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防治方案_第1页
红火蚁防治方案_第2页
红火蚁防治方案_第3页
红火蚁防治方案_第4页
红火蚁防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火蚁防治方案一、引言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原产于南美洲,自传入我国后,迅速扩散蔓延,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红火蚁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攻击性,其毒液可导致人类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为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防治方案。

二、红火蚁的识别与危害(一)形态特征红火蚁工蚁多型,体长2.46毫米,呈红褐色至黑褐色,头部略呈方形,触角10节,末端2节膨大呈棒状。腹部背板呈深褐色,其余部分为黄褐色。有翅雄蚁体长约78毫米,体黑色,具两对翅,头部细小,触角丝状,胸部发达。有翅雌蚁体长约810毫米,体红褐色,与工蚁相似,但体型较大,具翅。

(二)生活习性红火蚁营社会性生活,蚁巢通常呈mound状,由土壤、沙粒和蚁粪等堆积而成,直径可达3050厘米,高约1020厘米。一个成熟的蚁巢内可容纳数万只甚至数十万只蚂蚁,分为多个蚁室,有明确的分工,包括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红火蚁适应性强,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如农田、果园、公园、草地、堤坝等。它们以植物种子、昆虫、节肢动物、小型脊椎动物等为食,同时也会取食农作物的种子、果实、根茎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三)危害1.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红火蚁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工蚁会迅速涌出,用强有力的上颚叮咬并注入毒液。被红火蚁叮咬后,人体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红火蚁叮咬而就医的人数呈上升趋势。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红火蚁会取食农作物的种子、果实、根茎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同时,它们还会破坏农田的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红火蚁还会攻击和捕食农业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影响农业生产。3.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红火蚁入侵新的生态环境后,会迅速繁殖并占据优势地位,排挤本地蚂蚁和其他生物,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它们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影响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4.对公共安全的威胁:红火蚁的蚁巢常出现在公园、学校、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在一些地区,因红火蚁叮咬导致行人受伤,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对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红火蚁的监测与预警(一)监测方法1.定点监测:在红火蚁发生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农田、果园、公园、草地等,设置固定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面积不少于1公顷,采用棋盘式或Z字形取样法,每隔1020米设置一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面积为1平方米。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记录红火蚁蚁巢的数量、分布位置、蚁巢大小等信息。2.巡查监测:组织专业人员对红火蚁易发生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如堤坝、路边、荒地、绿化带等。巡查人员要注意观察地面上是否有mound状蚁巢、红火蚁活动迹象等,发现可疑情况及时记录并上报。巡查频率为每周不少于2次。3.诱集监测: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诱集装置,如使用火腿肠、花生酱、糖水等作为诱饵,放置在地面上,每隔35天检查一次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并记录相关信息。诱集监测可作为定点监测和巡查监测的补充,有助于及时发现红火蚁的扩散动态。

(二)监测数据记录与分析建立红火蚁监测数据库,详细记录每次监测的时间、地点、监测方法、红火蚁蚁巢数量、分布位置、蚁巢大小、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等信息。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红火蚁发生区域分布图、蚁巢数量变化趋势图等,及时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警机制1.预警指标:根据红火蚁的监测数据,设定预警指标。当监测区域内红火蚁蚁巢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快速增长,如每月增长超过20%;或者红火蚁扩散到新的区域,且扩散速度较快时,启动预警机制。2.预警级别:根据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和潜在危害,将预警级别分为三级。一级预警:红火蚁发生范围广,蚁巢数量众多,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威胁;二级预警:红火蚁发生范围较大,蚁巢数量较多,对上述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三级预警:红火蚁在局部区域发生,蚁巢数量相对较少,但有扩散趋势。3.预警发布与响应:当达到预警指标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相关部门和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要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组织开展红火蚁防治工作。

四、红火蚁的防治技术(一)物理防治1.水淹法:对于较小的红火蚁蚁巢,可采用水淹法进行防治。在蚁巢周围筑起围堰,然后向蚁巢内缓慢注水,使蚁巢被水淹没。水淹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可有效杀死蚁巢内的红火蚁。2.机械破坏法:使用锄头、铲子等工具,直接破坏红火蚁蚁巢,将蚁巢内的蚂蚁和蚁后挖出,集中进行处理。在破坏蚁巢时,要注意避免红火蚁涌出伤人,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3.火烧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火烧法防治红火蚁。选择在无风的天气,用汽油、柴油等燃料点燃蚁巢,烧死蚁巢内的红火蚁。火烧法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蔓延。

(二)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有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氟虫腈等。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2.施药方法毒饵法:将药剂与饵料混合制成毒饵,投放在红火蚁蚁巢周围和活动区域。毒饵法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常用的饵料有玉米粉、大豆粉、麦麸等。毒饵的配方为:药剂0.51%,饵料9999.5%。将药剂与饵料充分混合后,撒施在红火蚁活动区域,每亩用量为23公斤。药液浇灌法:对于蚁巢较大或数量较多的区域,可采用药液浇灌法进行防治。将药剂稀释成一定浓度的药液,直接浇灌在红火蚁蚁巢内。药液的浓度根据药剂种类和蚁巢大小而定,一般为0.51%。每亩用药液量为100200升。粉剂法:在红火蚁蚁巢周围撒施粉剂,当红火蚁接触粉剂后,药剂会附着在蚂蚁身上,通过相互传递,使整个蚁巢的蚂蚁死亡。粉剂的配方为:药剂23%,滑石粉或高岭土9798%。每亩用量为12公斤。撒施粉剂时要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将粉剂均匀地撒施在蚁巢周围和红火蚁活动区域。

(三)生物防治1.天敌防治:利用红火蚁的天敌进行防治,如寄生蝇、寄生螨等。这些天敌可以寄生在红火蚁体内,导致其死亡。但目前天敌防治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应用。2.微生物防治:一些微生物制剂对红火蚁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等。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红火蚁,使其发病死亡。微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但防治效果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四)综合防治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区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在防治过程中,要注重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要加强对防治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确保红火蚁得到有效控制。

五、红火蚁防治的组织与实施(一)组织领导成立红火蚁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红火蚁防治工作,制定防治工作计划,组织开展防治技术培训,监督检查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等。

(二)责任分工1.农业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农田、果园等农业生产区域的红火蚁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监测农业生产区域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防治信息。2.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森林、林地等区域的红火蚁防治工作,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防止红火蚁通过森林扩散传播。3.水利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区域的红火蚁防治工作,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4.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红火蚁叮咬后的医疗救治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医疗物资,对被红火蚁叮咬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5.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红火蚁防治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情况,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确保防治工作符合环保要求。6.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红火蚁防治相关工作。如宣传部门负责开展红火蚁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财政部门负责保障红火蚁防治工作所需的经费等。

(三)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时间区间])开展红火蚁发生情况调查,摸清红火蚁的分布范围、发生程度等基本情况。制定防治工作计划,明确防治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分工。组织采购防治所需的药剂、工具等物资。开展防治技术培训,提高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2.防治阶段([防治阶段时间区间])按照防治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红火蚁防治工作。根据不同的防治区域和红火蚁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及时收集防治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对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3.巩固阶段([巩固阶段时间区间])对防治后的区域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红火蚁蚁巢,防止红火蚁再次扩散。总结防治工作经验教训,完善防治工作机制和技术措施,建立长效防治机制。

(四)保障措施1.经费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红火蚁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防治所需的药剂、工具、监测设备等物资的采购,以及防治人员的培训、劳务等费用。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火蚁防治工作,拓宽经费来源渠道。2.物资保障:建立红火蚁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数量的化学药剂、毒饵、饵料、防护装备等物资。加强物资管理,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质量和性能良好。3.技术保障: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开展红火蚁防治技术研究和创新。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和设备,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六、红火蚁防治的宣传教育(一)宣传内容1.红火蚁的识别方法:向公众宣传红火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使公众能够准确识别红火蚁,避免被叮咬。2.红火蚁的危害:宣传红火蚁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害,提高公众对红火蚁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3.红火蚁的防治方法:向公众介绍红火蚁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使公众了解如何正确防治红火蚁。4.个人防护措施:宣传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活动时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长袖长裤、鞋子,避免皮肤暴露在外;携带防蚊液、止痒药等。

(二)宣传方式1.媒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红火蚁防治知识。制作宣传专题片、公益广告等,在媒体上播放,提高公众的知晓率。2.现场宣传:在红火蚁发生区域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红火蚁防治知识。组织开展红火蚁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3.培训宣传:结合红火蚁防治技术培训,向防治人员、农民、居民等宣传红火蚁防治知识,使他们成为宣传的骨干力量,带动身边的人了解和掌握防治知识。

七、红火蚁防治效果评估(一)评估指标1.蚁巢密度:统计防治前后红火蚁蚁巢的数量变化,计算蚁巢密度下降率。蚁巢密度下降率=(防治前蚁巢密度防治后蚁巢密度)/防治前蚁巢密度×100%。2.红火蚁数量:通过诱集监测等方法,统计防治前后红火蚁的数量变化,计算红火蚁数量下降率。红火蚁数量下降率=(防治前红火蚁数量防治后红火蚁数量)/防治前红火蚁数量×100%。3.危害程度:评估防治前后红火蚁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害程度变化。通过调查被红火蚁叮咬的人数、农作物受损面积、生态系统破坏程度等指标,综合评估危害程度下降情况。

(二)评估方法1.定期监测评估:在防治工作结束后,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防治区域进行定期监测,统计评估指标数据,分析防治效果变化趋势。2.对比评估:选择未进行防治的对照区域,与防治区域进行对比,分析防治措施对红火蚁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的影响。3.综合评估:结合定期监测评估和对比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红火蚁防治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三)评估结果应用根据红火蚁防治效果评估结果,总结防治工作经验教训,对防治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防治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