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时间表
单元名称学习时间课时数页数
乘法2.2广2.2567
升与毫升2.28~3.4417
三角形3.7~3.11625
混合计算3.14^4.5634
平行四边形和梯4.6~4.8340
形
找规律4.1C4.18249
运算律4.19^4.29557
对称,平移,旋4.30~5.7461
转
因数和倍数5.8~5.13769
用计算器探索规5.16~5.20477
律
解决问题的策略5.23~5.30382
统计6.3~6.10388
用字母表示数6.13~6.17499
整理与复习6.20~6.245118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l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
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
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
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FI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
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
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X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
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H立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
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做“相相做他”第2题(做在书卜)
三位数赢立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
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鞋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
量X单价二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⑵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解决一些相关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提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一足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X37604X28
第一题:(师牛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
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
样子写)算完后,指出: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如果算式是要算37X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
的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问: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
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
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二后谁做得乂快乂准确。(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
0)
问: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你有疑问么?(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
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说明: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
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速度X时间二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宦题后让季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
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
有。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
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
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木尾都有0的乘法的通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杳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II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人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
0)
板书其中一题:200X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X4R4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X4300,20X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X43;再添上(),两个乘数末尾合
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
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X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X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
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王生独立办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末尾有()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
1、34X560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
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5乘34.枳的末尾要对齐5c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X34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
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
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法:2f20,2乘10等于20,
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
10倍,积不变。)……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Z1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xaa=i6oonaxnn=24oo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p.6第8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
速度;(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3)笔算,使学
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铺地锦”介绍,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计算方法,产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准备: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指出: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两课进行练习,
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X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X()=1000
指出:125X8=1000,25X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
观察第6题,以125X16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枳?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X8)X2
=1000X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X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X20+20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三、思考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
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
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枳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
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431X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X13
四、介绍“铺地锦”,先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
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题和第7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工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运算中,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解答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书上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大约”问题:
1、学生读第3题。读完后问:这里的“140名”是一个怎么样的数?为什么?
(近似数,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大致情况,没必要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正好是140名。相反的,
我们全班人数50人,这“50”就是一个精确数。)
指出:正是因为信息给的数据本身是一个近似数,所以算出的结果也是一个近似数,问题就
说成了“每小时大约有多少名婴儿出生?”这题在解答的时候要不要用“七”?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算式,你觉得这题在计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口算)
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
2、学生读放5题:器出:这题的问题是“京拉线大约长儿干几百千米?”
这种问法是因为去年的教材中有估算的教学,本册书中已删去了这部分知识。那该如何理解
这里的“大约”呢?
(142千米本身是一个大约的数,27倍也是,所以算出来的数就是一个大约数;只是这个大
约数没必要再转换成“几千几百”,直接写就是了。)
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这题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
二、购物问题:
学生找出本练习中的购物问题,说说购物问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第5题:读题后,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你准备选用的计算方法。(可以简便计算,
指名说说具体的简便算法3)
2、第10题:读题后,把该题与上一题比较,单价、数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单价可以看成是整套的单价,那就要先算出一套的;也可以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的总价,
再把两部分加起来。)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完整解答。
3、第12题:读题后问:这题与前面两题又有什么不同?
(发现单价会随着人数的多少而变化。)
分别算一算三个班各需要的钱数。
比较三个得数,你有什么发现?(三班的人数是最多的,但需要的钱是最少的。)
为什么?
那三个班如何买票是最合算的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比较:如果把前面三个班分别需要的钱数加起来是否会等于这次算出来的钱数呢?为什么?
指出:在具体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灵活的情况,需要大家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小结:这三题算的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X数量;总价,但在具体运算
的时候又各有不同,希望大家要多注意。
三、其他问题:
1、第8题:读题后,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观察算式,同臬互相说说适合它的计算方法。(简便计算)
指名板演,结合板演规范学生的书写。(比如括号的运用等)
2、第9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校对。
3、第11题:读题后,指名分别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枳怎么算?
板书这两个面积公式。学生列式计算,并比出大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帝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
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
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
初步的估并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口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
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
称之为“容量”O
(2)拿两个差水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玛佥,(略)得出结论。
想品二下,如果反总来血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和1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
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
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R、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TI)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儿
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兑今天扁孝为,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口勺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
容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2)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些常见容器的实脸,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
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根根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J”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亳升的认识以及升与亳升的进率。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
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亳升,知道亳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亳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亳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亳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亳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简最少的刻度是5亳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亳升
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亳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亳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亳升
算:2054-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亳升),组内传一传,看一
看1亳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I亳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亳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毫升。问:我没有
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亳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亳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亳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亳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亳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亳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
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亳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亳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
卜.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何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亳升),舀50亳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
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亳升2000亳升=()升
9升=()亳升5000亳升=()升
5、倒出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亳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
己:4口;1004-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亳升的认识。
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p.18、1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1、2题练习
升和亳升的认识;第3、4题着重练习升和毫升的换算;第5~7题主要练习一些常见容器容
量的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亳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1、3、5、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口口口乂口□□□XCC
积最小:口口口乂□□□□X□口
讲解:最简单的“积最小:□□□XLT,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
和3;100X3和300X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
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
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
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4-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亳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亳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或二
900亳升O1升6升06000亳升
3升02500亳升7000亳升08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亳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亳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
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教学反思: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p.20.2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亳升的学习安排的实战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
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
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
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
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
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广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
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芯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
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
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广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
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P.22、23、24(“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
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
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H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
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
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按,不能有多出来的部
分。
(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
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2、二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用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
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
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
线段,不是一: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公在第一边上面的某
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
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
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
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
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二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二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
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
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
教学内容:p.24s25
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
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知三
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走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
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图略)(l)a+b(c;(2)a+b=c;(3)a+b>c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
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
段,你猜是什么?(高)
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
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
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3、画一个三条边都是斜方向的锐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边为底,你能画出它的高吗?请一
个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摆一摆它的高在哪里?
学生把该样子的三角形也画在作业本上,并画出其中的一条高。
回完后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可能会有同学会提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边,只能以刚才的那条边位底吗?如果是以另外
两条边为底呢?)
指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另外两条边也可以作为底,也可以分别找到它们的高。继
续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观察该图,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相交于同一个点。)
指出: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4、举老师手里的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
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
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
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个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
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
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比如可以这样考虑:把14厘米一分为二是7厘米和7厘米,最长的边不可能是7厘米,
因为如果一条边是7厘米了,那另外2两边合起来也是7厘米,那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在
整数的范围里,最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那另外两条边合起来就应该是8厘米:8不能分成
1和7,那还能分成2和6、4和4,3和5就是书的情况。还可以想最长的是5厘米,那另
外两条合起来是9厘米,9不能分成1和8、2和7,3和6已经有,还有就是4和5。所以
一共有4种情况:3、5、6;2、6、6:4、4、6;4、5、5。)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
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1、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
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闹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
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
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为结构?
教学反思:
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P.26、2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提供得意写三角形的每个内角
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引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用集合图
揭示了这3种三角形都是三角形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好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八89°、90°、91八179°、180。、360°
指出:89,、90。、91。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
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育怠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
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
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
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
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
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咯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
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用,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儿类?用E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
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一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住三角形。
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
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尔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
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28、29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三
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老师取一块三角板,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三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分别得到这样的2个算式:
900+60°+30°=180°,90°+45°+45°=180°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
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
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好
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
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不同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
宜角不动,而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宜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1、角2和角3。然后撕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
顶点重合,也能清楚地看到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一一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角2=39°,角3=()°
算一尊,量一星,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
再用180减100等于80、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第3
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0去减,而用90减55更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法。
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
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先猜想: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会不会它的内角和变成180X2=360°呢?为什么?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
都是1ao°八
3、用一张我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4、5题
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p.30,32
教材简析:本课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已经它们的特征。教材先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发现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边相等,然后概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接着通过用纸对折简出等腰
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后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明确等
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认以等边深刻系的编排与等腰三角形类似,其中等边三角形的
3个角都相等的特征是让学生在对折中发现的。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
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角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
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
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
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
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
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
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I: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旧房维修施工合同样本
- 交通工程报价合同样本
- 兼职酒店保洁合同标准文本
- 代销配送合同样本
- 公会邀约合同样本
- 个人软件销售合同样本
- 仓储合同样本及批注
- 上海私人装修合同样本
- 2025-2030中国水玻璃市场调研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汽车气罐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免考勤申请书范文
- 船舶建造质量标准(轮机部分)
- 国土调查调查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 砂石料加工场施工方案两篇
- 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经验交流
- TROXLER3440核子密度仪
-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制度
- 化学专业英语课文翻译
-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申请表》
- 模糊推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