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十二种)_第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十二种)_第2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十二种)_第3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十二种)_第4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十二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讲解

一、比喻

【概念】

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结构】

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仕匕喻关系的标志性词

语)。

【条件】

①中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个句

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一一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二雨了。一一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一一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一一词的比喻义

【类别】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

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喑喻不用比

喻词。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

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一一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儿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①一枝巨大的白丁

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②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化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一一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化抽象为具体。如:往事如同云朵,又远又近;时间仿佛河水,又静又动。

④化冗繁为简洁。如:“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之令人掩鼻,以“洗脸、照镜

子”比喻写文章、演说要有责任心,都很新鲜别致,言简意赅,十分精辟。

【提醒】

(1)比喻要有相同点;(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

一定明确出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概念】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

1

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类别】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把事物“人化”(拟人)。

①把动物拟人。如: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②把植物拟人。如: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③把无生物拟人。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④以事理拟人:。如: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物化”(拟物)或“把甲物乙物化”(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就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

某些特征。//人拟为动物。如: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人拟为

植物。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就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无生物拟为生物,

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拟为物。〃拟无生物为动物。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拟抽象

事理为物。如: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一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作用】

①描绘形象,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②表意丰富,引起情感共鸣。

【提醒】

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①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

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②比拟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一本体N(名词)+V(动词)或

adj(形容词)。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一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注: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实际上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实质相同。

③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三、借代

[概念]

不直会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用来代替

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类别】

(1)特征代本体。如:①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材料代本体。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4)人名代名称。如:①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如: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

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7)具体代抽象。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②烽火扬州路

(8)部分代整体。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山,孤帆一片日边来。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

【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八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c

②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

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2

【提醒】

1、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2、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

们联系起来。

四、夸张

【概念】

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类别】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②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

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③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乌蒙磅礴走

泥丸。

[作用]

①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②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③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

【提醒】

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

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

真实。

(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

可。

(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概念】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意思的修辞

手法。

【类别】

(1)形式上:①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如: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

句》)②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③

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内容上:①正对,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相近的或互补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反对,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横眉冷对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野火烧不

3

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用】

(1)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2)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

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3)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提醒】

1、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

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2、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句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

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

六、排比

[概念]

由三本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

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

【类别】

①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

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干。(陈淼《桂林山水》)

②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

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如: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

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④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

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

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

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条分缕析,叙事透辟。③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七、反复

【概念】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类别】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

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作用】

①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②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提醒】

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

1、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

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姐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C李清照的

《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

识。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4

珠落玉盘〃。

2、叠词使效果:①韵律回环,富有音乐之美。②特征突出,具有则强调作用。③表达感情,使

其更加深刻。④拟声叠音,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概念】

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作回答。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

考问题。

【分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三文中,或不须回答)o例如:问苍茫人地,谁主沉浮?

【作用】

①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②可使行

文有波澜,收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提醒】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概念】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别】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

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作用】

①加强语气,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②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

十、对比

[概念]

对比二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类别】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对比;(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

效果和感染力。

【提醒】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对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

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

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

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5

十一、引用

【概念】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

方法。

【类别】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

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

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

用。

【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