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正道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昭通市正道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昭通市正道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昭通市正道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昭通市正道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两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所示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思想主张具体内容历史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治观“以法本”“法不阿贵”A.强调变法革新和以法治国 B.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C.旨在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 D.反映出对人性的乐观态度2.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内批出令斩一漕官”,尚书右仆射(宰相)说:“不可斩。”神宗说:“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副宰相)站出来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地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说明宋代()A.中央中枢机构擅权 B.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C.分权制衡机制形成 D.君主专制渐趋弱化3.明清之际,产煤地“民嗜煤利”,如山东省峄县,煤炭资源丰富,“方乾嘉盛时,县当午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数万石。由是矿业大兴。”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放弃 B.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C.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小农经济结构遭到破坏4.从1931年4月开始,日军将适应寒冷地区作战的日本第2师团调驻辽阳,为增强部队的攻坚能力,又从东京调运两门攻城重炮置于驻沈阳的第29联队兵营,并将炮口瞄准东北军的北大营及飞机场,又从日本本土增派一个师团进驻朝鲜,准备随时渡江进行侵略。据此可知,日本()A.全面侵华战争已经爆发 B.侵华战争策略有所转变C.计划短期内征服全中国 D.积极筹备发动对华战争5.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文艺界涌现《茶馆》等佳作,学术讨论热烈,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但“文革”时该方针遭破坏,众多文艺作品被批,知识分子被迫害。“文革”结束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落实,文艺与学术再度焕发生机。这可以用来说明“双百”方针()A.导致学术观点的过度分歧 B.在波折中推动文化的进步C.推动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 D.仅在文艺领域有显著效果6.2021年5月,国家正式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沪苏浙三地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在新时代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措施体现的核心发展理念是()A.创新发展 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 D.开放发展7.古代印度种姓身份通常是通过出身来确定,几乎无法改变,这使得人们无法摆脱自己所属的种姓群体,高种姓者往往掌握着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低种姓者和“贱民”则经常陷入贫困和被剥削的境地。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A.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B.随时代发展而彻底消亡C.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 D.导致阶层固化贫富悬殊8.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而古代希腊和罗马已经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罗马法与其他法律的最大不同是罗马法没有将法律作为开辟疆土的手段,而是从自然法出发,坚持公平与正义。这可以说明,古代文明具有()A.高度同质化的特点 B.鲜明的多元性特征C.单向的传承性规律 D.完全的隔绝性状态9.下图为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地示意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古希腊人口增长过快 B.城邦经济的发展需要 C.城邦政治斗争的结果 D.对土地资源迫切需求10.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与各行省之间贸易往来频繁,道路网络不断完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不同地区的工匠技艺相互交流融合。据此可知,罗马帝国()A.内部实现了完全统一 B.经济呈现多元化特征 C.区域经济联系较紧密 D.商业贸易居主导地位11.据史料记载,11世纪末,英国国王的直属封臣有1400人,其中180人是真正的大封建主,他们占有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大封建主属下的封臣有7900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封建等级制度较为森严 B.国王权力被大封建主架空C.土地分配方式公平合理 D.大封建主掌控全部土地权12.据统计,中世纪欧洲城市有一半以上为领主建立,即使那些非领主建立的城市,也都建立在领主土地上,同样属于领主。一些大城市往往不止一个领主,规模较小的市镇,教俗领主也占据三分之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城市发展偏离正轨 B.领主阻碍城市自治 C.城市领主地位平等 D.领主影响城市发展13.公元52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中有肯定妇女继承遗产、丈夫如借高利贷必须得到妻子两次同意、强奸罪最高可处死刑等规定。这些规定旨在()A实现男女平等原则 B.维护帝国统治秩序 C.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D.消除性别歧视根源14.阿拉伯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的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于公元1704年被译成法文,之后又被译成各种文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A.影响范围广 B.持续时间短 C.思想启蒙强 D.题材形式优15.大化改新后,日本学习唐代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位阶制和官阶制,日本国家官僚制度日趋规范化。但在这种官僚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仍旧是从旧氏族首领和重要人物转化而来的贵族,与大化改新以前相比,整个政治制度所要确保成为统治者的一批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材料强调的是,大化改新后的日本()A.完全照搬了唐代制度 B.改革未触动统治基础C.贵族仍掌握核心权力 D.官僚制度徒具形式化16.据文献记载,公元1200年,印加人建立了以库斯科为首都的印加帝国;特别是在公元1438年第9代皇帝帕查库特克登基后的百年间,印加人建立起了北自哥伦比亚,南到智利的强大帝国。这表明()A.库斯科成就了印加帝国辉煌 B.印加帝国仅存百年便衰落C.帕查库特克时代印加版图辽阔 D.印加文明在美洲最为辉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居鲁士建国后,波斯人从伊朗高原出发向西、西南扩张,征服了亚述、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往东则深入中亚,吞并了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及印度河流域等地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较早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面积约647万平方千米,远超亚述帝国的165.32万平方千米和罗马帝国的414万平方千米。作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国家,波斯帝国人口众多,有观点认为其居民分为70多个族群(一般认为分为20多个族群)。这些族群除了共同受波斯人统治外,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面对广土众民的现实,虽然波斯帝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官僚系统,但这套系统不够完善,无法一以贯之,实行集权缺乏坚实的体制支撑。在地方层面,波斯大王简政放权,尽可能地少干预地方事务。而地方总督在军事、内政上大致自主,在日常管理上基本自治。波斯大王在某种程度上又需实行必要的中央集权,整合差异极大的民族和地区,任免和指导行省总督等重要官员,且在帝国范围内传达政令、调遣军队和调配资源。然而,实行集权必须正视疆域广袤和交通落后的严峻现实,因此,道路建设非常迫切。——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的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进行道路建设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奥斯曼人扩张过程的重大事件表年份重大事件1362年夺取亚德里亚堡,进而侵占马其顿平原1384年攻占索菲亚,不久便控制整个保加利亚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人大败南斯拉夫人的军队,塞尔维亚帝国灭亡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1516年占领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摘编自[英]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材料二意大利人继续与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这笔厚利”。——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根据材料一,指出奥斯曼人扩张的主要结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结局对东西方贸易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其他欧洲人想“分享这笔厚利”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玛雅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医学方面,玛雅人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熟知各类草药的特性和功效,能够运用草药为人们治疗疾病,缓解痛苦。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外科手术的方法,展现出了在医疗领域的探索精神。玛雅人的制陶技术堪称精湛,他们制作的陶器造型优美,或古朴典雅,或灵动别致。陶器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的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有的展现了神秘的宗教仪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玛雅人的生活状态和信仰追求。玛雅文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它将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尽管解读玛雅文字颇具难度,但玛雅文字中保存的大量历史和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纺织技术也是玛雅人的强项之一。他们能够利用棉花以及其他纤维材料,织出精美华丽的织物,其工艺之精细令人赞叹。此外,玛雅人在航海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能够驾驶船只进行短距离的海上贸易和交流活动,拓展了与外界的联系。——摘编自许海山《古玛雅简史》(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玛雅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玛雅文明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睁眼看世界,运用新观念、新眼光和新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向西方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近百年,大胆地提出了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和充满爱国精神的救国方案,并把爱国、救国与建国融为一体。这些救国方案尽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局限性,但还是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把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不断推向前进。——摘编自苏利娅《试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与方案》根据材料,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两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所示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思想主张具体内容历史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治观“以法为本”“法不阿贵”A.强调变法革新和以法治国 B.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C.旨在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 D.反映出对人性的乐观态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韩非的历史观主张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政策,政治观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平等性,反对贵族特权,这两项主张契合法家“变革”与“法治”的核心诉求,A项正确;法家与儒家思想对立(如儒家重“礼”,法家重“法”),未体现对儒家的继承,排除B项;“法不阿贵”直接否定贵族特权,与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相矛盾,排除C项;法家主张人性本恶(需以法约束),其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的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2.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内批出令斩一漕官”,尚书右仆射(宰相)说:“不可斩。”神宗说:“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副宰相)站出来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地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说明宋代()A.中央中枢机构擅权 B.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C.分权制衡机制形成 D.君主专制渐趋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对漕官的处置决策,先后遭宰相和副宰相反对,神宗无奈感叹,这表明在宋代皇权受到一定约束,B项正确;材料中宰相和副宰相只是正常行使劝谏职责,并未擅权,排除A项;宋代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并未形成典型的分权制衡机制,材料也未体现制衡关系,排除C项;宋代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君主专制,材料不能表明君主专制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3.明清之际,产煤地“民嗜煤利”,如山东省峄县,煤炭资源丰富,“方乾嘉盛时,县当午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数万石。由是矿业大兴。”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放弃 B.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C.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小农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方乾嘉盛时,县当午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数万石。由是矿业大兴”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山东峄县因地处交通要道,煤炭资源通过漕运大规模流通,商贾聚集促进炭窑增置,矿业大兴,这反映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明清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仅描述了一些经济活动现象,并未提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小农经济结构的破坏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4.从1931年4月开始,日军将适应寒冷地区作战的日本第2师团调驻辽阳,为增强部队的攻坚能力,又从东京调运两门攻城重炮置于驻沈阳的第29联队兵营,并将炮口瞄准东北军的北大营及飞机场,又从日本本土增派一个师团进驻朝鲜,准备随时渡江进行侵略。据此可知,日本()A.全面侵华战争已经爆发 B.侵华战争策略有所转变C.计划短期内征服全中国 D.积极筹备发动对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从日军调兵遣将、调运重炮、增派师团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日本在积极筹备发动对华战争,D项正确;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日本之前和之后侵华策略的对比,无法得出侵华战争策略有所转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日军在东北的军事部署,没有体现出日本计划短期内征服全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5.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文艺界涌现《茶馆》等佳作,学术讨论热烈,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但“文革”时该方针遭破坏,众多文艺作品被批,知识分子被迫害。“文革”结束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落实,文艺与学术再度焕发生机。这可以用来说明“双百”方针()A.导致学术观点的过度分歧 B.在波折中推动文化的进步C.推动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 D.仅在文艺领域有显著效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双百”方针在刚被提出时推动了文艺学术繁荣,到“文革”时遭破坏,再到“文革”后重新落实并推动文学与艺术再次焕发生机,可见其在波折中推动文化进步,B项正确;“双百”方针鼓励学术交流,并未导致过度分歧,且材料重点不是说分歧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文艺和学术领域,未提及科技发展,排除C项;“双百”方针在学术领域也有重要作用,“仅在”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6.2021年5月,国家正式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沪苏浙三地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在新时代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措施体现的核心发展理念是()A.创新发展 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 D.开放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区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沪苏浙三地均衡协调发展,B项正确;创新发展一般侧重的是科技与产业升级,材料未提及技术突破或创新驱动,排除A项;这些措施突出的是“一体化”与“协同”,绿色仅为发展底色,非核心理念,排除C项;材料聚焦国内区域合作,未涉及国际层面的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7.古代印度种姓身份通常是通过出身来确定的,几乎无法改变,这使得人们无法摆脱自己所属的种姓群体,高种姓者往往掌握着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低种姓者和“贱民”则经常陷入贫困和被剥削的境地。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A.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B.随时代发展而彻底消亡C.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 D.导致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种姓身份世袭,高种姓垄断财富,低种姓贫困被剥削”可知,题干既提到了种姓身份由出身决定难以改变,又指出高种姓者掌握更多财富资源,低种姓者和贱民贫困且受剥削,这体现出阶层固化和贫富悬殊,D项正确;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排除A项;种姓制度并未彻底被消除,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种姓制度对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影响,没有突出对人们职业选择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8.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而古代希腊和罗马已经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罗马法与其他法律的最大不同是罗马法没有将法律作为开辟疆土的手段,而是从自然法出发,坚持公平与正义。这可以说明,古代文明具有()A.高度同质化的特点 B.鲜明的多元性特征C.单向的传承性规律 D.完全的隔绝性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通过对比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司法体系差异,突出罗马法以自然法为基础、强调公平正义的独特性,这表明不同文明在法律制度、权力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特征,B项正确;埃及、两河流域与希腊罗马的司法体系截然不同,“同质化”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仅描述各自特点,未提及文明间的“传承”关系,排除C项;古代文明间存在直接或间接交流,“完全的隔绝性”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为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地示意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古希腊人口增长过快 B.城邦经济的发展需要 C.城邦政治斗争的结果 D.对土地资源迫切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各城邦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而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殖民地,古希腊人可以控制贸易路线,获取丰富的资源,从而促进商业的进一步繁荣,B项正确;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并没有达到必须依靠大规模殖民来解决生存问题的程度,排除A项;城邦内部政治斗争不是人们大规模到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殖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古希腊商业发达,商业利益的吸引力要大于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与各行省之间贸易往来频繁,道路网络不断完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不同地区的工匠技艺相互交流融合。据此可知,罗马帝国()A.内部实现了完全统一 B.经济呈现多元化特征 C.区域经济联系较紧密 D.商业贸易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与各行省之间贸易频繁,道路网络完善、货币制度统一,不同地区工匠技艺交流融合,这些都表明罗马帝国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方面有着密切的往来和联系,C项正确;罗马帝国内部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在经济领域也不能说实现了完全统一,排除A项;“多元化特征”强调的是经济成分、产业类型等方面的多样,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而非经济的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中未比较商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地位,无法得出“主导地位”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史料记载,11世纪末,英国国王的直属封臣有1400人,其中180人是真正的大封建主,他们占有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大封建主属下的封臣有7900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封建等级制度较为森严 B.国王权力被大封建主架空C土地分配方式公平合理 D.大封建主掌控全部土地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末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末,英国国王为最高领主,大封建主构成第二层级,其下又有众多小封臣,形成金字塔式结构,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仅说明土地分配集中,据此无法直接推断出国王权力被架空的结论,排除B项;大封建主占半数土地,这与“公平合理”矛盾,排除C项;大封建主占50%,剩余土地由国王及其他封臣控制,“全部”一词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统计,中世纪欧洲城市有一半以上为领主建立,即使那些非领主建立的城市,也都建立在领主土地上,同样属于领主。一些大城市往往不止一个领主,规模较小的市镇,教俗领主也占据三分之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城市发展偏离正轨 B.领主阻碍城市自治 C.城市领主地位平等 D.领主影响城市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城市的建立和土地归属高度依赖领主,这反映出领主通过土地所有权和城市建设影响了城市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领主的控制权,与城市发展方向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封建领主阻碍城市自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城市存在多个领主,可反映权力分散而非“地位平等”,且材料未提及领主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3.公元52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中有肯定妇女继承遗产、丈夫如借高利贷必须得到妻子两次同意、强奸罪最高可处死刑等规定。这些规定旨在()A.实现男女平等原则 B.维护帝国统治秩序 C.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D.消除性别歧视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东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查土丁尼法典》中关于限制高利贷等条款旨在减少暴力冲突与经济纠纷,保护妇女权益旨在维护社会秩序,而设置这些规定最终都是为帝国统治服务,B项正确;这些规定更多是为防止家庭矛盾激化和社会动荡,而非为了追求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全面进步”表述宽泛,排除C项;性别歧视是封建制度的结构性问题,仅凭法律条文无法根除,“消除根源”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4.阿拉伯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的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于公元1704年被译成法文,之后又被译成各种文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A.影响范围广 B.持续时间短 C.思想启蒙强 D.题材形式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对欧洲及世界产生了双重影响,科学知识推动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启蒙,文学作品通过译本传播至各国并广受喜爱,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在多个领域、跨地域的广泛影响力,A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从中世纪延续至近代,排除B项;“思想启蒙强”仅针对科学领域的影响,未涵盖文学领域,表述片面,排除C项;“题材形式优”仅针对《一千零一夜》的文学特征,无法概括科学领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大化改新后,日本学习唐代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位阶制和官阶制,日本国家官僚制度日趋规范化。但在这种官僚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仍旧是从旧氏族首领和重要人物转化而来的贵族,与大化改新以前相比,整个政治制度所要确保成为统治者的一批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材料强调的是,大化改新后的日本()A.完全照搬了唐代制度 B.改革未触动统治基础C.贵族仍掌握核心权力 D.官僚制度徒具形式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学习唐代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位阶制和官阶制,日本国家官僚制度日趋规范化。但在这种官僚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仍旧是从旧氏族首领和重要人物转化而来的贵族,与大化改新以前相比,整个政治制度所要确保成为统治者的一批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后,处于官僚制度核心地位的仍然是旧氏族首领和重要人物转化而来的贵族,统治者的组成与大化改新以前相比没有根本性变化。这表明改革并未触动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完全照搬”,且当时日本制度已规范化,排除A项;“统治基础”涵盖经济、社会结构等更广领域,而材料仅聚焦政治权力主体,排除B项;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官僚制度本身已趋规范,徒具形式表述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文献记载,公元1200年,印加人建立了以库斯科为首都印加帝国;特别是在公元1438年第9代皇帝帕查库特克登基后的百年间,印加人建立起了北自哥伦比亚,南到智利的强大帝国。这表明()A.库斯科成就了印加帝国辉煌 B.印加帝国仅存百年便衰落C.帕查库特克时代印加版图辽阔 D.印加文明在美洲最为辉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根据材料“公元1200年,印加人建立了以库斯科为首都的印加帝国;特别是在公元1438年第9代皇帝帕查库特克登基后的百年间,印加人建立起了北自哥伦比亚,南到智利的强大帝国”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200年,印加人建立了以库斯科为首都的印加帝国;特别是在公元1438年第9代皇帝帕查库特克登基后的百年间,印加人建立起了北自哥伦比亚,南到智利的强大帝国,C项正确;虽然库斯科是印加帝国的首都,但题目中强调的是帕查库特克登基后印加帝国的版图扩张,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印加帝国的衰落,而是强调其在帕查库特克时代的版图扩张,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将印加文明与其他美洲文明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印加文明在美洲最为辉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居鲁士建国后,波斯人从伊朗高原出发向西、西南扩张,征服了亚述、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往东则深入中亚,吞并了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及印度河流域等地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较早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面积约647万平方千米,远超亚述帝国的165.32万平方千米和罗马帝国的414万平方千米。作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国家,波斯帝国人口众多,有观点认为其居民分为70多个族群(一般认为分为20多个族群)。这些族群除了共同受波斯人统治外,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面对广土众民的现实,虽然波斯帝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官僚系统,但这套系统不够完善,无法一以贯之,实行集权缺乏坚实的体制支撑。在地方层面,波斯大王简政放权,尽可能地少干预地方事务。而地方总督在军事、内政上大致自主,在日常管理上基本自治。波斯大王在某种程度上又需实行必要的中央集权,整合差异极大的民族和地区,任免和指导行省总督等重要官员,且在帝国范围内传达政令、调遣军队和调配资源。然而,实行集权必须正视疆域广袤和交通落后的严峻现实,因此,道路建设非常迫切。——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的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进行道路建设的原因。【答案】(1)特征:领土扩张迅速;民族成分复杂;统治方式具有一定开创性。(2)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管理庞大领土的要求;促进经济交流的考虑;推行军事战略的必备条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波斯帝国。由材料“居鲁士建国后,波斯人从伊朗高原出发向西、西南扩张,征服了亚述、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往东则深入中亚,吞并了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及印度河流域等地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较早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可得出领土扩张迅速;由材料“作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国家,波斯帝国人口众多,有观点认为其居民分为70多个族群(一般认为分为20多个族群)。”可得出民族成分复杂;由材料“面对广土众民的现实,虽然波斯帝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官僚系统,但这套系统不够完善,无法一以贯之,实行集权缺乏坚实的体制支撑。在地方层面,波斯大王简政放权,尽可能地少干预地方事务。而地方总督在军事、内政上大致自主,在日常管理上基本自治。”可得出统治方式具有一定开创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由材料“实行集权必须正视疆域广袤和交通落后的严峻现实,因此,道路建设非常迫切”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材料“面对广土众民的现实,虽然波斯帝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官僚系统,但这套系统不够完善,无法一以贯之,实行集权缺乏坚实的体制支撑。”及所学可得出管理庞大领土的要求;由材料“波斯大王在某种程度上又需实行必要的中央集权,整合差异极大的民族和地区,任免和指导行省总督等重要官员,且在帝国范围内传达政令、调遣军队和调配资源。”及所学可得出推行军事战略的必备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道路建设有助于促进帝国境内的经济交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奥斯曼人扩张过程的重大事件表年份重大事件1362年夺取亚德里亚堡,进而侵占马其顿平原1384年攻占索菲亚,不久便控制整个保加利亚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人大败南斯拉夫人的军队,塞尔维亚帝国灭亡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1516年占领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摘编自[英]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材料二意大利人继续与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这笔厚利”。——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根据材料一,指出奥斯曼人扩张的主要结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结局对东西方贸易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其他欧洲人想“分享这笔厚利”的认识。【答案】(1)结局: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或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影响:阻断了传统商路;提高了贸易成本;刺激了欧洲人对新商路的探索。(2)认识:从根本上看,其他欧洲人提出“分享这笔厚利”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一想法成为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重要动力;其他欧洲人对“分享这笔厚利”的追求,不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还引发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殖民竞争;其他欧洲人“分享这笔厚利”的行动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结局:据材料可知,1362年夺取亚德里亚堡,进而侵占马其顿平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1516年占领叙利亚)和北非部分地区(1517年征服埃及),奥斯曼人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或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影响:据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阻断了传统商路(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奥斯曼人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即提高了贸易成本;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即刺激了欧洲人对新商路的探索。【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认识:据材料“但是其他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这笔厚利’”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根本上看,其他欧洲人提出“分享这笔厚利”主要是因为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追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即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一想法成为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重要动力;据材料“但是其他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这笔厚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他欧洲人对“分享这笔厚利”的追求,不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伴随着早期的殖民扩张,西方殖民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还引发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殖民竞争;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加剧了殖民地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对殖民地的掠夺,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即其他欧洲人“分享这笔厚利”的行动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玛雅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医学方面,玛雅人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熟知各类草药的特性和功效,能够运用草药为人们治疗疾病,缓解痛苦。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外科手术的方法,展现出了在医疗领域的探索精神。玛雅人的制陶技术堪称精湛,他们制作的陶器造型优美,或古朴典雅,或灵动别致。陶器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的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有的展现了神秘的宗教仪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玛雅人的生活状态和信仰追求。玛雅文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它将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尽管解读玛雅文字颇具难度,但玛雅文字中保存的大量历史和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纺织技术也是玛雅人的强项之一。他们能够利用棉花以及其他纤维材料,织出精美华丽的织物,其工艺之精细令人赞叹。此外,玛雅人在航海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能够驾驶船只进行短距离的海上贸易和交流活动,拓展了与外界的联系。——摘编自许海山《古玛雅简史》(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玛雅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玛雅文明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答案】(1)表现:医学上使用草药和外科手术;能制作造型精美、图案多样的陶器;纺织技术上,能织出精美织物;航海技术上,能进行短距离海上贸易交流。(2)条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技术传承和创新;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技术交流;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玛雅人的智慧和实践经验积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美洲。由材料“他们熟知各类草药的特性和功效,能够运用草药为人们治疗疾病,缓解痛苦。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外科手术的方法,展现出了在医疗领域的探索精神。”可得出医学上使用草药和外科手术;由材料“玛雅人的制陶技术堪称精湛,他们制作的陶器造型优美,或古朴典雅,或灵动别致。陶器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的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有的展现了神秘的宗教仪式”可得出能制作造型精美、图案多样的陶器;由材料“纺织技术也是玛雅人的强项之一。他们能够利用棉花以及其他纤维材料,织出精美华丽的织物,其工艺之精细令人赞叹。”可得出纺织技术上,能织出精美织物;由材料“玛雅人在航海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能够驾驶船只进行短距离的海上贸易和交流活动,拓展了与外界的联系。”可得出航海技术上,能进行短距离海上贸易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美洲。由材料“陶器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的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有的展现了神秘的宗教仪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玛雅人的生活状态和信仰追求。”及所学可得出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由材料“玛雅人在航海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能够驾驶船只进行短距离的海上贸易和交流活动,拓展了与外界的联系。”及所学可得出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技术交流;由材料“在医学方面,玛雅人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外科手术的方法,展现出了在医疗领域的探索精神”“玛雅人的制陶技术堪称精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