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安全行业城市安全防范体系方案TOC\o"1-2"\h\u26003第1章总论 4103121.1城市安全防范概述 4115641.2城市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原则 422951第2章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4317902.1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4205742.1.1风险识别 5177772.1.2风险评估方法 5252182.2风险等级划分与应对策略 5253172.2.1风险等级划分 5137352.2.2应对策略 629072第3章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6208583.1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规划 697893.1.1系统目标 6317783.1.2系统设计原则 6104563.1.3系统架构 7221963.2视频监控设备选型与布局 7132053.2.1设备选型 787673.2.2设备布局 7236283.3视频监控数据应用与共享 767113.3.1数据应用 7250073.3.2数据共享 830542第四章出入口控制系统 8254184.1出入口控制策略 815314.1.1分级管控原则 8251964.1.2实时监控策略 8220724.1.3人员分流策略 870184.1.4联动应急策略 8302754.2出入口控制设备选型与布局 84714.2.1设备选型 9308294.2.2设备布局 9162974.3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运维管理 9174534.3.1运维制度 9221174.3.2运维人员培训 9299814.3.3系统监控 9150474.3.4定期维护 9242004.3.5应急预案 918044第5章防入侵报警系统 10165555.1防入侵报警系统设计原则 10309575.1.1系统设计应遵循全面性、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保证城市安全防范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10258295.1.2全面性:系统应覆盖城市重要区域、关键部位和易发生安全风险的区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入侵监控网络。 1018415.1.3先进性: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防入侵报警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 10164795.1.4可靠性:系统设计应保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报警设备能够稳定工作,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 10318915.1.5实用性:系统操作应简便,易于维护,满足日常安全管理需求。 10309615.1.6可扩展性:预留系统扩展接口,便于后期根据城市安全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和设备升级。 10308065.2报警设备选型与布局 10180115.2.1报警设备选型 10150095.2.2报警设备布局 10148505.3报警系统与其他安全系统的联动 104365.3.1报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 1025125.3.2报警系统与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 114685.3.3报警系统与应急处置系统联动 1179195.3.4报警系统与指挥调度系统联动 1121909第6章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范 11285296.1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分析 11290286.1.1拥挤踩踏风险:人员密集场所易发生拥挤现象,尤其在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人流高度集中,易引发踩踏。 1187416.1.2火灾风险:场所内用电设备多,火源管理不善,易导致火灾。 11154946.1.3爆炸风险:恐怖分子可能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实施爆炸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138646.1.4疏散困难: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通道不足、疏散指示不明确,可能导致在紧急情况下疏散困难,加剧伤亡。 11171246.2安全防范措施及设备选型 11296876.2.1拥挤踩踏防范: 11200586.2.2火灾防范: 12235606.2.3爆炸防范: 12274976.2.4疏散困难防范: 12100386.3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疏散与应急处理 12154746.3.1疏散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疏散时间、疏散责任人等。 12203566.3.2应急处理: 1222510第7章公共交通安全防范 1230747.1公共交通安全风险识别 1244127.1.1人员风险 13166067.1.2设备风险 13186797.1.3环境风险 13114877.1.4管理风险 1322987.2公共交通安全防范措施 13102107.2.1加强人员管理 1344697.2.2完善设备设施 1387167.2.3改善环境条件 13265657.2.4加强安全监管 14209477.3公共交通应急处理与救援 14155947.3.1应急响应 14120487.3.2救援措施 14288817.3.3信息发布 1429827.3.4善后处理 1424781第8章网络与信息安全 14242138.1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14253308.1.1网络安全风险 14154708.1.2信息安全风险 1574728.2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 1542178.2.1网络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 1577758.2.2信息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 1510488.3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置 1642568.3.1应急响应流程 16118118.3.2处置措施 1622455第9章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建设 16128889.1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制定 16172299.1.1制定原则 16309959.1.2制定内容 17318099.1.3制定程序 17107239.1.4制度落实 17198199.2安全防范组织架构与职责 17101739.2.1组织架构 17111289.2.2职责分配 179919.2.3协同配合 17155759.3安全防范培训与宣传教育 17175609.3.1培训内容 17270799.3.2培训对象 1719439.3.3宣传教育 17322549.3.4宣传教育形式 18882第10章安全防范系统运维与评估 182881710.1安全防范系统运维管理 181906010.1.1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181945110.1.2运维管理措施 1826210.2安全防范系统功能评估 181624410.2.1评估指标体系 18311310.2.2评估方法 182764710.2.3评估结果应用 18840010.3安全防范系统持续优化与升级策略 182119910.3.1优化与升级原则 19900510.3.2优化与升级措施 191432610.3.3优化与升级计划 19第1章总论1.1城市安全防范概述城市安全防范作为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安全防范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2城市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核心,充分发挥人在安全防范中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预防为主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注重事前预防,强化风险评估与预警,及时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3)综合防范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构建多部门协同、多手段并用、多环节覆盖的安全防范格局。(4)科技创新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安全防范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5)法治保障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执法监督,保证安全防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6)动态调整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适应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全防范策略,增强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7)区域协同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强化区域间的协作与交流,共享安全信息资源,形成区域联动的安全防范格局,提高整体安全防范能力。(8)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应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实现安全与发展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2章城市安全风险评估2.1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为保证城市安全防范体系的有效性,首先需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本节将介绍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2.1.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可能影响城市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以便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资料:收集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历史数据、政策法规、规划文件等资料。(2)识别风险源:分析各类风险源,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3)识别风险因素:针对不同风险源,分析可能导致城市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4)建立风险清单:将识别出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整理成清单,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1.2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以下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咨询、现场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如风险可能性、影响范围等。(2)定量评估: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等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如风险概率、损失程度等。(3)综合评估: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采用权重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2.2风险等级划分与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2.2.1风险等级划分将风险分为四个等级: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高风险:风险可能性高,影响程度严重,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中风险:风险可能性中等,影响程度较严重,可能导致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低风险:风险可能性较低,影响程度较轻,可能导致少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可接受风险:风险可能性极低,影响程度轻微,不会对城市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2.2应对策略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以下应对策略:(1)高风险: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防范和应急处置,降低风险可能性;加大投入,提高应对能力,减轻影响程度。(2)中风险:加强监测预警,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可能性;提高应对能力,减轻影响程度。(3)低风险:开展常态化监测,制定应急预案,保证风险及时发觉和处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4)可接受风险:保持关注,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通过以上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风险等级划分与应对策略,为城市安全防范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第3章视频监控系统建设3.1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规划3.1.1系统目标视频监控系统旨在提高城市安全防范能力,保证公共安全,实现对城市重要区域、重点部位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为应急指挥、侦查破案、城市管理提供有力支持。3.1.2系统设计原则(1)先进性: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保证系统的高功能、高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2)实用性: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监控设备,保证系统实用、有效。(3)扩展性:系统设计需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后期升级和扩展。(4)安全性:保证系统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3.1.3系统架构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包括前端采集、传输网络、中心存储和指挥调度四个层次。前端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视频数据;传输网络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的传输方式,将视频数据传输至中心存储层;中心存储层负责存储、管理和检索视频数据;指挥调度层实现对视频监控资源的统一调度和指挥。3.2视频监控设备选型与布局3.2.1设备选型(1)摄像机:根据监控场景的实际情况,选择高清、低照度、宽动态范围的摄像机。(2)编码器:采用高功能、低功耗的编码器,实现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输。(3)存储设备:选用大容量、高可靠性的存储设备,保证视频数据的长期保存。(4)网络设备:选用具备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设备,保证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3.2.2设备布局(1)重要区域:包括机关、金融机构、交通枢纽、大型活动场所等,采用高密度的监控设备布局,保证全方位、无死角覆盖。(2)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交叉口、桥梁等部位设置监控设备,实现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3)居民小区:在小区出入口、公共区域等设置监控设备,提高居民安全感。(4)其他重点部位:根据实际情况,在校园、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监控设备。3.3视频监控数据应用与共享3.3.1数据应用(1)实时监控:通过监控中心大屏幕,实时查看前端采集的视频数据,掌握城市安全状况。(2)录像回放:对历史视频数据进行检索、回放,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3)智能分析:利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实现人员行为分析、车辆识别等功能,提高监控效率。(4)报警联动:与报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联动,实现快速响应和处理。3.3.2数据共享(1)跨部门协作:建立视频监控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2)社会公众参与: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方式,将视频监控数据向公众开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3)合规使用:保证视频监控数据在法律框架内使用,保护公民隐私权益。第四章出入口控制系统4.1出入口控制策略出入口控制系统作为城市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保障公共安全。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出入口控制策略:4.1.1分级管控原则根据城市安全需求和不同区域的安全等级,对出入口进行分级管理,实现重点区域重点管控,保证安全防范的有效性。4.1.2实时监控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出入口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情况,迅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安全风险。4.1.3人员分流策略合理规划出入口布局,采用智能导流技术,实现人员分流,降低拥堵现象,提高通行效率。4.1.4联动应急策略建立出入口控制系统与其他安全防范系统的联动机制,实现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2出入口控制设备选型与布局出入口控制设备的选型和布局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对出入口控制设备选型与布局的详细阐述。4.2.1设备选型(1)识别设备:选择高识别率、低误识率的识别设备,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2)通行设备:选用稳定性好、通行效率高的通行设备,如自动门、快速门、旋转门等。(3)控制设备:选择具备远程控制、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的控制设备,如智能控制器、控制系统等。4.2.2设备布局(1)入口布局:入口处设置识别设备、通行设备,并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引导标识。(2)出口布局:出口处设置识别设备、通行设备,保证人员快速疏散。(3)设备连接: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联动控制。4.3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运维管理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运维管理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出入口控制系统运维管理的详细介绍。4.3.1运维制度建立健全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运维职责,规范运维流程。4.3.2运维人员培训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保证系统运维的专业性。4.3.3系统监控利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4.3.4定期维护定期对出入口控制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4.3.5应急预案制定出入口控制系统应急预案,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第5章防入侵报警系统5.1防入侵报警系统设计原则5.1.1系统设计应遵循全面性、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保证城市安全防范需求得到有效满足。5.1.2全面性:系统应覆盖城市重要区域、关键部位和易发生安全风险的区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入侵监控网络。5.1.3先进性: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防入侵报警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5.1.4可靠性:系统设计应保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报警设备能够稳定工作,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5.1.5实用性:系统操作应简便,易于维护,满足日常安全管理需求。5.1.6可扩展性:预留系统扩展接口,便于后期根据城市安全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和设备升级。5.2报警设备选型与布局5.2.1报警设备选型(1)根据城市安全防范需求,选择适宜的报警设备,如红外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2)设备应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保证在各种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3)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适应恶劣气候条件。5.2.2报警设备布局(1)根据城市重要区域、关键部位和易发生安全风险的区域,合理布局报警设备。(2)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建筑物结构等因素,保证报警设备覆盖范围无死角。(3)合理设置报警设备的探测范围和触发阈值,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5.3报警系统与其他安全系统的联动5.3.1报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1)报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联动,当报警设备触发报警时,自动调取相关区域视频监控画面。(2)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查看报警现场,便于确认警情和采取相应措施。5.3.2报警系统与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1)报警系统与出入口控制系统实现联动,当报警设备触发报警时,自动关闭相关区域出入口。(2)防止犯罪嫌疑人逃窜,提高安全防范效果。5.3.3报警系统与应急处置系统联动(1)报警系统与应急处置系统实现联动,当报警设备触发报警时,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息。(2)便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警情。5.3.4报警系统与指挥调度系统联动(1)报警系统与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联动,为指挥中心提供实时报警信息。(2)便于指挥中心统一调度资源,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第6章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范6.1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分析人员密集场所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环节,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本节主要分析以下几方面风险:6.1.1拥挤踩踏风险:人员密集场所易发生拥挤现象,尤其在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人流高度集中,易引发踩踏。6.1.2火灾风险:场所内用电设备多,火源管理不善,易导致火灾。6.1.3爆炸风险:恐怖分子可能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实施爆炸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1.4疏散困难: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通道不足、疏散指示不明确,可能导致在紧急情况下疏散困难,加剧伤亡。6.2安全防范措施及设备选型针对上述安全风险,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及设备选型:6.2.1拥挤踩踏防范:(1)合理规划场所布局,设置足够数量的进出口,避免人流对冲。(2)增设临时护栏、警示标志,引导人流有序流动。(3)选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现场人流情况,发觉异常及时采取疏导措施。6.2.2火灾防范:(1)安装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及时发觉火情。(2)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3)定期对用电设备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6.2.3爆炸防范:(1)设置安全检查通道,配备金属探测器、X光安检机等安检设备。(2)加强对场所周边的巡逻防控,防止恐怖分子靠近。(3)定期开展反恐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6.2.4疏散困难防范:(1)明确疏散指示标志,设置紧急疏散通道。(2)增设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发布疏散指令。(3)定期开展疏散演练,提高人员疏散效率。6.3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疏散与应急处理6.3.1疏散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疏散时间、疏散责任人等。6.3.2应急处理:(1)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协调各部门开展救援工作。(2)加强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动,形成应急救援合力。(3)配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现场救援能力。(4)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保证人员生命安全。通过以上措施,为人员密集场所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降低安全风险,保证城市安全稳定。第7章公共交通安全防范7.1公共交通安全风险识别为了保证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首先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7.1.1人员风险(1)乘客行为:乘客携带危险品、吸烟、斗殴等行为可能导致安全。(2)驾驶员:驾驶员操作不当、疲劳驾驶、酒驾等行为可能引发交通。7.1.2设备风险(1)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存在设计缺陷、年久失修、超载等问题,可能导致。(2)安全设施:安全设施不完善、故障或维护不及时,影响的预防与应对。7.1.3环境风险(1)自然因素:恶劣天气、地质隐患等可能导致公共交通。(2)社会环境:治安环境恶劣、恐怖袭击等可能导致公共交通工具遭受破坏。7.1.4管理风险(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保障公共交通的安全性。(2)安全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安全隐患。7.2公共交通安全防范措施针对上述风险,本节提出以下防范措施:7.2.1加强人员管理(1)提高乘客安全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安全宣传,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2)加强驾驶员培训:对驾驶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安全驾驶意识和技能。7.2.2完善设备设施(1)提高交通工具安全性: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交通工具,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2)完善安全设施:配置完善的安全设施,保证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7.2.3改善环境条件(1)应对恶劣天气: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降低自然因素对公共交通的影响。(2)加强治安管理:与公安部门合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公共交通治安环境。7.2.4加强安全监管(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水平。(2)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的安全监管,保证安全措施落到实处。7.3公共交通应急处理与救援当发生公共交通时,应迅速启动应急处理与救援机制,具体措施如下:7.3.1应急响应(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救援。(2)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争取外部支援。7.3.2救援措施(1)现场救援: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现场救援,救治伤员、疏导交通。(2)医疗救护:将伤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7.3.3信息发布(1)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2)加强舆论引导,保证社会稳定。7.3.4善后处理(1)对原因进行调查,追究相关责任人。(2)总结教训,完善应急预案,防止类似再次发生。第8章网络与信息安全8.1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城市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共安全行业的稳定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节主要分析公共安全行业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风险。8.1.1网络安全风险(1)网络设备安全风险:网络设备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导致网络服务中断或数据泄露。(2)网络通信安全风险: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被窃听、篡改、伪造,影响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3)边界安全风险:网络边界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使得外部攻击者入侵内部网络。(4)无线网络安全风险:无线网络信号容易被非法设备接入,导致数据泄露或网络攻击。8.1.2信息安全风险(1)数据安全风险:数据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篡改、泄露等风险。(2)应用安全风险:应用程序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被攻击者利用进行非法操作或窃取敏感信息。(3)操作系统安全风险:操作系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导致计算机系统被攻击、控制或破坏。(4)人员安全风险:内部人员可能因操作失误、故意泄露或被外部势力利用,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8.2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针对上述风险,本节提出以下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8.2.1网络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1)加强网络设备安全防护:定期更新网络设备固件,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提高设备安全性。(2)采用安全协议:使用加密、认证等安全协议,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3)边界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加强网络边界安全防护。(4)无线网络安全:采用安全的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对无线网络进行隔离和访问控制。8.2.2信息安全防范策略与措施(1)数据安全防护: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实施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2)应用安全防护:定期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检查,修复安全漏洞。(3)操作系统安全防护: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提高系统安全性。(4)人员安全管理:加强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制定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8.3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置为应对信息安全事件,公共安全行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8.3.1应急响应流程(1)发觉信息安全事件:通过监测、报警等手段,及时发觉信息安全事件。(2)评估信息安全事件: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类型、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3)启动应急响应:根据事件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4)应急响应实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信息安全事件的发展,降低损失。8.3.2处置措施(1)隔离受感染的系统:将受感染的系统与网络隔离,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传播。(2)清除恶意程序:对受感染的系统进行查杀,清除恶意程序。(3)恢复数据:根据备份,恢复受损的数据和系统。(4)调查与追踪: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调查,追踪攻击来源,为防范类似事件提供依据。通过以上措施,公共安全行业可以有效地防范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保证城市安全防范体系的稳定运行。第9章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建设9.1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制定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城市安全防范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9.1.1制定原则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保证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9.1.2制定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防范目标、安全防范策略、安全防范措施、安全防范流程、安全防范责任等。9.1.3制定程序按照调研、起草、论证、审批、发布的流程进行制定。9.1.4制度落实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加强对安全防范制度的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保证制度落实到位。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5年二季度协议离婚房产拍卖收益分配细则
- 《养老保险政策解读》课件2
- 建筑安装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酒店投资协议范例二零二五年
- 员工宿舍安全免责协议书
- 二零二五员工安全责任协议书
- 员工外出协议书
- 借款承诺书二零二五年
- 餐具破损赔偿管理制度
- 高校餐厅规范管理制度
-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 【模板】游戏授权书-淮安有米
- 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施工工地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旅行社挂靠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浙江金华市金义东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班科学活动课件《春天来了》
- 化学工艺学试卷A
- 基于单片机的环境监测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