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

淮南王①蚤失母,常附吕后,故孝惠,吕后时无患。而常心怨辟阳侯,以为不强争之于

吕后,使其母恨而死也。及帝⑵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是

岁入朝,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王有材力,能扛鼎,乃往见辟阳侯,

自袖铁根椎辟FH侯,令从者魏敬到之,驰走阙下,肉袒谢罪。帝伤其志为亲故,救弗治。当

是时,簿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淮南王,淮南王以此归国益骄恣,出入称半呼,称制,拟

于天子。袁盎谏日:“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六年。淮南王长自作法令行于其国,

逐汉所置吏,请自置相、二千石,帝曲意从之。又擅刑杀不幸及爵人至关内侯。数上书,不

逊顺。帝重自切责之,乃令簿昭与书风论之.引管■等以为儆戒。王不说.令大夫但等七十

人谋,以辇车四十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有可治之,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长

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等奏长罪当舟于。制日:“其赦长死罪,废勿王,被处蜀郡严道邛

邮。”尽诛所与谋者。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蓼盎谏日上木骄淮南王弗为送严傅相以

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霁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日:“吾特苦之

耳,今复之。”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县传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

日:“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今为奈何?"盎日:“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

冢三十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淮南谋反》)

[注]①淮南王,刘长。②帝,汉文帝。③管,管叔,周文王之子,发动叛乱被处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谏日/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

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B.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

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C.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

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D.袁盎谏日/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

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辟:警,警戒:蹿,清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负责侍卫的人员要严加戒备和清道。

B.乘,文中是量词。古代一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相对较小的诸侯国。

C.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以用“有司”指称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D.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为“弃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王刘长年幼时怨恨辟用侯,认为是他没有向吕后求情,导致自己的母亲含恨而死。

B.汉文帝上位后纵容淮南王,可怜淮南王为母亲复仇的孝心,连袁盎的劝告也无济于事。

C.淮南王放肆骄横,最终发动叛乱,被朝廷发觉,他请求赦免自己的死罪,汉文帝答应了。

D.淮南王绝食而死,汉文帝对此后悔莫及,只好通过处置有关官员、厚葬等方式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塞,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

(2)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做戒。

(二)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

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

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仅诣蕃,蕃不止之,

滂怀恨,竺畋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日:“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

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椽属举谣言,滂奏

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劫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

深为民害岂以污简礼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我,,甘受

显戮。”更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劲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即肯,委

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

请资,资用为更。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拯居佐朱本。黍仰日:“范滂清裁,犹

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共守

然。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

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

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寒,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平!”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

日:“滂从龙舒君①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成。”母曰:“汝今

得与李、杜②齐名,死亦何根。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略闻之,笑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

[注]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国相,时已故。②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

杜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妤暴/深为民害/世以污简礼哉

B.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口/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世以污简札哉

C.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J以污简札哉

D.尚书贵滂所幼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好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礼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无刑的一项是()

A.投版,即辞官。版,官吏朝会时执的朝版,记事以备遗忘。

B.“小子何莫学夫《诗》”,“小子”指贱称,有轻视的意思。

C.功曹,古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北寺狱,东汉由宦官掌管的监狱,主管监禁、审讯大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氐砸的一项是()

A.范滂在冀州因灾荒而动荡时,被委任为清诏使前去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

于其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榜主动劾奏刺史、二千石权豪共达二十多人,即便受到尚书的责备,也不惜生命进行

弹劾,可惜时局混乱,其志向难以实现。

C.范滂在暂任功曹一职时,面对任命他外甥做官的问题,他不徇私情,坚决认为李颂不是

合适人选,将此事压下不办。

D.范滂最后用自己死得其所劝说其母不要悲伤,其母深明大义,非但没有阻止他的决定,

还对他进行了安慰和教诲。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9.当郭揖提出“与俱亡”的建议时,范滂是如何回应的?他为什么这样回应?请简要说明。

(三)

李善长,字百室。冬裆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

时定乎?”对日:“秦乱,汉高起李吝,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

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丁晌,甚见亲

但。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便皆得自安。太祖为吴王,拜

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我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

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植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

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说,而民不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

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于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六

人,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何常有有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

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昵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

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初,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

与诸侯击斐,何守关中,治栋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至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

缺。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哪侯。高帝曰:

“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

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选自《名多》,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

酌/元制去其弊政

B.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

酌元制/去其弊政

C.前.后白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罹两油盐/立茶法/皆斟

酌元制/去其弊政

D.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

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多用以称开国之君,自汉代起,各朝代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

是后人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庙号。

B.布衣,此处指平民百姓。《兼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就曾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

欺,况大国乎”来指斥秦王。

C.左右,意为帮助、辅佐,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不同。

D.《史记》,分成颂、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我们课本中节选有《鸿门宴》《廉颇蔺

相如列传》《苏武传》等课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善长洞察时局,眼光独到。朱元J章攻占滁阳,他前往拜渴:他认为现在元朝纲纪败乱,

天下土崩瓦解,如果再不制定律法军规,天下难以安定。

B.朱元璋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礼相待,又能够发

挥其所长,功成也能给予极高的肯定。

C.萧何淡看财物,富有先见。刘邦入咸阳,诸将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只有萧何

看到了秦朝文献档案的重要价值,先行收藏起来。

D.刘邦任人以能,论功行赏,他东征西战,常把后方事务交给萧何,萧何不辱使命;他肯

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赞其为“功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2)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呢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其得秦图书也。

(四)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下库

佟,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功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

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学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日:“我缘主师来归朝,不期事变,何

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

归,斩安国于市。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七祖凋残,弃疾宽征薄

赋,招流散,教民兵,议中中,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更

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漳州果湖南安抚,复奏疏日:“军政之敝,统率不

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

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狡知有军威,望风摄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里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

前金字牌伸日下住真弃疾受而藏之出货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幅或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

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

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

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宗游武夷山,赋《九曲

棹歌》,式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乱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

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敦谓公历,凛凛犹生!”弃疾雅善本

尊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节)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仲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

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棚成/违坐军制/

B.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卜住罢/弃疾受而藏之

/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间/降御前金字牌/第日卜住/罢弃疾/受而藏之

/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保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

/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15.卜.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是节制、调度之意;节度使,是始于宋代的、调度军队的地方长官。

B.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

C.屯田,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D.长短句,北宋时期,其为词的本名:宋代以后,人们多以长短句为词的别名。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英雄豪迈,义干云天。耿京在山东起义,他劝耿京投奔南宋,耿京被张安国杀害,

他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缚归斩杀。

B.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在滁州任职时,而对滁州因战火而破败的景况,他放宽并

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

C.辛弃疾颇通军事,善于谋划。他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来创建一支飞虎军,遭到枢密

院中某些人的阻挠,但这些人最终也没能夺走他的权力。

D.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朱熹去世后,门生朋友没有

来送葬的,但辛克疾却作祭文哭祭朱;嶷以表达哀伤之情.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18.辛弃疾为什么以“稼”名轩?

(五)

李想,字元直,有笄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唐^像高宏富既败,以袁滋

代将,复无功。想求自试,宰相李逢吉亦以朔可用,遂充隋唐邛节度使。懑以其军初伤夷,

士气未完,乃不为斥侯部伍。或有言者,想日:“贼,方安袁公之宽,吾不欲使震而备我。”

士伤夷病疾,亲为营护。蔡人〃尝•败辱宏寓等,又想名非夙所畏者,易之,不为备。想沈鸯,

务推诚待上,故能张其卑弱而用之。贼,来降,辄听其便,或父母与孤未葬者,给栗帛遣还。

初,秀琳降,谓想日:“必破贼,非李佑无与成功者。”佑,贼健将也。想候佑护获于

野,遣史用诚以壮骑三百伏其旁,见羸卒若将燔聚者,佑果轻出,用诚禽而还。诸将素苦佑,

请杀之,想不听。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佑之罚,将更杂然不解。想力不

能独完佑,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佑,无与共诛蔡者。诏释以还想。上乃令佩刀出入帐下.

表六♦院•兵马使c佑捧概・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矣c旧令敢金谍者族帆刊其

令一切抚之故谋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河曲以抗光颜想知

其隙可乘,乃遣从事郑擀见裴度告师期。师夜起,佑以突将三二为前锋,想率中军三千,田

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憩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孤城,

雪甚,城旁皆鹅鸯池,懑令击之,以乱军声。贼恃吴房、郎山龙,晏然无知者。佑等坎端先

鳌,众从之,杀门者,发关,留持抄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日:

“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搬送京师。

(公众号重庆一诊《文言文・唐史》)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令/敢舍谍者族/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

/元济悉锐卒屯涧曲以抗光颜/

B.旧令/敢舍谍者族/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懑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

元济/悉锐卒屯涧曲以抗光颜/

C.旧令/敢舍谍者族/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

元济/悉锐卒屯涧曲以抗光颜/

D.旧令/敢舍谍者族/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

/元济悉锐卒屯涧曲以抗光颜/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蜴以旌节,故称。

B.六院,犹六宫,后妃所居之地,文中六院兵马使,就是护卫六宫安全的侍卫长官。

C.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敌人或昭示百姓等的官方文书,今指批判性的声讨文章。

D.柝,古代巡夜报更用的梆子,《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的“柝”代指巡夜的梆声。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想勇于担当,主动请缨,宪宗讨伐吴元济,前后派高陵寓和袁滋做统帅,均告•失败,

李想主动请求一试,宰相李逢吉也认可,于是任命他担任节度使。

B.李想遇事冷静,虑事深远。李懑料到叛贼必轻视自己,也为避免惊扰叛贼,故不安排巡

逻队伍:众将领请求杀掉李佑,李恕却设法保全,因为要用他征讨蔡州。

C.李慰待人以诚,体恤下情。士兵受伤生病,他亲自照料:贼兵来降,他听其自便,对那

些父母或孩子死去而无力埋葬的,就发给粮食布帛,打发他们回家。

D.李想颇有智谋,善于用兵,他抓住吴元济布防的可乘之机,选择夜间突袭,途中利用鹅

鸭叫声掩盖行军动静,夺取城门后,依旧报更迷惑敌人,终轻取蔡州。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言必杀佑,无与共诛蔡者,诏释以还想。

(2)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23.军中诸将为什么坚持要杀掉李佑?请简要概括。

(六)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更审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

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定幸倾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英得为比,

太子浸硫薄。林南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明为内助,由是摧黄门

侍郎。五月以4,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林甫引萧灵为户部侍郎。灵素不学,崇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茯腊”为“伏猎”,挺之言于

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

善,欲引以为相,崇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直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

薄林甫为人,竞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天宝年干。李林甫为札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

上所厚,势位将通己者,必百计去之c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c世

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

烫赋及和氽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

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麦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

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攀苒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

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先是,宰相皆以德

度自处,不事威势,骆从不过数人,士民或不之避。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百余

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梵地墙史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宰相骆从之盛,自林甫始。

(节选自《通宓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蔬

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B.林甫白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美复壁/以石优地

/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C.林甫昌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垂关复壁/以石瓷地

/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D.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崎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於

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一般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成子,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也指纪年的第一年。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甯用于书佶、表奏中作为敬辞.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接近皇帝身边的人,迎合皇帝的心意,因馅附皇帝的宠妃武惠妃

而得以逐步升迁至朝廷要员,获得信任,得以掌握大权。

B.李林甫提拔不学无术的萧灵,萧灵在严挺之面前出被贬,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

龄与严挺之交好,告知严挺之,可以不理会李林甫。

C.皇帝厌恶出巡,他对高力上表示,自己将近十年没出长安,想把大事交给李林甫,高力

上认为,天子出巡是古人留下的制度,不要随便改变。

D.李林甫口蜜腹剑,妒忌贤能,排抑胜己者以保全其权位;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都以德服

人,轻装简行,但他改变了这种低调作风,带坏风气。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竞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

(2)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28.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

(七)

博鸣者,袁州人,案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鸣呼少今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便者皆

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当之,

闻其至,笑曰:“威氏之子也。”或以告诫,,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曾受守杖.知使

者意喙①守,即诬守纳己脉②。使者遂速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鸣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乎之曰:“若素名勇,徒能帚贫薛③者耳。彼豪民

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鸣者曰:“诺。”

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不驰,博鸣者

直前捽④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7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比众拥豪民马前,反

按,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

闻难鸠宗族金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诵日若欲死而父即用斗否则闽门备俟。一行市

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现,欢

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

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鼻。

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

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鸣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篦未白,犹无

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⑤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

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煤④,自

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鸣者以义闻东南。

(选自高启《凫藻集•书博鸣者事》,有删节)

(注)①喙(x语n):怀恨。②琳(qhi):贿赂。③贫孱(chan):贫穷弱小。④捽(zuo):

揪。⑤楮(ch。):纸。楮是树,它的树皮纤维可造纸,所以古人把纸叫作楮。@牒:公文。

这里指状纸。

2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巧聊的一项是()

A.守自负年德,身之易:轻视

B.因4之曰让:责备

C.徒能指贫孱者耳藉:欺凌

D.敢用是为怨望ffl:使用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减氏之子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从群奴地驰登高顶招

C.乃褫豪民衣自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以为轮

3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

阖门善俟

B.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

门善俟

C.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日/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

门善俟

D.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

门善俟

3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博鸡者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任气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博鸡者采取恩威并济、以威为主的方法,打垮为虎作假的豪民的需张气势,并晓之以理,

令其改恶从善,给其一条生路。

C.博鸡者惩罚上豪之后,举着“屈”字的横幅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经过斗争最终为袁

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D.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豪民从“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到“气尽,

以额叩地,谢不敢”,显示了博鸡者斗争的威力,歌颂了他的斗争精神。

3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

(2)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八)

举摩元年。初,电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鸦在镇逾八年,情更专达,招集亡命,阴为跋后

之计,周世宗每优容之。及上①造使谕必重提弼瑟挺觉左右为陈历数乃俺使下拜既延使者

升阶置酒张乐避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者日:“令公被酒,失其常性,

幸无怪也。”北汉主知第有异心,潜以蜡书诗筠。筠虽具奏,而反谋已决。筠长子守节涕泣

切谏,筠不听。上手诏慰抚,因除守节为皇城使。筠遂遗守节入朝,且伺朝廷动止。上迎谓

日:“木手,汝何故来?”守节矍然,以头击她曰:“陛下何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

上日:“吾亦闻汝数谏。今贼不汝听,不复顾藉,故遣汝来,欲吾杀汝矣。盍归语而父,我

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不能小让我耶?”守节驰归,具以告筠,筠反谋

逾急。癸未,筠遣兵袭泽州,条刺史张福,据其城。从事闾邱仲卿说筠曰:“公以孤军举事,

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

怀、孟,寒虎牢,据洛邑,升之上也“”筠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皆吾

旧人,必将倒戈来归。况吾有健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

丁巳,诏亲征。己末,帝发大梁。壬戌,次荥阳,召西京留守河内向拱与语。拱劝上急

济河,瑜太行,乘贼未集而击之,稽留旬淡,则其锋益炽矣。相,直学士赵普亦言:“贼意

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信道兼行,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上纳其言。丁卯,前军都部

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破戚军三万余众于泽州南,获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杀卢赞。

筠遁入泽州,婴城自守。

六月己巳朔,上至泽州,督诸军攻城。泽州城逾旬不下,上召都指挥使马全义,问以计

策。全义请并力急攻,且日:“缓之恐复生变。"上即命诸军奋击。全义率敢死士先登,战

士气益奋,上亲率卫兵继之。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丁安,筠子守节以城降。上赦其

罪。是日,车驾入潞州,宴从官于勺客。辛卯,德音:降死罪因,流以下原之。潞州三十里

内勿收今年田租。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亲征游州》)

注:①上:指未太祖赵匡胤。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明免卜・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

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

B.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假使卜拜/既延使者升阶/置洒张乐遽/

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

C.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他使卜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

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

D.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他使卜.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

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近期的一项是()

A.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

首创年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

B.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者,在朝廷中地位仅次于皇帝,常居

住在东宫。文中太子即是此意。

C.枢密,指中枢官署的统称。枢密直学士是宋辽时期设置的随侍皇帝以备质询并执掌枢密

军政文书的枢密院官职。

D.行宅,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宅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

居的官署或住宅。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巧碰的一项是()

A.李筠在周世宗时代曾担任用义节度使兼中书令,仗着自己武力,专横放肆,嚣张跋扈,

周世宗却对其常常优厚宽容。

B.李瑞造反后,邱仲卿向他建议,要认清形势,不要过分依赖其他,应该尽快西下太行,

占据洛阳,这才是最佳方案。

C.赵匡胤御驾亲征,向拱建议迅速渡河,越过太行,趁敌人还没有集结,火速攻击,否则

敌人的气焰就更加嚣张。

D.赵匡胤督军攻打泽州,超过十天没有攻下,问计于马全义,马全义与赵匡胤同时带兵合

力攻城,最终攻克了泽州。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不能小让我耶?

(2)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

38.赵匡胤在平定李筠,进入潞州后施行哪些措施?其目的何在?

(九)

曹摭,字颜远,谯国谯人也。她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补临淄

令。县有寡妇,养杂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愍之,密自杀。亲党告

妇杀姑,官为考狗,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拢到。掂知其有冤,更加辩究,

具得情实,时称其明。狱有死囚,岁夕,然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

新岁人情所更,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捻悉开狱出

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摭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

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

怀之。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然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然

日:“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家耳。”诘之,果服。以病去官。复为洛阳

令。及齐王冏辅政,樵与左思淇为记室督。冏尝从容问摭日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李四

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捕朝廷叵振时艰或有功吾还国于卿意如何虑日:“愿大王居高虑危,在

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

庆,拢等幸甚。“冏不纳。因丁苧生。本身二年,高密王简镇褒阳,以她为征南司马。其年

流人王迪等聚众,寇掠城邑。简遣参军崔旷讨之,令摭督护旷。旷,奸凶人也,靖樵前战,

期为后继,既而不至。她独与迪战于郦县,军败死之。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

如赴父母焉。

(节选自《晋书•曾摭传》)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冏尝从容问掳臼/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奇/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

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B.冏尝从容问/掳口/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

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C.冏尝从容问掳日/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奇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

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D.冏尝从容问/掳口/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

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指妻对夫母亲的称谓,夫称妻的母亲也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嫦,妻之父母合称男姑。

B.辅政,辅佐治理政事,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帝王幼年时出现的一种短期政权构成形式。

C.丁母忧,又称丁外艰,即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得做官。

D.永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药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至少一个。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掳善于断案,明察秋亳,临淄孝妇被同乡控告,自行捏造供词认罪,曹掳审查得出真

相:宫门口在夜间失去栏架,众官检察都未查出,曹掳准确指出下落。

B.曹掳怜悯囚犯,宽仁以待,曹掳年终释放狱中死囚回家会见家人,并替属隶担责。囚犯

都遵守时间回狱,并没有违令的人,全县感叹佩服,传称圣明县令。

C.曹掳审时度势,答复齐王。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曹掳担任记室督,面对齐王询问,

他提出策略,并认为齐王若能返归封地,便可上下同庆,但未被采纳。

D.曹掳战败遇难,吏民怀念,王逋等聚众侵犯城镇,曹掳作为崔旷的都护,请求担任前锋

作战,战败遇难。官吏及百姓送葬,一路号啕,像奔父母之丧一样。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掳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

(2)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

(+)

张骞,汉中人也,臣个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

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闰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

者。骞以郎应蒙,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日:“月

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斗

干不失。

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

日:“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大宛造骞,经康居至大月

氏。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运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

能得月氏要领。

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初,骞行

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

封骞为博望候。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国李将军,军失亡多,

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序入。天子数问骞大及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日:“既连乌孙,自其

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骞既至乌孙鸟孙

王昆莫见汉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日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

时乌孙国素服属匈奴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王不能专制。骞不得其要领。骞

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更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还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

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我: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自彳3列于九脚。岁余,骞卒。后岁

余,骞所遗副使通大复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雷空,其后

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精讲张骞通西域》)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英见汉使/如单于礼客/大惭/知蛮夷贪/乃日/天子致赐/王不拜则

还赐

B.穿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郑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

C.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F1/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

D.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郑大惭/知蛮夷贪/乃日/天子致赐王/不拜则

还赐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

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唐代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

庶”“庶民”等名称所取代。

C.汉仃,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

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大行:即大行令,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

汉武帝封为大行,级别在博望侯之ho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有民族气节。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忖,被匈奴扣留十余岁,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

符节没有丢失,不忘自己身份。

B.张寿牢记使命。张骞虽被匈奴扣留十多年,但一逃出,不是直接回汉朝,而是立即奔向

西域诸国,继续努力去完成使命。

C.张容仕途坎坷。张骞曾因熟悉匈奴地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又因李广率军被匈

奴用杀、自己未及时赶到救援而失爵位。

D.张骞遇到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当他们被匈奴封锁道路,逃到大宛后,积极沟通,希望

大宛国王派人带路,送他们去月氏。

46.课本翻译句子。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十二章)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47.张赛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

(十一)

韩生①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修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停。韩生推《节》之意而为内

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c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C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中丰》者,天下无有,乃闻伏

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

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

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佻宽。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

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②,及时时间行佣货,以给衣食。在

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凡以为奏激掾④,以古法议

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艮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

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优宽位至

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W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

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⑤《尚书》,而

安国以今文与读之,因以起其宗。逸《书》得十余箱,星《尚书》滋多于足矣。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②都养:烧火做饭,做厨工。③乡学:向往儒学。乡,

同“向”。④奏斌掾:负责处理案件的官员。⑤古文: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⑥今文:指汉

代通用的隶书。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B.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C.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D.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与今天的博士学位类似,又称“经学博士”,主要负责研究儒学经典。

B.《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尚书》,又名《书》、《书经》,儒家经典,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D.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不同朝代,“三公”所指官职有异。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生是燕地人,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担任常山王的老师,他研究、阐释《诗经》的

著作篇幅达数万言,具有广泛影响。

B.孝文帝时,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听说伏生有研究,打算召用他,但伏生已年过

九十,就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C.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格和顺善良,举止沉着镇定,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深

得卜.属拥护,因而在朝为官的时间很长。

D.鲁地人周霸、孔安国和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孔安国用今文来解读《尚

书》,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流派。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2)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

52.请依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诗经》《尚书》这些典籍能够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

(十二)

宋派,字景藻,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

贯、黄港之门,两人皆亟逊派,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

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派。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立、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

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举荐不。派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

而源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源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尊医

壁。顷之御西虎,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it论柬■老■事,命浜讲析。讲毕,因日:

“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

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濠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源性诚谨,未尝讦人过。芸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源昨饮酒否,坐客为谁,

谊何物。液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城.否,廉惟举其善者。帝问

其故,对日:“名■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

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源,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

下方开言略,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巨诘责,因呼藤字曰:“微景

廉几误罪言者。”

藻状貌丰伟美须科视近而明一春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

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踱。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

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竹鸟。虽白首

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逑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派所裁定者居多。

(节选自《明史・宋派列传》)

53.下列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

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静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静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

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

B.两虎: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

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

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

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

黄滔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

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

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

C.宋源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

给他定大罪呢。

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醉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

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

5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笑日:“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日:“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