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战国策·东周》《左传》0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战国时期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谷梁赤所记录)。这三本书合称“《春秋》三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一、解题
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
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委曲简洁,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左传》01一、解题关于史书体例02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后汉书》。通
史:不间断地记录几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一、解题解题:“烛之武退秦师”03烛之武退秦师《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一、解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理清文章思路二、理清文章思路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重耳过郑: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济,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补充背景】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3)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1)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2)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第一段写交待秦、晋围郑原因及形势有何作用?二、理清文章思路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二、理清文章思路佚之狐、郑伯、烛之武分别是怎样的人?善纳谏,明君之风;善劝人,宽严并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急君所急,有担当。首先发言,且有可行性切中肯綮,定性准。见秦君慧眼识才,看人准。推荐烛之武,预测准狡智如狐,看利弊。推荐烛之武的时机二、理清文章思路佚之狐郑伯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辞后受,有什么用意?二、理清文章思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对自己不被重用的境遇有牢骚、不满、怨言。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赤诚爱国。二、理清文章思路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君退兵的?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9页,阅读《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是否能得到启发。(1)阐述观点时,要把自己的意图表述清楚;(2)阐述观点的目的是说服人,这就需要对观点作充分的解释;(3)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应当是当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分析他人的观点,只要这些观点有合理之处,就应该坦率承认,并考虑加以吸收。二、理清文章思路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打动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示弱):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晓以利害):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利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挑拨):
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后果):
唯君图之。“利害”二、理清文章思路二、理清文章思路烛之武和孟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战国时期,同样面对强势的君主,但他们施展自己高超的话术,一位烛之武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口才,劝说秦伯从郑国退兵,瓦解了秦晋的联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一位说动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请试着从劝说立场、劝说思路、态度语气、劝说方法等方面,比较烛之武和孟子劝说艺术的异同。劝说立场劝说思路态度语气劝说方法篇目《齐桓晋文之事》
《烛之武退秦师》点评王之所大欲有益于君利益转换话题—诱敌深入—欲擒故纵,迂回包抄—勾画美好未来;提供实施步骤示弱—离间—利诱—瓦解言辞犀利锋芒毕露谦虚卑微谨慎小心譬喻对比举例对比缜密对象合理恰当“佝偻其身,踌躇其步”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之舌,尽显智慧,烛之武之魅力不容觑。请思考: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二、理清文章思路烛之武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勇士——知难而上辩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可能生死未卜。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二、理清文章思路此段有什么作用?可否删去呢?(1)叙事更完整。(2)刻画了秦晋围郑中的另一主人公“晋侯”。(3)引出思想“礼”。二、理清文章思路
因郑国“无礼”,秦、晋围之;认为趁秦军退兵而攻之是“不仁”“不知”“不武”,因而古人赞晋文公是“有礼”之人。为什么人们要赞晋文公为“有礼”之人?文中其他人是否也是有礼之人?为什么?
请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言。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一)“礼”的内涵及发展
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礼”属于会意字。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解字》有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古书对“礼”的记载比较常见,而且多数与祭祀相关。1.“礼”的内涵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1)礼仪的起源时期。
文字“礼”最早见于甲骨文;商朝——“礼”字意指祭祀用的器皿。殷商后期——“礼”不仅指祭祀之器,还指祭祀活动本身。(2)礼仪的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礼”象征着阶级,并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礼仪制度。当时出现了多篇礼仪著作,规范人们的行为。(3)礼仪的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极其看重“礼”,将“礼”看成治国要领。其他学派也做出自己的解释,如管仲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将“礼”看作指导思想。2.“礼”的发展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4)礼仪的强化时期。
秦汉到清末时期,这一时期“礼”的特点是崇拜君王而贬低臣子,崇尚男子而歧视妇人,尊奉鬼神而抑制人欲。这一时期的礼仪,主要包括制度和伦理两方面内容。(5)当代礼仪的发展。21世纪以来,“礼”文化终归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将其发扬光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礼”的发展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二)孔子的“礼”
第一,“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懂得“礼”才可以立足于社会。“礼”是君子必备的人格素养。由此“礼”成为儒学一门必修课程。
第二,礼是治国之基。礼是治国的根本法则,也是孔子拯救乱世的理念体现。
第三,礼是稳定社会等级制度的规范,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参考。孔子对“礼”文化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打破阶级观念,使“礼”的受众范围从此扩大,使“礼”走入寻常百姓家。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三)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可见的礼仪1.古代战争礼仪
檄文,一種文体,是古代社会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古代特别重视“师出有名”,讨伐方发动战争之前,需要有个正当“理由”,通常会先写下揭露对方不仁、突出己方正义的讨伐檄文对被讨伐方先行警告,然后再付诸武力。所以,纵使兵临城下,被讨伐方有时也可以通过外交去化解矛盾。“不知”“不武”“不仁”来冒犯他国不是“礼”应有的行为。有了正当理由后再开战,才可以称为正义的战争。在我国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檄文包括如下几则:一是讨曹操檄,二是讨武曌檄,三是朱元璋的北伐檄,四是讨粤匪檄,五是讨满檄文。同时,战争过程中,战士也需要遵循武德。战争结束后,如果对方损失惨重,需要给对方留下回军报告的士兵。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2.古代称谓礼仪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是朝廷重臣,如周公。侯是春秋时期最普遍的称呼。伯多指小国之君,如郑伯。子主要包括北子和沈子。古人在交际中对称呼极为讲究,不同的称谓不仅代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体现出表达者的情感、态度和评判。比如,左丘明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第一次提到晋、秦、郑三位诸侯王时都是称呼他们的爵位:晋侯、秦伯、郑伯,这样既能显示出对他们的尊重和礼貌,又能显示出史书的客观叙事。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
因郑国“无礼”,秦、晋围之;认为趁秦军退兵而攻之是“不仁”“不知”“不武”,因而古人赞晋文公是“有礼”之人。为什么人们要赞晋文公为“有礼”之人?文中其他人是否也是有礼之人?为什么?
请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言。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3.关于人物“礼”的分析(1)烛之武1)君臣之“礼”2)语言之“礼”
多个“君”(2)晋文公的“礼”1)追求“礼”而战2)坚守“礼”而不击(3)秦穆公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无礼”之人“戍之”三、探究文中蕴含的“礼”文化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小型工程建筑合同(监控)
- 2025租房合同原件丢失怎么办
- 2025电竞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示例
- 趣味学习激发幼儿探索欲计划
- 2025年纺织品交易合同模板
- 农村桥梁建设合同标准文本
- 长形菜地规划方案范本
- 急救培训中心急救知识普及工作计划
- 义齿业务合同样本
- 企业资产收购合同标准文本
- 巴金名著导读《寒夜》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环境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 提升服务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 按摩椅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展望报告
- 2024年上海外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培训课件
- 养殖乌龟入门知识培训课件
- 关于设备性能评估报告
- 【二维动画短片发展现状、创作过程及发展前景14000字(论文)】
- 接触网工高温施工详细防护措施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