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_第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_第2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_第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_第4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深入理解《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他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诸葛亮的战略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中战略方针的看法,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卓越智慧和远见卓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体会古代仁人志士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及其依据,分析天下形势。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2.教学难点领会诸葛亮战略方针的可行性和深远意义,思考其对现实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语气,理解文意。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比较阅读法:将《隆中对》与其他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比较,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隆中对》,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背景。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他的远见卓识令人惊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对天下形势进行精准分析,并为刘备制定出宏伟战略方针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领略诸葛亮的智慧风采。

(二)复习旧知(5分钟)1.请几位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重点字词:亮躬耕陇亩(亲自)、好为《梁父吟》(喜欢)、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谓为信然(说的确实这样)、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将军宜枉驾顾之(委屈)、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凡三往(总共)、乃见(才)、因屏人曰(于是,就;命人退避)、汉室倾颓(崩溃、衰败)、奸臣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主上蒙尘(指皇帝遭难出奔)、孤不度德量力(衡量)、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而智术浅短(见识)、遂用猖蹶(因此;失败)、然志犹未已(停止)、君谓计将安出(认为;计策)句子翻译:时人莫之许也。译文:当时的人都不承认他这种才能。(宾语前置,应为"时人莫许之也")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译文: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译文: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2.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形势,并制定战略方针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25分钟)1.分析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10分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思考:诸葛亮从哪些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学生回答后明确:政治形势: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军事形势: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地理形势: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进一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天下形势呢?明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天下形势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为刘备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明确其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写作特色:运用对比手法,如将曹操与袁绍对比,突出曹操的智谋和才能;将孙权与其他势力对比,突出孙权政权的稳固。语言简洁明快,逻辑严密,如在阐述各地形势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探讨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第4段,思考: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回答后明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提问:这个战略方针分几个步骤实施?明确:分两步。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步,天下有变,兵分两路,一路由上将率领荆州之军向宛、洛,另一路由刘备率领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夺取天下。组织小组讨论:你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战略方针是否可行?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个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时,曹操势力强大,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势力弱小,需要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荆州和益州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的条件。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好,结好孙权,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内修政理可以增强自身实力。然而,这个战略方针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要实现跨有荆、益并非易事,需要与各方势力周旋;天下形势变幻莫测,"天下有变"的时机难以准确把握;兵分两路出击,如何协调配合也是一个问题。但总体而言,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对刘备集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5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战略方针的制定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诸葛亮是一个具有卓越智慧和远见卓识的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地理形势了如指掌,能够准确分析各方势力的优劣,为刘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还是一个有雄才大略、善于谋划的人。他的战略方针分步骤、有条理,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显示出他高超的谋划能力。同时,他也是一个忠诚、有责任感的人。他一心辅佐刘备,希望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展现出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主公的忠诚。

(四)课堂小结(5分钟)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研读了《隆中对》,领略了诸葛亮的非凡智慧。他对天下形势的精准分析和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感受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B.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C.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危险)2.翻译下列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简答题: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中,"外结好孙权"有什么重要意义?

(六)布置作业(2分钟)1.背诵课文第3、4段。2.完成课后练习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3.思考:如果让你穿越到三国时代,你会选择辅佐哪位主公?并说明理由。(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隆中对》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