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姚鼐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回忆梳理本文思路,学习写景的方法。3.领悟作者登山的别样情怀,体会并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兴趣导入: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人文景观千年渗透。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中国的文人,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于他们而言,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具象,一种心理象征。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登泰山,象征着一种人格高度、人生标尺、精神超越。

爬泰山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5月和10月。5月的泰山是看日出的最佳时间,此时登泰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10月去泰山旅游,则色彩最为丰富。然而,姚鼐却有不一样选择,我们一起复习回顾。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湃)、《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鼎)。《登泰山记》是一篇写冬日登泰山的游记。

文体知识: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基础梳理:阳:山南水北谓之阳阴:山北水南谓之阴文化常识阳阴光亮的

明显的阴暗的

隐暗的温暖的

热烈的幽冷的

平静的外露的

绚烂的内敛的

肃穆的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大汶河是流经线路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倒流河”。大汶河古称汶水,《诗经》中就有“汶水滔滔”的记述。滔滔河水逆势而上、向西奔去。在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是最具君子品格的河流,也是受到祭祀最多的河流。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穿越黄河,却保持清澈。文化常识:语言赏析:

语言十分洗练。“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以:在

乘:“冒着”

至于:到达是:这

解析:“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一、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3.【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用于纪年、纪月、纪日乃至纪时。《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梳理文化常识·纪年法二、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至今仍在沿用。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3.【时节纪月法】时节纪月法,就是根据一年中四时(春夏秋冬)和节气来记录月份的方法。“孟冬”代农历十月;多以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代称“二月”称为“杏月”,“三月”是“桃月”。梳理文化常识·纪月法三、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2.【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梳理文化常识·纪日法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判断句)始(一词多义):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少半:不到一半复:再遂:就巅:顶峰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个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原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文: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限:门槛负:背,可译为“覆盖”烛:照望(一词多义):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居:停留若:像登上山巅,广阔的视野中,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皑皑白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真可谓尺幅千里,呼之欲出。景物描写赏析画面景色手法炼字苍山负雪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动静结合、拟人、比喻“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泰山夕照图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图半山居雾若带然多义词归纳:坐:1.通"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2.犯罪。王曰:“何坐?”曰:“坐盗。”3.因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稍:1.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2.略微。稍逊一筹。视:1.看。回视日观以西峰。2.比较。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看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调整后的正常语序是:稍见云中(若摴蒱数十立)白者。白,形容词作名词,白色的东西。这是个多重“定语后置”的句子,所以,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整体上,“若摴蒱数十立”是第一层中心语“白”的后置的定语;局部,“数十”和“立”又都是第二层中心语“摴蒱”的后置的定语。整句话翻译出来是:逐渐看见云彩中像几十个竖着的(博戏器具)骰子(或:色子)一样的白色的(东西)。定语后置的类型:1.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中心语+后置定语+者‌。崖限当道者。(《登泰山记》)4.中心语+数量词。玉斗一双(《鸿门宴》)倒装句·定语后置关于时间的文化常识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00--21:00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00--23:00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00--01:00鸡鸣四更四鼓丁夜01:00--03:00平旦五更五鼓戊夜03:00--05:00比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大风扬积雪击面”七个字,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感同身受。日观亭以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状的特点。“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泰山日出图赏析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是:这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当:在及:来得及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文言知识积累·及(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2)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3)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5)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6)及既上

(《登泰山记》)(7)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登泰山记》)(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9)事如此,此必及我。(《苏武传》)(10)今所经中岭及山巅。(《登泰山记》)(1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12)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1)追上(2)到,到达(3)涉及,牵连(4)比得上(5)接近(6)等到(7)来得及(8)推广到(9)牵连到(10)和(11)和(12)趁着(1)(2024年新课标1卷)迁之为凌文过若不及

赶上(2)(2024年新课标Ⅱ卷)及燕(“燕”通“宴”),置酒,太子侍。等到(3)(2024年全国甲卷)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比得上(4)(2023·全国乙卷)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韩非子·十过》)等到文言知识积累·及

教考衔接高考真题链接:平方(古今异义)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请概述文中“三多”“三少”“三无”,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虽无细致的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三多”是: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是: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省略主语:(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介词:多松,生(于)石罅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宾语:余始循(之)以入

吾从(之)而师之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省略兼语:为(我)击破沛公军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特殊句式·省略句内容结构日出描写文本梳理: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返记人文景观日出之前:大风、积雪、云漫、白峰日出之时:异色、五彩、赤如丹、红光日出之后: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若缕描绘日出美景补写自然景观文本探究:

这是一次特殊的登泰山之行,请概述其特殊之处,并探究作者特殊之旅背后的缘由。

特殊时间:除夕,乃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

特殊天气: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特殊路线:由南麓登,非循东谷。

特殊景色:雪后山景和雪后日出。

总之,这似乎是一场不合时宜的出游,就像姚鼐人生经历一样。文本探究:背景补充:

乾隆二十八年,32岁的姚鼐经过了五次会试(15年)得中进士。参加纂修《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入四库馆。乾隆三十九年秋,姚鼐便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

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的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文本探究:背景补充:

在《晴雪楼记》中,姚鼐说自己辞官之后游山玩水是为了“消其沉忧”。他曾经历时15年,先后五次参加科考才终于中第,此后的十余年间却久久沉浮部曹不得升迁,参与《四库全书》修纂工作后又与身边学者见解不合,以至进退两难。

他早已深感士大夫处世之艰难,“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人们最大的罪过不在于别处,就在于你的不合群。一个兀兀穷年坚持了十五年,想要通过功名实现经世理想的人,临了却决心冒着今后可能无法自给的风险“决然归家”,我们可以去揣想,他曾经可能经历过怎样的困境与挣扎!文本探究:

时间:在所有游子往家赶的日子里,却选择孤独登山,作者在“逆行”,可见作者有矛盾,有挣扎,更有决定。

天气:风雪交加,表现作者心情急切,迫切。

路线:当时他面临着是否要辞官的“抉择”,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前方有路,究竟往哪条道走呢?古人走的路?还是常人走的路?姚鼐都没有走,他选择了自己的这条路,并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日观峰。

补充:作者登完泰山后,旋即南归。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与方苞、刘大槐并称为“桐城三祖”。文本探究:景色描写赏析

泰山的壮丽景色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苍山负雪,……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泰山的雪景、日照、城郭、河流和云雾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特别是“苍山负雪”一句,以“负”字拟人化泰山,赋予其厚重的生命力和责任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泰山的庄严与伟大。

在描写泰山日出时,作者的笔触更是达到了巅峰:“极天云一线异色,……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段文字通过色彩的变化和光影的交错,生动地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其中,“须臾成五采”一句,写出了日出时色彩的瞬息万变和绚丽多彩;“日上,正赤如丹”一句,则突出了太阳初升时的红艳如火和光芒四射。这些描写不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写作特点: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写景始终围绕着作者的游览活动进行,对整个游览过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对其活动裁剪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引人入胜。2.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不仅使结构严谨,而且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3.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其富有特征性。语言精当,形象动人。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既增添了游记的神秘色彩,又可唤起读者的想象力。4.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泰山地理既名胜古迹沿革变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