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学概论讲义_第1页
休闲学概论讲义_第2页
休闲学概论讲义_第3页
休闲学概论讲义_第4页
休闲学概论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闲学概论》讲义

(09级旅游管理本科)

课程概述

“休”与“闲”的本质什么是“玩”

"休"与''闲"的功能为什么要“玩”

“休”与“闲”的消费花多少钱“玩”

"休"与''闲”的文化怎么“玩”好

课程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讲休闲的起源和发展

引子:休闲真的在增多吗?

支持休闲增加的观点:

1、科技的应用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进而不断制造出更多的物质产品;

2、减轻家务的家用设备的发明;

3、家庭等社会机构对个体生活各方面的角色定位和影响力趋弱;

4、对享乐态度的转变:

5、个人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

6、劳动性的工作减少;

7、可自由支配的个人收入增加;

8、工作环境的人性化;

9、妇女和弱势群体选择机会增加;

10、晚婚及小家庭形成。

反对休闲增加的观点:

1、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且变化迅速;

2、无止尽的物质主义;

3、将“工作价值”带入休闲;

4、就业人口比例的增加;

5、环境限制增加;

6、生活步调不断加快;

7、必须做的事情增加;

8、恐怖主义的威胁。

1

第一节休闲的过去与现在

一、前工业化社会的休闲

工作与休闲没有明确的区别;

生活琐事当作玩乐;

二、工业化社会的休闲

工作与休闲开始分化;

工作以外的时间是必须的;

前工业时代那种休闲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关系,并不可能在19世纪中的工厂里留

存;

人们首要任务即是“工作”;

休闲阶级v.s.蓝领阶级

-休闲阶级与蓝领阶级在历史上都是一种新的现象;

休闲阶级:钱多时间多,但不知道怎么用;

-蓝领阶级:工时长,没有目标的工作着,没有什么休闲;

三、后工业化社会的休闲

工作迈向“服务业”

物质不再匮乏,然而新的匮乏油然而生;

消费者以“逻辑性”的方式,将信息大量的加以内化,再作成精确的决定;

人们因为信息互通发达,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族群及文化,对自我的认知有根本上

变化;

人们处在一个建构与再建构的状态下,科学、道德、法律等等所提供的标准答案

受到争论;

社会变得更复杂,重整社会秩序变得很重要但也很困难;

协调整合不仅是社会精英更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的事情;

人们变得对事物有很高的好奇心,想体验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对物质生活有无止尽的欲望,这种欲望发展极致即转化成为对休闲体验的需

求;

多元文化强调:休闲是个人经选择后,能够使其感到愉悦的任何事情,是个人的

“喜

好”及“生活方式”(lifestyle);

民主化使得休闲阶级消失,被群不觉得工作是苦差事的人取代。

第二节为休闲“正名”

引子:休闲之于个人和社会

个人社会

必要性:生活方式、文化养成集体构建、社会融合

重要性:发展平衡功能、个性文化消费推动休闲经济、完善服务产业一、西方

历史中的休闲

Leisure一词的词源分析

希腊语Schole与英语的School-次同源。西方历史上的School是指人们从事

休闲娱乐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拉丁语licere;法语loisir;本意是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

-节庆、礼拜日、劳动时间、大众休闲

2

二、中国人的休闲观

休闲的中文涵义

-“休”人依木而休——人与自然的和谐,休假、休息、休憩等;

-“闲”闲静寡欲、纯洁安宁——内在和谐,闲散、闲适、闲雅等;

“休”+“闲”=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放松。体现为行

为特征、精神状态、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闲暇:个人时间上的自由和宽裕。

中国人在休闲思想和行为上的二重性

-休闲思想:排斥与鄙夷(农耕文明与社会结构);

-休闲行为: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娱乐活动的实践能力);

中国人三种落后的休闲观

-崇尚节俭的抑制型休闲观

-挥霍浪费的庸俗型休闲观

工作优先型的休闲观

三、东西方休闲观念和活动形态的差异

休闲理念

中国:个人修身养性;一是强调休闲活动对人格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性,注重人

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二是突出道德约束,“父母在,不远游”;三是主张人文

比拟精神在休闲活动中的象征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四是倡导休闲活动

的愉悦性。

-西方:与个人幸福、快乐交融在一块;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

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体

的人格意识。

活动主题

-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生存的民族,他们所从事的休闲活动主题无不带有该社

会生产结构和意识精神的独特个性。

-中国:与农耕生产活动有关的活动主题

-西方:与游牧、海洋等生产活动有关的活动主题

活动形态

差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活动形式的静与动,活动方式的个体与群体;

-中国对静态活动入迷、西方对动态活动狂热;

-中国人对个体活动技巧的把握(麻将、牌九、围棋、象棋),西方人对群体活

动功能的协调(交谊舞)。

第三节休闲学研究进展

一、现代休闲学的起源与发展

1899年,《有闲阶级论》(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的发表,开创了现代休

基础休闲学研究

-《闲暇社会学》——大众消费、大众文化

-《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一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与意义

-《面向休闲的社会》——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应用休闲学研究

3

-基于效益的管理(Benefit-BasedManagement,BBM)

-休闲效益方法(BenefitApproachtoLeisure,BAL)

-休闲预测与规划

-政府在休闲服务领域扮演的角色

自然科学在休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二、休闲学与休闲科学

休闲学是以人们的休闲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对闲暇时间、休闲、个人休闲行

为、

休闲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目的是揭示休闲行为的一般规律以及提高休闲满意

度和生活品质。

涉及学科和研究领域: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管理学、市场

倘学、城市规划、公共政策

研究方法

-定性与定量(Qualitative&Quantitative)

规范与实证(Positive&Normative)

-归纳与演绎(Induct&Deduct)

国外闲暇研究状况

60年代以前,西方休闲研究主要是关注休闲现象尤其是城市休闲问题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将休闲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

-20-50年代较大规模的城市休闲研究以及国际对休闲问题的关注

-综述,这一阶段的休闲研究还只是零散的、非系统性的,对休闲研究也比较表

面,研究的主题也主要限于休闲现象、休闲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运动与休闲

等一般性问题;研究者来自哲学、历史学、经济、社会学等许多不同的领域,

但真正从事休闲研究的专门性学者却还是寥寥无几。

60年代后,转向主要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提示闲暇的本质和意义

-背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人民收入闲暇时间都显著增加,休闲需求迅

速增加,休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休闲社会功能发生很大变化,产

生相应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问题

-重点研究和著述:布莱尔特比尔《休闲的挑战》,《休闲:文化的基础》,《游戏

的人》,《休闲:理论与政策》,《休闲的演化——历史与哲学的透视》,《走向自

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休闲与文化》,《休闲社会学》,《生活空间与休闲》,

-综述:总的看来,休闲研究的重点开始由对休闲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

讨,从而使得休闲研究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展开。

80年代开始,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对闲暇时间的研究是

暇研究的重要内容

-背景: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休闲

产业成为重要产业,有些国家甚至把发展休闲产业作为拉动需求的重要措施加

以实施。

-学者尝试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休闲,对休闲进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另一些学者则对闲暇经济和休闲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给与了特别的关注四、国内休

闲研究状况

我国最早提出闲暇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和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起步晚,

涉及面窄。

休闲哲学研究

4

-马惠娣的研究

-休闲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尺,•个意义的世界

-休闲与闲暇时间的不同

-其他学者在哲学层面的研究

休闲社会学的研究

-王雅林的研究《城市休闲》

-潘允康、袁国华、孙金华、张国富、刘耳等人的研究

休闲经济学的研究

-分析休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中国休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休闲市场、休闲行为和休闲产品研究

五、国内研究的不足和未来休闲研究展望

中国休闲理论研究的不足

-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研究层次不高

-休闲理论创新有待加强

未来休闲研究展视

-重视休闲经济系统研究特别是休闲消费研究

-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嫁接与运用

-加强实证研究

第二讲闲暇:休闲的前提

第一节闲暇的本质

一、闲暇的概念

“闲暇是手边儿的时间”——亚里士多德

“闲暇是生存问题问题解决以后剩下来的时间”——赫伯特•梅伊

“闲暇是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凡勃伦

“闲暇是搓脱了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的时间”一一马克思

闲暇的本质是自由

二、闲暇的划分和使用

闲暇的划分

-工作中的间隙休息时间

-每天正规工作后的休闲时间

-周末公休假日

公共节假日

带薪假期

5

闲暇的使用方式

-开发式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类只发挥了30%的智舞,其余70%的潜能还有待每个人去

开发。闲暇时间正是•个人开发自己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好时间,这种就叫开

发式。

-结合式

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是相互反馈相互影响的,所以,闲暇时间也可以考虑工作

问题,这种就叫结合式。

-陶冶式

即在闲暇的时间里,听听音乐,欣赏戏曲,逛逛公园,练练书法,游览名胜,

参观展览、享受优雅、移情的文化成果。离开自然,肯定就不自然,所以要多

亲近自然尤其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者。

-调剂式

工作、学习时间的体力,脑力消耗较大,因而在闲暇时间里进行合情调理,适

当放松。更好的休息是为了最好的工作,适当的调剂自己的休息比无聊的休息

更能调节身体状态。

闲暇的使用特点

-时间分配的不均衡性

-休闲时间使用的波动性

三、衡量闲暇的指标

闲暇率:某段时间内闲暇时间的比例或比重

闲暇工作比: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比率

闲暇公平度:通过样本比较来显示

第二节闲暇的管理

闲暇管理是指某段闲暇时间在各项活动上的使用与优化管理。

研究个人闲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闲暇时间

按照生活时间的性质分类

-工作时间

-非工作时间

生理必需时间

家务时间

闲暇时间

6

按照生活时间的自由度

-自由时间

-非自由时间

工作时间

家务时间

生理必需时间

生活时间=工作时间+生理必需时间+家务时间+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L)=生活时间(T)-工作时间(W)-生理必需时间(M)-家务时间

(H)二、闲暇的分布与特征

闲暇分布是指人们使用在各类活动上的闲暇时间的总体情况。

闲暇分布研究的内容:

1)生活时间和闲暇时间分布的调查与统计;

2)不同群体和个人生活时间分布的规律、活动方式以及这些活动与社会、经济、

文化、个人因素的关系。

我国城市居民闲暇分布的主要特征:

1)从性别来看,男女闲暇时间分布在总量上趋于平等;

2)从学历看,学历越高工作时间越长,知识分子加班加点现象大量存在;

3)家庭中的职工生活节奏越快,闲暇时间越少;

4)从就业状况来看,在职人员与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及无业人员的生活时间分配

差异很大;

5)从职业看,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生活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差异;

6)看电视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闲暇活动。

三、有效的闲暇管理

“闲暇愈多,也就愈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

1、每小时注意力效率曲线

2、每日精力周期曲线

3、每周精力周期曲线

7

4、每月人体生物节律周期

5、每年精力周期曲线

6、生理恢复过程

7、有效闲暇管理过程

1)充分认识闲暇的价值、闲暇管理的经验基础、闲暇活动的重要性;

2)列出并确认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全力以赴去实现;

3)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出目标的次序;

4)列出实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闲暇活动,并给它们分派优先级;

8

5)根据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的明细表,定期修改计划方案。

第三讲休闲的产生与体验

第一节休闲的产生

一、休闲产生的原因

休闲动机是指引起、导致个人休闲活动,并促使其趋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它

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

生理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

大学生休闲动机特征(如下表所示)

二、休闲的障碍

第类休闲障碍是心理障碍,它包括一些影响人们活动取向的心理的和精神性的

征;

第二类休闲障碍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它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导致;

第三类休闲障碍是结构性障碍,它表达的是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障碍或阻隔,如

候、工作日程安排或可获得的机会等。如,有的人可能为了生计而全天候工作,因

此没有时间放松•下;有的人可能想学习驾驶帆船,但却找不到帆船或者是附近没

有合适的水域。

10

第二节休闲的本质与作用

一、休闲的本质

1)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休闲是人们在劳动和其它义务活动之余所拥有的自由时间;

2)从社会活动角度来看,休闲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体验;

3)从存在状态来看,休闲是一种从容、平静、忘却时光流逝的状态;

4)从心态上看,休闲是心灵感知上的自由,是驾驭自我的内在力量;

5)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界定休闲,在于试图揭示休闲的本质与工作、教育、经济、

治等社会活动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综上,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自由选择的,从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具有内

目的性的一种相对自由的活动。

休闲具有三个内在属性:

-相对自由性;

从各种义务和约束中解脱出来的属性;

休闲活动具有内在的目的性;

二、休闲的作用

1)休闲活动对生理机制的修复和完善

健康生活态度的兴起

对亚健康的挑战

休闲在生理修复机制上的作用

2)休闲活动对心理机制的调节与发展

放松娱乐发展

3)休闲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推进与象征

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化

社团与组织的休闲化

物质与精神的象征性

4)休闲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与协调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市场扩容的助推器

第三节休闲体验

一、体验的本质与特点

体验的本质:

-体验是属于情感范畴的,影响着人的情商;

-体验是自由与个性的表现形式;

-体验是知识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体验是一种自我创造与实现:

体验的特点:

-亲历性;

-情感性

11

-诱发性

-个体性

-不可传授性

-过程性

二、休闲体验

休闲体验要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时间

-自由感

-获得身心反应

休闲体验的分类

三、休闲与畅爽

畅爽(flow)是指人们在休闲或工作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是个体一种内在的

趣状态。

畅爽与陶醉(inebriety)类似,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因为陶醉强调客体对主体的

响,而畅爽则强调主体自我的作用。

畅爽的特征有:挑战性、目标的明确性、反馈的即时性、专注性、参与者轻易就

以深度地沉浸于目标活动之中、控制感、浑然忘我、意识不到时间的存在。

高峰表现(peak-performance)是指休闲行为,超越原先被合理预期的表现水平,通

常这些行为是优于人类潜能的表现型态。这是马斯洛首创的概念,用以代表个人生

命中最快乐和心醉神迷的时刻与经验,这种经验有助于开启和展现个人的最佳层

面,因而马斯洛将之称为自我实现的片刻而这种自我实现所体验到的是一种臻于顶

峰,而又超越时空与自我的心灵满足感与完美感。

畅爽(FLOW)——能力与挑战的平衡(见下图)

随着挑战与能力的关系转变,个人的经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当两者皆位于最

高点时,最容易产生畅爽,即最优经验感受。

休闲活动的畅爽发生率

12

第四讲休闲与娱乐、游戏、旅游、体育、游憩、艺术、服务

第一节休闲与娱乐

一、娱乐的英文解释

recreation是消遣娱乐活动,打球、锻练都属于recreation.一般都和健身有关。

向于个人娱乐;

amusement纯娱乐,像打牌、看电影。打发时间,找乐子,用amusement;

entertainment助兴的娱乐,像晚会表演。偏向于公众娱乐;

pastime强调的是打发闲暇时光。

二、娱乐的定义

1)娱乐为积极而愉悦地使用休闲时间(FrankBrock,1942)

2)娱乐是个人自愿参与任何悦人心意的社会休闲活动,从中可立即获得持续性的满

(HowardDanford,1954)

3)娱乐是一种人们借以满足内心驱动之表现需求的工具或手段(纳什,I960)

4)娱乐是日常生活上消除精神和体力上疲劳的一种休闲活动(陈水源,1980)

5)娱乐是人们利用自由时间或于休闲状态下所从事的各类活动,能获得个人满足与

快的体验(蔡佰禄,1990)

6)娱乐是在闲暇时追求的活动,它是自由的和愉悦的,它有其自身的吸收力(马特

斯,

俄斯特尔)

综上,娱乐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从事能消除疲劳并在生理和心理都能获得满足、愉悦的

休闲行为。它是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参与,它都能使人感到轻松和愉快。

三、娱乐活动的范畴

演娱(amusements)

艺术与手工艺(artsandcrafts)

舞蹈(dances)

戏剧(drama)

游戏和体育(gamesandsport)

业余爱好(hobbies)

音乐(music)

户夕卜活动(outdoorrecreation)

13

观摩(spectator)

阅读(reading)

写作(writing)

聊天(chatting)

社会娱乐(socialevent)

志愿者服务(voluntaryservice)

四、休闲与娱乐的关系

休闲与娱乐的共同点:都是在自FlH时间内追求快乐的自发行为

休闲与娱乐的差异:

休闲与娱乐的特征比较:

第二节休闲与游戏

-、游戏的观点

1)游戏与娱乐乃是人性的表现(心理学家伍恩德,1878)

2)游戏比正经事更正经(黑格尔)

3)游戏是一种置身其中的、自由的、有乐趣的、欢快的活动(卢梭)

4)“文化因游戏而生,一切从游戏开始”

5)游戏形塑了文化,文化也使游戏得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并相得益彰。

6)文明在游戏中并做为游戏而产生与发展(如竞争的规则、法律、语言、符号等)。

7)孩子的游戏是无目的,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强健肌肉或发展手眼协调。

8)游戏就是为了要游戏,为了那一刻的愉悦,不是为了随之而来的奖赏或结果。

9)“真的在游戏,一个人应游戏像个孩子”。

14

二、游戏的本质

游戏是人们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自愿参与的、有乐趣的、竞争性的休闲活动。

过剩精力的流露

自愿、自主、发生地点有别于平常生活、无时空限制、有游戏规则、促进组织

形成

人的天性

三、游戏的类别

四、游戏的主要特征

1)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自愿的行为;

2)游戏的非功利性和非生产性;

3)游戏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立性;

4)游戏具有象征意义;

5)由于过程的竞争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游戏对参与者而言颇有吸引力。

五、游戏的功能

1)游戏可以带来最佳情感体验;

2)游戏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帮助社会得到发展;

3)游戏具有身体训练的功能;

4)游戏能加强人们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智力开发。

六、休闲与游戏的关系

共同点:

自发性的行为;

相对工作而言;

追求快乐;

差异点:

游戏的快乐是外在的,休闲的快乐是内在的;

休闲属于所有年龄段的娱乐,人人皆可为;游戏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儿童活动。

15

第三节休闲与旅游

一、旅游的特征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审美、愉悦、好奇等体验,这是旅游的本质规定性,是

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

旅游是一种个人有目的、有计划、能决策的主动行为。

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二、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共同点:

-摆脱义务;

-在自由时间进行的活动;

差异点:

-时间上:休闲(日常的和非日常的)、旅游(非日常);

-空间上:休闲(任何空间)、旅游(空间移动);

休闲与旅游的特征比较

16

第四节休闲与体育

一、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为了达到有形或无形的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规则进行肉体竞争的活动。

体育主要是侧重身体的发展,是锻炼身心的活动。

并非所有的体育都属于休闲。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转变

第一,从生产到生活的转变;

第二,从群体到个体的转变;

第三,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

三、休闲体育与体育的休闲化

(-)休闲体育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个人发展功能;

3)社会象征功能;

4)传播社会时尚功能;

5)社会人群集聚功能。

(二)体育休闲活动的特点

1)活动方式多样;

2)技术和体能要求不高;

3)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4)灵活参与;

5)心情愉悦。

(三)休闲体育活动分类

1)观赏性活动

2)相对安静状态的活动

3)运动性活动

四、娱乐、旅游、体育与休闲关系

17

第五节休闲与游憩

一、游憩的概念

一些专家的观点:

-“一种有价值而且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休闲体验,游憩活动能够让参与者立

即获得其内在的满足。"Hutchinson,1951

“休闲时间中所追求的各项活动,不论个别型或团体型的参与,均是在自由自

在的、愉悦的、具有立即效益的状态下参与,但却不是为了获取事后的激励奖

赏,或是有急迫性压力而必须参与的活动。"Neumeyer,1958

“游憩活动乃是必须要能够对所参与游憩活动者具有吸引力Jensen,1979

-“游憩在本质上与工作具有关联性与具有社会意义性,因为参与者在游憩之后

18

能够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振作精神与重新出发完成更多的工作,所以游憩为

有助于工作的一种活动。"DeGrazia,1964

游憩是指将闲暇时间拿来从事娱乐或是一些活动,以恢复精神,重建、补充及储

存:

人们的能量。

-游憩不同于纯粹的闲散或完全休息,是包括有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情绪

的参与特性在内的活动;

-游憩涵盖范围相当广泛;

-参与游憩活动者乃是自愿的与自由自在地参与;

-参与游憩活动乃出于内在休闲需求动机的促进游憩活动的动机会比参与活动

的本身来得重要;

-参与游憩活动,将会创造出该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二、游憩的特征

“为了娱乐和恢复精神所做的事”;

“再创造”的基本想法一一创造新的自己、娱乐、恢复精神或修养身心;

着重于“活动”的参与;

就体验而言,着重参照的内心感受。

三、休闲与游憩的关系

休闲指的是行为上的自由,而游憩着重在所从事的娱乐活动层面;

休闲不同于游憩的单向性,休闲具有多面性,它不仅需要时间,也是一种活动(包

括静态和动态),需要经验和学习;

若从狭义的活动特性区分,二者的确有差异,但若从能表达个人自由、自主、自

满足的感情观点出发,二者有重叠。

第六节休闲与艺术

艺术是包含创造性的专门领域的休闲活动。

艺术包含有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与科技艺术等三大类:

1)表演艺术(例如: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文学、诗词、写作、儿童节目、

唱游,”,等)

2)视觉艺术(例如:绘画、雕刻、建筑、石雕、影雕、版画、石版画、木刻画、

刺绣、编织、纸雕、手染及手工艺,”,等)

3)科技艺术(例如:电视、电影、广告、摄影、广播、录音、网络,”,等。

艺术活动如:音乐活动、舞蹈活动、戏剧戏曲、美术工艺、摄影广播、电视与计

机艺术、文学教育活动、电影广告活动。

第七节休闲与服务

一、社交游憩

参与社交游憩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其本身的社交、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之

能力。社交游憩的最主要特色是非竞争或非竞赛性,也许有许多的社交游憩活动仍

存在有竞争的本质,但是社交的重要性却远大于竞争性乃是无庸置疑的。

二、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就是是在不支领酬劳的情况下推展与完成多项的服务,同时履行其服务的责

任,所以基本上志愿者服务就是一种休闲游憩的方式。休闲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19

的进行,乃是在休闲组织基于对志愿者的需求与认知、组织运用与管理、带领服务

活动及达成服务目的范畴下,所规划设计的休闲游憩活动。

第五讲休闲行为与休闲规范

第一节休闲活动与休闲行为

一、休闲活动的类型

(一)休闲活动的本质特征

-自主性

-自由性

-参与性

-消遣性

-健身性

(-)休闲活动分类

-堕落型、消遣型、积极型、发展型

-具体细分:七大类、十六种

活动类别活动形式具体活动项目

文化娱乐歌、舞、影、视、上网、电脑游戏

消遣娱乐类吧式消费酒吧、陶吧、书吧、氧吧、咖啡屋、茶馆等

闲逛闲聊散步、逛街、闲聊、短信、电话

养花草宠物花、草、树、虫、鱼、兽及其他宠物

怡情养身类业余爱好琴、棋、书、画、酒、牌、摄影、收臧、写博

美容修饰个人(美容美发、化妆理疗)家庭(对家庭环境和个

人居住环境的精细装饰)

太极、跳操、游泳、溜冰、桌球、保龄、高尔夫、射

体育健身类一般健身箭、骑马以及各种需要器材健身运动

时尚刺激型跳伞、蹦极、攀岩、漂流、潜水、动力伞、探险、航

模等

远足旅游欣赏异地自然风光(旅游定义的宽泛化趋势)

旅游观光类近郊度假城市绿地、公园、主题公园、野营基地、农家乐、古

镇、园林

私人社交私人聚会、婚礼、各种类型派对

社会活动类公共节庆民族传统节庆、纪念日庆典、旅游节、特色文化节庆、

社会公益宗教活动

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

参观访问博物馆、纪念馆、高校、名人故居、特色街道、工业

教育发展类休闲教育园区等主题区域的参观游览行为

学习乐器、舞蹈、声乐、书法、绘画、插画等技艺

消极堕落类赌博、吸毒、嫖娼

20

二、休闲活动的层次

三、休闲活动的时尚内涵

•(-)公众的休闲观

•(二)我国城市家庭休闲活动的方式

-读书、影视、旅游、逛街、健身、郊游

•(三)青少年休闲观与休闲活动

敢于消费的价值倾向&积极娱乐的时代特征

-青少年休闲活动的选择

•(四)大众休闲活动发展的五次浪潮

电影的诞生

-广播的出现

电视机的亮相

-电子游戏的登场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

四、休闲行为

休闲行为是休闲主体利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其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并得到满

足的能动过程。

休闲行为的特征:

-主观性;

自由性;

-差异性;

过程性。

休闲行为的阶段

美国学者楚勃把休闲行为分为十一个阶段:认识阶段一初期决定阶段一探索

阶段一最终决定阶段一期待阶段一准备阶段一外出旅行阶段一主要体验阶段

一返回阶段一事后调整阶段一回忆阶段;

古恩把休闲行为过程分为七个阶段:集聚一形成一决定一往休闲地旅行一参

与一返回旅行一重新积聚;

奥里奥丹把休闲行为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预期一旅行一现场体验一返回一回

忆。

21

第二节休闲规范

•休闲规范(leisurenorms)是指影响和约束休闲行为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

•休闲规范研究“休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主观性利价值观、伦理观的影响。

•休闲行为有优劣之分,个人的休闲行为起码要与身心健康和社会利益相容。

•可以休闲行为分为:

-失范休闲

规范休闲

严肃休闲

一、失范休闲

,失范休闲或异常休闲(deviantleisure),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缺乏正确的休闲观

念,以致滋生出许多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休闲行为。

•失范的休闲行为主要有:赌博、酗酒和暴力,富足生活中的纵欲与堕落,上瘾行为,

滥用休闲时间等。

•主要的上瘾行为包括酗酒、赌博、吸毒、网瘾、嗜食、看电视等。

•滥用休闲时间是指在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休闲活动中使用过多的自由时间。滥用休

闲时间对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二、规范休闲

•规范休闲行为的标准:

-能够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能够产生体验,并给参与者带来快乐

提供社会化和发现自我的机会

-具有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功能

使人能够娱憩,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使人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

三、严肃休闲

,严肃休闲(seriousleisure)处于随意休闲与工作这两个极端的中间位置,其参与者

是整个休闲参与者的一个边缘群体。

•严肃休闲的主要类型有:

-业余活动

-爱好追求

-职业性志愿行为

•严肃休闲具有以下儿个明显特征:

严肃休闲者对某种活动不懈地坚持

严肃休闲的参与者倾向于把他们的努力当作一项长期性的职业

严肃休闲活动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

严肃休闲者可以从中获得以下持久性的益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展

示、成功感觉、社会影响以及归属感、归属性和体质发展等

严肃休闲者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严肃休闲者对他们选择的追求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22

第三节休闲冲突

一、休闲冲突透视

(―)社会转型中的冲突

1.休闲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界定

-脱离了社会所约定的休闲行为的正常轨道

-触犯了社会制度所规定的行为规范

-引起他人不满或者反对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休闲活动的越轨行为

的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差异较大。

2.休闲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分类

-违反社会风俗

-违反社会道德

-违法相关社会治安和公共场所秩序规则

-违反法律

(二)休闲行为失范行为解剖

着装引发的休闲尴尬

视觉污染

-行为艺术、涂鸦

-男欢女爱

休闲公共场所被忽略的秩序

-卡拉是条狗

公共场所礼仪规范

对公共财务的毁坏

广场鸽周末恐惧症

-公园火灾

(三)休闲经营活动引发的冲突

经营活动对消费者利益的侵犯

休闲活动产品低格调趋势

文化艺术作品庸俗化

娱乐产品的猎奇化

市场效应的轰动化

二、休闲冲突的原因分析

(-)制约机制失衡

1.社会规范形态的混合期

2.社会转型引起的行为失范

(-)休闲行为的错位

休闲素养和文化素质底卜

现代娱乐精神与休闲观念的更新

(三)管理环节的脱落

市场伦理道德价值的失落

企业经营管理链的脱节

三、休闲冲突的影响

(-)休闲活动“综合症”

1.节日综合症

2.“e”时代的网络疾病

-网络心理障碍

电脑狂暴症

-网络时代的眼疾

3.行为放纵影响社会稳定

(二)休闲活动中越轨行为的危害

1.个体侵犯性行为

2.群体越轨行为

(三)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冲突

1.旅游活动的干扰

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冲突

四、休闲冲突的控制

(-)休闲冲突的控制手段

1.社会控制

2.特点与手段

(-)抑制休闲冲突的有效途径

注重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

加快休闲观念更新步伐

加强舆论宣传

第六讲休闲与工作

第一节现代人的工作、休闲、消费

许多工业社会如不加以规范,每个人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造成休闲的时间有限。

这部分是因为现代人的消费需求一直在提高,让大家拼命工作以增加收入。

工作、休闲、消费如何彼此影响?

一个循环

现代社会的工作与休闲

-社会学家认为工作与休闲是不可分割的主题

-何谓工作?为了维生所做的努力

-何谓休闲?工作之后使人再产生以及恢复精力的娱乐、喜悦与心理满足的活

工作过多、休闲过少

-为什么现代人并未减少工作?工业化是为了减少人力的付出,但是当代人

的工作量一直在增加,可能的解释:

工作时间未分配给所有可以工作的人,忙的人越忙,没有工作的

人失业。

家务工作的责任加重

消费的需求增加

消费过多?现代人的困境

-工业社会带来经济的成长与收入的普遍增加,但人们似乎并不满足,抱怨生活

质量低落、过度工作、财务压力。有人认为生活不如父母辈的惬意。

-哪里出错?一些解释

-增加的收入用来投资在增加收入的人力资本或物质(下一代的教育);

增加的收入用在增加的支出项目(没时间煮饭所以外出就餐增加);

许多人的收入赶不上增加的消费需求,大部分人的一般性消费增加,精英阶级

增加夸耀性的消费;

第二节休闲与工作的关系

工作与休闲的三种关系

-休闲衬托工作:工作是生命最重要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休闲超越工作:工作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收入,休闲才是人生目的

-寓娱乐于工作中:信息时代的工作精神

休闲与工作关系模式

休闲超越工作:Mills的命题

-C.WrightMills在TheWhiteCollar中提出现代人重视休闲超越工作,他的看法

是,大部分的白领以及蓝领工作因为分工太细,变得枯燥没有成就感,现代人

因此开始在休闲中追求自我价值。

-现代工作没有技术,大家得不到成就感。工作变成一种时间与精力的牺牲以换

来生存的薪资。休闲变得比以前更值得期待,因为它代表一种“不用工作”的

自由;

工作与休闲在生活中的角色有了分工,享受归给了休闲,工作就只是一项工具。

现代工作者不再崇尚工作,反而崇尚休闲,工作的热情被休闲的热情所取代,

工作是为了要休闲,评断工作的好坏要看它带来多少休闲;

-休闲原本主要是在家庭内的活动,但是,休闲逐渐演变为家庭外的活动,尤其

是各种消费活动,休闲变成有钱有闲的交集。

-结果是,现代人不工作、不消费的时间越来越少。

信息时代的工作精神

-信息时代的工作被塑造成为一种将工作与休闲融合在一起的活动,Linux的创办

人托瓦兹说“工作是严肃的嗜好”;

-“不需要时钟的热情“:周日也可以是工作天、周五星期日化

-信息时代工作精神的迷思

-信息时代的工作者,工作与休闲的时间可以弹性地调度,但是,大部分的例子

显示,大家倾向将周日当工作天,而不是周五星期日化。

-Why?尽可能赚钱以便早一点退休的打算

根据研究,高科技工作者密集的美国硅谷,精神疾病率、离婚率全美最高。将

工作视为嗜好的高科技工作者,过度工作,让许多人burnout,身心俱疲。

第三节工作休闲化与休闲化工作

工作休闲化即在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休闲的环境,其工作具有休闲的特性,与休闲

相似。此类工作被称为休闲化工作。

休闲化工作的特点

-休闲化工作使人能够自我肯定

-休闲化工作象征着社会地位

-休闲化工作具有发挥技能的广阔空间

-休闲化工作具有宽阔的人际互动场景

非休闲化工作的特点

-重复劳动

-工作不稳定

-无安全感

-监督太严厉

缺乏所需的技能

-工作条件不良

-管理方式不善

-工作缺乏名望

第七讲休闲活动与身心健康

“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一切。”

第一节健康观

一、健康观的演进

1、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生理健康

-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人体个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

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辞海》

2、医学-心理模式:关注生理、心理健康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和虚弱。——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宪章

-医学-心理模式的健康标准(WHO)

精力充沛,能应付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能够抵御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3、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立体健康观

影响健康的因素

现代健康观的特征:

-改变了健康定义的导向;

-对健康的解释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把人作为整体看待;

-把健康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并且衡量健康的标准也是多

种多样的:

-从关注个体健康到重视群体健康;

-把健康放到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

二、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相关观点

-健康教育是一切影响于个人、社区与种族的健康知识、态度和经验总和。

一美国健康教育问题联合委员会(1919年)

-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知识、态度利行为的改变。一般来说,

它致力于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一一世

界卫生组织(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健康教育是研究以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

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第13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1980

年)

(二)健康的相关标准

-身体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2.恰当的自我认知

3.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心理效能

4.认知、行为协调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社会适应良好

三、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

体育活动与健康的关系

1)紧密相联,相得益彰;

2)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俩者联系越强;

3)经济条件促使俩者合二为一。

体育活动与健康注意事项

-安全

-自觉

-全面

-持之以恒

合理的运动负荷

-正确的运动动作技能

第二节休闲与健康的关系

-、休闲出健康

休闲促进身体健康

休闲促进心理健康

-休闲活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休闲活动对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休闲活动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休闲活动对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休闲活动对提高适应能力的作用

-休闲活动对精神恢复和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

-休闲活动对陶冶情操完善个性的作用

-休闲活动的有助智力发展

-休闲活动对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休闲活动的医疗作用

二、健康促休闲

健康是人们用来衡量各种娱乐休闲活动价值的重要尺度。

从健康的角度进行休闲,关系到人们的自我能力。

第八讲休闲资源与休闲消费

第一节休闲资源

一、休闲资源

•凡能引发休闲情趣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事务及现象都是休闲资源(leisure

resources),它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学艺术资源、基础设施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环境。它

包括气候、水、土地、矿产资源、能源、生物资源以及它们构成的空间景观、环境。

人文资源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资源,它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

用静态的实物体现出来的、能激起人们休闲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学艺术资源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绘画、音乐、舞蹈、电影、曲艺、雕

塑、建筑等。

旅游者到美国常处于对电影艺术的迷恋而涌向好莱坞;许多海外旅游者到北京看京

戏、学京戏,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基础设施是指城镇与乡村建设的基本设施,如水、电、热、气的供应系统,废物、

废气、废水的排放处理系统,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安全保卫、环境卫

生以及城镇街区美化、绿化、公园、路标、路灯、停车场等。

•任何资源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对象。人们一般根据资料清单、休闲活动或资源的所

有权性质等对休闲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

二、休闲组织

•根据其角色划分:

-特定的休闲活动或设施的推广者

-文化的中立者

-社会变革的代言人

-休闲机会的协调者

娱乐依赖者的娱乐提供者

-自然环境改善者

-健康促进者

-休闲教育和休闲咨询提供者

-旅游的推广者和服务商

-制度化的适应者

•根据休闲组织的财政来源和管理方式划分:

-公有机构

-私有机构(自愿者机构)

-商业性娱乐机构

•我国通常把休闲组织划分为:

-商业性休闲组织

•商、业性休闲组织是指经营业务范围直接与娱乐、休闲活动有关的企

业组织。

•专门性的商业娱乐组织提供专项休闲服务供给,如宾馆、饭店、田

径运动场、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射击场等;

•其他商业性组织向大众提供休闲服务供给,如大众传媒、电视、广

播、预先录制的音乐节目、博彩业、时尚商品、艺术、体育设施等。

-政府休闲组织

•政府休闲组织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服务组织。

•在不同国家,政府在提供休闲服务上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对休闲

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非营利性休闲组织

•非营利性休闲组织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休闲需要而设立的。

•许多非营利性休闲组织向青少年提供休闲服务;另一类为专门的顾

客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如职工娱乐俱乐部等。

•非营利性休闲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可以享受很多政策性优惠

•非营利性休闲组织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

•非营利性休闲组织的资金来自多种渠道

第二节休闲消费

一、休闲的需求与供给

•休闲需求(leisuredemand)是指当前休闲主体对休闲对象的利用水平以及未来希望

利用的数量。它也是想要参加休闲的人们的数量。

-休闲需求反映了人们进行休闲活动、利用休闲资源的个人爱好或欲望倾向。

-休闲需求分为:有效需求、延期需求、潜在需求

-决定人们休闲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教育水平、职业、

交通工具、生命周期、居住地、性别、年龄等。

•休闲供给(leisuresupply)是指能够满足休闲主体休闲需求的休闲资源总和。

-休闲供给分类:

按照供给要素的所有权性质划分:公共休闲供给部门和民间休闲供给

部门;

按照供给要素的利用时间划分:当日型、周末型、休假型、住宿型等;

按照供给要素的形态划分:有形供给、无形供给;

按照供给要素的空间范围划分:国家级供给、地方级供给、中间级供

给;

休闲供给的决定因素:

休闲容量

可进入性

休闲资源管理

休闲活动项目

二、休闲消费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

•休闲消费包括四个层次

-满足生理需要层次的消费

-满足健康娱乐层次的消费

-满足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

-满足精神需要层次的消费

•休闲消费水平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时间支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要素有关。

•休闲消费的特点

-休闲消费是以精神性消费为核心内容的

-休闲消费是一种个性化的消费

-休闲消费时间具有延伸性和约束性

-休闲消费是一种乐趣导向型的消费

-休闲消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休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休闲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休闲消费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休闲消费是人力资源再生产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大激发人力资本的活力,提

高工作效率。

三、休闲消费的愿望与动机

•(一)持续高涨的休闲消费愿望

•(-)需求动机

-1.健康动机一健身产业

-2.归属动机一主题餐厅

-3.价值动机一美容业

-4.娱乐动机一极限与探险

-5.享受动机一度假

-6.发展动机一家政培训

四、休闲消费阶段构成及其演变

•休闲消费阶段的划分

-依据:消费性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上海市民消费能级变化一览表

•20世纪60,70年代百元能级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20世纪70,80年代千元能级彩电、冰箱、洗衣机

•20世纪80,90年代万元能级家具、装潢、数码家电

•21世纪初十万元能级房屋、汽车、教育、出境旅游

•休闲消费结构分类

根据休闲消费的阶层划分,城镇居民休闲消费和农村居民休闲消费:

-根据休闲消费的形态划分,物质产品休闲消费和休闲劳务消费;

-根据休闲消费的性质划分,知识性休闲消费和娱乐性休闲消费;

-根据休闲消费的方式划分,群体型休闲消费和个体型休闲消费;

五、促进休闲消费的对策

•第一,要更新休闲消费观念,刺激休闲消费需求。

-三种落后的休闲消费观

•崇尚节俭的抑制型休闲消费观

・挥霍炫耀的庸俗型休闲消费观

•工作优先型的休闲消费观

-树立科学的、创新的、积极的可持续休闲消费观

•第二,要培育休闲消费热点,促进休闲消费群体的形成。

可能形成的休闲消费的新热点有:旅游娱乐、户外运动、健身、省时型休闲

•第三,要合理调整休闲消费结构,推进休闲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促进休闲

消费的持续增长。

-引导公民建立起消遣娱乐型与知识发展型、体能型与精神型、家庭型与社会

型相结合的、合理的消费支出结构

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排除一些低层次、反文化的休闲消费行为,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

-大力提高休闲消费者的素质,引导他们从物欲型、享乐型的消费逐步转向知

识型、科技型的休闲消费。

第四,要逐步消除休闲消费障碍,扩大休闲消费的容量。

-休闲障碍:结构性障碍和非结构性障碍

-结构性障碍——扩大休闲消费容量

-非结构性障碍——释放休闲消费潜能

第九讲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

第一节休闲经济

一、休闲经济的定义

•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服务供给

构建的经济形态。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

而产生的经济现象。

-休闲经济一方面体现着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消费活动,另一方面也体现着

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

二、休闲的经济学分析

•作为消费,休闲是整个市场结构的一个部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产业的市

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日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