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案_第1页
道德与法治教案_第2页
道德与法治教案_第3页
道德与法治教案_第4页
道德与法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与法治教案一、课程主题做守法的公民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懂得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掌握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增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培养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三、课程重难点1.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2.难点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关注,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违法犯罪行为?你对违法犯罪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做守法的公民。

(二)新授(30分钟)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10分钟)讲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展示案例:案例一:小明在超市偷了一支笔。案例二:李某为了获取更多利益,私自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中。案例三:王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某商场即将倒闭,引起了商场的恐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案例中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说明理由。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案例一中小明偷笔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案例二中李某排放工业废水的行为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案例三中王某散布谣言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归纳行政违法行为的特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展示案例:案例四:张某欠债不还,债权人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张某归还欠款。案例五:某影楼未经顾客同意,擅自使用顾客的照片用于商业宣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案例中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说明理由。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案例四中张某欠债不还的行为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案例五中影楼未经同意使用顾客照片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归纳民事违法行为的特点:违反民事法律规范,主要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小。提问学生:除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还有其他违法行为吗?引出刑事违法行为。2.犯罪的基本特征(12分钟)讲解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结合导入部分播放的新闻视频片段及新授环节中的案例,分析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如视频中涉及的暴力犯罪行为严重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案例中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环境的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散布谣言造成社会恐慌的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等。强调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一般违法行为。以案例四和案例五中的民事违法行为为例,对比说明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而民事违法行为触犯的是民事法律规范。讲解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刑罚的法律。展示案例:某罪犯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说明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刑罚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讲解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总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强调这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3.刑罚的种类(8分钟)讲解刑罚的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展示主刑的种类及含义:管制: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监禁于一定场所的刑罚。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主刑的适用:以某罪犯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为例,说明有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较多的主刑之一,适用于罪行较重的犯罪行为。展示附加刑的种类及含义: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附加刑的适用:以某外国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走私活动,被判处驱逐出境为例,说明驱逐出境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

(三)课堂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包括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重点了解了犯罪的基本特征,即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还学习了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A.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B.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C.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D.小江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A.刑事违法性B.应受刑罚处罚性C.严重社会危害性D.法律强制性3.下列刑罚中属于主刑的是()A.罚金B.没收财产C.驱逐出境D.拘役4.案例分析: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就作案3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问题: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陈某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变成罪犯,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5分钟)1.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2.收集一个违法犯罪的案例,分析案例中行为人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违法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