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3.《三国演义》主题:《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四、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五、作业1.熟读课文。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第二课时一、导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二、整体感知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四个: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明确:(1)三顾茅庐。(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5)斥责张飞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四、拓展1.关于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1)时间表160年,出生于涿县184年,桃园三结义,同其弟征伐黄巾194年,升任徐州牧195年,吕布投靠刘备196年,投靠曹操200年,投靠袁绍207年,投靠刘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209年,任G州牧,与孙权联姻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215年,刘、孙分占荆州219年,进位汉中王221年,即帝位222年,兴兵伐吴223年,殁于白帝城(2)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汉尺),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2.关于刘备有哪些主要情节?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葭萌关收马超、伐林送徐庶、计夺天荡山、伐吴殒命3.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仁爱民。五、作业阅读与刘备有关的重要情节。板书设计:三顾茅庐施耐庵刘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第三课时一、导入交流阅读心得。二、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诸葛亮的形象特点。明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3.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4.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一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5.课文中刘备的哪些带有比喻修辞的语言表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明确:(1)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6.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7.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诸葛亮的特点?明确: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三、拓展1.关于诸葛亮你知道哪些信息?(1)时间表181年,诞生于琅邪。207年,出山辅刘备。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214年,被封军师将军。221年,被封蜀国丞相。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232年,发明木牛流马。234年,病逝五丈原。(2)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瓢瓢然有神仙之概。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2.关于诸葛亮有哪些主要情节?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智算华容道、遗计杀魏延、骂死王朗、造木流牛马、五丈原禳星、死诸葛走生仲达、挥泪斩马谡3.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点?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才能过人。忠心耿耿、感恩图报。法纪严明、严于律己。四、作业1.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重要情节。2.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三顾茅庐施耐庵诸葛亮↓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雷真民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篇二」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艽蟮挠跋臁?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

教师范读2、

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

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4、

研习第一层:⑴

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附]板书设计误落尘网--厌恶官场恋旧林向往回归自然思故渊5、研习第二层⑴

释“守拙”。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附]板书设计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感:无尘杂

有余闲5、

简析第三层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附]板书: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四、小结: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解答问题。石玉琴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篇三」《孙权劝学》教案湖北省天门市拖市一中国家课题研究组

张良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层次多变、灵活巧妙的多层朗读、朗读语气探讨、动画故事、自述故事、模拟采访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明确“开卷有益”的道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教学重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人物对话的含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并努力读书。【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准备,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六组,分组布置预习任务,准备上课时交流展示。第一组:作家、作品介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收集勤学有成的例子。第二组:找出重要的词语句子解释,口述全文大意。第三四五组揣摩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解读文本内涵。第六组:模拟记者招待会。【教学过程】一、导入“劝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三国演义》吗?(喜欢)那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点击画面播放)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虎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曾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二、读“劝学”篇:自读感知,整体把握(一)简介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PPT配合强化三个要点: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二)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1、PPT显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2、多层朗读:听读课文、自读课文、点读课文、齐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七嘴八舌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的意思。2、互相提问,落实重点词句。3、教师提问,查漏补缺,强化重点。参考问题:1、通假字:

“涂”通“途”,道路

“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见:

见往事(了解

知道)

见事(认清

识别)

3、古今异义:孤:

古义: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儿

博士:古义:学官名;

今义:学位名(四)观看动画《刮目相看》,重温故事三、悟“劝学”理:精读品析,领悟主旨(一)导入: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孙权又是怎样劝吕蒙读书的?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一组问题来展开探讨:(二)说明:探讨的大致方法为:先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关重点语句来回答某一问题,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说说这一句应该怎么读,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围绕导入的问题找出相关重点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话回说,或以读带品,或以品促读,读品结合,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三)探讨: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重点语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如今执掌大权,管理政事,不可以不学习。)读品:这一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从中可以体会当时孙权对吕蒙什么样的情感?(读出了坚决严厉的语气。孙权是一国之君,吕蒙是他的爱将,他用这种坚决的语气要求吕蒙,既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可见关心、厚望。)2、孙权又是怎样劝吕蒙读书的?重点语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读品:这两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从中可以感受到孙权怎样的心情?这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学的?(先请一个同学读,再请一个同学评析。这句的前半部分是个反问句。孙权作为君主劝将军吕蒙学习,吕蒙找借口不学,孙权不高兴了,于是用一个反问句来责备吕蒙。读这句的前部分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责备的意味,表现出孙权的不高兴。后半部分用了“但当……耳”即“只不过……罢了“这样的句子,语气比前半部分有所减轻,这句是说读书的目的并不要求太高,要吕蒙不要怕读书,带有鼓励期待吕蒙读书的意味。)教师小结(责备之后马上鼓励,可见孙权多么善劝,多么会做部下的思想工作。当然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得益于读书。下一句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重点语句(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读品:这句应该怎么读?应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从中可以感受到孙权什么样的神态心情?(“卿言多务,孰若孤?”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语气又不能太重,要能表现出一种亲切的口吻。“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要读得恳切,注意“常”、“大有”要读得重些。这句要表现出孙权种庄重又语重心长的神态。)教师点拨:孙权以切身经验劝吕蒙读书。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重点语句:(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品:这句应怎样读?读出人物的什么神情?(非常吃惊的神情,要体现出鲁肃以前瞧不起“吴下阿蒙”,现在非常佩服才略非凡的吕蒙将军的意味。)重点语句:(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品:请学生先读该句,并说说应读出什么神情?(自豪的神情,调侃的语气。吕蒙为自己学有所成而高兴、自豪,对鲁肃以前说自己是“吴下阿蒙”有点小情绪,就用调侃的语气,说鲁肃要刮目相待,“大兄”不要见事太晚了!)(四)小结:文中写鲁肃过寻阳,不仅赞叹吕蒙的才略,还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而别,文中写鲁肃的这些言行有什么作用?(文中写鲁肃的言行说明吕蒙通过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介武夫变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说明读书能健全人格,也证明了上文“常读书”“大有所益”。)四、说“劝学”事:讲叙故事,类比深化1、提出问题:历史上,勤奋学习,学有所成的例子很多,你能讲一个吗?2、学生讲述:如,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孙康映雪;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3、教师小结: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说明了“开卷有益”的道理。五、访“劝学”人:模拟采访,拓展延伸1、展示背景:东吴英雄答记者问(PPT展示模拟记者招待会背景)2、有关说明:①先由第六小组的同学扮演名人并示范采访,然后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②问题提示:如果你是记者,你准备向谁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吴侯孙权、将军吕蒙、将军鲁肃,你要预先考虑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你将如何回答。3、模拟采访:参考示例:记者:吴侯,您好!请问:您觉得吕蒙将军通过学习有了惊人的变化,靠的是什么?吴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靠吕蒙将军自身的努力,当然也有我的功劳,如果不是我善劝。他可能还是不学习,还是一介武夫呢!记者:吕将军,刚开始,孙侯劝您读书学习,您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后来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使您开始读书学习的?吕蒙:主要是因为孙侯以切身经验说服了我。他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话时常提醒我坚持读书学习。记者:鲁将军,您是吴国的名将,文韬舞略非常人所比。吕将军虽然也是吴国的名将,但他只是一介武夫。后来您怎么与他结为朋友了呢?鲁肃:正如吕将军所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吕将军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已由一介武夫变成了一名儒将。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劝学”篇、悟“劝学”理、说“劝学”事、访“劝学”人,懂得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明白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六、写“劝学”文:课外作业,总结收获课外作业:写一篇“劝学”的作文,来激励人们读书。七、励“劝学”志:老师赠言,巧留余音结束语:同学们: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在此,我把冰心奶奶的“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名言赠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健康成长!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开卷有益张良西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篇四」第二课时一、写作成果展示(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要求: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2、小组同学依次接龙,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情节),承接上面的内容,时间每人2分钟,到结尾的同学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把故事完整的复述下来,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更精彩。4、评说:对每组的故事进行评价,结合故事的组成要素分析,学会写故事。二、练笔实践1、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2、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XXXXXXXXXX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要求: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3.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4.将推荐的佳作投影出来全班点评,修改,再打印出来供大家分享。【范文引路】书包的故事裤腿书包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花布书包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40多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多功能书包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内容丰富。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名师总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教学目的:一、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二、发挥联系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三、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教学重点:学写故事教学难点:故事给人启迪教学过程:一、理解莫言对故事的论述,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我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引导学生理解作家表达的观点:莫言认为,讲好故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文学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将终身讲故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故事的体验,用几句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如什么是故事,阅读故事有什么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或写作故事的感受。二、教师讲授故事写作的基本要求学写故事,其实就是考察学生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一个故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读者能不能通过你的文笔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呢?(一)主题要鲜明且典型你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如亲情、友谊或其他的社会现象。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有时一个故事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为你故事的主题。(二)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