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旺盛,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渐渐落伍了。[整体感知]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空前强化严峻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旧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旧占据统治地位,并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旺盛,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起先传入中国。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学问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始终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高校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记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整合二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更。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运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业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输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整合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见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见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见特性自由。(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见“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见“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确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实的辩证法思想2.科学技术(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阅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旺盛时期,闻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和书法:强调特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戏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取,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紫禁之巅——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强化1.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变革中心机构:如秦设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2)加强对地方的限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3)留意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唐朝时设道,作为监察区;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厂卫制度。(4)留意官吏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限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总之,通过以上种种政策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制度,实现了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心集权的目的。2.明清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强化的历史影响(1)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抵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沟通等方面起着主动作用。(2)君主专制的加强严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详细体现在: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建力,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渐渐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主旨二步履维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亲密,地域分工趋势显见。(2)城乡商业旺盛:集市广泛分布,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3)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渐渐减弱,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变更。(5)生产关系变更: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资本参加生产过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长期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并没有引起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缘由(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起先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卫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限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确定的防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沟通,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主旨三儒学新气象——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产生社会特征主要思想政治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批君、限君思想“存天理”李贽“万物皆生于两”;王夫之“理在气中”“灭人欲”李贽“禀赋自然”;王夫之“天理所寓”礼教“三纲”李贽“男女同等”;黄宗羲“君臣同等”明亡清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重农抑商”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王夫之“国之司命”文化科举教条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强调独立思索学风空疏顾炎武“经世致用”2.明清进步思想对宋明理学的批判(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如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见等,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2)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思想,如黄宗羲主见“工商皆本”。(3)思想上: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如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言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反对礼教的虚伪。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如顾炎武主见“经世致用”。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见,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特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旺盛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更。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供应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化: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命题点:明代宦官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24·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丢失D.宦官驾驭决策权力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养,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解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驾驭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化[2024·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渐渐演化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更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减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心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项。答案:B[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实力立意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更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更,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实力的运用第2题逻辑推理废行省,设三司eq\o(→,\s\up12(引发),\s\do10(问题))政出多门,效率低下eq\o(→,\s\up12(解决),\s\do10(措施))派巡抚总理地方军政与民政考向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现象3.命题点:重农抑商下的明代商业[2024·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变更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输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解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确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解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更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解除C项。答案:D4.命题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2024·全国卷Ⅱ,27]探讨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更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起先成为流通货币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始终很低,A选项解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解除。明中叶后,白银起先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解除。答案:C5.命题点: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2024·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旧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全部权的变动状况,A选项解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解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解除。答案:C[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史学新论东昌府是山东重要产棉区,所产棉花由江淮商人收揽,而后又返销棉布转换思维棉花的收购和棉布的返销,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4题计量史学从商业资本的数量上分析清代商业的资本远远超过明代,由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第5题创设情境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而“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反映租佃关系论从史出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租佃关系的发展,个体农耕仍旧为主要生产经营形式6.命题点:社会史观——明朝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24·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运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这一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运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一般人家的变更,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干脆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答案:B7.命题点:明代江南农村的变更[2024·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更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更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主动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冲突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A[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6题贴近生活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更上选材切入,彰显“以微见著”立意新奇商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明朝社会转型第7题历史说明列举明末江南农村变更的详细事例,要求说明这一变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考向三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8.命题点: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有利条件[2024·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气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旺盛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A项: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A项可解除。B项: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C项与题干无关。D项: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药学的发展不行能受其推动。D项错误。答案:B9.命题点: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2024·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取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观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答案:D10.命题点:明朝中期以后,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2024·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快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深厚解析: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可解除。B项: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B项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深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D项正确。答案:D[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8题热点立意强调国家力气对科技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历史思维从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影响上解读历史信息,体现综合技能的培育第9题历史关联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体现关联性、敏捷性第10题历史现象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历史关联以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的书籍大量出版,折射当时的文化氛围[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视角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命题点:明代内阁制的发展[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到明代中叶,内阁高校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A.阁臣事实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解析:内阁高校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事实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首辅无法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内阁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相权因内阁制度产生而复活不符,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相权因内阁制度产生而复活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清朝的“密折”制度[2024·合肥一模]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不利于皇帝获得信息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弱化了对官员的限制解析:题干中康乾时期的奏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以削减中间环节而提高效率,故选C项;密封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获得,解除A项;奏折制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状况,与因循守旧无关,解除B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员的限制,解除D项。答案:C视角二明清时期出现了具有近代曙光的经济现象3.命题点:明中叶江南市镇兴起产生的影响[2024·河北邯郸一模]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哺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解析:地域性商人是指“商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非“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而非对外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其他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哺育”“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江南地区依靠纺织业生活,农业生产不再受重视,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D项正确。答案:D4.命题点:清的货币政策[2024·安徽江南十校一模]《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C.仍旧推行抑商政策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解析:依据材料不难推断,这是政府在履行正常的有关商业管理的经济职能,与法律的野蛮没有任何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从正面涉及钱庄、票号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所体现的是对商业的扶植和规范而非抑制,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可知,这是政府在通过法律手段来重视和规范正常的商业行为,故D项正确。答案:D5.命题点:清初对外贸易的管理[2024·广东茂名一模]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其次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看不出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除B项;材料是开海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解除D项。答案:C视角三明清时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6.命题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2024·山东淄博一模]“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子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子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渐渐瓦解解析:“许仙”的主子公由盐铁使之子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商品经济旺盛,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化因商品经济的活跃而呈现出下移趋势,创建文化的对象由社会上层统治者下移至市民阶层,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故选C项;明代重农抑商政策严格执行,解除A项;“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强调思想传播媒介,与材料主题“创建文化的对象由社会上层统治者下移至市民阶层”无关,解除B项;明后期理学为主导思想,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盛行,解除D项。答案:C7.命题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2024·四川内江一模]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需“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这说明他主见()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同等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即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意思即反对鬼神享乐,故选D项;格物致知,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化细致的探究,达到相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经世致用,指到实践中求真知,与材料表达意思不符,解除A项;题干无从体现手工业和商业的信息,解除B项;黄宗羲的确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同等,但与本题题意不符,解除C项。答案:D8.命题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2024·“超级全能生”联考]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探讨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科学家论述方法伽利略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视察天文朱载堉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徐光启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吸取解析:近代科学指以试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试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试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解除B项;传统科学留意好用,以阅历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试验,解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吸取,解除D项。答案:A课时作业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甘青宁高三联考]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事实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更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解析: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可以说内阁权力超过六部,而不能说内阁已经取代六部,解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虽有票拟权但决策权在皇帝,六部与内阁也常常争权,解除C项;材料中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解除D项。答案:A2.[2024·安徽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察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钦定台规》是清代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监察法规,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限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对监察人员的严格纪律,解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察御史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解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解除D项。答案:B3.[2024·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态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复原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解析:《鱼鳞图册》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属于现代土地法权制度,故B项错误;《鱼鳞图册》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进而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而非提高土地商品化程度,故D项错误。答案:A4.[2024·甘肃一模]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人群体。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旺盛,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明清商人群体是()A.商品经济旺盛的推动者B.社会经济转型的推动者C.社会风气更新的促进者D.特色商业文化的构建者解析:由材料“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旺盛,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可知明清商帮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促进重农抑商思想的转变,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故选B项;由材料“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旺盛”推动商品经济旺盛是表现而非实质,解除A项;由材料“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可知促进社会风气更新是现象而非实质,解除C项;由材料“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形成特色商业文化是现象而非本质,解除D项。答案:B5.[2024·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快速发展D.政府丢失了对经济的限制解析:材料反映出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快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更,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解除A项;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解除B项;虽然民窑数量增加,但不能表明政府无法限制经济,解除D项。答案:C6.[2024·南京学情调研]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解析:海禁是指禁止民间出海,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这与海禁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正确。答案:D7.[2024·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A.确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解析:明清进步思想虽然有反传统、反专制的主见,但仍是传统儒学范畴,故清政府允许其入祀孔庙,这是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史观的体现,故选D项;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见是反对君主专制,故清政府确定晚明思潮进步性与史实不符,解除A项;清朝时期文化专制色调深厚,与开明开放文化政策不符,解除B项;清政府允许晚明进步思想家从祀孔庙,不能体现其放弃了“尊满抑汉”国策,解除C项。答案:D8.[2024·安徽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喊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剧烈批判解析:题干中“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解除B项;人性善恶始终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解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剧烈批判”,解除D项。答案:A9.[202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测试]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理》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说明白当时()A.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B.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C.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D.早期启蒙思想传播特别广泛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理》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相符,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目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不相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10.[2024·安徽蚌埠一模]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样,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A.彰显文人画的独绝技法B.留意抨击封建专制统治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解析:依据所学并结合材料“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样,更富有抒情意境”可知,文人画留意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故选A项;材料中根本没有提及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解除B项;依据所学,留意写意的文人画的绘画对象并不是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解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解除D项。答案:A11.[2024·福建厦门一模]明代,农工商贩喜好保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快速提升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D.世俗文化承载了确定的教化功能解析:“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表明世俗文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故选D项;“《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这些是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快速提升,解除A项;“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表明士大夫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解除B项;文学作品无法真实再现历史,解除C项。答案:D12.[2024·江苏南通二模]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媲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A.宋词B.元曲C.明清小说D.京剧解析:题干中“京师文化,……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可得是京剧的形成,故选D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