓。身份地位高的管理身份地位低的,地位低的遵崇地位高的。领导管理手下,就好比身体驱使手足,树根管理枝叶的荣枯(指如臂使指);手下尊崇领导,就好比手足保卫身体,枝叶庇护树根(指令行禁止)。之后就能够让官民一心,让国家大治、安定。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守护礼制更重要的了”2)讲解:这段话论述了为啥天子最重要的职务就是守护礼制。因为礼制是君主的工具,君主依靠礼制才能去在名义上管理手下。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1)译文:周文王为六十四卦排序,将乾坤两卦排在首位。孔子为之解释说:“天是尊贵的,地是卑贱的,于是乾的序列在坤前面便可以确定了。地的卑下与天的高上已经按顺序陈列出来,尊贵与卑贱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是为了说君臣的地位差距就好像天尊地卑这样的排列一样,不可以改变。孔子在编写《春秋》的时候,抑制诸侯的地位,尊崇周天子的地位,周王室虽然辖地不过百亩,兵车不及百乘,依然能够在《春秋》中驾临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孔子这样的圣人在面对君臣之间的地位差距时,是非常严肃的。一国天子,如果不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诸侯如果没有商汤、周武那样的仁德,让天下百姓归心,承载匡扶社稷的天命,那么身为臣下恭奉君主的礼节是万万不能僭越的,只能依据礼节,生死听命于君主罢了。如果让商朝的贤臣微子来代替纣王统率天下,那么商朝将绵延千秋万世,身为商朝开国祖帝将与上天一样永久享受世人的祭祀。如果让吴诸侯国的小儿子季札继承大统(不死守兄终弟及的礼节)那么吴诸侯国的第一任君主太伯便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这两个人宁愿亡国也依然不承受大业的原因就是礼制的规矩万万不能够违背。所以说,守护礼制就是要维护地位差距。2)讲解:这段话论述了一个观点,为什么想守护礼制最重要的是要守护君臣的地位差距。然而司马光没有从正面论述,而是连举了“周文王编撰易经”、“孔子编撰春秋”、“微子代纣”、“季札君吴”这四个极为权威的人物来侧面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具体理由并不明确。那么,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解释一下。礼制根本就是层层管辖,维护礼制本质上就是让手下服从管辖。想让手下服从管辖,就要确立自己的品阶地位的高贵,才能让别人恭顺。试想,如若随便一只阿猫阿狗突然跳出来指挥自己,如何会听呢?(分莫大于名)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1)译文:礼制用来判别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如果没有恰当的名分,他就不能够彰显,如果没有合适的礼器,就不能够表现。通过名分来称呼他们,通过礼器来区分他们,这样从上到下都能够明白有序,这是礼的大纲。如果名分和礼器不再具有权威性,那么礼制怎么可能还可以发挥作用呢?曾经仲叔在攻打奚地时对卫国有功劳,国君想要赏赐他土地,他拒绝了,却请求让国君赐给他(拥有土地才能拥有的)繁缨,孔子认为哪怕多给他一点土地,也不要这样胡乱给予礼器。对于国君来说,唯有名分和表现名分的礼器不可以随意给予别人,这是君主职位的象征。处理政事不依据礼制,那么国家也会跟着开始走向灭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来自己国家处理政事,孔子想要卫国国君先给予自己相应的名分,(比如宰相之类的官职)因为没有名分百姓就不知道听还是不听。繁缨是一个小物件,但孔子珍惜背后代表的重大意义;辨证名分、使名实相符,是细节上的事务,但孔子却要从此处开始。这真的是因为名分与礼器一旦乱用,那么国家上下就将失去秩序,不能再依据礼制稳定运行了。任何事情都是起源于微小的苗头而逐渐发展为巨大的祸患的。圣人考虑的长远,所以能防微杜渐;普通人的目光短浅,所以往往都要等到事情发展到十分严重才会去挽回补救。掐断苗头,就可以轻松杜绝祸患;等到事情严重再去补救,往往费力且不一定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想要做到区分地位差距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2)讲解:这段相对上一段要论述的更加充分一些,所以相对好理解,我便不多赘述了。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1)译文:哎!自周幽王,周厉王这两个昏庸的君主之后,周王室的地位日渐衰弱。礼制败坏,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诸侯肆意征伐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可以说周王室已经衰败到头了。然而周文王与周武王开创下来的周王朝依然还能够绵绵不息延续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周朝的子孙还能够守护他自己天子的名分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当你晋文公对周王朝建立了极大的功劳,于是想要向周襄王请求周天子才能享受的丧葬规格,周襄王没有允许,并说:“周王朝的制度很明显,从没有过未经过改朝换代却有两个天子的。这样不符合礼制的行径也是您所厌弃的。如果不是这样,您有足够的土地来实行这个丧葬制度,又有什么必要来向我请求呢?”晋文公于是害怕周天子的威仪,不敢擅自篡越礼制。所以周天子能够因此凭借不比曹国、滕国大的地盘,不比邾国、莒国多的臣民,经历数百年依然为天下共主,即使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周王室依然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为诸侯国,然而他们终究不敢行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是因为害怕篡位的恶名与滥用名分的罪过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守护的礼制到此丧失殆尽。有些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真是大错特错。晋国三家虽然势大,然而他们若真打算不顾天下的指摘讨伐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君,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也不能再对他们加以讨伐了!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唉!君臣之间的礼制纲纪既然崩坏,天下便开始以奸谋、武力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国君,他们圣贤后裔们的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也灭亡殆尽,如何能不悲伤呢?2)讲解:这段话集中讲解了三家分晋对礼制毁灭性的破坏,也非常清晰,不多赘述了。三家分晋背景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1)译文:开始的时候,晋国卿大夫智家的家主智宣子想要确立自己的后代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智瑶比不上智宵。智瑶虽然有五项超出一般人的优点:第一个优点是容貌俊美,第二个优点是精于骑射,第三个优点是多才多艺,第四个优点是能言善辩,第五个优点是性格果敢坚毅。然而他虽然有这样多的优点,却十分不仁德,一个人如果有远超一般人的能力,却没有足够的德行去约束自己而傲气凌人,谁能和他和睦相处?如果最后还是确立智瑶作为继承人,咱们智家必然要覆灭了。”智宣子不听,智果于是向太史请求率领自己的亲人离开智家,另外更改姓氏为辅姓。2)讲解:这个是三家分晋的特别深的起因吧,于是司马光追溯到这里。智瑶后来果然盛气凌人,骄纵蛮横,导致智氏灭族,唯有智果因为提前与智家划清了界限得以幸免。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明哲保身是乱世生存的必备技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1)译文:赵简子让尹铎去守卫晋阳。尹铎问赵简子:“你是打算把这个地方当成为国家提供资金的矿脉,还是把他当作国家危亡之际最后的保障呢?”赵简子说:“当成国家最后的保障。”于是尹铎到了晋阳,减少当地的赋税,爱惜民力,施行仁政。赵简子告诫无恤:“一旦晋国遭逢大难,不要因为尹铎官职低微而瞧不起他,不要因为晋阳太远而不愿意去,一定要把晋阳当作最后的退路。”2)讲解:什么叫茧丝呢?言下之意就是抽丝剥茧的搜刮当地的财富,只不过是可持续搜刮。什么叫保障呢?就是让百姓能够爱戴国家,能够让他们在最后时刻为国家豁出性命,所以就要平时对他们好一点。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1)译文:等到智宣子去世,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家韩康子,魏家魏桓子在蓝台聚会。智瑶太过骄纵,当众戏弄了韩家韩康子和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智果听说了,劝谏智瑶说:“主公您再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就会降临了(指这种态度会招致灾难)”智瑶不屑的说:“世间的灾难都由我主宰,我不给他们降临灾难就不错了,还有谁敢主动出来兴风作浪的吗?”智果回答说:“并不是这样的,《夏书》说过:‘一个人三番五次犯下错误,定会惹来别人的怨恨,而怨恨又怎么会在明处?没见到别人报复的时候就应当及早防备’君子能够将苗头掐灭,所以不会形成大的灾患,如今您在宴会上一下戏弄了别人君臣二人,还不防备,还说他们不敢兴风作浪,这大概不合适吧!普通的小昆虫尚且可以伤害人类,何况他们的君臣呢?”智瑶不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1)译文:智瑶以为了晋国为由,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要不给,家相段规劝道:“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不当出头鸟)。”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大喜。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1)译文:果然智瑶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来要地,自然不给了。”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士大夫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一定会助长他的骄傲。他骄傲必然会轻敌,我们士大夫警惧就会团结;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也给了智瑶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封地。2)讲解:防人之心不可无;暂避锋芒,让别人承受主要火力。史书是很有意思的,这些谋略交锋与历史课本上干巴巴的抽象文字不可同日而语。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1)译文: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这两块土地。赵襄子不给。智瑶勃然大怒,当即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手下人说:“我应该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还会和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会和我同心。还是去晋阳吧,那是先主所嘱托的归处,尹铎又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军民一心,同舟共济。”于是赵襄子率领手下逃往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率军队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房屋里的灶台都被泡塌,青蛙孳生,百姓却仍是没有背叛之意2)讲解:这里内容上应当比较好理解,主要是这是一个鲜活的防微杜渐的例子。赵简子的先见之明。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chici)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1)译文:智瑶到晋阳附近的高岸上巡查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别人的国家覆灭。”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絺疵说:“凭借人之常情推断知道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唇亡齿寒,他们一定可以想到下次灾难一定就连及自己了。而且换一种思路,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他们马上就可以分到大片的土地了。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脸上却毫无高兴的表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1)译文:第二天,智瑶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能言善辩的小人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难道要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偏去干那危险且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絺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絺疵回答说:“我见他们出来的时候认真看着我并且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不肯改变。于是絺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避祸)。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1)译文: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之后就该轮到韩家、魏家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谋划先泄露出去,这样马上就会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谋划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什么好担忧的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队,于是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2)讲解:其实也许会好奇为什么智瑶这么蠢,絺疵都已经把理由充分的摆在面前了,是人都会半信半疑的听一听看一看的。智瑶不听也就罢了,甚至还把这些君臣的悄悄话话告诉外人。骄傲到一定程度真的会令人神志不清?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1)译文: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是由于才能胜过德行。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作贤明,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了。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1)译文: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德行,是才能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坚韧的了,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的皮革。棠溪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1)译文: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令自己的善行播撒到天下;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智谋来发挥他们内心的奸邪,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1)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例子数不胜数,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2)讲解:这里通过智瑶的例子讲解了如何委任与人。这大概是整个②里面最精华的一个内容了,一旦任命错了,家族就有灭顶之灾,连明哲保身都不能够。豫让为智氏复仇此人是个铮铮千古义士,感受一下司马光笔下这个生动而感人肺腑的人物。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1)译文: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颅砍下来,涂上漆,当作酒杯。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给厕所涂漆。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神不安,令人搜索,搜出了豫让和他的匕首。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死了,没有后代了,(即便他为智瑶报了仇,智瑶也没有后代会感激他,而且还要担着生死的危险,)可他却还要去为豫让报仇,可见他是个真正的义士(并不为了金银做做样子)”于是释放了豫让。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1)译文:豫让用漆涂身,浑身的皮肤都腐烂了,把自己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沙哑嗓音。他于是就这样在街市上乞讨,连妻子见到也认不出来。豫让走在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了他,不禁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凭借他的信任,趁他不备去下手,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这样?这样来图谋报仇,岂不太困难了吗!”豫让果决地说:“不行!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光明正大的)做法,的确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舍近求远,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1)译文: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他于是停下马,命左右进行搜索,再次捕获了豫让,于是赵襄子知道这个人不死自己就永无宁日,虽然欣赏他的节义,终究还是杀死了他。2)讲解:翻译我觉得已经解释的足够清楚了,便不再赘述了。魏文侯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1)译文:赵襄子无恤因为自己的哥哥伯鲁最终没有继承国君的位置(而感到遗憾),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却不肯确立哪个作为继承人。于是他将代这个地方封给伯鲁的儿子,叫做代成君,可惜早死了,后来他又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赵国的继承人。赵襄子去世了,他的弟弟赵桓子取代赵浣自立为国君,方才即位一年就死去了。赵国人说:“赵桓子即位,不是赵襄子的遗愿,他的儿子没有资格继承大统。”于是杀了赵桓子的儿子,找回赵浣拥举他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了一个孩子叫做赵籍,这就是赵烈侯。魏思是魏桓子的孙子,这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了韩武子,韩武子生了韩虔,这就是韩景候。2)讲解:这段是背景介绍,也可以算作是对下文的铺垫。在古文中,一般上文无缘无故介绍很多不相干的人物关系时,一般都会在下文中再次出现。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1)译文:魏文侯把卜子夏、田子方当作老师,每次经过段干木的草庐一定会站起来扶着马车过去,很多四方有才识之隐士因此归附于魏文侯。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1)译文:魏文侯与群臣于屋中饮酒作乐,惬意无限,外面下着雨。魏文侯却让左右手下准备车马,要去郊外。群臣皆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一个偏僻山村的村长约定今日去打猎,虽然现在十分欢乐,又怎么能不专一的赴约呢?”2)讲解:这个故事便是魏文侯信守虞人之期,魏文侯贵为一国之君,却如此看重与乡野小民的约定,唉,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1)译文:韩国向魏国借道发兵,要去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赵国向魏国借道发兵,要去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与韩国,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两国使者均愤愤离去。后来,两国知道魏文侯以和睦的态度对待自己,于是都朝服于魏国。魏国于是渐渐成为韩赵魏三国之首,天下诸侯都不能与他争雄。2)讲解:韩赵魏三家原来是晋国大夫,后来灭了晋国自立为诸侯国,所以韩赵魏经常被称为三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1)译文:魏文侯让乐羊讨伐中山国,攻克下来之后,将这个地方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询问群臣:“我是一个怎样的君主?”群臣皆说:“您是一个仁君。”任座却突然说道:“您得了中山国,不依照礼法封给自己的弟弟,却满足私欲封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君?”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却直接拂袖而去。魏文侯于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一个仁君。”魏文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翟璜回答说:“臣听说君主若是仁德,那么他的臣子就会正直。刚才任座直言您的过失,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个仁君。”魏文侯十分高兴,让翟璜将任座召回来,亲自走下高堂迎接,把他当作上客来对待。2)讲解:翟璜从一个巧妙地角度,即维护了正义,又取悦了魏文侯。此时我特别疑惑,这样的操作,怎样才可以在日常中打出来?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有些悬而未决的结论,特列于此。翟璜其实是公正客观的发言罢了,他从事情上回答,而不从人的角度上去回答取悦旁人,这样才让他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魏文侯有错吗?有。任座说的对吗?对。但二者有什么联系?正常人一定不会当面说别人的过错,但为什么任座敢当面说?因为魏文侯听的进建议,所以他是仁君。而不是“魏文侯生气了,任座真是蠢”这样。他没有主观好恶,全凭一颗诚心来思考事物。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1)译文: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魏文侯突然说:“钟声不是很准吧?左边有点高了。”田子方因而笑了一下。魏文侯问:“您为什么笑?”田子方说:“臣听说,君主明白怎样任用乐官,却不必明白音乐。您现在对音乐如此明白,我怕您在任用乐官是就会不明白了。”魏文侯说:“说的好”2)讲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领导请来专业人士不是为了对他们指手画脚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分出更多的精力在大局的统筹分配上。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1)译文: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出行,途中遇到田子方了,魏击下车向田子方行大礼。田子方不还礼,魏击十分生气,质问田子方:“有钱人可以傲气凌人,穷光蛋可以傲气凌人?”田子方淡淡的回答道:“当然是贫穷之人可以骄傲了,富贵之人哪里敢呢?一国之君骄纵无度就会失去国家,士大夫骄纵就会失去自己的采地。失去国家的君主没有听说过还会有人把他当成国君来看待,失去采地的士大夫没有听说过还会有人把他当成士大夫来对待。然而贫穷之徒则没有这些焦虑,不采纳我的建议,不满意我的行为,我穿上鞋就走了,天下之大,我想要贫穷还得不到吗?”魏击于是谢罪。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1)译文:魏文侯问李克:“您曾经说过:‘家贫就会想要贤淑的妻子,国家混乱就会想要贤良的宰相。’如今国家任用宰相,除了魏成便是翟璜,这两个人应该任用谁呢?”李克说:“卑微的人不替尊贵的人做决定,与别人关系疏远便不去谈论与别人关系亲近的人。臣地位地位,任职在朝廷之外,不敢担此重任。”魏文侯再次请求道:“您临事不要推辞。”李克于是便答应了:“您没有仔细观察罢了。考察一个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是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提拔的,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贫穷时看他不拿什么,这五条原则便足以确立哪个人当宰相了,哪里还需要我呢?”魏文侯说:“先生回府吧,我已经知道该任用谁了。”李克出了宫门,看见了翟璜。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您进宫商定宰相的人选,不知道最后商定的是谁?”李克说:“魏成。”2)讲解:李克这件事做的相当典范,下属都应当学会,就是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只说判断标准,不说具体任用谁,不拉仇恨。这样领导不选别人,是因为不符合标准,不是因为我说小话,吹小风。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1)译文:翟璜十分生气,怒目瞪着李克说:“西河守将吴起,臣举荐的;国君担心邺地无能人镇守,臣推荐西门豹;国君想要讨伐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攻克下来没有人镇守,臣推荐的您;太子没有太傅教导,臣推荐的屈侯鲋。您就凭这些所见所闻,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李克说:“你把我推荐给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扩大朝廷之中的势力以谋求加官进爵吗?国君向我询问用谁为相的建议,我只是告诉他了五条用人标准,于是我就断定国君一定会任用魏成。他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投到国家之中,仅有十分之一用在自家,就是因为这样,他东边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都是大贤,国君都把他们当作老师来对待,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把他们当成手下来看待。所以你怎么跟魏成比呢?”翟璜来回走了好几圈,一再向李克行礼,惭愧的说:“璜,一介粗人,失了礼数,愿终身做您的弟子。”2)讲解:李克这里回答的也很好,翟璜我就不分析了。首先说自己并非不顾情分、负恩绝义,而是公正的替国君出主意罢了。之后说自己那时候是怎么说的,告诉他国君任用别人不是因为自己吹小风,而是客观就是如此。最后解释为什么你翟璜就是比不上魏成。情理兼善。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rangjv)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1)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当官。齐国来讨伐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当将领率军抵御,然而吴起娶了齐国的女人当作妻子,鲁国人于是有些怀疑他,吴起于是把自己的妻子杀了以显示自己的忠心,于是当上了将领,大破齐军。有人跟鲁君说吴起坏话:“吴起最开始是曾参的徒弟,因为母亲死了却不回家奔丧只是学习,被曾参逐出师门。如今有杀死自己的妻子来求取功名。可见吴起是个残忍薄情的人(这样的人您怎么敢用呢?)。而且鲁国这样一个小国却拥有胜利的名声(大出风头),诸侯想必都要来讨伐鲁国了。”吴起害怕获得罪名,又听闻魏文侯贤能且善纳才士,于是去投奔于他。魏文侯不知道应不应该任用他,向李克询问意见。李克说:“吴起虽然贪财好色,但是排兵布阵,即便是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于是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打下来五座城池。2)讲解:吴起他做的这些行径都是因为贪心。在考验面前,也许挣扎过,最后还是没抵住。其实他也挺可怜的,被小人中伤,于是既落得个杀妻的恶名,又啥好处也没捞着。谁让他贪心呢?陷自己于不义之地。他太想要建功立业,求取功名了。但被冲昏了头脑,没想清楚人事,不擅长勾心斗角。放在现在也许他不会被攻击的那么狠,这种考验现在不一定多少人能挺过去。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1)译文:吴起作将领,跟最底层的士卒同吃同睡,睡觉不用席子,行军不骑马,亲自背负粮食,跟士卒平分劳苦。士卒中有长毒疮的,吴起亲自为他吸脓血。这个士卒的母亲听了很伤心的哭了。别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个小兵,将军亲自为他吸吮脓血,你为什么哭?”他母亲说:“曾经,吴将军为他的父亲吮吸脓血,于是他的父亲在作战时一步不退,死于战场之上。如今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吮吸脓血,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于是哭泣。”2)讲解:吴起是很会要买人心的(很爱惜自己的手下)【这两个角度评价都不错,但一个比较残忍了,一个比较具有温情,选择哪一个大家自己看吧】,能够把手下忽悠的为自己的功名,为自己的权利卖命,这是一种能力,但也太过缺德了,人家父母养育十六年,却凭借几句话让他们为自己卖命,为自己的功名卖命,“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这些小兵太傻了,陌生人偶尔对自己的好一生铭记于心,父母生养抚育之恩习以为常反而并不在意。也许有人说两国相争,先国而后家,先君而后臣,这些小兵也没有错。但我觉得他们想不到这些,只是随便就跟着别人卖命去了,并没有经过这些思考。这组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战争,两国相争,埋骨无数,祈愿和平。燕湣公薨,子僖公立。二十四年己卯。王(威烈往)崩,子安王骄立。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不翻译了,这些是一些小事情。不过,自此,周威烈王期间的事情都没了,该他的儿子周安王了。周安王聂政刺侠累元年庚辰。秦伐魏,至阳狐。二年辛巳。魏、韩、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秦简公薨,子惠公立。三年壬午。王子定奔晋。虢山崩,壅河。四年癸未。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五年甲申。日有食之。(这些小事就都不翻译了)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嫈闻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1)译文:本年三月,盗贼杀死了韩国丞相侠累。侠累和濮阳的严仲子有仇。严仲子听说轵地人聂政很勇敢,便拿出一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想让聂政为他报仇。聂政不同意,说:“如今我的老母尚在,我不敢卖命于人。”等到他母亲去世,严仲子就让聂政去行刺侠累。侠累端坐在堂上,底下有许多亲兵护卫守护着自己,聂政大步迈进屋中,一下将侠累杀死,随后用刀自己划破自己的面容,挖出自己的眼睛,拉破肚子把肠子挖出来。韩国人将他的尸体暴露在集市上,举国悬赏,却没有人知道这是谁。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哭着跑去,说:“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他因为妾身尚在人世,这才对自己使用大刑,不使连累到我,我又怎么能够因为害怕杀身之祸,而导致他的贤勇之名泯灭后世呢?”于是她也死在了聂政的尸体之旁。2)讲解:读到此处,大抵会联想到之前吴起的那个小兵,进而认为聂政要比吴起强,忠孝两全。其实二者在不同的大环境下,吴起的小兵经历的两国相争,只能舍家为国,而聂政只不过为报私仇罢了,因此能够做的相对更好。聂政是个孝顺的义士,其姐姐也相当侠义,是个女中豪杰。六年乙酉。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八年丁亥。齐伐鲁,取最。韩救鲁。郑负黍叛,复归韩。九年戊子。魏伐郑。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十一年庚寅。秦伐韩宜阳,取六邑。(田氏代齐)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1)译文:起初,齐国田常生了襄子田盘,田盘生了庄子田白,田白生了太公田和。这年,齐太公田和把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边,让他保有一个城的赋税收入,以承继祖先祭祀。2)讲解:田和是陈姓齐国的开国国君。最开始,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完跑到到齐国,改姓田氏。后来田氏的势力逐渐变大,到了这一年终于露出獠牙。田和发动政变,把姜齐(姜氏,齐国正统)政权颠覆,赶走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建立了田齐政权,田和号称齐太公。这和三家分晋一样,在那时,田氏还不敢公然造反,所以司马光说:“田常之于齐,……势皆足以逐君以自为……”云云。而如今,三晋打头,他们也终于篡逆了。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秦、晋战于武城。齐伐魏,取襄阳。鲁败齐师于平陆。十三年壬辰。秦侵晋。(田氏代齐后续)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1)译文:齐国田和在浊泽约会魏文侯及楚国、卫国贵族,要求成为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国诸侯申请,周安王准许。2)讲解:这和三家分晋一样,周王室怯懦的承认了不法乱臣的地位,自弃礼制,自此更加一日不如一日了。武候与吴起论道十五年甲午,公元前三八七年秦伐蜀,取南郑。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1)译文:魏文侯去世了,太子魏击即位,这就是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1)译文:魏武侯坐着船游览西河,到了中游,跟吴起说:“这些壮丽的天然险峻,真是我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宝贝,在于统治者的德行,而不在这些外在的天险。曾经三苗氏的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曾经的夏国君主桀的居所,左边有黄河、济水,右边有泰华山,南边有伊阙山,羊肠阪在他的北面,但为政不仁德,为商汤流放。曾经商国国君纣王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右边有太行山,北面有常山,南面有黄河,但为政不仁德被周武王杀死。这样看来,国家的宝贝,在于政治的清明仁德,而不是外在的地利。若您不修习德行,今日船上的人(也都会因为怨恨您而)随时可能叛变投敌。”魏武侯说:“说得好!”2)讲解:此处中心观点是:真正的镇国之宝不在于城池如何坚固,而在于为政以德。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来论证,相当有气势。吴起这个人是很明白的,只不过做不到罢了,智者利仁。吴起之死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1)译文: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跟田文说:“我来和你比一比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嘱托给你啊!”2)讲解:这个田文就是孟尝君,他有一段时间从齐国逃到魏国担任丞相。田文可以安人,有厚土之风,吴起有才能,但不能处理这样棘手的问题。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1)译文: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并且担心吴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傲气凌人而自视甚高。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2)讲解:吴起真是一生坎坷。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共谈到三次吴起了,每一次他遭祸事都是因为性格。第一次被曾子赶出去,因为贪心;第二次杀妻求将,因为急功近利;第三次这一次,因为他自视甚高。从他的经历大概可以学到一些吧。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1)译文: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到了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2)讲解:这次,吴起也太锋芒毕露了,为他的死亡埋下伏笔,志不可骄,欲不可长,谨当慎之。秦惠公薨,子出公立。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韩烈侯薨,子文侯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讲解:在三年前,王答应,今正式任命。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齐伐鲁。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魏败赵师于兔台。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日有食之,既。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1)译文:楚悼王去世。贵族国戚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命令楚相全数翦灭作乱者,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多达七十余家。2)讲解:吴起临死拉了几个垫背的。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赵袭卫,不克。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狄败魏师于澮。魏、韩、赵伐齐,至灵丘。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子思论卫国二十五年甲辰。蜀伐楚,取兹方。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1)译文: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但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2)讲解:小过错,小才能,领导无所谓。小过错,大才能,领导会忽略。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尽量避免过错,才能不错过升迁机会。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叫做孔伋。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1)译文: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孔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像国家了。”2)讲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卫侯不应该率先提出计划,因为手下会因为情面而很少指正;率先提出意见也就罢了,竟然还不愿意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这样以来慢慢手下全都变成谄媚小人了。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