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方案_第1页
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方案_第2页
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方案_第3页
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方案_第4页
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方案TOC\o"1-2"\h\u11400第一章防火工作总则 3146391.1防火工作目标 3202081.1.1工作目标 395961.1.2具体目标 3147501.1.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226161.1.4全面协调,分工负责 4172781.1.5科学扑救,安全高效 4250841.1.6以人为本,保护环境 412471.1.7依法管理,强化责任 416861.1.8创新机制,持续发展 420991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438461.1.9组织架构 418851.1.10组织职责 5103741.1.11防火责任主体 574731.1.12防火责任落实 547811.1.13协调机制 5255861.1.14协调内容 65737第三章防火宣传教育 666221.1.15防火法律法规宣传 6219871.1.16防火知识普及 6189011.1.17安全用火教育 6175161.1.18传统媒体宣传 797421.1.19新媒体宣传 7201941.1.20现场宣传教育 7259641.1.21教育培训 7164301.1.22责任 783151.1.23部门责任 727631.1.24社会责任 721345第四章森林草原火灾预防 7101081.1.25火源管理的重要性 851891.1.26火源管理措施 8313731.1.27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8189361.1.28防火隔离带建设措施 8318391.1.29火险预警的重要性 8196871.1.30火险预警体系建设 91801第五章防火设施建设 9278081.1.31规划目标 9313201.1.32建设内容 9262181.1.33规划目标 9124041.1.34建设内容 10322001.1.35配备原则 10207141.1.36配备内容 1011737第六章防火应急准备 10156121.1.37预案编制的目的与意义 10253311.1.38预案编制的内容 11264571.1.39预案编制的程序 11261001.1.40队伍组建的目的与意义 11150221.1.41队伍组建原则 11120471.1.42队伍组建内容 1135061.1.43物资储备的目的与意义 12174481.1.44物资储备内容 12226791.1.45物资储备管理 129986第七章火灾扑救 12161391.1.46报警体系建立 12147831.1.47报警程序 13233371.1.48扑救队伍组建 13298311.1.49扑救队伍培训 13227961.1.50扑救队伍调度 13238931.1.51火灾现场安全评估 14122571.1.52火灾扑救策略 14315441.1.53火灾扑救设备与技术 14278221.1.54火灾扑救安全防护 142187第八章火灾善后处理 15256391.1.55目的与意义 1510031.1.56调查内容 1531391.1.57调查程序 15322551.1.58目的与意义 158861.1.59评估内容 15128661.1.60评估方法 16150311.1.61人员伤亡处理 16111311.1.62财产损失赔偿 1683801.1.63生态环境恢复 16308461.1.64火灾责任追究 16245971.1.65火灾警示教育 1623660第九章防火工作考核 1638441.1.66考核目的 16321481.1.67考核原则 17264441.1.68考核指标 17288221.1.69考核方法 1734101.1.70考核程序 17106271.1.71考核结果公示 18269321.1.72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18273991.1.73考核结果与政策支持挂钩 18270861.1.74考核结果与问题整改 1819428第十章防火工作保障 1822521.1.75法规体系建设 18279771.1.76责任落实 18246131.1.77宣传教育 1842911.1.78执法监管 19257981.1.79财政投入 19294041.1.80社会捐助 19141251.1.81保险支持 19142531.1.82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19169651.1.83监测预警体系 19248031.1.84火灾扑救技术 19250321.1.85防火科研 19第一章防火工作总则1.1防火工作目标1.1.1工作目标为实现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本方案旨在明确以下防火工作目标:(1)降低火灾发生率:通过加强防火宣传、火源管理、预警监测等措施,降低农村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率。(2)减少火灾损失:通过提高火灾扑救能力、加强火灾应急预案建设,保证火灾发生后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扑救,减少火灾损失。(3)提高防火意识:通过广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森林草原防火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共同防治的良好局面。1.1.2具体目标(1)防火宣传教育覆盖率:保证防火宣传教育覆盖到农村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企事业单位。(2)防火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森林草原防火设施,提高防火设施覆盖率。(3)预警监测能力: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火灾预警监测能力。(4)扑救能力:提高农村森林草原火灾扑救能力,保证火灾发生后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扑救。第二节防火工作原则1.1.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预防火灾为主,加强火源管理,注重防火宣传教育,强化防火设施建设,做到防治结合。1.1.4全面协调,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防火工作合力。各级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共同做好防火工作。1.1.5科学扑救,安全高效根据火灾特点,科学制定扑救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火灾扑救工作安全、高效。1.1.6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在防火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7依法管理,强化责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防火管理,明确各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防火责任,强化责任追究。1.1.8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积极摸索和创新防火工作体制机制,推动防火工作持续发展,为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第一节防火组织机构1.1.9组织架构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为保证防火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建立健全防火组织机构。防火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层级:(1)防火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由乡镇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2)防火办公室:设在乡镇,负责防火日常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和村(居)委会开展防火工作。(3)村(居)委会防火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的防火工作,由村(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1.1.10组织职责(1)防火指挥部:负责制定农村森林草原防火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防火工作;指导、督促防火办公室和村(居)委会防火小组开展工作。(2)防火办公室:负责组织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火灾预防、应急响应等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防火责任;指导、督促村(居)委会防火小组开展工作。(3)村(居)委会防火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的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火灾预防、应急响应等工作;协助及相关部门落实防火措施。第二节防火责任制度1.1.11防火责任主体(1)乡镇:作为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火工作。(2)防火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防火工作,对防火工作负总责。(3)防火办公室:负责防火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对防火工作负直接责任。(4)村(居)委会防火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的防火工作,对防火工作负直接责任。1.1.12防火责任落实(1)乡镇:要明确防火责任,将防火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体系,保证防火政策措施的落实。(2)防火指挥部:要加强对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防火工作有序开展。(3)防火办公室:要细化防火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防火工作落到实处。(4)村(居)委会防火小组: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做好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等工作。第三节防火工作协调1.1.13协调机制(1)建立防火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防火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防火工作中的问题。(2)建立防火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防火工作的协同性。(3)建立防火工作联动机制,保证防火工作在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力。1.1.14协调内容(1)防火宣传教育:协调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深入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火意识。(2)火源管理:协调公安、林业、农业等部门,加强对火源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用火行为。(3)火灾预防:协调气象、林业、水利等部门,做好火灾预警、监测和预防工作。(4)应急响应:协调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做好火灾应急响应工作,保证火灾发生时迅速、高效地处置。第三章防火宣传教育第一节宣传教育内容1.1.15防火法律法规宣传(1)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法》、《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2)介绍森林草原防火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地方性法规,使农村居民明确防火责任和行为规范。1.1.16防火知识普及(1)宣传森林草原火灾的危害性,提高农村居民对火灾的认识。(2)普及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报警、扑救等基本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火灾应对能力。(3)介绍森林草原火灾的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使农村居民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降低火灾风险。1.1.17安全用火教育(1)宣传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生活用火中的安全常识,防止火源失控引发火灾。(2)强调火源管理的重要性,教育农村居民遵守火源管理规定,减少火灾隐患。第二节宣传教育方式1.1.18传统媒体宣传(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定期发布防火宣传信息。(2)在农村地区设置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提高防火宣传的覆盖面。1.1.19新媒体宣传(1)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防火宣传信息,扩大宣传教育范围。(2)制作防火宣传短视频、动漫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农村居民关注。1.1.20现场宣传教育(1)组织防火宣传队伍,深入农村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活动。(2)在农村集市、庙会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防火宣传站点,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农村居民疑问。1.1.21教育培训(1)定期举办防火培训班,对农村居民进行防火知识培训。(2)组织农村居民参与防火演练,提高火灾应对能力。第三节宣传教育责任1.1.22责任(1)应承担防火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责任,制定宣传教育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2)应加强对防火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保证宣传教育任务落到实处。1.1.23部门责任(1)林业、草原、消防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工作。(2)教育部门要将防火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1.1.24社会责任(1)广大农村居民要积极参与防火宣传教育,自觉遵守防火法律法规。(2)社会各界要关注和支持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防火氛围。第四章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第一节火源管理1.1.25火源管理的重要性火源管理是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核心环节,对于预防火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火源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火灾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1.1.26火源管理措施(1)宣传教育:加大防火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森林草原防火的参与者。(2)火源管控: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进行严格管控,禁止一切违规用火行为,对违规用火者依法进行处罚。(3)火源巡查:加强火源巡查,及时发觉和消除火源隐患,保证森林草原防火安全。(4)火源监测:建立健全火源监测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火源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火灾预警能力。第二节防火隔离带建设1.1.27防火隔离带的作用防火隔离带是指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为了防止火灾蔓延,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在一定范围内清除可燃物,形成阻火隔离区域。1.1.28防火隔离带建设措施(1)规划设计:根据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火险等级等因素,合理规划防火隔离带的位置、宽度和结构。(2)生物措施:采用种植防火林带、营造防火植物群落等方式,降低火灾风险。(3)工程措施:采取挖防火沟、修防火道、设置防火网等工程措施,提高防火隔离带的阻火效果。(4)防火隔离带维护:加强防火隔离带的日常维护,保证其防火功能。第三节火险预警1.1.29火险预警的重要性火险预警是预防森林草原火灾的重要手段,通过及时发布火险预警信息,提高防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1.30火险预警体系建设(1)火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包括气象、植被、地形等因子的火险预警指标体系,为火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2)火险预警系统:利用现代通信、网络、遥感等技术,建立火险预警系统,实现火险预警信息的实时发布。(3)火险预警响应:根据火险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火灾风险。(4)火险预警宣传:加大火险预警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灾防范意识。第五章防火设施建设第一节防火道路建设1.1.31规划目标防火道路建设旨在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有效的隔离带和通行通道,以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规划目标包括:(1)建立完整的防火道路网络,提高防火隔离带的覆盖率;(2)保证防火道路的通行条件,满足火灾发生时扑救力量的快速集结和物资运输需求。1.1.32建设内容(1)新建防火道路:根据森林草原防火规划,合理布局防火道路,保证防火道路的宽度、坡度和转弯半径等参数满足规范要求;(2)改建原有道路:对不符合防火道路要求的部分道路进行改建,提高其通行能力和防火隔离效果;(3)配套设施建设:在防火道路两侧设置警示标志、指示牌等设施,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第二节防火水池建设1.1.33规划目标防火水池建设旨在为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提供水源保障,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规划目标包括:(1)建立足够的防火水池数量,满足火灾扑救时的水源需求;(2)保证防火水池的容量和水质,提高火灾扑救效率。1.1.34建设内容(1)新建防火水池:根据森林草原防火规划,合理布局防火水池,保证水池的容量、水质和位置满足规范要求;(2)改建原有水池:对不符合防火水池要求的部分水池进行改建,提高其容量、水质和安全性;(3)配套设施建设:在防火水池周围设置警示标志、指示牌等设施,提高水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第三节灭火器材配备1.1.35配备原则(1)根据森林草原火灾的特点和扑救需求,合理选择灭火器材;(2)保证灭火器材的数量、质量和功能,提高火灾扑救效率;(3)注重灭火器材的更新换代,及时淘汰落后、损坏的器材。1.1.36配备内容(1)常规灭火器材:包括灭火器、灭火水枪、灭火弹等,用于初起火灾的扑救;(2)专用灭火器材:包括森林消防车、无人机、远程供水系统等,用于大火的扑救;(3)通信设备:包括对讲机、卫星电话等,用于火灾现场的信息传递;(4)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火服、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用于保护扑救人员的安全;(5)救援设备:包括救援绳、担架等,用于火场救援。通过以上防火设施的建设和灭火器材的配备,为我国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六章防火应急准备第一节应急预案编制1.1.37预案编制的目的与意义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明确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以及应急措施,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1.1.38预案编制的内容(1)应急预案的基本情况:包括预案的编制单位、编制时间、预案适用范围等。(2)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3)火灾预警与响应级别:根据火险等级和火灾严重程度,设定预警和响应级别。(4)应急响应流程:包括火灾报警、应急启动、力量调度、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物资保障、善后处理等环节。(5)应急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6)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保证预案的时效性和适应性。1.1.39预案编制的程序(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明确编制任务和责任。(2)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火灾风险和应急资源。(3)编制预案草案,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4)审定预案,报批后发布实施。第二节应急队伍组建1.1.40队伍组建的目的与意义组建专业化的应急队伍,是提高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应急能力的关键。通过合理配置人员、设备和技术,保证应急队伍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扑救。1.1.41队伍组建原则(1)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明确各应急队伍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协调一致。(2)专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队伍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3)队伍规模与任务相匹配:根据火灾风险和应急任务,合理确定队伍规模。1.1.42队伍组建内容(1)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各应急队伍,制定应急响应措施。(2)火灾扑救队伍:由消防员、护林员、草原防火队员等组成,负责火灾的扑救工作。(3)人员疏散队伍:负责火灾发生时的人员疏散和安置。(4)物资保障队伍: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供应。(5)医疗救护队伍:负责火灾现场伤员的救治和救护。第三节应急物资储备1.1.43物资储备的目的与意义应急物资储备是防火应急准备的重要环节,能够保证火灾发生时迅速提供所需的物资支持,提高火灾扑救效率。1.1.44物资储备内容(1)扑火设备:包括灭火器、灭火器材、消防泵、水车等。(2)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火服、防护眼镜、防毒面具、手套等。(3)通信设备:包括对讲机、卫星电话、无人机等。(4)疏散与救援物资:包括帐篷、毛毯、食品、药品等。(5)应急照明设备:包括手电筒、应急灯、发电机等。1.1.45物资储备管理(1)建立物资储备清单,明确各类物资的数量、存放位置和责任人。(2)定期检查物资状态,保证物资完好、有效。(3)制定物资调配和供应流程,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提供物资支持。(4)加强物资储备库的管理,保证库房安全、物资有序存放。第七章火灾扑救第一节火灾报警1.1.46报警体系建立为保证火灾报警的及时性,应建立健全农村森林草原火灾报警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火情监测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火情监测网络,实现火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2)建立报警:设立专门的火警报警电话,方便群众在发觉火情时及时报警。(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火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1.1.47报警程序(1)发觉火情:农村居民、护林员、草原防火巡查员等在发觉火情时,应立即拨打火警报警电话。(2)确认火情:接警人员应对报警内容进行核实,确认火情后,立即启动火灾扑救应急预案。(3)发布火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周边居民发布火警信息,提醒居民注意安全。(4)上报火情:将火情信息及时上报至乡镇县级及相关部门,为火灾扑救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节扑救队伍组织1.1.48扑救队伍组建(1)建立专职扑救队伍:在乡镇、村组建立专职扑救队伍,负责火灾的扑救工作。(2)建立兼职扑救队伍: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兼职扑救队伍,作为专职扑救队伍的补充力量。(3)建立志愿者扑救队伍:鼓励农村居民、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加入志愿者扑救队伍,共同参与火灾扑救。1.1.49扑救队伍培训(1)定期培训:对扑救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队伍的火灾扑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2)实战演练:组织扑救队伍进行实战演练,增强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3)联合演练:与相邻地区的扑救队伍开展联合演练,提高跨区域扑救的协同性。1.1.50扑救队伍调度(1)建立扑救队伍调度制度:明确扑救队伍的调度原则、程序和责任,保证火灾扑救工作的有序进行。(2)实施动态调度:根据火情发展态势,合理调整扑救队伍的部署,保证火场扑救力量的有效投入。第三节扑救技术1.1.51火灾现场安全评估(1)火场环境评估:对火场周边环境进行评估,了解火场地形、植被、风向等因素,为扑救策略制定提供依据。(2)火势评估:对火势大小、蔓延速度、火场面积等进行评估,为扑救力量部署提供参考。1.1.52火灾扑救策略(1)防火隔离带:在火场周边建立防火隔离带,防止火势蔓延。(2)火头扑灭:集中力量扑灭火头,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3)火线切割:将火线切割成若干部分,分片扑救,降低火场风险。(4)风向利用:根据风向调整扑救力量部署,利用风向优势扑灭火势。1.1.53火灾扑救设备与技术(1)扑救设备:配备风力灭火机、水枪、灭火器等扑救设备,提高扑救效率。(2)通信设备:保障扑救队伍之间的通信畅通,提高指挥调度效率。(3)航空灭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飞机、无人机等航空设备进行空中灭火。(4)地面灭火:组织地面扑救队伍,采用灭火器材、灭火药剂等手段进行地面灭火。1.1.54火灾扑救安全防护(1)个人防护:扑救人员应佩戴防火服、防火头盔、防火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保证人身安全。(2)环境保护:在扑救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火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安全距离:在火场周边设立安全距离,保证扑救人员远离火场危险区域。(4)应急撤离:制定应急撤离预案,保证在火情恶化时,扑救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火场。第八章火灾善后处理第一节火灾原因调查1.1.55目的与意义火灾原因调查旨在查明火灾的原因,分析火灾发生的机理,为预防类似火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火灾责任追究提供证据支持。1.1.56调查内容(1)火灾现场勘查:对火灾现场进行详细勘查,收集火灾现场物证,包括火灾燃烧痕迹、火灾蔓延方向、火灾现场遗留物等。(2)火灾原因分析:根据火灾现场勘查结果,分析火灾原因,包括火源、燃料、氧化剂等。(3)相关人员询问:对火灾发生时的相关人员,如目击者、当事人等进行询问,了解火灾发生时的具体情况。(4)火灾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写火灾调查报告,明确火灾原因、火灾责任等。1.1.57调查程序(1)火灾发生后,立即启动火灾原因调查程序。(2)调查组对火灾现场进行勘查,收集物证。(3)调查组对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询问。(4)调查组分析火灾原因,编写火灾调查报告。(5)报告上级领导审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第二节火灾损失评估1.1.58目的与意义火灾损失评估是对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影响等进行评估,为火灾善后处理提供依据。1.1.59评估内容(1)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火灾现场财产损失、火灾扑救费用等。(2)间接经济损失:包括火灾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3)人员伤亡:包括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4)环境影响:包括火灾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1.1.60评估方法(1)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火灾损失情况。(2)数据分析法:收集相关数据,对火灾损失进行定量分析。(3)案例分析法:借鉴国内外火灾损失评估案例,进行分析比较。(4)综合评估法: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进行综合评估。第三节火灾善后措施1.1.61人员伤亡处理(1)及时救治伤员,保证伤员得到妥善治疗。(2)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安抚,协助处理相关善后事宜。(3)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度过心理创伤。1.1.62财产损失赔偿(1)对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按照相关政策进行赔偿。(2)对火灾扑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合理补偿。1.1.63生态环境恢复(1)对火灾烧毁的植被进行恢复,防止水土流失。(2)对火灾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恢复生态平衡。1.1.64火灾责任追究(1)对火灾原因进行调查,明确火灾责任。(2)对火灾责任人进行追责,依法进行处理。1.1.65火灾警示教育(1)开展火灾警示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防火意识。(2)总结火灾教训,加强防火宣传和培训。(3)完善火灾应急预案,提高火灾应对能力。第九章防火工作考核第一节考核指标体系1.1.66考核目的防火工作考核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成效,提高防火工作的管理水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1.67考核原则(1)科学合理:考核指标体系应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反映防火工作的实际情况。(2)系统完整:考核指标体系应系统完整,涵盖防火工作的各个方面。(3)动态调整:根据防火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考核指标,保证考核的准确性。1.1.68考核指标(1)防火组织建设:包括防火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责任制落实等。(2)防火宣传教育:包括防火宣传活动的开展、宣传资料发放、防火意识普及等。(3)防火设施建设:包括防火隔离带建设、防火通道建设、防火水源建设等。(4)防火巡查与监控:包括防火巡查次数、火险预警发布、火情监测等。(5)火灾扑救能力:包括扑救队伍配备、扑救设备完善、扑救技能培训等。(6)防火安全培训:包括防火安全培训次数、培训覆盖率等。(7)防火法律法规执行:包括法律法规宣传、执法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第二节考核方法与程序1.1.69考核方法(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防火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全面评价防火工作的成效。(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单位自评与上级部门他评相结合,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1.1.70考核程序(1)制定考核方案:根据防火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时间等。(2)开展自评:各防火责任单位按照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形成自评报告。(3)上报材料:各防火责任单位将自评报告及相关材料报上级部门。(4)进行他评:上级部门组织考核组,对防火责任单位进行实地考核,形成考核报告。(5)综合评价:上级部门根据自评与他评结果,对防火工作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