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指南_第1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指南_第2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指南_第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指南_第4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指南TOC\o"1-2"\h\u26765第一章绪论 3168221.1研究背景 311709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55221.3研究方法与框架 325349第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44554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436642.1.1内涵 4214192.1.2特征 447412.2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指标体系 4107902.2.1原则 491922.2.2指标体系 5320292.3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517600第三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5163843.1农业资源概述 6133003.2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6211023.2.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6178453.2.2水资源利用现状 617113.2.3气候资源利用现状 678053.2.4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613583.3农业资源保护措施 6191673.3.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6158883.3.2水资源保护措施 6171503.3.3气候资源保护措施 6230713.3.4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778523.4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7403.4.1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7101033.4.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76923.4.3气候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782413.4.4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74619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755654.1农业生态环境概述 757214.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7274204.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8153564.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 88980第五章农业生产模式创新 9192205.1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分析 9153385.2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概述 9278615.3农业生产模式创新路径 9220155.4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1021547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10256906.1农业产业化概述 10114346.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0241516.2.1龙头企业带动型 1025346.2.2农民专业合作社型 10256336.2.3产业园区型 1088736.2.4农业综合体型 1050196.3农业产业化政策与措施 11160226.3.1政策引导 11311996.3.2产业链建设 11128686.3.3技术创新 11116556.3.4人才培养 11258146.4农业产业化经营案例分析 11164666.4.1案例一:某地区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 11295876.4.2案例二:某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型农业产业化 11273686.4.3案例三:某地区产业园区型农业产业化 11274096.4.4案例四:某地区农业综合体型农业产业化 1111209第七章农业科技支撑 1128037.1农业科技创新概述 126830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287417.2.1成果转化概述 12317087.2.2成果转化途径 1292047.2.3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 12151717.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2138307.3.1体系建设概述 12300437.3.2体系构建内容 1249787.4农业科技支撑案例分析 139243第八章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3296378.1农村社会经济概述 13308528.2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13258578.3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13280458.4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1428498第九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制度 14182979.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概述 14224159.2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1527859.2.1政策目标 15324169.2.2政策内容 1543379.3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 1533969.3.1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15191149.3.2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5222179.3.3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1549099.4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制度案例分析 15293579.4.1案例一: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5126309.4.2案例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6195379.4.3案例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6274389.4.4案例四:农业产业化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68474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 162509110.1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62679910.2农业可持续发展监测体系 162563710.3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案例分析 171645210.4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趋势分析 17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当前农业发展中,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关键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梳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其经验与启示。(2)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探讨解决途径。(3)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4)提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3)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实践指导。(4)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1.3研究方法与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框架如下:(1)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实证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分析。(5)政策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2.1.1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稳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农业发展与生态、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旨在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2.1.2特征(1)生态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稳定。(2)经济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增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3)社会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关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4)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资源的压力。2.2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指标体系2.2.1原则(1)综合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的协调发展。(2)系统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3)可持续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4)动态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关注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适应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2.2.2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指标: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状况的指标,如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2)经济指标: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等。(3)社会指标:反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指标,如农村人口素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等。(4)技术创新与推广指标:反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的指标,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等。2.3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经济学原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摸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2)资源经济学原理:研究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3)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4)农村社会学原理: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等方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支持。(5)农业政策与法规: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法规,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6)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指导农业发展实践。第三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3.1农业资源概述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农业技术、农业资金、农业人才等。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2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3.2.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部分耕地质量较差,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严重。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而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充足。3.2.2水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3.2.3气候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不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3.2.4生物资源利用现状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部分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物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3.3农业资源保护措施3.3.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推进土地整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地退化。3.3.2水资源保护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水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3.3.3气候资源保护措施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生产,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3.4生物资源保护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过度开发生物资源;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物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3.4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3.4.1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某地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质量。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农业产量增加。3.4.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某地区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项目实施后,农业用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3.4.3气候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某地区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得到减轻。3.4.4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某地区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提高农业生物资源利用效率。项目实施后,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4.1农业生态环境概述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政策法规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等;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尚未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粗放,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4.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科研团队和企事业单位研发了一系列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修复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如施加有机物料、调整土壤pH值、使用微生物制剂等。(2)水资源保护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维护水资源生态功能。(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生态拦截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4)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实施物种多样性保护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4.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案例。(1)土壤修复某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土壤修复,如推广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调整作物布局等。通过这些措施,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2)水资源保护某地区水资源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当地实施了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对湿地进行保护与恢复,维护了水资源的生态功能。(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某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如建设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推广生态拦截技术等。通过这些措施,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体质量得到改善。(4)生物多样性保护某地区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当地实施了物种多样性保护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水平。第五章农业生产模式创新5.1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分析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进行生产。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效率较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尽管如此,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传承农耕文化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2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概述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方式多样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采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2)资源利用高效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环境友好: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强调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4)产业链延伸: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等环节相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5.3农业生产模式创新路径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下为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1)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2)制度创新: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3)产业融合:加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4)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提供人才保障。5.4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1)某地区采用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控,提高生产效率。(2)某地区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3)某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某地区实施“互联网农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6.1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旨在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6.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6.2.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企业自身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整合产业链上的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6.2.2农民专业合作社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型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6.2.3产业园区型产业园区型模式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手段,打造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6.2.4农业综合体型农业综合体型模式以农业综合体为平台,整合农业、旅游、文化、教育等资源,实现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多功能化发展。6.3农业产业化政策与措施6.3.1政策引导应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6.3.2产业链建设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6.3.3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6.3.4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6.4农业产业化经营案例分析6.4.1案例一:某地区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某地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资金等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6.4.2案例二:某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型农业产业化某地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组织农民共同发展产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了农业效益。6.4.3案例三:某地区产业园区型农业产业化某地区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手段,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6.4.4案例四:某地区农业综合体型农业产业化某地区以农业综合体为平台,整合农业、旅游、文化、教育等资源,实现了产业融合。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业多功能化发展。第七章农业科技支撑7.1农业科技创新概述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在农业领域内,运用现代科技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涉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7.2.1成果转化概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推动科技成果从研发阶段向生产应用阶段的转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7.2.2成果转化途径(1)政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2)技术推广: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一线。(3)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7.2.3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1)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推广力度不足。(2)对策:加强政策引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普及率。7.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7.3.1体系建设概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政策支持、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7.3.2体系构建内容(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政策保障。(2)科技研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水平。(3)推广服务: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普及率。(4)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7.4农业科技支撑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某地区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包括: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案例二:某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某地区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引导、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三:某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某地区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支持、科技研发、推广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第八章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8.1农村社会经济概述农村社会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市场、农村居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经济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等。因此,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2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5)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度。8.3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下路径:(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2)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4)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5)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度。8.4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某地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某地区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如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某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4)生态环境保护某地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如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治理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农村社会治理某地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度。如加强村务公开,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等。第九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制度9.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概述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旨在平衡农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9.2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9.2.1政策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的目标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等。9.2.2政策内容(1)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3)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4)农业产业化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6)农村经济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9.3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9.3.1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等。9.3.2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制度、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信贷政策等。9.3.3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主要包括:农业法律法规、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术规范等。9.4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制度案例分析9.4.1案例一: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政策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9.4.2案例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