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朱熹以儒家《四书》的道德精神从事家族文化建设,其主要文献有《朱子家礼》与《朱子家训》。其中《朱子家礼》一书涉及冠、婚、丧、祭等各种家礼,得到朝廷、儒者的特别赞许,曾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日常家礼仪式繁琐 B.道德教化得到认同 C.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D.宗法制度得以恢复2.材料
先秦战国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产生了儒、墨、道、名、阴阳等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攻击,……而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核心,中国文化着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互补的一面,主张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商编自胡国威《论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中“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A.先进性 B.包容性 C.开放性 D.复杂性3.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A.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 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4.明末士大夫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时,往往从儒家典籍和文言笔法中汲取营养,以比附西学。如徐光启在《几何原本》序言中就用儒家的“修身之学”“格物之学”“象数之学”来阐释西学体系中的神学、哲学、工艺制造等学科。这有利于()A.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B.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D.儒学在交流中不断完善5.16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能够支持培根的证据是()A.希腊化时代对欧亚交流的影响 B.城市兴起对西欧中世纪的瓦解
C.指南针对整体世界形成的作用 D.电的广泛运用引起的社会变革6.宋代的程朱理学家吸收道家思想中的本体追求、处世境界、宇宙观等方面的学问,是在坚守以儒学为正道、宣传儒家伦理价值和责任担当为主要追求,来订立理学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规范的。材料意在说明程朱理学()A.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的主要思想 B.传承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C.开创了礼仪规范的一元化格局 D.开创了儒家伦理价值观念7.魏晋南北朝时期童蒙读物得到了发展,束皙编写《发蒙记》,顾恺之编撰《启蒙记》,周兴嗣撰写《千字文》等。其中《千字文》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这说明童蒙读物()A.有利于知识的普及 B.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C.推动了私学的繁荣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8.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9.《淮南子》载:“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武王伐纣之后,周人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告诫后代“无念尔祖,隶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说明()A.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德治法治之争已经出现
C.周代文化具有理性意识 D.商周祭祀形制发生变化10.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朝鲜
崔致远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读汉高帝纪》
日本
那波守之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谑。据此可知()A.东亚地区在各个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B.古代朝鲜、日本的社会制度来自唐朝
C.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1.儒学的一次自我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12.媒人在唐传奇中的作用仅是引出说媒的对象,对媒人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没有详尽的描绘,大多数情况下媒人只是一个“隐形人”。宋话本中,媒人种类繁多且呈现出高度职业化的特征,对媒人形象的塑造则更为完整与细腻,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宋代()A.婚姻自主意识产生 B.传统礼俗日趋瓦解 C.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D.市民价值追求凸显13.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一些玄学家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玄学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统治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 D.儒道佛思想开始融合发展14.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 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
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15.摩诃罗,又作摩眠罗,为梵文音译,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之独子罗眠罗(Rahula)演变而来。其形象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可爱的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泥制土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到:“乃小塑土偶耳”,用来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小农经济模式影响节日习俗
C.商业发展促进节日习俗变革 D.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迷信色彩16.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儒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进步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18.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二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邓小平题字“炎黄子孙”。)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频繁回国投资、讲学,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献计献策。——摘编自苏征社《试论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实践意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价值。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文化在几千年演进中,凭着自身的品质,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扎下深根,把一种不易获得、也不可多得的文化基因,牢牢地嵌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当中,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无以伦比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余秋雨曾评价道:“这是一种横跨几千年的历史韧性,几乎变成了一种历史惯性。不管承受何等风波依然存活,不管经历多少次将亡濒死,依然重生,那就不存在什么侥幸和偶然了,而是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命。”——摘编自阮静《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现清晰。)
1.【答案】B2.【答案】B3.【答案】B4.【答案】B5.【答案】C6.【答案】B7.【答案】A8.【答案】C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A16.【答案】C17.【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8.【答案】(1)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任意3点)
(2)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军民抗战条件极端艰苦。(任意2点)
影响:团结了国内各族人民;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获得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持;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任意2点)
(3)现实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任意3点)19.【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阐述: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文化类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从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陵汇文九年级数学试卷
- 黄冈市初中中考数学试卷
- 江苏省广陵区数学试卷
- 锦江区期末初三数学试卷
- 考了88分数学试卷
- 九省联考河南数学试卷
- 课时作业本二上数学试卷
- 计算机制作一张数学试卷
- 燃料电池系统产业基地项目投标书
- 桥梁施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 江苏省手术分级目录(2023)word版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技术研发课件
- 肿瘤化疗药物配制管理与防护示范课件
- 《饮湖上初晴后雨》文本解读
- 2007年市培训手册一lcd基本原理
- 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东凌升压站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35KV集电线路铁塔组立专项方案
- 热射病--ppt课件
- 拟投入本标段的劳动力计划表
- 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