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蛟龙探海》作者简介许晨,山东德州陵城区人,第六届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文学》社原主编社长,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青岛市文联文学院一级作家。出版了《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真情大援川》《耕海探洋》等数部散文集和报告文学专著。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创作背景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创造了7000米的世界探海新纪录,引发了全国对深海科考的关注,岛城作家许晨也关注了这一海洋利器。在各方的帮助下,2014年6月,许晨登上了“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号”船,开启了远洋科考之旅,也由此成为中国作家亲临“蛟龙探海”现场的第一人。此次科考原计划40天,结果航程中相继遇到了浣熊、夏浪、娜基利三股台风,拖延至57天才成功返航。此次“下海”历时近两个月,航程9200多海里,跟潜航员、科学家和水手们的朝夕相处,让许晨品尝到了“蛟龙号”团队的酸甜苦辣,取得了大量第一手鲜活丰富的素材。经过一年的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创作完成。文章结构梳理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简要介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以及20世纪的深海探测现状。第二部分(第3~7段):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的海域、当天的天气以及成功下潜的意义。第三部分(第8~15段):介绍“蛟龙号”海试团队奔赴海试海域并成功坐底7020米的过程。第四部分(第16~21段):“神舟”与“蛟龙”通话,奇迹般的海空连心,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重点分析1.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文章又说是“遥远而亲近的海域”?点拨:“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是从空间上的距离来说的,而“亲近”是从情感上的距离来说的。“蛟龙号”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遥远的海域,去实现“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入海奇迹,所以对于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的海试地点,在情感上他们是亲近的。2.中国载人深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你觉得中国“蛟龙号”能实现成功坐底7020米的因素有哪些?点拨:①技术上的创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经过了大量的科技专家与技术人员的拼搏,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而成的,而且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后,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又对它进行了改进。②有专业、自信的海试团队。海试团队踌躇满志地奔赴海试海域,虽然在海试当天遭遇了风雨突袭,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后,海试团队认为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最终,“蛟龙号”按时下潜并顺利完成坐底7020米的任务。3.研读课文,用图表形式把课文所呈现的科学精神梳理、概括出来。点拨:载人深潜科学精神内涵具体表现自立自强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蛟龙号”迎头赶上,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纪录。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从1000米、3000米、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蛟龙号”劈波斩浪,不断冲击设计极限。团结协作三名潜航员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3个多小时的下潜,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沉着冷静的通话声。胸怀祖国,拼搏奉献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4.“蛟龙”探海是怎么回事?你能否按时间顺序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简要介绍一下?点拨:“蛟龙”探海是我国的一项载人深潜工程。进入20世纪后,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中国自然也不能落后。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成功下潜1000米、3000米和5000米。2012年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7000米)的海底试验。6月3日,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开往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6月24日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潜航员进入“蛟龙号”潜水器。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同一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海空连心,互致祝福。课堂小结点拨:这篇报告文学记叙了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下潜,创造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潜海7020米的世界纪录的事,表现出我国在载人深潜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课堂练习(一)基础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2.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的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3.文章第5段中为什么写“大海如同一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4.本文开头第一段为什么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5.阅读第七段思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00米有何意义?6.文中问什么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7.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说是“亲近”的?8.文章第14段说“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9.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的?10.文中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11.“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用得好,为什么?(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蛟龙探海许晨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了无穷奥秘的未知世界,将人类对于深邃海底的兴趣和探求欲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走到了20世纪之后,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那么,作为拥有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473多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地球仪还在缓缓旋转着——
蓦然,定格在北纬11°20’、东经142°11.5’的坐标点。这里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一片浩瀚无际、波澜起伏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
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自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为了万无一失、卓有成效,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还不能完全填满。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
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
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来了!
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
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此前,国家海试领导小组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
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
“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人潜水器。
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
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简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而这时候,正在太空飞翔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等三人,按计划操纵着飞船逐步接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西太平洋
7000
米海底,叶聪代表此次下潜的潜航员,庄严地向“神舟九号”送上热烈而亲切的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今还未能实现海底与太空的直接通话,潜航员的祝福通过声波穿透深海,传到陆地基站,再由陆地转发到茫茫太空中的“神九”舱内。显然,航天员们听到了,并且受到了极大鼓舞。中午12时55分,他们成功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
在向祖国报喜的同时,景海鹏代表“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也向“蛟龙号”致辞:
“今天,在我们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喜闻’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向叶聪、刘开周、杨波三位潜航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8.“蛟龙号”的技术特点有哪些?9.文中多次提到科研人员,他们在“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国深海探测事业发展的展望。(三)课内精读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现场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1.“蛟龙探海”这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壮举,为什么不举办隆重的“出征仪式”?2.有同学读到“微笑着进入潜水器”时,对三名潜航员“微笑”的内涵不是很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语境推测,三名潜航员为什么会“微笑”。3.“北京时间4时20分”这一时间有何作用?课后作业(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蛟龙号”的深海之旅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级,这意味着它能够抵达全球超过99%的海底区域,为我国的深海探测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②当“蛟龙号”缓缓潜入深海,那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周围是漆黑一片,只有潜水器上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周围的海水。透过观察窗,能够看到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是透明的水母,在水中轻盈地飘荡;有的则像是长着巨大钳子的虾类,在海底爬行。③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也在不断增大。“蛟龙号”的外壳采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材料,能够承受巨大的水压,确保了潜水器内人员的安全。同时,潜水器内的各种设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科研人员们时刻关注着各项数据,记录着深海中的各种现象。④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海底突然发生了小型的地质变动,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起来,潜水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蛟龙号”的船员们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潜水器的姿态,稳定住了局势。经过一番努力,“蛟龙号”成功脱离了危险区域,继续完成了探测任务。⑤这次经历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蛟龙号”的可靠性和我国科研人员的高超技术水平。“蛟龙号”不仅是一艘载人潜水器,更是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的骄傲,它承载着我国科学家们对深海奥秘的探索梦想,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底进发。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6.“蛟龙号”在深海之旅中遇到了哪些情况?它是如何应对的?7.文中描写深海中的海洋生物有什么作用?8.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造“中国深度”新纪录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②蛟龙号深潜器长8.4米,高3.4米,宽3米,空重22吨;载人球壳舱直径2.1米,可容纳3名乘员。它具有四大特点: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的海洋区域;针对作业目标,具有稳定悬停就位能力;通讯系统具有实时高速传送图像和语音能力;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包括潜钻取芯器、沉积物取样器和具有保压能力的热液取样器等。③作为潜水器家族“三龙”之一,和无人无缆的潜龙号、无人有缆的海龙号不同,蛟龙号的优势在于定点悬停作业。科学家通过搭乘蛟龙号可以对海底进行直接观测和取样,对海底某个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精细化研究。“三龙”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点线面结合进行勘察。④从2013年起,蛟龙号正式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2017年,当地时间6月13日,蛟龙号顺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潜,标志着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任务圆满完成。⑤截至目前,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能够下潜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探索深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⑥随着“蛟龙探海”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逐步推进,我国深海事业必将创造新的辉煌。(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增删)【材料一】上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的战略规划。几年之后,“上天、入地”均有斩获,“下海”却苦寻无功。此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已经具备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能力。而我国直到2002年,才开始研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各国载人深潜器相关数据(表1)名称作业起步年份下潜深度水下时长美国“阿尔文”号1964年4500米4小时法国“鹦鹉螺”号1985年6000米—俄国“和平一号”1987年6000米10小时日本“深海6500”号1989年6527米8小时中国“蛟龙号”2008年7062米12小时各国载人深潜器工作履历表(表2)名称主要经历美国“阿尔文”号阿尔文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包括在海中寻找"失踪"的核弹、探索深海热液喷口处的奇特生命体等重大使命。法国“鹦鹉螺”号深海中打捞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成功记录;法航失事的海域,去寻找坠入海底的黑匣子。俄国“和平一号”抵达四千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是北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日本“深海6500”号是首次调查大西洋南部巴西附近海域的深海载人探测器。中国“蛟龙号”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材料二】近几年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也促进了新一代深潜器研制技术的提高。中国在载人深潜器研制方面,进步很快。预计2020年,11000米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将潜入万米深海底探险!“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的耐压壳体,大量使用新型轻质耐压材料。载人舱的材质,则采用马氏体高强度镍钢,该型号钢的强度,比“蛟龙号”所用的TC4钛合金高1倍。采用完全锻铸造方式而非传统的焊接式制造载人舱。“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所用的浮力材料更轻便;高清水下摄像机,也大量应用于“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上;深潜器上的机械手、探测器、取样器等作业工具,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拥有统一的接口装置,科学家可以根据深潜器所执行任务不同,现场给深潜器装上合用工具。“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还配备了高速、强抗干扰的水声电话等通讯系统。(资料来源:《广州日报》)1.阅读有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并自主生产制造的深海载人潜水器。B.蛟龙号在目前世界上同类潜水器中拥有最深的下潜能力,这让它可到全球99%的海洋区域进行作业。C.潜龙号、海龙号、蛟龙号都具有定点悬停作业的优势,能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