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 《农业》(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 《农业》(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 《农业》(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 《农业》(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 《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8农业

(2015•新课标II卷)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

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

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

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FI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1)、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I)、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l.D2.D3,A

【解析】

试题分析:

L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面积缩小,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度降低,大气降水激少,

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增加建筑物,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瀛小,答案A、B、C错误,

故答案选Do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

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答案选D。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

济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墉农业与当地今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变为

建设用地,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考查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地域类型。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珠匚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为

背景,分析判断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变化。第一小

题抓住“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湿地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加,选对不难;第二小题注意区

别“花基、菜基”和“桑基、蔗基”的差异,“花基、菜基”主要面向城市市场,经济效益

高,需要的劳动力多;第三小题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

设用地”指出了转变的主要原因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

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家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1).夏威夷高压

2.”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

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B.柴达木盆地C.藏南谷地D.渭河平原

【答案】LA2.1)

【解析】

试题分析:

1.塞露节气出现在秋季,此时蒙古高压势力逐渐增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吹较为塞冷的偏北风,

导致气温降低,形成寒露。

2.谚语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和基塘农

业;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蚩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渭河平原为

温带季风气候,目为平原地形,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

考点: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我国的农业分布。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到同一题

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王十知识考查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十中所提供信息(“露气春冷,

将凝结”、“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现象(农业活

动)分布等做出准确推断,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网2

6.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

7.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

A.①B.②C.③D.©

8.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

9.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

C.入湖泥沙量减低D.草原生产量减低

【答案】6.C7.B8.A9.B

【解析】

试题分析:

6.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柄、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

场。

7.澳大利亚里累达令盆尬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以饲养绵羊和种植小麦为主,图中②地区既有种植业

又有畜牧业,属于混合农业,和澳大利亚里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

8.根据图中地名等信息可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增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使的该

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而因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湖泊对沿岸地区气

温也具有调节作用,使其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增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9.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小;吸收温室

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蚩增加。

考点:本组题目主要是农业问题,包括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湖泊对区域农作

物的影响、农业发展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名师点睛】该组题目以区域农业分布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这一主干知识,内容涵盖农业

区位优势、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区域农业分布图所展示的信息,

将考查重点放在区位问题的分析能力、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能力等方面,并要求学生通过区域自然环

境特征的分析,对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做出推测判断。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29、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A、机械化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1)、粮食单位面积总产量低

【答案】29.B

【解析】

试题分析:

29.该区域水热丰沛,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或者为季风水田作业,

该题考查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农田地块小,机械化水平低;季风不稳定,水利工程量大;需投入大蚩

劳动力进行所谓的精耕细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靠传统经验种植,科技水

平低等。故B正确。

考点:考查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

【名师点睛】该题以世界某部分区域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

能力。首先需要确定是东南亚地区,可以根据经纬网或者泰国湾来判断出东南亚,然后再判

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该间难度不大,只要判断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结合书

上的结论就很快得出答案3所以,总体上,该题组难度不大,学生对属于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掌握好就行。

(2015•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

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B、①③

C、(2X4)D、③④

【答案】7、B8、B

【解析】

试题分析:

7、读图,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较低,A错。丙地耕地出现的早,

说明开发条件好于乙地,B对。丁地地势低平,丁地林地为主,耕地开发条件差,D错。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①对。墙加拼地面积,

可能性小,不利于环境保护,②错。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对。改变耕作制度,与大

规模生产经营无关,④错。所以B对。

考点:本题考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条件,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

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与地形环境密切相关,湿地分布区海拔相对较低,河流源头的海拔较高。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土地政策相关,容易开发的地区开垦为耕地的时间早。

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只有依靠衣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让少数人

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所以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2015•福建卷)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依o:ims,•八〜“

_________,

一・,b

中I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A.价格低廉B.减耗保鲜C.绿色优质D.品种丰富。

【答案】l.D2.C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该地既种植水稻,发展种植业,又饲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因此属于混合农业;而季风水田农业、

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等都属于单一农业生产类型。故选D。

2.该生产模式不适用化肥,所产农产品无污染,球色优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农产品的价格不会低;

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与该生产模式无关;消费者青睐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农产品的种类。故选C。

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

【名师点睛】混合农业是•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I: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起

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所以判断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

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农业的

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

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2015•江苏卷)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口低值区<v>C/

。无立粼小

r/•I・/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I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B.III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N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0.V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A.I区B.IH区C.IV区D.V区

【答案】23.BD24.BC

【解析】

试题分析:

23.读图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特点等可知,II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的生产能力强是其农业现

代化的重要推动力,答案A错误,IH区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南方亚热带水稻种植业区机械化水平低,

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答案B正确,N区主要包括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海南

省,其中河北、河南、木底徵土地看法历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崎岖,耕地

后备资源不足,海南省以山地为主,拼地后备资源也少,答案C错误,V区包括我国地形崎岖的西南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正确,故答案选B

Do

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有人少地多的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广大

的华北平原区和江淮地区,以及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省区主要位于HI区和IV区故答案选BC。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为切入点,图片形式给出材料,考查

学生对农业区位的埋解。本题要求学生准确度图,第一小题还要求学生在准确度图的基础上,抓住同一区

域的共同的区位特征;第二小题则要求学生寻找满足当前对粮食需求的农业区域,一个是该地的粮食商品

率要高,或者是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强。

(2015•北京卷)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

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

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

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

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

道。

(2)在上图的甲、乙两比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

地理条件。(12分)

【答案】

(2)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I,

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FI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

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乙地位置分析,甲地位于埃及北部,其农作物主要分布水分条件较好的地中海沿岸和尼

罗河沿岸及三角洲,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等,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光热资源丰富,目日较差大;从水源角度分析,临近河流;地形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乙地位于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所以农业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种植棉

花、水稻、小麦等,所以从气候分析,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提供濯溉水

源。

考点:农业生产。

【名师点睛】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优势自然因素,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气候因素主要从光、热、水等气候要素去分析,光照强,热量充足,

且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地形从地势起伏大小去分析,地形平坦利于种植业发展;水源

从地表水去分析,临近河湖,可以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土壤从肥力高低及土层厚薄去分析。

(2015•海南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