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明清时期,除原有的宗族义庄赈济族人外,还出现了许多超越血缘关系的善会和善堂等慈善机构。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等成为主要资助者及管理者,政府也鼓励其发展。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特色是()A.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 B.救助对象从不以血缘关系为界

C.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完备 D.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至荒歉时,各户自将所出谷米取回使用。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由此可知,明代()A.社会力量主导民间救济 B.政府重视民间积谷备仓

C.官方储备保障灾区救济 D.义仓侧重日常生活赈济3.据统计,从开皇九年(589年)的4,099,604户,至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激增至8,907,546户,短短二十年间,户数增长超过1.17倍,这在封建社会人口增长史上颇为罕见。快速增长的背后,除了自然增长因素,主要得益于()A.实施的“为户籍相伍”政策 B.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制度

C.政府秉持“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诸色户计”户籍制度的实行4.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图为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内容。对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5.“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罢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材料反映国家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A.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B.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C.征调人力发展农业 D.保证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6.下面是清朝后期基层社会结构图,据此可以得出(

A.基层社会开始自治化倾向 B.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加强

C.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加强 D.社会矛盾逐渐趋向激化7.汉代既由基层官吏抄写公布和公开宣读政令,又借助三老、孝悌等乡里权威人士传播政令,以达到“乡人歌之”的效果。这种做法A.凸显了皇权政治的弊端 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能

C.背离了礼法并用的原则 D.加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8.雍正四年开始,清廷改里甲制为保甲制。这一制度将人口牢牢束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面生可疑之人,非盘诘的确,不许容留。”这旨在A.维护社会治安 B.强化君主权力 C.限制土地兼并 D.镇压农民起义9.乾隆初,江西巡抚陈宏谋颁布《选举族正族约檄》,令所属州县,将境内祠堂数目,族长姓名,造册上报,由官府给以官牌,授予权力。他说:“族房之长,奉有官法,以纠察族内子弟。”这说明当时A.政府利用宗族组织管理基层 B.宗族内部封建伦理观念淡化

C.乡约教化与政府法律的合流 D.社会治安是基层治理的重点10.下图为从吐鲁番墓地中出土的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的户籍文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质户籍文书。文书正面详细记载了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五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其中财产情况主要登记了占有土地的多寡、肥瘠等。该户籍文书的发现说明,魏晋时期

A.户籍记录纸质化得到普及 B.民族间的交往缓和了民族矛盾

C.中原行政制度向边疆扩展 D.土地成为缴纳赋税的主要依据11.宋代城镇坊郭户中有房者为主户,无房者为客户;乡村户中有田产者为主户,无田产者为客户,由主户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客户则履行徭役义务。主户再根据资产的多少分为若干等。由此可知,宋代“主客户制”()A.强化了对社会阶层流动的限制 B.体现了户籍制度的经济化倾向

C.缩小了主客户之间的经济差距 D.抑制了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2.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13.1723年爆发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廷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青海)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令催收赋科,久则化番为汉……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清朝对该地区的治理A.消除了民族隔阂 B.健全了基层管理制度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14.中国传统慈善以“供养周济”为主。道光年间,清朝官员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等手艺。这表明当时()A.社会救济范围逐渐扩大 B.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C.官府是社会救济的主体 D.优抚弱势群体理念发生变化15.清代徽商董延思所在村庄与邻村河道连界,由于互争水利结下世仇,时有斗殴发生。董延思“恐多不测,于是百费周旋,合立议墨,界至分明,永杜争端,其后同邑果有因此而倾产伤命者,群服先生少年而有长者之风”。其后“每有争讼,不之官而之先生,片言立决”。这反映了清代()A.乡村治理观念发生转变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C.村民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D.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16.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官方基层组织先后有里甲制、保甲制、粮长制等,半官方基层组织有乡约、社学、社仓等,民间组织有义庄、善会、善堂等。这些官民组织同时并存,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且吏胥职役至清代也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这些现象说明明清时期A.江南士绅权力和影响力扩张 B.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减弱

C.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 D.乡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17.图是某学者构建的中国古代国家一社会关系的治理模式示意图。这一治理模式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利于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D.注重基层的决策自主性18.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吴280年52,3000230,000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19.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20.元朝驿路发达,驿路上设有驿站,全国有驿站数约一千五百处,驿站设有驿令、驿丞。站户每十户编为一甲,甲首称牌头。每站所领站户,“多者三二千,少者六七百”。总领全国站驿的机关最初为诸站都统领使,至元七年隶属兵部管辖。由此可知元朝()

①建立起驿站网络有利于提高公文传递的效率

②形成站户,编入户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③四通八达的驿路有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④驿路取代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主要贸易商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灾患频繁,严重影响社会环境的安定。宋政府为此在防灾和救灾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预防灾害,宋政府设仓积谷,创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之制。在遇到灾荒之时,一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官仓、常平仓、义仓等灾前储备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劝课农桑、减免赋役以恢复社会生产。除了灾害出现时的大规模社会救济之外,政府和民间也对平常的贫困和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例如,在对老人和小孩的救助上,政府主要以设置官方的救助机构为主;疾疫是对老百姓最具影响的灾祸,每当此时,宋廷就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且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摘编自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二:全国抗战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范围内,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如1942-1943年,冀西、冀中地区,由春至秋,赤热炎炎,田地坼裂,苗枯禾干,人民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与此同时,日寇把进攻重点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1940年,日军分三期实施“治安肃正计划”,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讨伐与扫荡,人们生产生活的条件被破坏,生产力下降,抵御灾害的能力更低。为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救济灾民、扶助贫弱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发动群众积极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广泛进行募捐,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摘编自韩振国《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救济》(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救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施社会救济的原因。22.户籍管理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册书写不便,运输保管不易,户籍等帐簿均由乡吏制作,其副本最高仅上呈县廷,中央掌握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各种数据主要依靠上计获得。地方为了应对考课,“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乡吏鱼肉百姓、上报数据造假的事情时常发生。魏晋以来,纸张开始替代简牍,由于纸张轻便、容字量大、书写快捷,户籍著录内容除家口外还记录了每户的资产情况,家庭分类统计也比秦汉复杂得多。户籍的编造机构从乡转移到县,保存帐簿的机构也不再限于乡、县机构,而是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摘编自张荣强《简纸更替与中国古代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材料二

明初洪武年间,民户依据鱼鳞图册向官府缴纳田赋,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同时依据黄册承担徭役。明中期,部分税粮折银征收,徭役由丁、田共同承担,也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清承明制,政府核实户口,登入户籍,以“计丁征银”,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速度,远不及人口的增加速度,随着人口的增加,赋税负担不仅有不断加重之势,而且造成新的不均。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颁布诏令:“见征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雍正年间,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使得田赋、差役和丁银三项逐步合一、户籍从此仅用于真实的人口统计与管理。——摘编自侯官响《从徭役征银到摊丁入亩:清一条鞭法在苏州府的展开》(1)阅读材料一、分析魏晋时期简纸更替对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户籍功能的变化过程。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然后在荒歉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后代所仿效和改进。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摘编自王一胜《中国古代备荒仓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材料二

灾荒肆虐、灾害频繁曾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的一大顽症。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把灾荒救济提高到政治高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救灾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民众有着系统而具体的防灾备荒措施。第一,历数往年灾荒,增强灾荒意识。第二,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节约备荒。第三,开荒抢种,节约粮食。第四,创办义仓,互济互助。第五,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此外,边区群众还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防灾经验,依据天象变化来判断灾情灾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边区群众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在防灾备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摘编自杨东《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众的防灾备荒措施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备荒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古代相比,陕甘宁边区备荒制度的不同点并简析其成因。

1.【答案】D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A6.【答案】C7.【答案】B8.【答案】A9.【答案】A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D15.【答案】A16.【答案】A17.【答案】C18.【答案】D19.【答案】B20.【答案】A21.【答案】(1)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了仓储制度;注重经济手段和民间力量并用;临时救济与常态救济并存;设置救助机构。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