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作业指导书TOC\o"1-2"\h\u4030第一章灾害防治概述 2221871.1灾害类型及特点 2284861.1.1灾害类型 2286071.1.2灾害特点 361821.1.3灾害防治的意义 3182851.1.4灾害防治的任务 43663第二章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443431.1.5概述 4170971.1.6定性评估方法 42261.1.7定量评估方法 423341.1.8综合评估方法 5126101.1.9概述 574171.1.10灾害风险区划 5310701.1.11灾害风险分级 525028第三章灾害防治工程与技术 6233661.1.12防治工程类型 652051.1.13防治工程设计 6326011.1.14防治技术措施 699611.1.15防治技术应用 713523第四章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75031.1.16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7265761.1.17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8308881.1.18应急预案实施 8164911.1.19应急组织架构 8301911.1.20应急组织职责 831720第五章灾害预警与信息管理 9203841.1.21预警系统概述 9225301.1.22预警系统构建原则 9222561.1.23预警系统构建内容 9270931.1.24灾害信息概述 10149191.1.25灾害信息收集 10176661.1.26灾害信息处理 1010826第六章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 10156101.1.27应急救援队伍组建 1011541.1队伍构成 1065461.2队伍培训 1161681.2.1应急救援装备配置 1185292.1装备分类 11321152.2装备管理 11120562.2.1物资储备 11326993.1储备品种 11302223.2储备规模 12203703.2.1物资管理 12281564.1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 12124234.2物资调度与配送 1229567第七章灾害恢复与重建 1279364.2.1灾害恢复概述 12170724.2.2灾害恢复规划 1268434.2.3灾害恢复实施 13266794.2.4重建技术 13251124.2.5重建标准 1325581第八章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 1432554.2.6法律法规概述 14208434.2.7主要法律法规 14103104.2.8法律法规概述 15200314.2.9主要法律法规 1520585第九章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宣传教育 15211484.2.10宣传教育内容 15171804.2.11宣传教育方法 1663394.2.12宣传活动组织 16156254.2.13宣传活动实施 1620598第十章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绩效评估 1714424.2.14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718391.1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743581.2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17130491.2.1评估方法 1735662.1定量评估方法 17320202.2定性评估方法 18103042.2.1评估结果的应用 1848223.1政策制定与调整 18197013.2资源配置与优化 18139203.3绩效考核与激励 18252073.3.1评估结果的改进 18220444.1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18165454.2优化评估方法 18269194.3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 18第一章灾害防治概述1.1灾害类型及特点1.1.1灾害类型灾害防治工作首先需要对灾害类型进行明确划分。灾害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这些灾害往往由自然因素引起,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灾害:包括火灾、交通、化学泄漏、核等,这类灾害主要由人为因素或技术原因引起,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这些事件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这类事件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1.1.2灾害特点(1)突发性: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和预警,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响应。(2)破坏性:灾害发生后,往往对受灾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3)多样性:灾害类型多样,涉及多个领域,防治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各种灾害的特点和需求。(4)长期性:灾害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应对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还需关注灾害过后的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第二节灾害防治的意义与任务1.1.3灾害防治的意义灾害防治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灾害风险:通过灾害防治工作,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减轻灾害损失。(2)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和保障,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4)提升国家应急能力: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能力和综合实力。1.1.4灾害防治的任务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预警与预防:通过预警系统、应急预案等手段,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2)灾害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3)灾害恢复重建:灾害过后,协助受灾地区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4)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全民应急能力。(5)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对各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灾害风险。第二章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第一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1.5概述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对特定区域内的灾害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旨在为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和综合评估方法。1.1.6定性评估方法(1)专家咨询法:通过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2)灾害历史分析法: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统计分析,评估灾害风险。(3)类比法:根据相似区域的灾害风险特征,类比评估目标区域的灾害风险。(4)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析法: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估灾害风险。1.1.7定量评估方法(1)指数法:通过构建灾害风险指数,对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2)概率法:基于灾害发生的概率,计算灾害风险。(3)模型法:运用数学模型,对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4)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模糊数学原理,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1.1.8综合评估方法(1)层次分析法:将灾害风险因素划分为多个层次,逐层进行评估。(2)系统分析法:将灾害风险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评估。(3)多目标优化法: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优化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第二节灾害风险区划与分级1.1.9概述灾害风险区划与分级是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特定区域内的灾害风险进行空间分布和等级划分,为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提供依据。1.1.10灾害风险区划(1)灾害类型区划:根据灾害类型的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区。(2)灾害程度区划:根据灾害程度的大小,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程度的灾害风险区。(3)灾害危险性区划: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危险性的灾害风险区。(4)灾害风险综合区划:综合考虑多种灾害风险因素,对研究区域进行综合风险区划。1.1.11灾害风险分级(1)定性分级:根据灾害风险的严重程度,将灾害风险分为轻微、中等、严重和特别严重四个等级。(2)定量分级:根据灾害风险指数或概率,将灾害风险分为不同等级。(3)分级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如灾害发生频率、灾害损失程度等。(4)分级方法:采用合适的分级方法,如等间距分级、等比例分级等,对灾害风险进行分级。通过对灾害风险的评估与区划,有助于明确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和程度,为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研究灾害风险的动态变化和趋势,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长期支持。第三章灾害防治工程与技术第一节防治工程类型及设计1.1.12防治工程类型灾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防洪工程:包括堤防、蓄洪区、排洪渠道等,旨在减少洪水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防滑工程:包括削坡、支挡、排水等,用于防止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3)防震工程:针对地震灾害,采取抗震设防、减震隔震等技术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4)防风工程:包括防风林、防风墙等,用于降低风力对建筑物、设施及生态环境的影响。(5)防沙治沙工程: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沙漠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6)防护林工程: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减少风沙、洪水等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1.13防治工程设计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根据灾害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防治措施。(2)安全性:保证防治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不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3)经济性:在满足防治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提高经济效益。(4)可行性:保证防治工程在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具有可行性。(5)持续性:注重防治工程的长期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节防治技术措施与应用1.1.14防治技术措施(1)防洪技术:包括洪水预报、预警、调度、堤防加固等。(2)防滑技术:包括地面监测、岩土工程、排水系统等。(3)防震技术:包括抗震设防、减震隔震、建筑结构优化等。(4)防风技术:包括防风林建设、防风墙设计等。(5)防沙治沙技术: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生态修复等。(6)防护林技术:包括树种选择、林带布局、植被恢复等。1.1.15防治技术应用(1)防洪技术应用:在洪水灾害频发地区,采用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提前制定调度方案,保证防洪工程安全运行。(2)防滑技术应用:针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采用地面监测、岩土工程等措施,提前预警,及时处置。(3)防震技术应用:在地震多发区域,加强抗震设防,采用减震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4)防风技术应用: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营造防风林带,降低风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5)防沙治沙技术应用: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沙漠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6)防护林技术应用: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采用防护林技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灾害风险。第四章应急响应体系建设第一节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1.1.16应急预案编制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完整性原则:应急预案应涵盖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3)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应急响应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4)动态调整原则: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时性和有效性。1.1.17应急预案编制内容应急预案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灾害类型及特点:明确应急预案所针对的灾害类型及其特点,为应急响应提供依据。(2)应急响应等级: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划分应急响应等级,以便于应急响应资源的合理分配。(3)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应急响应的启动、实施和结束流程,保证应急响应的有序进行。(4)应急资源配备:明确应急响应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等。(5)应急措施: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和应急响应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6)应急预案演练: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1.1.18应急预案实施(1)宣传培训: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能力。(2)应急预案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反馈,及时修订应急预案。(3)应急预案落实:各级应急组织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工作。第二节应急组织架构与职责1.1.19应急组织架构应急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层级:(1)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工作的领导和决策。(2)指挥部:负责应急响应的具体指挥和协调。(3)各级应急组织:负责应急响应工作的具体实施。(4)专家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1.1.20应急组织职责(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应急响应政策,协调各方资源,指导应急响应工作。(2)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响应工作,指挥调度应急资源,保证应急响应的有序进行。(3)各级应急组织:负责落实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工作,保证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4)专家组:负责提供灾害评估、技术支持、咨询和建议,为应急响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各级应急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协同配合,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五章灾害预警与信息管理第一节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1.1.21预警系统概述灾害预警系统是指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监测、预测和分析,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的系统。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是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1.1.22预警系统构建原则(1)实时性原则:预警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实时预警的能力,保证预警信息的时效性。(2)科学性原则:预警系统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3)综合性原则:预警系统应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手段,实现预警信息的全面性。(4)可靠性原则:预警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保证预警信息的稳定传输和接收。1.1.23预警系统构建内容(1)监测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设备、监测平台和数据传输等。(2)预测子系统:主要包括预测模型、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等。(3)分析子系统:主要包括预警级别划分、预警范围确定和预警效果评估等。(4)发布子系统:主要包括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和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等。(5)响应子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响应预案、预警响应流程和预警响应措施等。第二节灾害信息收集与处理1.1.24灾害信息概述灾害信息是指关于灾害发生、发展、影响和应对等方面的信息。灾害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是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的基础性工作。1.1.25灾害信息收集(1)监测数据收集:通过监测设备实时收集各类灾害监测数据。(2)报告数据收集:收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报告的灾害信息。(3)第三方数据收集:通过合作渠道获取气象、地质、水利等相关部门的灾害信息。(4)网络数据收集: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网络灾害信息。1.1.26灾害信息处理(1)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灾害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2)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灾害信息进行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3)信息提取:从灾害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为预警决策提供依据。(4)信息发布:将处理后的灾害信息通过预警发布系统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5)信息反馈:收集预警效果反馈信息,为预警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第六章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第一节应急救援队伍与装备1.1.27应急救援队伍组建1.1队伍构成应急救援队伍应根据灾害类型、地域特点、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配置救援人员。队伍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身体素质良好,具备一定的救援技能;(2)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3)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地质、气象、医学等;(4)熟悉本地区灾害特点及救援任务。1.2队伍培训应急救援队伍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培训内容包括:(1)基本救援技能培训,如搜索、营救、医疗救护等;(2)专业知识培训,如地质、气象、火灾等;(3)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训;(4)应急预案及救援流程培训。1.2.1应急救援装备配置2.1装备分类应急救援装备可分为以下几类:(1)搜索与营救装备:如无人机、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2)通信与指挥装备:如卫星电话、无线电通信设备、移动指挥中心等;(3)医疗救护装备:如急救包、担架、医疗器械等;(4)生活保障装备:如帐篷、睡袋、食品、药品等;(5)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服、救生衣等。2.2装备管理(1)建立完善的装备管理制度,保证装备的完好率、可用性;(2)定期检查、维护装备,保证其功能稳定;(3)加强装备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故障率;(4)加强装备操作培训,提高救援人员使用技能。第二节物资储备与管理2.2.1物资储备3.1储备品种物资储备应包括以下几类:(1)生活物资:如食品、饮用水、衣物、帐篷等;(2)医疗物资:如药品、医疗器械、卫生用品等;(3)救援物资:如救援工具、防护装备、照明设备等;(4)防疫物资:如消毒剂、防护服、口罩等。3.2储备规模物资储备规模应根据灾害类型、影响范围、人口密度等因素确定,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3.2.1物资管理4.1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1)制定物资储备计划,明确储备品种、数量、质量、存储期限等;(2)建立物资入库、出库、报废等管理制度,保证物资的合理使用;(3)加强物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过期等情况发生;(4)定期检查物资储备情况,保证物资的完好性。4.2物资调度与配送(1)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及时调度物资,保证救援需求;(2)加强与各级救援队伍的沟通,掌握物资需求动态;(3)优化配送路线,提高物资配送效率;(4)保证物资安全、快速送达目的地。第七章灾害恢复与重建第一节灾害恢复规划与实施4.2.1灾害恢复概述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灾害恢复工作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灾害恢复规划与实施旨在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灾区恢复重建能力,为受灾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2.2灾害恢复规划(1)规划目标:灾害恢复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效恢复的原则,保证灾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规划内容:灾害恢复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评估:对灾害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受灾人口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2)恢复策略:根据灾害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恢复策略,包括基础设施修复、住房重建、产业恢复、生态环境恢复等。(3)空间布局:优化灾区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灾区承载能力。(4)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灾害恢复提供有力支持。4.2.3灾害恢复实施(1)实施主体:灾害恢复实施应明确责任主体,各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参与。(2)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组织受灾地区开展灾害评估,制定恢复规划。(2)实施阶段:按照恢复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修复、住房重建、产业恢复等各项工作。(3)监督评估阶段:对恢复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恢复策略。第二节重建技术与标准4.2.4重建技术(1)住房重建技术: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提高住房抗震功能,保证受灾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住房。(2)基础设施重建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3)产业重建技术:运用先进技术,恢复和发展受灾地区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4)生态环境重建技术: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恢复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2.5重建标准(1)住房重建标准:根据受灾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住房重建标准,保证住房安全、实用、经济、美观。(2)基础设施重建标准: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基础设施重建标准,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3)产业重建标准:结合受灾地区产业特点,制定产业重建标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4)生态环境重建标准:依据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制定生态环境重建标准,保证生态环境恢复效果。通过以上重建技术与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灾害恢复与重建的质量,为受灾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八章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第一节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4.2.6法律法规概述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国家灾害防治工作有序进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依据。我国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明确了国家在灾害防治方面的职责,为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依据。(2)法律:包括灾害防治基本法、单项法律法规和配套法律法规。基本法规定了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单项法律法规针对特定灾害类型进行规范,配套法律法规则对基本法进行具体实施。(3)行政法规:国务院及其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灾害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灾害防治工作。4.2.7主要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预防措施、应急响应等内容。(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明确了防洪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防洪措施、防洪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了气象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等内容。(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法》: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等内容。第二节应急响应法律法规4.2.8法律法规概述应急响应法律法规是指导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救援工作、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法律依据。我国应急响应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法律:包括应急响应基本法、单项法律法规和配套法律法规。基本法规定了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单项法律法规针对特定灾害类型进行规范,配套法律法规则对基本法进行具体实施。(2)行政法规:国务院及其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应急响应工作具有指导作用。(3)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响应工作。4.2.9主要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内容。(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安全生产措施、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等。(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规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救助措施、救助资金和物资保障等。(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批、发布、修订和实施等内容。(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条例》:规定了应急响应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应急响应措施、恢复与重建等。第九章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宣传教育第一节宣传教育内容与方法4.2.10宣传教育内容(1)灾害防治知识:普及自然灾害、灾难等灾害类型及其特点,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2)应急响应知识:传授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应急疏散等基本技能,提高公众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3)政策法规:宣传国家及地方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的政策法规,使公众了解相关权益与义务。(4)先进典型:宣传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工作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激发公众积极参与灾害防治工作的热情。4.2.11宣传教育方法(1)传统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知识的普及和宣传。(2)新媒体: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3)现场演示: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技能的现场演示,使公众直观了解相关技能。(4)培训教育: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的培训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和应对能力。第二节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4.2.12宣传活动组织(1)成立专门机构:设立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协调。(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宣传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人员等。(3)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宣传教育责任,保证宣传活动落到实处。4.2.13宣传活动实施(1)开展主题活动:组织举办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展览、演练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2)利用节假日:结合节假日,开展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宣传教育活动,使宣传教育深入人心。(3)加强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南和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九次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医学基础与思维综合实训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5年高三一诊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程控交换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沈阳市第31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学段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视摄像与节目编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联考B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个旧市北郊教育联合会2025届初三二轮复习研究性考试(五)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口腔修复学实践(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平和中学2025年初三年级十二月份阶段测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第三章 国际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
- 潍坊市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
- 登临诗鉴赏(课堂PPT)
- VRV空调施工方案(全)
- 静电喷涂工艺参数
- 场地移交确认书
- 叉车保养计划表(共10页)
- 空调维修材料费清单
- 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范表)
- 企业总经理聘用合同范本
- 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与本科院校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