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 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 D.白银大量流人影响经济秩序2.恩格斯曾说某宗教“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该宗教产生于古代哪一区域A.AB.BC.CD.D3.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以至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C.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D.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4.公元前5世纪后期,如果有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与既有法律相抵触的议案,或者议案提出的方式违反法定程序,在此后的1年内,任何公民都有权起诉议案提出者,如果起诉者胜诉,则给予奖赏,违法议案提出者将被处理罚款。这一制度的设立A.凸显了法律建设的专业化水准B.保证了城邦政治决策的公正性C.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D.防止了行政官员对权力的滥用5.梭伦改革的措施包括: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这些措施A.提升了平民的经济地位 B.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C.扩大了雅典的民主范围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6.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B.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7.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不结盟政策③经济全球化潮流④多极化趋势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观察“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表”,下列对表中反映的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地域工人数(单位:个)占工人总数的%上海3622047.75—46.40汉口12850—1335016.94—17.10广州1030013.58—13.20天津3080—41804.06—5.35其他7630—767010.06—9.83A.近代产业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B.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反映C.中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D.中国近代工业力量薄弱9.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重建金本位制,限制金融领域的投机,由中央银行进行合作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罗斯福表示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导致会议不欢而散,反而促使贸易战日益激化。这说明A.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B.英美争夺世界贸易领导权斗争激烈C.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D.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10.东汉后期以来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这反映了东汉末期A.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视C.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贵族阶层普遍崇尚技艺11.1860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诉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12.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表示:“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阳屏蔽……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此事发生在以下哪一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3.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14.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A.先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 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15.威·豪伊特说:“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这主要是指殖民者A.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B.赤裸裸的掠夺金银C.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D.采取野蛮血腥手段16.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这表明A.商人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 B.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C.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D.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17.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18.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19.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20.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王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21.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A.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22.下表是有关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内容出处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时报》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刘大鹏《退想斋目记》A.政府法令流于形式 B.报纸夸大革命影响C.革命改造社会有限 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23.伏尔泰的《风俗论》认为是“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两重灾祸摧毁了罗马帝国。伏尔泰所说的“蛮族”和“宗教纠纷”分别是指A.罗马奴隶和基督教内部纠纷B.日耳曼人和基督教内部纠纷C.日耳曼人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纠纷D.奥斯曼人和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纠纷24.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A.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B.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C.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D.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25.阅读《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为解决建交国家逐年减少的问题,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A.继续采取“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6.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被封到鲁地,三年后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迟也?”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B.推动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C.在分封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朝觐不勤的现象D.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27.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A.宣布东北易帜 B.参加重庆谈判C.与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 D.成立南京国民政府28.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29.如图是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30.中国近代史学家夏曾佑说:“智莫大于知。何以能知?据往辜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他强调的是A.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循环论思想 C.历史进化论思想 D.历史学的功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决裂,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教会安立甘教会,国王成了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国王是这块国土上最高的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国王对教会是王权至尊。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是政教的一体化,也代表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民族国家兴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到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达到了最高峰。学者们一致认为,伊丽莎白时代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兴盛。——摘编自蔡骐《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士大夫阶层的最初反应与历史上其面对外族进扰的反应并无二致,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中国主权利益受到损害,而是传统华夷秩序遭到践踏。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民众,用恩格斯的话说则是依然“保持平静,让皇帝的军队去同侵略者作战”。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民族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原因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世界影响巨大的西方近代体育的源头在希腊。古希腊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特征,古希腊人对海神、以力服人的英雄的崇拜正是从中孕育出来的。当时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使一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体育活动。参与公共事务与战争是当时公民的职责,他们必须懂政治、会打仗,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古希腊体育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古希腊体育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古希腊雕塑艺术中对理想肉体、健康活泼形态的展现便多是从体育活动中汲取灵感的。——摘编自吴庆华《古希腊体育文化起因及其个性初探》材料二我国宫廷体育特征明显。春秋战国时,女子相扑渐露端倪。至两汉,汉武帝与汉光武帝刘秀皆深喜此术,以至“宫廷伎人,拥而佼之”。唐敬宗时宫中教坊组织伎女“分朋驴鞠”,分拨打“驴球”。在男性匮乏的宫内,宫女甚至嫔妃从事一些体育项目成为必然。金、辽、清是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一入南朝就将骑射列入皇宫体育的范畴。清代为游牧民族,每年会举行木兰围猎、鹰台杀虎等活动。古代皇帝出猎有专门的规格与级别,例如《两都赋>和《上林赋》记载用法驾。宫廷体育除了用极其奢华、隆重的规模满足皇帝私欲之外,宫廷体育更有张显皇帝权威的功效,利于各个阶级的稳定。——摘编自邓志红《我国宫廷体育特征及成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体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宫廷体育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3.材料在1911年后的几年中,法军的作战规划由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制订。在这期间,他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复仇计划,结果计划的每一次修订都演变成一种新的战略模式,以应对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至1914年时,霞飞终于拟定了“第十七号计划”。如果有谁对法国当时这种新的战争哲学不甚明了,相信他在看了这项计划的第一句后就一定会豁然开朗——“无论处于何种形势之下,法军统帅都会毅然决然地前进,凝聚所有兵力,痛击德军。”一战爆发后,霞飞遵循进攻的战略思想,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性,不能与“施里芬计划”相抗衡。巴黎很快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计划宣告破产。但这个跟头并未使霞飞萎靡不振,他迅速进行新的部署。法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德军不得不撤至努瓦来——凡尔登一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摘编自菲利普·史蒂文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霞飞制定对德国计划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霞飞对德法大战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由明代钱币铸造总量、技术劳动力和士兵的工资相对宋代减少,流通货币从宋代的金、银、钱发展到明代的米、谷、布等实物和白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明代江南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C项正确;明代前中期国家统一安定,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民众收入的增减无关,B项错误;白银流入影响经济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2、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的发源地巴勒斯坦地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符合材料信息,C属于巴勒斯坦地区,故C正确;A属于古希腊地区,B属于古罗马地区,D属于古印度地区,都不符合题意,故ABD排除。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督教的史实入手,仔细观察地图位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匠户逐渐摆脱了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获得了自由身份,为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明清时期依然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C选项错误;废除匠籍会冲击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D选项错误。故选A。4、C【解析】

材料反映的措施将促使雅典公民慎重提出议案,审慎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建设的进步,排除A项;B项中的“保证了”说法绝对,且这一制度的设立与“政治决策的公正性”无关,排除;这一措施不是针对行政官员,排除D项。5、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梭伦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对工商业者有利,平民不等于工商业者,A选项错误;C选项并未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选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影响,排除。故选B。6、B【解析】结合所学,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正确;1977年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仍然坚持“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7、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和平鸽的基本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和平鸽的基本思路:遵循宪章,促进和平;立足亚洲,面向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由此可见,和平鸽的思路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经济全球化潮流、多极化趋势。故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8、C【解析】

材料数据没有体现轻工业发展情况,故C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中国产业工人集中在上海,说明地域上高度集中,也体现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区较开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除上海地区外的产业工人比例较少,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力量的薄弱,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9、D【解析】

所谓“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从而加剧了这次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合作共赢意识是否已经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联(英法)主导,但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予合作,材料不足以支撑美国对贸易领导权的争夺,B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的意见不等同于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C项不符合题意。10、A【解析】

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终演绎成重视虚伪与无用的道德行为,这说明汉末名士们名与实相悖问题突出,A项正确;“道艺”并非是指道家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的选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员的选拔,且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影响,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说法过于绝对。11、A【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西北边疆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䜣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A;奕䜣的认识不是错误判断,排除B;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的边疆危机,排除C;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D。故选A。12、C【解析】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给日本,引起人民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不符合题意,排除A;《天津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排除B;《辛丑条约》没有割让领土,以政治控制为主,排除D。故选C。13、D【解析】

苏(俄)联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俄国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不适用于粮食专政政策,A项错误;集体农庄基础地位无法体现整个题意,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C项错误。14、B【解析】

据材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知,1954年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并且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A错误;C说法片面,错误;宪法代表队是广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D说法错误。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都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5、D【解析】

材料信息“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说明基督教人种即西欧人对落后民族野蛮残暴的奴役是史无前例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指殖民者对落后民族采取了野蛮血腥手段,故D正确;建立殖民贸易公司、赤裸裸的掠夺金银、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都是野蛮血腥手段的表现,故ABC错误。16、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绅商”、“儒商”等的出现说明一些士绅和读书人也开始参与经商,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A选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选B。17、D【解析】

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材料均未体现“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以期提高政治素养”,排除ABC。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联系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18、B【解析】

双峰驼并未产自中原地区,主要产于中亚地区,说明在秦朝时期中原和中亚地区有文化交流,这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B正确;“最重要”扩大了这一文物的研究价值,排除A;金骆驼不能证明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最早交往”,排除C;金骆驼的出土不能证明“多条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D。19、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由于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丝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始了,故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始并不断繁荣无关,故排除C项。20、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A从题干引文中看不出来,排除。从引文中的“蔑视”等可以看出当时女工在社会上仍旧受到歧视,排除B项。从“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而斗争,排除C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21、A【解析】

材料“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放任不管不利于社会发展,说明李斯特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持批判态度,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完全否定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材料认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C选项排除。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2、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说明传统观念与习俗仍有强大的惯性,革命对社会的改造有限,因此C选项正确;仅依据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能说明政府法令流于形式,该表述以偏概全,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时报》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当时报纸夸大革命影响,B选项错误;这只是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属于阶级矛盾,D选项错误。故选C。23、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古罗马帝国灭亡影响较大的“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指的分别是日耳曼人的进攻和基督教内部纠纷,B选项正确;罗马奴隶的反抗属于内部的阶级矛盾,A选项错误;罗马帝国分裂时期,伊斯兰教尚未创立,C选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的是东罗马帝国,D选项不符合题意。24、B【解析】

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这说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C错误;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的工业化道路,没有体现其“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D错误。25、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较大的外交困难,为了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举措,排除A项;参加日内瓦会议及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均是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排除CD两项。故选B。26、B【解析】

由材料“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可知,鲁公将周的礼乐制度带到了其封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习俗,这说明分封制可以推动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故选B;材料重在强调文化习俗的变化,而不是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A;鲁公迟到是因为其改革的目标没有及时实现,而不是故意不觐见,故无法得出朝觐不勤的结论,排除C;材料只表现了周天子和鲁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单对关系便得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理由不够充分,排除D。27、C【解析】

东北易帜是1928年,A错误;张学良没有参加重庆谈判,B错误;1936年面对蒋介石不抗日局面,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正确;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是蒋介石,D错误。28、C【解析】材料“撙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反映了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A错误;限制百姓的赋税并不能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故B错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9、A【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群众动员方式在1952年开创,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变形、夸张、怪诞等特点,排除C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A。30、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历史具有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推知历史发展趋势的功能,所以历史是一门不可获取的学问,强调的是历史学的功能,D正确;历史规律是对前半句的反映,A排除;材料未涉及历史循环论,B排除;材料未涉及历史进化论,C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政教一体化。作用:促进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2)不同: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强化了英民族的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对抗中逐步产生并觉醒的。表现:民族观由原来的华夷秩序观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3)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英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教会”“国王是这块国土上最髙的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是政教的一体化”等,提炼出民族教会、王权至尊以及政教合一等特点。英国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可以从材料中的“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归纳出英国宗教改革促进了对国家和国家主权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2)近代中国与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原因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中“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持续增长”,可以概括出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可以概括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对抗中逐步产生并觉醒的。“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士大夫阶层……所关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