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_第1页
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_第2页
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_第3页
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_第4页
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学科视域下音乐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音乐以声音为载体。优美的旋律可以营造唯美而深远的意境。由于音乐具有沁人心脾、释放压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效,因此,受到小学生的普遍喜爱。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聆听、欣赏、试唱练习为主,这种机械式的教学不仅遏制了学生音乐潜质的发挥,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秉持“跨学科教学理念”,将音乐与其他课程建立一种互通关系,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对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融合语文课程,营造和谐氛围音乐和语文这两门看似毫无关联的课程,实际上存在着密切关系。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而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语文能够促进对音乐的深切感受,而音乐则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深度理解。尤其是语文课程中出现的古诗词,大多都被改编成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其中传唱度较高的音乐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红豆》《虞美人》《满江红》等,这些古诗词被编为音乐作品之后,不仅旋律悠扬、意境深远,而且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这一思想,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音乐和语文课程融为一体,利用音乐这一载体,营造一个适合古诗词与课文朗诵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以张志和创作的《渔歌子》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渔人垂钓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洒脱生活的一种别样心情。因此,在朗读这首诗词时,应当感情饱满、情绪激昂、神情自然。为了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亲身体验音乐在古诗词朗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给学生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一首与诗意境相符合的音乐作品,并将这首作品作为朗诵古诗词时的背景音乐。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分析和理解,选择了《高山流水》这首脍炙人口的轻音乐,这首作品宁静而致远、深邃而绵长。聆听此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进来,然后对《渔歌子》这首诗进行高声朗读。由于这首轻音乐舒缓的曲调能够营造自然、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因此,学生将很快进入意境,进而用心体会自然风光的优美和垂钓时悠然自得的心情。音乐和语文课程的融合,使学生脑海当中存储的课程知识变得更加丰富,而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朗读古诗词或者课文时,设置一个音乐背景,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并且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的语言中枢神经也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与阅读情境将融合到一起,进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第二,不同类型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轻音乐自然舒缓,令人心驰神往、怡然自得;民族音乐铿锵豪放,令人精神愉悦、心情豁然;通俗音乐节奏明快,令人精神振奋、情绪舒畅。将音乐和语文课程融合以后,能够快速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音乐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起着着重要作用。第三,语文课程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音乐则是通过“聆听”和“演唱”的方式来表现作品的真实情感。从这方面来看,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将这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学生的听、唱、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也将上升到新高度。二、融合美术课程,激发创作灵感音乐与美术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乐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美术则将抽象化的音乐作品转化为看得见、摸得见的真实画面。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美术课程融合到一起,并采取以下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审美素养。第一,创设音乐情境,即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当音乐画面出现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将完全转移到音乐画面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中。这时,学生的脑海深处将逐渐显现出一幅与音乐意境相吻合的画面,通过对画面内容的加工与处理,可以将其快速转变成为美术作品。第二,音乐属于听觉艺术,美术则属于视觉艺术,如果听觉体验与视觉体验同时得到满足,那么,学生的个人艺术潜质也将被激发出来。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如果融入音乐元素,学生的创作灵感也必将如潮水般涌来。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作品中美的旋律、美的意境,创作出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美术作品。以儿童歌曲《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为例,这首歌曲主要描写金秋十月是国庆节。正是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这一刻起,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强大,人民也越来越幸福。这首歌曲不仅表达了对金秋十月深深的赞美之情,而且歌词简洁、旋律优美,曲风自然清新。为了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在播放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与歌曲的旋律、意境创作出一幅绘画作品,然后通过大家客观公正的评价评选出优秀作品。比如,有的学生根据“拉着我的手,拉着你的手,祖国和我们一起走”这句歌词,创作了一幅“祖国人民大团结”的绘画作品,在作品当中,学生以五十六个民族为创作主基调,各民族人民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在天安门前载歌载舞;而有的学生根据“我们走进收获的金秋”这句歌词,创作了一幅“硕果累累”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农民获得大丰收的热闹场景,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谷穗、红红的苹果,还有带着一脸喜悦之情的农民,被学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从音乐与美术课程的结合效果看,学生可以同时感受音乐与美术两门课程所传达出来的形式美、艺术美与意境美。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听觉感染力与美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当中提炼与美术创作息息相通的要素,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这些要素串联到一起,进而创作出与音乐风格、意境遥相呼应的美术作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选择音乐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作品本身应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即音乐作品无论是歌词还是歌曲意境,都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而不能拘泥于某一首特定的音乐作品。第二,音乐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尽量贴近现实生活,而不能选择通篇歌词都在抒发真实情感的作品。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或者出现凭空想象的情况,创作的美术作品可能失去其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第三,在确定某一种风格的音乐以后,教师应当选择5~6首作为备选作品,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择优挑选满足多数学生主观意愿的音乐作品。三、融合科学课程,感受音乐魅力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知识,而音乐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科学知识包罗万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音乐生活,尤其是电子音乐出现以后,取代了过去以打击乐、弹奏乐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音乐体验,还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古代,人们大多使用古老的敲击乐器,不仅形式单一,旋律枯燥,也无法演奏出意境深远的音乐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乐器大量涌现,音乐表现形式变得丰富。音乐需要音响效果、舞台灯光效果的衬托,才能更加全面地显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音响与舞台灯光恰恰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因此,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科学课程融合到一起,并通过讲述科学原理、科学现象来引出音乐知识,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与音乐素养的形成将大有帮助。比如,在讲授歌曲的演唱技巧与声音的强弱知识时,可以将本节课内容与科学“声音的变化”这一知识点融合到一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也能够使学生积累更多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声音的变化”主要讲述的是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大小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而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结合这一知识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声带的控制来调节振动幅度的大小。当遇到高音部分,学生可以加大声带的振动幅度;遇到低音部分,学生可以降低声带的振动幅度。以《小小少年》这首朝气蓬勃的儿童歌曲为例,在演唱“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这句歌词时,需要声音高亢嘹亮,具有穿透力。因此,学生可以加大声带的振动幅度,以提高音量。在演唱“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部分歌词时,需要声音平和低沉。因此,学生可以降低声带的振动幅度,以达到降低音量的效果。通过音乐与科学这两门课程的深度融合,学生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脑海当中存储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这一门课程,而是融入了更多的科学要素。因此,教师应时刻考虑学生的主观求知欲望,将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的科学知识渗透到音乐课堂,并列举实例来阐述音乐与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另外,在音乐世界里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学生能够对音乐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比如乐理知识、乐谱知识、乐器知识等。一旦这些知识与科学这门课程建立起密切的互通关系,学生在看问题、想问题时,也会运用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