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对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对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对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对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的变更与发展高考命题规律“近代中国经济的变更与发展”属于命题的重要区域,从历年来看,题型主要是选择题,考查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晚清经济结构的变更”上,命题视角大都集中在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上,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得却很少,10年来,仅仅于2024年Ⅱ卷中出现过一道选择题。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不高,基本上也集中在“晚清经济结构的变更”上。从考查实力上看,重在考查说明历史现象的实力以及解读并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2024年高考必备2015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晚清经济结构的变更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828282828、2928282828命题角度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0命题角度1晚清经济结构的变更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24全国Ⅲ·28)19世纪六七十年头,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了外国人将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据此并联系所学学问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而外国人依仗不同等条约却可以享受特权,因此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这一现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对华输出主要表现在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开采矿山等方面,而本题题干中实际办厂者是中国人,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气弱小,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2.(2024全国Ⅰ·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续表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题干表格中黄彬的身份是为近代民用工业制定章程的国学生,朱纯祖以监生身份创设了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以生员身份创设了机器轧棉厂,国学生、监生、生员均是旧式教化体制下的称呼,这说明三人所受均为旧式儒家教化,但三人成年后却投身于近代商业活动,这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进一步说明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更,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及选拔人才标准的变更,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对儒家的重义轻利等观念的看法,故C项错误;新式工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3.(2024全国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加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念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限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题干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加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念,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煤炭的流通销售环节,与煤矿管理无关,故解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对煤矿业的限制,故解除C项。李鸿章利用政府特权操纵煤炭出口税的做法造成不正值竞争,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故解除D项。4.(2024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激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更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近代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的程度不同,这造成了材料中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的现象,故A项正确。留日学生与革命运动没有干脆的联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清政府的留学政策,故解除C项。当时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主要是福建地区,而题干中的其他地区中有英、法等国的势力范围,因此无法推断列强势力范围对留日学生分布的影响,故D项错误。5.(2024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实行“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更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逆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从材料信息看,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免费供各省运用到由运用方付费“协造”,这种变更表明原来的方式使造船方经费压力大,而“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没有转为商办,也不行能面对市场,故解除A、C两项;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逆境,故解除D项。6.(2024全国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日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维新变法运动快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削减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大大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企业并不肯定是官督商办性质的,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24福建厦门二模)鸦片斗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接连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D.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鸦片斗争之后,中国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于是出现题干中“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现象,故A项正确;题干论述的是“制茶”出现新现象,不是“饮茶”现象,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接连出现”的现象,但没有提及清政府对此现象的看法问题,故C项错误;“手工工场”不属于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更的根本缘由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实力B.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实力C.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坚韧反抗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答案C解析购买鸦片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虽为事实,但英国输入中国的制造品多为生活用品,且价格低廉,中国支付实力下降不是英国贸易总额下降的最主要缘由,故A项错误;英国对华输入的制造品并非过多,而是这些制造品不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不能适销对路,故B项错误;鸦片斗争以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英国将中国作为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形成抵制作用是根本缘由,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中国征内地税并非英国贸易额下降的主要缘由,故D项错误。3.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A.汉族官僚势力起先崛起B.民族工业对外依靠性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答案D解析由“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无法体现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故A项错误;“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不属于民族工业,材料也无法体现对外资的依靠,故B项错误;“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没有涉及自然因素,故C项错误;由“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可知洋务企业随着官僚的变迁而迁徙,具有深厚的封建性,故D项正确。4.(2024河南郑州二模)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依据技术凹凸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A.注意保障工人权益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答案C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保障工人的权益,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说明白实行雇佣劳动,依据技术凹凸定工资,这并不能说明已经脱离了落后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1865年后的洋务企业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是否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D项错误。5.(2024湖北武汉调研)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道:“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麻烦的”,“许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输河工人失业变更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起先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答案C解析“还使道路和运输河工人失业变更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无法说明导致民族工业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麻烦的”强调修铁路的困难,与自然经济没有干脆关系,故B项错误;“许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说明传统观念的阻碍作用,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市场的开放性,故D项错误。6.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此材料()A.表明李鸿章在甲午斗争中主动主战B.证明满汉地主间冲突导致斗争失利C.深刻揭示了自强运动的结构性冲突D.佐证李鸿章寄于列强调停希望破灭答案C解析材料分析了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没有涉及李鸿章在甲午斗争中的主战看法,故A项错误;材料“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反映出中心与地方的冲突,与满汉地主间冲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深刻揭示了自强运动中地方势力各行其是,中心与地方之间结构性冲突凸显,故C项正确;材料分析了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没有反映出李鸿章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故D项错误。7.依据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1877年芜湖正式开关,下面是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折线统计图。材料信息反映这一时期的芜湖()A.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缓慢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C.自然经济起先趋于瓦解D.日益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由图表可知芜湖开关后贸易额快速上升,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统计状况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鸦片斗争后自然经济渐渐瓦解,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结合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统计可知芜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8.(2024四川德阳三模)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限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的支持,故A项错误;由列强的抵制不能说明限制中国经济命脉,故B项错误;抗拒、停航和跌价竞争体现了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方的侵略势力在抵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9.(2024福建泉州二模)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更()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快速发展D.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深化人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京士大夫从反对洋务到后来“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事实上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且19世纪末传统交通工具仍占主导,故B项错误;1895年后,即19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且反映不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化人心,故D项错误。10.城市名称1891年1901年1911年镇江135000140000184000苏州500000500000—杭州700000350000—宁波250000255000350000温州8000080000100000上表为江南口岸城市人口(1891—1911年)统计。据此可知()A.江南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快速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D.江南自然经济瓦解加速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该时段镇江的人口增长快速,苏州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杭州的人口呈负增长、人口大幅下降,宁波和温州人口缓慢增长,体现江南口岸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均衡,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通商口岸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苏州人口总量低于杭州、温州,且不知其经济总量,故不能称之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故C项错误;由人口统计无法推断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和速度,故D项错误。11.台湾学者张王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学问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学问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学问分子渐渐取代了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更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更的关系,而不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学问分子阶层渐渐取代了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故B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更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制度变革和社会演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故D项错误。12.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传统农业大幅衰退 B.近代产业转移加速C.斗争导致人口削减 D.工业化的缓慢推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87—1936年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虽然削减,但仍旧占有76%左右的比例,并没有大幅衰退,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887—1936五十年间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仅下降4%,仍旧高达76%,说明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是人口总数,不能说明人口削减,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农业就业人口向其他产业缓慢转移说明工业化的缓慢推动,故D项正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事件约1815—1835年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1840年为了应付中国中断贸易,英国封锁中国的港口1842—1844年《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斗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1850—1859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1860—1861年英法联军占据北京19世纪50年头2.5万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加利福尼亚19世纪60—90年头中国开展洋务运动续表时间事件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1878—1913年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1894—1895年日本战胜中国并占据台湾——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整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阐述:工业革命首先起先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欧美向中国发动侵略斗争,在华取得特权后,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旗号下,掀起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渐渐步入近代化。示例二论题: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阐述:鸦片斗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斗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妥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外来商品输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起先瓦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资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该材料论述题较为开放,主要论及的是中西关系在近代史时期的发展演化,一方面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近代化,只要言之有理并且辅之以必要的史实论证即可。题组二1.晚清光绪年间,官员周德润上书朝廷,指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见“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他的主见反映了()A.顽固势力抵制工业文明B.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社会阵痛C.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发展外资企业成为时代主流答案C解析“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等字眼反映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到了铁路的修建,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顽固势力抵制修铁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发展外资企业也未成为时代主流,D项不符合史实。2.据统计,中国茶叶的出口量,1843年约为1300万斤,1855年约为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3倍多。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得到发展,还特地设立茶厂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的欢迎B.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中国的茶叶受欢迎不是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多的根本缘由,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增多,不是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错误;鸦片斗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先解体,但没有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中国的茶叶出口量增加,说明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3.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更状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D.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从1645年到1865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上海道台的职能逐步近代化,而道台的官员多是出身科举的封建官僚,并非近代化的行政官员,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上海道台的职权发生了嬗变,是内部职权的调整和细化,并不是扩大,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上海道台的近代化色调是迫于西方的侵略,须要处理与洋人的关系,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种被动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中最晚的时间是1865年,此时洋务运动刚刚推行,接受洋务思想的官僚并不多,顽固派占主流,无法得出上海道台因为行政机构的变更而具备近代洋务思想,故D项错误。4.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依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措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一措施()A.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B.有效抵制西方对华经济侵略C.保证了民用工业的快速发展D.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只准华商附股措办,不准另行设局”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不利于壮大民族工业,对西方经济侵略抵制有限,故B项错误;不准民间设置新的企业,不利于民用工业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只准华商附股措办,不准另行设局”限制了民间兴办企业,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5.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A.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洋布等传入中国推动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故A项错误;草辫和生丝远销海外不能说明农产品整体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错误;农产品出口和洋货进入中国市场不能说明其属性是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6.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限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A.企图借助政权力气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决步伐答案B解析“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体现洋务派企图用官府压制民企,体现不了“分洋利”,故A项错误;压制和“严格限制”反映经济垄断,故B项正确;“不择手段”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洋务派办企业是“师夷长技”的体现,故D项错误。7.(2024辽宁凌源一模)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需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斗争()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斗争C.使中国起先融入世界市场D.使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答案D解析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斗争中已经被破坏,中国的大门已经被打开,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对中国的侵略斗争,而非争夺原料的商业斗争,故B项错误;中国起先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斗争后,而非甲午中日斗争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迫切须要解决原料问题,据此推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斗争后,日本利用斗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的掠夺中国的原料,加速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D项正确。8.(2024福建福州二模)19世纪90年头,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这种状况表明()A.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别显现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亲密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环境恶化D.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答案A解析由“19世纪90年头”和城乡居民以“衣洋布”为主,“衣土布者”少可知,自然经济解体加快,农业与手工业分别的现象比较普遍,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洋布是否来自列强的商品输出,不能推断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比较亲密”,故B项错误;题干的主体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在19世纪90年头,在“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洋布者十之八九”这一现象,其主要缘由在于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并非民众生活的提高,故D项错误。9.(2024山西太原一模)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导致当时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读书人价值观的变更 B.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退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 D.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可知,弃儒从商受到了清末新政时期实行“嘉奖实业”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读书人价值观的变更,是弃儒从商的主观缘由,但不是主要缘由,故A项错误;“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提出,故D项错误。10.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95—1900100450077501901—1911300560031510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 D.列强侵华方式变更答案B解析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斗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1895—1911”相符,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长期存在,是重要缘由但非“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11.下表反映了1913年和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更,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类别进口(%)出口(%)1913年1936年变更净比1913年1936年变更净比原料5.313.4+8.129.135.8+6.7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67.166.5-0.650.939.5-11.4A.近代工业发展比较快速B.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C.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更D.国际市场得以拓展答案B解析中国近代工业是指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运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机器工业的变更,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36年进口制成品比例为39.5%,超过原料进口的35.8%,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进出口比例的变更而不能体现自然经济的解体状况,也就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出口比例的变更,而不是进出口总量的变更,不能说明国际市场拓展,故D项错误。12.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状况抽样调查统计表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15.7%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A.革命依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C.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D.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答案C解析华北三省农夫大多数占有土地介于10—50亩,且不能说明群众对依据地的看法,故A项错误;总体来说华北三省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差异不大,故B项错误;华北三省大部分农夫土地占有量都在50亩以下,故C项正确;华北三省土地占有100亩以上的户口比例只有15%左右,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领事可以介入中国海关事务,中国的海关主权便起先受到侵害。自1853年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起先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总税务司之后,设立总税务司署。制定的《海关募用外人帮办税务章程》规定:“各关全部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派,其薪水……均由税务司作主。”华籍关员“亦委诸总税务司”,1869年公布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并于1870年1月1日起先实行,从而基本完成了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的建立。——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成立于1949年10月25日。海关总署先后接管了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26个海关;调整了各海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对旧海关工作人员的教化,以肃清帝国主义残留在海关中的势力和影响。新海关也不是过去那样单纯是收税了,而是要依照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使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摘编自熊巍昱《近代中国海关主权回来的历史考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建立的国内、国际背景,并对其作出简评。(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与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相比较,现代中国海关制度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国家快速崛起;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当权的中国政府腐败落后。简评:推动了中国海关制度走向近代化;实质上是列强掠夺中国人民的工具,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标记。(2)不同:现代中国海关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实现了海关关税和行政管理的独立自主;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国内、国际背景,依据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领事可以介入中国海关事务”“自1853年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可知,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国门洞开,中国近代海关被列强掌控说明列强通过侵略斗争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海关被外国掌控反映了我国丢失了贸易主权,贸易主权丢失的缘由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其次小问写简评,评价类题目最重要的就是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近代海关制度建立一方面损害了中国经济利益,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记,实质是列强侵华的工具;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海关制度的近代化。第(2)问,依据材料二现代中国的海关制度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肃清了帝国主义残留在海关中的势力和影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学问可知,现代中国的海关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并且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命题角度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24全国Ⅱ·30)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说明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逆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先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题眼为“国有的中纺公司”。从题干中可看出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认为中国的商民无力单独承购经营原日伪企业,因此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这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D项正确。题干中政府的措施是针对原日伪的纺织企业,并不是针对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国家允许商民承购原日伪企业,但国民政府认为中国的商民没有这种实力,因此不能说明国家对轻纺工业实行统制,故B项错误。中国的民族工业第一次明显衰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而不是抗战成功后,故C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挡。这反映了()A.民族资本家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B.中国社会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D.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限制答案C解析由“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挡”可知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内部竞争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没有强调阶级结构的变更,故B项错误;依据“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可知,真正对民族资本主义有影响的是封建势力的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势力,故D项错误。2.(2024百校联盟十二月联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赐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平安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些举措()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B.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A解析题干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之后,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激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不是持续发展,故B项错误;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阀陷入相互混战时期,国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而并非辛亥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3.(2024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张謇在担当民国农商总长(1913年10月至1915年9月)期间,先后颁行了20多个法规条例,如《商会法》《证券交易所法》《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涉及农、林、工、渔、牧、副等方面。这些法规条例的颁行()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促进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C.变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D.清除了旧势力对近代企业的干扰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快速萧条,故A项错误;张謇所颁布的“20多个法规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有利于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述及张謇在1913年10月至1915年9月之间,为发展民族工业所做的贡献,单凭一些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不能变更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1912年清朝虽已灭亡,但封建势力没有消逝,仍在阻碍近代企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4.(2024辽宁大连一模)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两家水泥公司“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有利于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加剧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逆境,为了求得发展,部分企业联合起来,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一种抵制,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实行国家统制经济政策是在抗日斗争时期,故D项错误。5.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纳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协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建条件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纳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顺应列强经济侵略不是其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实行与世界相同的度量衡,与关税自主无关,故B项错误;国内度量衡有一样的标准,并与世界接轨,为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供应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起先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供应的时间可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据材料“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得出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虽然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7.史料记载,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到25%。关税收入从1928年的1.34亿元增至1931年的3.88亿元。关税收入的增加()A.促使近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B.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毁灭性打击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影响列强商品输出,但没有毁灭性打击,故B项错误;关税的提高以及关税收入的增加,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爱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是指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关税提高不符,故D项错误。8.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隧然降至14.29亿元,常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