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页(共15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4秋•张家口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第122条规定:“如果一个人想要交给另一个人银子、金子或其他东西去保管,当应该将所有的他要交给的东西向证人展示,建立起契约文本,然后他才可以交(物品)去保管。”这一规定()A.规范了借贷关系 B.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限制了交易活动 D.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2.(2024秋•湖南期末)苏美尔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古埃及诗歌“向你致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壤,使得追随者歌唱!”两首诗歌对河水态度的不同反映出()A.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B.大河文明对水源依赖 C.地理位置决定早期文明特点 D.环境决定自然神崇拜3.(2024秋•白银期末)古埃及人产生了这样的观念:世界是循环往复的,自然万物可以死而复生,人也应当如此。对他们来说,时间的运动并不意味着前进,而是一种节奏。这种观念的形成最可能源于()A.金字塔体现的法老权威 B.《太阳历》的制定 C.莎草纸带来的文化普及 D.尼罗河的定期泛滥4.(2024秋•邯郸期末)如表为阿拉伯帝国时期天文学成就简表(部分)。材料可用于说明()人物成就花剌子密制定的《天文表》,后来被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制定各种天文表的蓝本比鲁尼在其著作《马苏迪天文学和占星学原理》中测定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推算到地球是绕太阳转动的,后来传入欧洲苏菲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在《恒星图像》一书中绘制出精美的星图,现在许多世界通用的天体名称都来源于此A.阿拉伯帝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 C.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西亚地区 D.帝国政府重视文化传播5.(2024秋•辽宁期末)柏拉图说,“埃及艺术在一万年间没有任何变化”。据考证,古埃及的历史大约从公元前3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样式始终保持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埃及()A.楔形文字利于文化传承 B.城市国家较为普遍 C.艺术样式长期领先世界 D.农业生产相对稳定6.(2024•天津四模)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A.注重周边交往 B.源于东方文化 C.在交流中发展 D.具有多元特征7.(2024•甘肃模拟)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 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8.(2023春•雅安期末)柏拉图主张“以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指出“在运动家的才能与体育锻炼之外,我们还加上心灵,就是意志、聪明与感情”。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提高平民素质 B.普及体育锻炼 C.宣传道德教育 D.重视人的发展9.(2024春•佛山期中)威尔•杜兰曾把亚里士多德哲学比做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而正是托马斯•阿奎那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这使得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但也就此埋下了瓦解神学的伏笔。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主义的观念相悖 B.经院哲学含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C.基督教文化载体是研究教义的神学 D.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10.(2023秋•大武口区校级期末)罗马法契约制度经历了从“口头契约”发展为“文书契约”、“要物契约”和“合意契约”的长期演进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重自由和公正的历程。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A.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C.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 D.反映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11.(2024•雅安模拟)公元前125年,意大利人还未将罗马公民权作为他们权利诉求的唯一目标,相当部分意大利人仅满足于获得申诉权。到公元91年,意大利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公民权,不再提申诉权,甚至为获得公民权而不惜发动战争。这一转变表明当时()A.罗马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B.意大利人对罗马国家认同感增强 C.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D.罗马内部平民与贵族间斗争激烈12.(2024•辽宁模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史学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这表明希罗多德()A.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 B.认为历史学家应尊重传统 C.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 D.客观写史且具有怀疑精神13.(2023秋•安徽期末)古代印加人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将其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运输工具。由此可推知,古代印第安文明()A.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B.注重发挥人的作用 C.具有孤立和封闭性 D.以小农经济为主导14.(2024春•重庆期中)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15.(2024•湖南开学)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组织学者创造朝鲜拼音文字——谚文,并编成《训民正音》,以教导百姓发音识字。朝鲜大儒崔万里上书世宗大王,表示“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另做文字者,唯蒙古、日本、西蕃之类……今作谚文,是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谚文在朝鲜遭到反对是因为()A.士大夫竭力维护文化垄断地位 B.中华文化主导了朝鲜社会生活 C.朝鲜认可宗藩体系的身份定位 D.西学东渐之风激发了民族意识二.材料题(共1小题)16.(2024春•大通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是阿拉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珍爱典籍和书籍,达官贵族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鼓励教徒学习知识。阿拉伯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古籍,涉及天文、文学、社会、医学等领域。特别重要的是,阿拉伯哲学在世界观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知道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这些典籍流传回欧洲后,典籍中的各种思想伴随着阿拉伯翻译者和学者独特的见解和注释在欧洲理性的土壤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欧洲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也为后来的大航海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殷实《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材料二:儒家思想及其典籍传入欧洲各国后,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及欧洲思想界对中国认识的分歧,在西方世界形成了所谓“颂华派”和“贬华派”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对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在他的《风俗论》中对中国的制度赞赏有加,他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的亚洲很多国家都要优秀。孟德斯鸠则是“贬华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中国的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没有明确的限制君主的法律和机构,但在伏尔泰看来,中国君主自身大都是道德高尚之士,他们都会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也就不再需要实际的制度限制了。其实,两派都是借助中国和儒家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摘编自何岩巍《儒家思想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外传播的条件及对近代欧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颂华派”和“贬华派”对中国认识的分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播的认识。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ADBDCBDDBB题号12131415答案DCBA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4秋•张家口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第122条规定:“如果一个人想要交给另一个人银子、金子或其他东西去保管,当应该将所有的他要交给的东西向证人展示,建立起契约文本,然后他才可以交(物品)去保管。”这一规定()A.规范了借贷关系 B.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限制了交易活动 D.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巴比伦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想要交给另一个人银子、金子或其他东西去保管,当应该将所有的他要交给的东西向证人展示,建立起契约文本,然后他才可以交(物品)去保管。”可知,古巴比伦法律对物品保管行为进行了规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D项正确;“交(物品)去保管”不属于借贷行为,排除A项;法律至上原则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地位,材料并未体现这类内容,排除B项;材料规定规范了物品保管的行为,并不是要限制交易活动,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024秋•湖南期末)苏美尔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古埃及诗歌“向你致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壤,使得追随者歌唱!”两首诗歌对河水态度的不同反映出()A.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B.大河文明对水源依赖 C.地理位置决定早期文明特点 D.环境决定自然神崇拜【分析】本题考查了两河流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材料是两首关于古文明的诗歌,苏美尔诗歌是对洪水猖獗的惧怕,古埃及诗歌是对尼罗河的赞美,反映自然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古埃及诗歌体现了对尼罗河水源的依赖,但苏美尔诗歌主要强调的是洪水的危害,没有体现出对洪水这种水源的依赖,该选项不能全面反映两首诗歌体现的内容,排除B项;地理位置是影响早期文明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文明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类的生产活动、文化交流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自然神崇拜的相关内容,与题干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2024秋•白银期末)古埃及人产生了这样的观念:世界是循环往复的,自然万物可以死而复生,人也应当如此。对他们来说,时间的运动并不意味着前进,而是一种节奏。这种观念的形成最可能源于()A.金字塔体现的法老权威 B.《太阳历》的制定 C.莎草纸带来的文化普及 D.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埃及人对于循环和再生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使得土地沉积肥沃,带来农业的复苏和经济的繁荣,这种自然循环的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古埃及人的思想,使他们形成了关于生命和世界循环往复的观念,D项正确;金字塔体现的法老权威是受政治体制的影响,不是埃及人循环观念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太阳历》的制定与埃及农业的发展有关,不是埃及人循环观念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古代埃及循环观念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莎草纸带来的文化普及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4.(2024秋•邯郸期末)如表为阿拉伯帝国时期天文学成就简表(部分)。材料可用于说明()人物成就花剌子密制定的《天文表》,后来被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制定各种天文表的蓝本比鲁尼在其著作《马苏迪天文学和占星学原理》中测定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推算到地球是绕太阳转动的,后来传入欧洲苏菲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在《恒星图像》一书中绘制出精美的星图,现在许多世界通用的天体名称都来源于此A.阿拉伯帝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 C.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西亚地区 D.帝国政府重视文化传播【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解答】根据材料“成为东西方制定各种天文表的蓝本”“传入欧洲”“世界通用……来源于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天文学成就被后世各地区所借鉴,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体现其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的欧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国政府对文化传播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4秋•辽宁期末)柏拉图说,“埃及艺术在一万年间没有任何变化”。据考证,古埃及的历史大约从公元前3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样式始终保持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埃及()A.楔形文字利于文化传承 B.城市国家较为普遍 C.艺术样式长期领先世界 D.农业生产相对稳定【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埃及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古埃及的历史大约从公元前3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样式始终保持着”。【解答】A.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制的,排除;B.古埃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不是城市国家,排除;C.材料只涉及古埃及,并没有对比,不能提现古埃及艺术样式长期领先,排除;D.根据“古埃及的历史大约从公元前3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样式始终保持着”及所学可知,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相对稳定,导致了其艺术风格的稳定,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埃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6.(2024•天津四模)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A.注重周边交往 B.源于东方文化 C.在交流中发展 D.具有多元特征【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东方故事对希腊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当时希腊文明在交流中发展,C项正确;东方文明和古希腊不接壤,因此不能体现注重周边交往,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并不是源于东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促进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因素,并不能体现其多元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4•甘肃模拟)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 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分析】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注重正义和注重与值得过的生活达成协议,这反映了他具有理性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强调正义的价值,而不是自由,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正义等价值理念,未涉及政治精英管理国家和批判直接民主,排除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3春•雅安期末)柏拉图主张“以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指出“在运动家的才能与体育锻炼之外,我们还加上心灵,就是意志、聪明与感情”。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提高平民素质 B.普及体育锻炼 C.宣传道德教育 D.重视人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柏拉图强调体操和音乐对人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不仅需要体育锻炼还需要意志、情感与智慧,说明这两位思想家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项正确;材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人的要求没有提出具体的对象,无法得出提高平民素质,排除A项;材料中两位思想家虽然都提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普及体育锻炼,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道德信息,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4春•佛山期中)威尔•杜兰曾把亚里士多德哲学比做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而正是托马斯•阿奎那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这使得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但也就此埋下了瓦解神学的伏笔。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主义的观念相悖 B.经院哲学含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C.基督教文化载体是研究教义的神学 D.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分析】本题考查了基督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托马斯•阿奎那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这使得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但也就此埋下了瓦解神学的伏笔”并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而材料中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比作“特洛伊木马”,就是指托马斯阿奎那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来论证基督教教义,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理性主义的内容,排除A项;经院哲学盛行时期,人文主义在西欧是沉寂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述基督教载体,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基督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3秋•大武口区校级期末)罗马法契约制度经历了从“口头契约”发展为“文书契约”、“要物契约”和“合意契约”的长期演进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重自由和公正的历程。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A.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C.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 D.反映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罗马法。【解答】根据材料“罗马法契约制度经历了从‘口头契约’发展为‘文书契约’、‘要物契约’和‘合意契约’的长期演进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重自由和公正的历程。”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订立契约的形式不断调整,就契约的特点来说,达成契约的程序和要求在不断简化,当事人的合意成为契约成立的关键因素,这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节省时间,适应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古罗马时期契约制度的变化,无法的看出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项;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对订立契约的主体并无要求,未体现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其主旨也并非是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排除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24•雅安模拟)公元前125年,意大利人还未将罗马公民权作为他们权利诉求的唯一目标,相当部分意大利人仅满足于获得申诉权。到公元91年,意大利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公民权,不再提申诉权,甚至为获得公民权而不惜发动战争。这一转变表明当时()A.罗马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B.意大利人对罗马国家认同感增强 C.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D.罗马内部平民与贵族间斗争激烈【分析】本题考查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意大利人从不重视罗马公民权到关注公民权,不再提申诉权,为获得公民权而不惜发动战争,表明意大利人对罗马国家认同感增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展,排除A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及外邦自由民。万民法取代公民法主要是由于罗马疆域的扩大,导致公民法不再适用于罗马帝国,材料没有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意大利人对公民权由不重视到重视,这主要表明其思想的变化,对罗马国家认同感增强,材料不能体现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4•辽宁模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史学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这表明希罗多德()A.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 B.认为历史学家应尊重传统 C.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 D.客观写史且具有怀疑精神【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可知,希罗多德客观写史,不带主观色彩,且具有怀疑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希罗多德未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排除A项;材料是希罗多德对自己写史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成就,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2023秋•安徽期末)古代印加人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将其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运输工具。由此可推知,古代印第安文明()A.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B.注重发挥人的作用 C.具有孤立和封闭性 D.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分析】本题考查了美洲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第安人没有发明出车辆,这就限制了远距离运输和联系,是彼此之间相对孤立和封闭,C项正确;印第安人培养了大批农作物,也拥有高度发达的历法,并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排除A项;注重发挥人的作用与是否发明车辆无关,排除B项;印第安人虽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并没有形成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4.(2024春•重庆期中)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分析】本题考查了美洲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但美洲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欧亚大陆的文明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共通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没有深受亚洲大陆文明影响,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发展的相似性,而非人类文明起源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美洲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4•湖南开学)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组织学者创造朝鲜拼音文字——谚文,并编成《训民正音》,以教导百姓发音识字。朝鲜大儒崔万里上书世宗大王,表示“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另做文字者,唯蒙古、日本、西蕃之类……今作谚文,是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谚文在朝鲜遭到反对是因为()A.士大夫竭力维护文化垄断地位 B.中华文化主导了朝鲜社会生活 C.朝鲜认可宗藩体系的身份定位 D.西学东渐之风激发了民族意识【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朝鲜和日本,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推广谚文本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但由于汉文学习难度高,已经习得汉文的朝鲜读书人得以垄断文化教育,进而维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推广适合平民的谚文,A项正确;中华文化对朝鲜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尚未达到主导的程度,排除B项;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下,朝鲜同样属于番邦,自诩异于夷狄是朝鲜士人单方面的想法,是反对谚文的借口,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西学东渐没有激发朝鲜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二.材料题(共1小题)16.(2024春•大通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是阿拉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珍爱典籍和书籍,达官贵族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鼓励教徒学习知识。阿拉伯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古籍,涉及天文、文学、社会、医学等领域。特别重要的是,阿拉伯哲学在世界观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知道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这些典籍流传回欧洲后,典籍中的各种思想伴随着阿拉伯翻译者和学者独特的见解和注释在欧洲理性的土壤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欧洲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也为后来的大航海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殷实《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材料二:儒家思想及其典籍传入欧洲各国后,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及欧洲思想界对中国认识的分歧,在西方世界形成了所谓“颂华派”和“贬华派”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对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在他的《风俗论》中对中国的制度赞赏有加,他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的亚洲很多国家都要优秀。孟德斯鸠则是“贬华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中国的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没有明确的限制君主的法律和机构,但在伏尔泰看来,中国君主自身大都是道德高尚之士,他们都会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也就不再需要实际的制度限制了。其实,两派都是借助中国和儒家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摘编自何岩巍《儒家思想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外传播的条件及对近代欧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颂华派”和“贬华派”对中国认识的分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播的认识。【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交流,第一问条件根据“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等信息归纳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