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1页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2页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3页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4页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7

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18

其他外力作用地貌考点19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热考题型

内外力综合与地貌演变专题综合训练考点15岩石圈物质循环考点16构造地貌的形成考点15岩石圈物质循环壹经典3+2[2024云南部分学校月考]位于福建沿海东山岛上的风动石(图1)状似仙桃,屹立于磐石上,狂风吹来时轻轻摇晃,但又不会倒下,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该巨石坚硬致密,晶体颗粒较粗,主要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组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东山岛风动石岩石类型最可能属于图2中的(

)BA.甲

B.乙

C.丁

D.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巨石坚硬致密,晶体颗粒较粗,主要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组成,可判断其为侵入岩(花岗岩)。结合图2可判断丙为岩浆;乙由丙形成,但其未出露地表,应为侵入岩(花岗岩);甲由丙形成,并且出露地表,应为喷出岩;甲又指向己,己应为沉积物;己指向戊,戊应为沉积岩;丁位于地下,且戊、乙指向丁,丁指向丙,故丁应为变质岩。故B正确。2.该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B①风力沉积

②风化作用

③冰川侵蚀

④海浪侵蚀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该地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花岗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经海水长期侵蚀冲击,被切割或分体,岩石底部被淘洗镂空,之后被切分的岩石棱角经风化而剥落,逐渐形成球状岩石,最终在特定条件下形成风动石,②④正确;该地位于福建沿海地区,受冰川侵蚀作用较小,且风力沉积多形成沙丘地貌,①③错误。故选B。[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3—5题。3.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D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解析】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可以判断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岩浆侵入,D正确。4.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是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形成后随着地壳缓慢上升,而花岗岩岩体较为坚固,受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留存较多,形成高耸的山体,A正确。5.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D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解析】读图可知,接触变质岩区紧密分布在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四周,最可能是岩浆侵入时带来的高温高压作用导致周边岩石变质形成的,因而与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D正确。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主要分布在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周边较大区域,应该是布兰德山花岗岩岩浆侵入时周边已经形成的岩石,其形成时间应早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间,A、B、C错误。[2024重庆南开中学期中]黄石大峡谷位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熔岩高原上,峡谷两岸的山坡上分布着白、黄、绿、蓝、朱红等各色的碎屑物质,该峡谷是黄石公园最美的景色之一。下图为黄石大峡谷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6.峡谷两岸山坡碎屑物主要来源于(

)AA.岩石风化

B.火山喷发

C.流水沉积

D.冰川堆积【解析】由材料可知,黄石大峡谷发育在熔岩高原上,河谷两岸的岩石应为岩浆岩,因此峡谷两岸山坡上的碎屑物应为岩浆岩的风化物,故选A。7.峡谷两岸山坡碎屑物质颜色多样,主要是因为(

)BA.气候垂直差异

B.矿物成分多样

C.流水侵蚀差异

D.植被类型不同【解析】熔岩高原形成之初,岩浆在冷凝的过程中,不同元素的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矿物,峡谷两岸的岩石因所含矿物差异,风化后形成了多种颜色的碎屑物,与气候垂直差异、流水侵蚀差异、植被类型无关,故选B。8.下列关于峡谷两岸山坡碎屑物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DA.有机质多

B.保水透气

C.盐碱化重

D.磨圆度差【解析】读图可知,该峡谷两岸坡度较陡,植被较稀疏,因此有机质少,A错误;峡谷两岸的碎屑物受风化作用形成,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B错误;盐碱化主要出现在地势低洼地区,而不是山坡上,C错误;山坡碎屑物为风化碎屑物,磨圆度较差,D正确。创新1+1

新情境·构造透镜体[2024河南部分学校阶段测试]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位于云南西部,在晚古生代属于基默里大陆的一部分,在二叠系由一套特殊的沉积序列组成,并含有大型单体珊瑚和复体珊瑚化石。构造透镜体是岩石因构造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块体,多呈透镜状或扁豆状,灰岩透镜体是构造透镜体的一种。下图为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的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保山地块在二叠系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A.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地块下沉—沉积作用B.岩浆活动—地块下沉—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沉积作用C.地块下沉—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沉积作用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地块下沉—外力侵蚀—沉积作用【解析】读图可知,保山地块在二叠系最下层的岩层是砂岩,向上依次是杂砾岩、砂岩、灰岩、玄武岩、沉积间断、粉砂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杂砾岩、砂岩、灰岩、粉砂岩、白云质灰岩均属于沉积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沉积间断说明该时期内地壳抬升接受外力侵蚀;因此保山地块在二叠系经历的地质过程应为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地块下沉—沉积作用,A正确。2.腾冲地块的灰岩透镜体可能是(

)DA.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蛋

B.风化作用遗留的硬石块C.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的砾石

D.受板块挤压形成的断块【解析】腾冲地块的灰岩透镜体周边是沉积岩,且灰岩透镜体属于灰岩,即沉积岩,因此其不会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蛋,A错误。腾冲地块的灰岩透镜体和周边岩石均属于沉积岩,硬度差异不大,因此其不会是风化作用遗留的硬石块,B错误。灰岩透镜体组成部分是灰岩,不会是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的砾石,C错误。灰岩透镜体组成部分是灰岩,但和上面的灰岩岩层出现明显错位,因此其可能是受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断块,D正确。3.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在二叠系时期大部分为(

)AA.浅海区域

B.深海区域

C.大陆内部

D.大陆沿海地区【解析】由材料可知,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在二叠系含有大型单体珊瑚和复体珊瑚化石,而珊瑚主要生存在浅海区域,且图中显示大部分地层为灰岩(【提示】灰岩一般形成于浅海环境),故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在二叠系时期大部分为浅海环境,A正确。4.[2024辽宁鞍山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受造山运动挤压作用影响,安第斯山古老大陆边缘一侧形成了V盆地。距今1100万至500万年,V盆地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湖泊沉积,沉积层厚度达700多米。湖泊沉积过程主要受地质构造、基岩岩性、湖泊水系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图1为安第斯山沿28°S地形剖面图,图2为V盆地从A时期到B时期演变过程的局部示意图。(1)从内力作用的角度描述V盆地的形成过程。(4分)【答案】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安第斯山脉褶皱隆起,岩层弯曲;(2分)V盆地区域挤压过度而断裂下陷形成盆地。(2分)【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分析,安第斯山脉是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使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褶皱山脉,V盆地区域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盆地。(2)安第斯山区成为V盆地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区,分析其有利的物质和动力条件。(8分)【答案】物质条件:安第斯山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高海拔山区,风化、侵蚀作用强,提供大量松散物质。(4分)动力条件:高山区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山区(冰川融水、山地降水较丰富)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流水作用强,挟带能力强。(4分)【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分析,从物质条件看,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山体岩石破碎;山体海拔高,风化、侵蚀作用强烈,加剧了岩石破碎,提供了大量松散物质。从动力条件看,高山区冰川广布,冰川侵蚀搬运作用强;山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冰川融水量大,加上山地降水较多,河流水量大,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强。(3)说明V盆地从A时期到B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湖泊水系特征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盆地不断堆积变厚,导致湖床抬升,湖泊水位上升,湖水外溢,内流湖变外流湖(或封闭水系变成开放水系);在湖床抬升与溢水口下蚀的共同作用下,湖床高于溢水口,湖水外泄,湖泊萎缩直到消失。(4分)【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分析,V盆地从A时期到B时期沉积层不断变厚,导致湖床抬升,湖泊水位上升,湖水出现外溢,由内流湖变成外流湖;随着湖床继续抬升,湖泊外流河落差增大,湖泊溢水口不断下切侵蚀,使湖床高于溢水口,湖水外泄,最终导致湖泊萎缩直至消失。考点16构造地貌的形成贰经典3+2[2024四川绵阳一诊]下图示意祁连山东段某地地质剖面。距今4.5亿年的中奥陶统地层逆冲上覆在距今约两千万年的新近系地层上。据此完成1—3题。1.断层东北侧的构造地貌是(

)CA.背斜山

B.断块山

C.向斜山

D.死火山【解析】读图可知,断层东北侧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且该处地势较高,应为山岭。故断层东北侧的构造地貌应为向斜山,故选C。2.剖面所示区域的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为(

)DA.岩层褶皱→断层作用→地层沉积

B.断层作用→岩层褶皱→地层沉积C.地层沉积→断层作用→岩层褶皱

D.地层沉积→岩层褶皱→断层作用【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岩层为沉积岩,因此该区域首先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受构造作用影响,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岩层在褶皱形成过程中承受不住压力,进而发生断层。因此剖面所示区域的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为地层沉积→岩层褶皱→断层作用,D正确。3.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BA.层状灰岩

B.碎屑物带

C.泥质砂岩

D.砂岩【解析】读图可知,层状灰岩、泥质砂岩和砂岩均受到了褶皱和断层的影响,说明层状灰岩、泥质砂岩和砂岩形成于褶皱和断层之前;而碎屑物带位于断层处,应是断层形成之后出现的;因此图中形成最晚的是碎屑物带,B正确。[2024浙江部分学校联考]读某地地质图和地质年代表,完成4—5题。地质年代符号地质年代符号第三纪r晚二叠纪P2晚白垩世K2早二叠纪P1早白垩世K1志留纪S晚侏罗世J3奥陶纪O中侏罗世J2寒武纪C早侏罗世J14.甲、乙、丙、丁四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DA.甲—断层

B.乙—背斜

C.丙—地垒

D.丁—向斜【解析】读图表可知,J3、J2、J1、P2、P1受地壳运动发生弯曲,丁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构造,D正确;乙处的K2及K1、r为花岗岩,应为岩浆侵入沉积岩形成,因此甲处应为变质作用、乙处应为岩浆侵入,A、B错误;断裂带使得岩层J1、P2、P1发生错位,丙处为断层,但凭借材料信息无法确定该处是否为相对抬升的岩体,故不能确定丙处为地垒,C错误。5.图中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CA.②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②③⑤④①【解析】结合地质年代表可知,C、O、S、P1、P2、J1、J2、J3为按次序受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地层;J3、J2、J1、P2、P1岩层形成后受内力作用发生弯曲,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形成向斜构造;后该处发生断层,断裂带使得岩层J1、P2、P1发生错位,因此断层形成在向斜形成之后;花岗岩r、K1、K2覆盖在断层、向斜之上,说明断层形成在花岗岩r、K1、K2形成之前。故图中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①②④⑤③,C正确。思维点拨一般来讲,判断断层的形成时间主要是根据断层上覆地层的形成时间来判断。当上覆地层无断层时,我们一般认为断层的形成时间早于上覆地层的形成时间;当地层出现断层时,我们一般认为断层的形成时间晚于该地层的形成时间。[2024西南大学附中期中]增生造山作用是多种性质的板块边缘,沿一个或者多个大陆边缘最终发生复杂相互作用的大地构造过程。北山位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的南缘,西邻天山造山带,东接兴蒙造山带,在古生代由多个微陆块或弧地质体碰撞拼贴而成。下图为地质时期中亚造山带岛弧带中的沉积盆地地质结构图。据此完成6—7题。6.图示弧后盆地内的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

)CA.火山喷发碎屑

B.洋壳碎屑物

C.陆壳风化物

D.岩石圈碎屑【解析】由图可知,弧后盆地位于陆壳间,受陆壳影响大,其沉积物应主要为陆壳风化物经外力搬运至盆地沉积形成,C正确;火山喷发的碎屑主要影响火山附近的物质沉积,不是弧后盆地沉积物的主要来源,A错误;图示洋壳距离弧后盆地远,难以提供沉积物,B错误;弧后盆地沉积类型多样,存在很多非岩石圈碎屑物质,D错误。7.弧后盆地的主要成因是(

)AA.受板块碰撞挤压,陆壳发生断裂下陷

B.受板块碰撞挤压,洋壳不断发生隆升C.大陆附近浅海海水退去,海底低地出露

D.大陆附近岛弧链相连接,形成潟湖湖盆【解析】由图可知,弧后盆地位于板块交界处,是受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C、D错误;其位置位于陆壳,应是陆壳发生断裂下陷形成,A正确,B错误。创新1+1

新情境·清晰的地层露头[2024江西联考]某沿海地区因工程建设需要,对土地进行开挖平整,因此形成了一个人工水平面,且出现了清晰的地层露头(如下图)。专业人员考证得知,下图示意的地层在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呈上升趋势,且受水平挤压作用影响,该地先后出现了褶皱和断层,断层的东北一侧相对上升。开挖前该地地表主要被甲地层覆盖。据此完成1—3题。1.开挖时发现P处岩石与周边岩石不同,P处的岩石是(

)BA.玄武岩

B.花岗岩

C.砂砾岩

D.石灰岩【解析】根据材料“出现了清晰的地层露头”及图示可知,该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而P处的岩石不具有层理构造,因此不属于沉积岩,而砂砾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C、D错误;根据材料“开挖前该地地表主要被甲地层覆盖”可知,P处岩石埋藏在地下,故P处岩石是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而非岩浆喷出或流出形成的玄武岩,B正确、A错误。2.开挖前图示区域属于(

)C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解析】根据材料“开挖前该地地表主要被甲地层覆盖”并结合图示可知,此处的地层新老关系为“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开挖前地表主要被甲地层覆盖,说明发生褶皱和断层后该地并未发生侵蚀,由此判断该处应该是向斜谷。故选C。3.与丁地层相比,甲地层(

)D①形成较早

②形成较晚

③组成物粒径较大

④组成物粒径较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由材料可知,图示地层在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呈上升趋势,而同一海滨区域,沉积物粒径随海平面上升而变小。甲地层位于向斜中轴位置,形成较晚,地层较新,所以与丁地层相比,甲地层形成较晚,组成物粒径较小。故选D。4.新情境·富士山多次喷发过程[2024湖南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坐落于日本本州岛上的富士山经历了多期次的喷发过程,其雏形小御岳山目前已经不可见。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不同坡向外观相似。图1示意富士山多期次喷发过程,图2为富士山景观图。(1)描述富士山的多期次喷发过程。(6分)【答案】早期,小御岳山和爱鹰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火山;(2分)中期,富士山喷发,覆盖小御岳山,但此时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此时已经停止发育;(2分)晚期,富士山继续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2分)【解题思路】从富士山喷发的三期次及与小御岳山、爱鹰山之间的关系方面描述。(2)目前小御岳山已完全不可见,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答案】富士山喷发的位置与小御岳山距离较近;(2分)富士山喷发规模大,其喷出的熔岩流覆盖小御岳山,使小御岳山成为富士山山体的一部分。(2分)【解题思路】根据图示可知,小御岳山是被富士山覆盖了,从其与富士山的位置关系及富士山的规模角度回答即可。(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富士山锥形形态完美的原因。(6分)【答案】岩浆多期次喷发补充熔岩物质;(2分)外力风化、侵蚀使得山坡内部地势起伏减小;(2分)当地夏季风、冬季风都来自海上,不同方向降水量相似,不同方向侵蚀强度相似。(2分)【解题思路】富士山形成的内力作用是岩浆喷发,而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锥形形态完美即是指山坡内地势起伏小。具体分析如下:考点17河流地貌的发育壹经典3+2[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D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解析】该河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构造运动活跃,山体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加上受季风影响,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大量泥沙和砾石在第Ⅰ段河床上堆积,导致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成阶梯状形态,D正确。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在第Ⅰ段较平滑,且坡面起伏不大,说明第Ⅰ段河床纵剖面的阶梯状形态不是地质构造差异抬升和原始河床地形差异导致的,A、C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形成阶梯状横断面,不会形成阶梯状的纵剖面,B错误。知识链接地质构造是指在内外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主要类型为褶皱和断层。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解析】淤积大于侵蚀时,河床会抬高;侵蚀大于淤积时,河床会下降;侵蚀—淤积平衡,河床高度基本不变。由图可知,①为2007年纵剖面,②为现状纵剖面,③为未来可能稳定状态纵剖面,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中,河床纵剖面是持续上升的,说明该段河床淤积大于侵蚀,A正确,B、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河床高度会持续下降,与图示信息不符,D错误。[2023辽宁卷]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会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下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DA.不断加快

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解析】据材料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T6—T5时期为T5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时期为T4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时期为T3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由此可判断在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D正确。4.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DA.河谷陡缓

B.海拔高低

C.流量大小

D.基岩软硬【解析】由材料可知,阶地是构造抬升时河流下切形成的,故影响阶地发育的因素有地壳抬升幅度、河流侵蚀能力、基岩软硬程度等。河谷陡缓、流量大小(影响河流侵蚀能力)可能会影响阶地发育高度,但对阶地数量影响应该不大,A、C错误;海拔高低对阶地形成影响较小,B错误。读图可知,栗子坪阶地数量少,只有较早发育的T7、T6两级阶地,应是因为基岩坚硬,两级阶地形成后,河床为坚硬基岩,河流无法继续下切;阳坪阶地数量较多,应是因为基岩较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显著,形成多级阶地,故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基岩软硬,D正确。5.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A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解析】读图可知,T7—T6和T6—T5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是栗子坪;T5—T4和T4—T3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是大岗顶;T3—T2和T2—T1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是阳坪。因此,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提示】随时间变化,阶地形成顺序是T7、T6、T5……)往下游变化,即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提示】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流入四川盆地(下游)),A正确。[2024河南焦作期中]江心洲是指河流中的沙洲(岛屿),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江心洲比心滩稳定,一般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会使江心洲不断往下游移动。下图为长江下游某河段江心洲分布图。据此完成6—8题。6.关于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河道弯曲

②下游河道狭窄

③地势低平

④水位季节变化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沙洲是因泥沙淤积而成。河道弯曲,加上地势低平,会使河流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①③正确;下游河道狭窄会导致上游地区流速减慢,利于淤积,②正确。图示河段地处长江下游,为季风气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④错误。故选A。7.除洲头外,甲沙洲受流水侵蚀较强的主要部位及成因是(

)DA.东南侧—河道较窄,流速较快

B.洲尾处—水流汇集,水量较大C.西南侧—迎水位置,流速较快

D.西北侧—水量较大,地转偏向力【解析】读图可知,沙洲西北侧是河流主道,河道宽阔,水流量大,水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使甲沙洲西北侧受侵蚀较强,D正确;东南侧河道窄,水量小,侵蚀能力弱,且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会侵蚀南侧河道,A、C错误;洲尾处一般以沉积作用为主,B错误。8.图示两沙洲近年来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主要原因最可能的是(

)AA.上游修建水库

B.流域降水量减小

C.下游植树造林

D.人们在沙洲上挖沙【解析】沙洲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泥沙沉积减少,这可能是长江上游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或上游水库拦水拦沙造成的,与下游地区植树造林关系不大,A正确,C错误。流域降水量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B错误。近年来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人们在沙洲上挖沙的可能性不大,D错误。拓展延伸

江心洲的形成江心洲易出现的江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河流由窄展宽处,流速减缓,泥沙易堆积;②河曲不断发展,曲颈两端越来越近,一旦洪水漫滩,主流就可能冲开曲颈,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把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③两江交汇处,若支流泥沙含量大于主流,同时支流水流又受干流顶托,也易在汇入处淤积成洲。上游来沙颗粒过粗或过细,沙量过多或过少,洪峰变化系数过大都不利于江心洲的形成。泥沙含量过少则不足以堆积成洲,泥沙含量过多则水道易淤,使主流摆动不定,江心洲也不容易稳定。创新1+1

新情境·完美洪积扇[2024沈阳部分学校月考]洪积扇多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一般呈现完美的扇形,如同一把张开的扇子,有扇顶、扇中、扇缘,甚至还有扇骨(呈放射状展开的分支河流)。下图示意祁连山西部的昌马洪积扇(俯视)。读图完成1—2题。1.昌马洪积扇形成完美扇形的原因有(

)B①扇缘前端受地形阻挡

②河流展宽、分汊③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

④地表多风化碎屑物【解析】读图可知,扇缘前端为农田村庄,无地形阻挡,①错误;河流展宽、分汊会使得扇骨明显,②正确;河流在出山口处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这是形成洪积扇的必备条件,③正确;组成洪积扇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河流挟带,④错误。故选B。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与扇缘相比,扇顶(

)BA.径流量更小

B.昼夜温差更大

C.透水性更差

D.实际蒸发量更大【解析】读图可知,与扇缘相比,扇顶位于河流上游,径流量更大,A错误;扇顶处河流挟带能力强,沉积的物质颗粒更粗,比热容更小,因此地表昼夜温差更大,B正确;颗粒粗更有利于下渗,透水性更好,C错误;扇顶河道集中,可蒸发面积较小,实际蒸发量较小,D错误。3.新考法·水系演化预测[2024广东南粤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鲤鱼塘镇海拔多为200m,为丘陵地貌区,中部为向南开口的鲤鱼塘盆地,北部为茶陵—永兴盆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质历史时期中,河流袭夺时有发生。鲤鱼塘镇矮塘村为程江和注江两个河流的共有源头,两条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差异较大,推测未来会发生河流袭夺现象,并可能影响到鲤鱼塘镇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图1为鲤鱼塘镇地形地貌图,图2为注江和程江水位高程对比图。(1)比较注江流域与程江流域河谷形态的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答案】差异:注江流域为V形谷;(2分)程江流域为槽形谷。(2分)原因:注江流经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谷底较窄,河床比降(落差)和水流速度较大,河流下蚀能力强。(2分)程江流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小,谷底较宽,河床比降(落差)和水流速度较小,河流侧蚀能力强。(2分)【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注江流经地区地势较陡,河床比降(落差)和水流速度较大,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河流谷底较窄,形成V形谷;程江流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河床比降(落差)和水流速度较小,河流下切侵蚀较弱,侧蚀能力增强,谷底较宽,形成槽形谷。(2)描述注江与程江的水位高程曲线和差值曲线的特点,并说明其反映的侵蚀特点。(10分)【答案】注江的起点水位高程高于程江,终点水位高程低于程江;(2分)说明注江的水位高差大于程江,河流动能更大,下切深度更大,侵蚀能力更强。(2分)注江差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越往下游河流的下蚀作用越强,切割深度越大;(2分)程江差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程江的下蚀能力在源头处较强,越往下游下蚀能力越弱;(2分)且注江差值总体上高于程江差值,也反映出注江以下蚀作用为主,程江以侧蚀作用为主。(2分)【解题思路】分析如下:(3)预测两条水系会在矮塘村周边地域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推测两条水系的演化趋势,并解释其形成过程。(6分)【答案】推断:注江为袭夺河,程江为被袭夺河。(2分)过程:注江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能力均比程江强,因此注江向源头侵蚀增长的速度快于程江,并可能最先到达两者共同的源头,即矮塘村附近;(2分)注江将程江的源头袭夺过来,作为被袭夺河的程江失去矮塘村附近的水源源头,该处水量减少,成为断头河。(2分)【解题思路】据前面分析,注江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可推断注江为袭夺河,程江为被袭夺河。注江的溯源侵蚀能力和下蚀作用比程江强,因此注江向源头侵蚀增长的速度快于程江,并先到达两者共同的源头矮塘村附近;注江进一步溯源侵蚀,切断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将程江的源头袭夺过来;程江源头被袭夺,水量减少,成为断头河。考点18其他外力作用地貌贰经典3+2[2024广东惠州二调]黄土沟壑区由塬面、塬坡和沟谷组合而成。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下图示意某小流域塬坡的形成与发育过程。据此完成1—2题。1.塬坡发育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DA.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

B.风力侵蚀和风力搬运

C.风力侵蚀和重力坍塌

D.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解析】读图文材料可知,塬坡指沟沿线和塬边线之间的区域。图示区域为某小流域,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影响,图中沟谷面积扩大,并不断向源头延伸,同时带动沟沿线和塬边线不断向高处扩展,导致塬面不断缩小,塬坡向高处扩展,因此塬坡发育主要受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影响。D正确。2.随着塬坡的发育,(

)CA.塬面会扩大

B.沟沿线会收缩

C.沟谷会变深变长

D.流域面积会缩小【解析】图中显示,塬坡的发育过程中,沟沿线不断变长,沟谷线不断向源头延伸变长,流域面积扩大,B、D错误,C正确。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随着塬坡的发育,塬边线不断扩展,塬面不断缩小,故A错误。知识拓展黄土塬、墚、峁地形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基本的地貌类型。黄土塬:是在古盆地基础上,由厚层黄土组成的、面积较大的台地。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塬周被沟谷环绕,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强烈,塬边参差不齐。黄土墚:我国西北黄土地区呈条状延伸的岭岗。有的由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有的在黄土堆积前即为条状延伸的岭岗,黄土堆积后,仍具有岭岗起伏形态。黄土峁:指单个的黄土丘陵,呈穹状或馒头状。黄土峁顶面多浑圆,斜坡较陡,可达15°—25°;横剖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3.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C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解析】思路见下图:4.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A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解析】海湾是三面陆地环绕的海域。该区域海岸线不断后退,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受海水侵蚀作用的影响较小,①正确;若甲水域为海湾,则百年来各时期的海岸线(虚线)西南段的走向应与现在甲海域北岸相近,而图中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说明甲水域应为湖泊,②正确;世界上许多海湾都有河流汇入,所以有河流汇入的水域不一定是湖泊,③错误;海湾和湖泊都有可能呈半圆形形态,④错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4湖北部分学校联考]阿尔泰山西北部的喀纳斯河谷在第四纪期间(距今约200万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保存了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如U形谷、角峰、刃脊等冰川侵蚀地貌,冰碛湖、冰川漂砾等冰川堆积地貌。下图示意喀纳斯河谷横剖面,河谷两侧地貌呈不对称分布。据此完成5—6题。5.A1平台的冰川漂砾平均体积较A4平台小,主要原因是A1平台处(

)CA.风蚀作用强

B.生物作用强

C.流水作用强

D.冰川作用强【解析】读图可知,A1平台的冰川漂砾位于海拔较低的谷底,受流水的磨蚀作用较强,冰川漂砾平均体积较小,C正确;谷底风蚀作用较弱,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侵蚀、堆积类地貌受生物作用影响较小,B错误;目前该地区并无现代冰川分布,故不受冰川作用影响,D错误。6.喀纳斯河谷东西两侧地貌呈不对称分布的原因最可能是(

)DA.大气湿度差异大

B.地壳运动差异大

C.相对高度差异大

D.冰川侵蚀差异大【解析】喀纳斯河谷东坡是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西坡的阴坡,分布在河谷里的冰川西侧较东侧厚,冰面由西侧倾向东侧,冰川对河谷西侧的侵蚀作用较东侧强,因此在冰川退出此段河谷后,形成了西侧陡于东侧的不对称地貌,D正确;读图可知,东西坡之间距离只有6千米,大气湿度和地壳运动差异小,A错误;根据图中海拔数据分析可知,东西坡之间相对高度差异不大,C错误。创新1+1

新情境·莲花盆景观[2023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1.形成莲花盆需要(

)B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该沉积体是由水底向上垂直发育的,因此需要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①正确,②错误;相对静止的薄层水环境有助于由水底向上发育沉积体,并使沉积体的体积不断扩大,③错误,④正确。综上可知,B正确。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B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而平坦的河床容易形成相对静止的薄层水,且平坦河床可为莲花盆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大规模莲花盆群的发育,B正确。

新名词·石冰川[2024湖北宜荆荆随联考]石冰川是一种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其表面覆盖有隔热性较好的岩石碎块。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是典型的冰缘地貌。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其石冰川分布存在坡向差异。下图示意大雪山各坡向石冰川前缘的最低海拔下限。据此完成3—5题。3.石冰川中的岩石碎块(

)DA.分选性好

B.磨圆度好

C.多为流水搬运堆积而成

D.多为基岩风化崩解而成【解析】由材料可知,石冰川分布区域海拔高,冻融作用强烈,其挟带的岩石碎块应是地表裸露的基岩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逐渐崩解形成的,分选性差,A错误,D正确;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的混合体,岩石碎块磨圆度相对较差,B错误;构成石冰川的岩石碎块主要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移动,C错误。4.大雪山南北坡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北坡(

)B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陡

D.风力较大【解析】由材料可知,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一致,说明气温越低,其海拔下限越低,因此大雪山不同坡向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温度,而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因此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较低,B正确。5.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石冰川比一般冰川(

)DA.融化快但危害小

B.融化快且危害大

C.融化慢且危害小

D.融化慢但危害大【解析】由材料可知,石冰川表面有隔热性较好的岩石碎块覆盖,由于岩石隔热,石冰川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融化较慢;但随着气温升高,底层冰川消融,石冰川运动速度会加快,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更大。故选D。

新角度·风蚀坑形态演化[2024广东六校联考]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发育,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继续扩大。图1为青藏高原共和盆地某风蚀坑内某阶段气流模式图,风入口处为坑头;图2示意该阶段该风蚀坑不同部位的地表风速和单位宽度输沙率。据此完成6—7题。图1图26.该阶段风蚀坑坑底单位宽度输沙率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BA.宽度较小

B.沙源较少

C.坑底光滑

D.风速较小【解析】宽度较小,狭管效应明显,单位宽度输沙率应较大,A错误。读图2可知,风蚀坑坑底风速最大,但单位宽度输沙率最小,最可能是风蚀作用使得坑底加深,基岩出露,坑底沙粒沉积物较少,沙源不足,故坑底单位宽度输沙率最小,B正确,D错误。坑底光滑利于气流流动,单位宽度输沙率应较大,C错误。7.当地输沙率和地表风速不变的情况下,风蚀坑的形态变化会是(

)D①坑底深度变浅

②迎风坡度变缓

③积沙体高度变高

④两侧坡面后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在当地输沙率和地表风速不变的情况下,风力侵蚀、搬运作用持续,风蚀坑会加宽、加深,两侧坡面会后退,①错误,④正确。据图2可知,迎风坡风力强劲且单位宽度输沙率大,说明迎风坡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烈,迎风坡下部的沙粒不断输送至积沙体,积沙体高度变大,迎风坡坡度会变陡,②错误,③正确。故选D。情境解读风蚀坑形态主要由风沙流塑造,当挟沙气流进入风蚀坑系统后,风蚀坑形态将会重新改造气流,使近地表风速出现空间差异,从而导致输沙率的空间差异以及蚀积速率的空间差异,最终使得风蚀坑形态发生变化。考点19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叁经典3+2[2023天星原创]文化遗址是人类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春秋—秦时期伊犁河谷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谷阶地及低山丘陵地带。伊犁河谷文化遗址分布演变呈现从中上游向下游迁移的趋势,与干旱区的文化遗址分布演变趋势相反。下图为伊犁河谷夏朝—南北朝时期不同坡度上文化遗址所占比重变化图,其中级别越高表示坡度越大。据此完成1—2题。1.图示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数量分布(

)BA.与坡度总体呈正相关

B.集中在1—5级

C.均随坡度增加而递减

D.各时期差异不大【解析】由图可知,春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址数量分布与坡度总体呈负相关,夏—西周时期则随坡度增加大致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A、C错误;图中显示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1—5级坡度级别,数量分布上,夏—西周时期与春秋—秦、西汉—南北朝时期差异较大,D错误、B正确。2.春秋—秦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谷阶地或低山丘陵而非冲积平原,原因可能是便于(

)B①抵御洪水

②进行农耕活动

③狩猎和采集

④取水和运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冲积平原靠近河流、地势平坦,相比于低山丘陵更便于进行农耕活动及取水和运输,排除②④;春秋—秦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河谷阶地和低山丘陵地势较高,便于抵御洪水,①符合题意;该时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多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低山丘陵靠近山林,有利于狩猎和采集,③符合题意。综上,B正确。3.[2024广东六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河流故道指河流在迁徙改道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其形成与河流流向、河岸地质地貌均有密切关系。长江中下游荆江段是我国典型的江河故道分布区,该河段北侧古称云梦泽,地下岩层由北向南逐渐倾斜,自第三纪以来接受巨厚沉积物沉积形成江汉平原。千百年来沿岸人民利用荆江故道建设圩垸,在“由河而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图1为长江中下游荆江段故道群分布图,图2为当地圩垸示意图。(1)分析荆江故道多形成于长江北岸的原因。(6分)【答案】北侧为沉积盆地,地表沉积物松散,河道摆动空间大,河曲易发育;(2分)荆江整体流向为自西向东,河曲形成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易受侵蚀,岸线切穿,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状故道;(2分)江汉平原地层北高南低,长江干道不断向南迁移,故道多遗留在北侧河岸。(2分)【解题思路】主要从地质、地形两方面分析原因。地质方面,地下岩层北高南低,受其控制,地势一般北高南低,河流水易向南偏移,因此故道多遗留在北侧河岸。地形方面,长江荆江河段,水流大致由西向东流经平坦开阔的地区,地表沉积物松散,河道摆动空间大,河曲发育,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南岸易受侵蚀,河曲易裁弯取直,在长江北岸形成牛轭湖状故道。(2)简述荆江故道地区“由河而湖,建设圩垸”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意义。(8分)【答案】增加耕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2分)圩垸提供稳定水域面积,利于发展渔业生产;(2分)圩垸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2分)圩堤在洪水期可抵御一定的洪水,在枯水期可保证圩垸内水位,为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2分)【解题思路】可从陆域和水域两方面分析。陆域方面,圩垸可增加耕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水域方面,圩垸中存在稳定的水域,利于发展渔业生产,并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同时圩垸中的牛轭湖有调蓄径流的能力,为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3)圩垸的快速扩张是一柄双刃剑。进入21世纪,湖北省全面启动退垸还湖工作,请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圩垸的快速扩张会削弱湖泊蓄水、排洪功能;(2分)圩田内发展的农业和渔业会污染水质,使水污染程度加剧;(2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湖区居民不再以农业、渔业为生,且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逐渐搬离圩垸中的聚落。(2分)【解题思路】圩垸的快速扩张虽然增加了耕地,但围湖造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聚落建设,使得湖泊萎缩,湖泊的调节功能减弱,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可从湖泊功能修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化等方面分析。拓展延伸圩垸圩垸是指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在长江下游叫作“圩”,中游叫作“垸”,统称“圩垸”。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作圩区或圩垸地区。热考题型内外力综合与地貌演变肆[2024南京调研]卓子山位于内蒙古乌海市,东接鄂尔多斯高原,西临黄河。下图为卓子山和鄂尔多斯高原(局部)地形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1.卓子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变质作用→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外力侵蚀【解析】读图可知,卓子山主体岩石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黄河和鄂尔多斯高原分别以砂岩、砂砾岩为主,这些岩石都属于沉积岩,说明早期该地区地质过程以沉积作用为主;卓子山石英砂岩内部为变质岩,应是沉积岩形成之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之后地壳隆起,当地岩石被抬升至高处,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如今的卓子山。因此卓子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故选A。2.该地石灰岩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为(

)C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解析】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石灰岩是湖海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的岩石。绝大多数石灰岩的形成与生物作用有关,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石灰岩主要有珊瑚石灰岩、介壳石灰岩和藻类石灰岩等,总称生物石灰岩。珊瑚、贝类和藻类生存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因此该地石灰岩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为暖湿,故选C。[2024泉州质量监测]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某地质时期内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该段河谷的沉积物主要(

)B①来自河流上游

②受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③来自河流两岸

④受冰川作用影响而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从图例可知,该段河谷的沉积物主要有河流沉积物、堰塞湖沉积物、坡积物,可推测河谷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上游和河流两岸,①③对;金沙江河谷处于湿润气候区,风力作用不明显,②错;冰川作用搬运、堆积的物质主要为冰碛物,④错。故选B。4.图示地质时期内,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

)DA.下切—抬升—堆积—崩塌

B.崩塌—沉积—抬升—下切C.下切—沉积—侧蚀—沉积

D.下切—侧蚀—沉积—下切【解析】由图可知,阶段1为V形河谷,是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B错;阶段2河谷展宽,是河流侧蚀作用加强形成的;阶段3受堰塞体影响,出现湖相沉积;阶段4河流冲破堰塞体,或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A、C错,D对。5.阶段3发育期间,若气候、地壳相对稳定,该河段(

)BA.河流流速显著加快

B.溯源侵蚀受抑制

C.河流水位明显下降

D.河流含沙量增大【解析】阶段3出现了堰塞湖,河流下泄受阻,水位大幅抬升,侵蚀基准面抬高,河流流速减缓,溯源侵蚀受到抑制,A、C错,B对;水位上升,河流流速减缓,搬运泥沙的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小,D错。[2023山东名校联考]潟湖指原本与外海相连,后来被沙嘴、沙坝等分隔开的(半)封闭水域。朝阳港潟湖位于山东半岛东北岸,由一条狭窄的水道与外海(黄海)相通,朝阳港潟湖附近有多条山溪性河流汇入。朝阳港潟湖发育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6—8题。6.朝阳港潟湖水下沙坝的沉积物主要来自(

)CA.风力堆积

B.河流堆积

C.海浪堆积

D.冰川堆积【解析】水下沙坝是未出露海面的狭长堆积地貌,与陆地风力沉积无关,A错;水下沙坝出现在海洋中,与河流堆积作用无关,B错;水下沙坝出现在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处,在河流入海处的相对静水环境中沉积形成,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浪,少部分来自河流,C对;该区域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无现代冰川发育,不存在冰川堆积现象,D错。7.连岛坝发育阶段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C①水下沙坝出露海面

②沙坝向外海方向延伸

③水下沙坝侵蚀消失

④连岛坝规模增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连岛坝源于水下沙坝,由青矶岛扩展到陆地边缘,逐渐升高出露海面,①④对;沙坝向陆地方向延伸,②错;水下沙坝由于沉积作用会逐渐升高,③错。故选C。8.与外海相比,朝阳港潟湖水体(

)DA.水温高

B.盐度高

C.深度大

D.水质差【解析】与外海相比,朝阳港潟湖受海陆的双重影响,水温变化较大,A错;由材料可知,朝阳港潟湖附近有多条山溪性河流汇入,其盐度会变低,B错;该处原为浅海环境,与海洋分离后,又经河流沉积,深度较小,C错;朝阳港潟湖为半封闭水域,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质较差,D对。9.[2023四川德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涪江(源头雪宝顶海拔5588米)冲出青藏高原后形成Q1—Q4四个不同地质时期典型冲积扇(下图)。受青藏高原抬升和山前断层水平错动影响,四个冲积扇在盆地内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布,其中Q3冲积扇已完全埋藏于Q4冲积扇之下。(1)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武都盆地的成因。(4分)【答案】受板块碰撞挤压影响,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形成【解题思路】解答本问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断层构造与武都盆地的关系。由“析图”可知,武都盆地南北两侧都有断层,所以武都盆地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构造。受板块碰撞挤压影响,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形成多处断层,武都盆地南北两侧岩体相对抬升,中部岩体沿断层面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多处断层;(2分)武都盆地南北两侧岩体抬升,中部岩体(沿断层面)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地堑)。(2分)(2)指出图中甲河段的河流流向,并说明该河段河谷的发育过程。(8分)【答案】河流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2分)发育过程:岩层受力断裂错动,形成断层;断裂带(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沟谷;河流改道,沿沟谷流淌,沟谷加宽加深,形成河谷。(每点2分,共6分)【解题思路】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由Q4冲积扇的位置,可判断甲河段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甲河段在断层线附近,据此可以推测该河段河谷的发育过程如下:受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岩层断裂错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形成沟谷→河流改道(【巧思妙解】图中存在古河道,所以存在河流改道现象)后沿沟谷流淌,沟谷加宽加深,形成如今的河谷。(3)推测Q4冲积扇将Q3冲积扇完全掩埋需具备的自然地理条件。(4分)【答案】Q4时期地壳活动减弱,断层基本停止变动,河道基本保持不变;气候暖湿,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充足,河流挟带大量泥沙于山前沉积。(每点2分,共4分)【解题思路】据材料可知,受青藏高原抬升和山前断层水平错动影响,四个冲积扇在盆地内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布,所以在地壳运动强烈(【思维关键】两断层之间岩块做相对下沉运动)的情况下,冲积扇排布会错开,而Q3冲积扇已完全埋藏于Q4冲积扇之下,由此推测Q4冲积扇形成时期地壳活动减弱,断层基本停止变动,河道基本保持不变;气候暖湿,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充足,河流挟带大量泥沙于山前沉积,将Q3冲积扇完全埋藏。据图析题10.[2024广东部分学校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海底麻坑是由海底之下的流体或气体经运移通道溢出海底时,对海底沉积物不断剥蚀而形成的海底凹陷地貌。海底麻坑在全球海域的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平原等区域均有广泛发育,其发育水深变化范围可从10米以下至5000米左右,而且常常成群出现。海底麻坑的形成有两种典型成因模式。①平衡模式:由流体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缓慢渗漏而形成。②突变模式:地震、海啸、风暴等因素使气藏之上的盖层封闭压力降低,流体突然发生强烈渗漏或喷发,大量泥质物质被搬运而形成。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分布较广、规模较大的海底麻坑群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区域。下图示意西非木尼河盆地陆坡区麻坑演化模式。(1)指出海底麻坑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4分)【答案】封闭空间内聚集着流体(游离气体);(2分)引发流体向海底运移和渗漏的动力(主要是压力差)。(2分)【解题思路】据材料“海底麻坑是由海底之下的流体或气体经运移通道溢出海底时,对海底沉积物不断剥蚀而形成的海底凹陷地貌”可知,海底麻坑形成的必备条件一是封闭空间内聚集着流体(游离气体),二是引发流体向海底运移的动力。(2)描述西非木尼河盆地陆坡区麻坑的形成过程。(8分)【答案】浅层气在封闭的古水道富集,形成超压;(2分)上覆地层压力降低,古水道内富集的超压气体突破上覆的深海泥质盖层渗漏;(2分)渗漏气体所形成的水流对海底泥质沉积物进行冲洗;(2分)被冲洗物质一部分在海底麻坑两侧重新沉积,一部分则被近海底洋流带走,于是在海底形成海底麻坑。(2分)【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3)分析海底麻坑群在大陆坡区域分布较广、规模较大的原因。(6分)【答案】深部流体较为丰富;(2分)构造活动比较活跃;(2分)海底沉积较为薄弱。(2分)【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麻坑形成需要气体超压集聚、气藏上层压力减轻等条件,而大陆坡区域曾经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海水上升被淹没,原有陆地植物会演变成深部流体,流体物质丰富;大陆坡区域地壳运动较为活跃,且海底沉积层较薄,气藏上层压力较轻,符合麻坑形成的两大条件,故海底麻坑群在大陆坡区域分布较广、规模较大。专题综合训练伍[2024鄂东南联考]某赤铁矿形成于相对较封闭的内陆古海盆地,其形成时期地质稳定。下图为该赤铁矿区地质构造图,P、S为矿区出露地层。赤铁矿层中盛产腕足类、珊瑚、鱼类等化石。据此完成1—3题。1.图中褶皱轴线(平分褶曲两翼的轴面与地面的交线)的走向是(

)AA.东北—西南走向

B.东南—西北走向

C.南北走向

D.东西走向【解析】由题干可知,褶皱轴线为平分褶曲两翼的轴面与地面的交线,根据图中背斜和向斜的分布可判断,背斜和向斜轴线均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A正确。2.推测该赤铁矿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环境特点为(

)CA.暖干

B.冷干

C.暖湿

D.冷湿【解析】由材料可知,该赤铁矿层中盛产珊瑚、鱼类等化石,这些生物适宜在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中生活,因此该赤铁矿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环境特点应为暖湿,C正确。3.赤铁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

)BA.海底火山喷发,矿物沉积

B.古大陆含铁岩石风化产物C.外海海域铁矿物质运移

D.海洋及古大陆古生物遗骸【解析】由材料可知,该赤铁矿形成时期地质条件稳定,A错误;赤铁矿形成于暖湿气候时期,在该气候条件下,古大陆发生强烈的风化作用,产生大量的铁质矿物,被流水搬运至此沉积,B正确;该赤铁矿形成于相对较封闭的内陆古海盆地,受外海海域影响小,C错误;生物遗骸主要是钙质,不会形成铁矿石,D错误。[2024长沙长郡中学考试]大兴安岭是我国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下图为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山地草原带垂直分布图。调查发现该地区多数低缓山体的顶部无森林分布,而是分布着高山草甸。据此完成4—5题。4.与洪积扇相比,洪积扇前缘(

)AA.更适于农业耕作

B.沉积物颗粒更粗大

C.流水侵蚀作用更强

D.地下水位更高【解析】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从扇顶到扇缘,由于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因此与洪积扇相比,洪积扇前缘沉积物颗粒小,流水堆积作用更强,土层更深厚、肥沃,更适于农业耕作,A正确,B、C错误;从图上可以看出,洪积扇前缘的地下水水位并没有洪积扇区域高,D错误。5.该地低缓山体顶部经常无森林分布而是分布着草甸的主要原因是(

)CA.温度低

B.降水少

C.风力大

D.土壤贫瘠【解析】当地位于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山地草原带,低缓山体海拔较低,温度不会很低,A错误;该地位于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B错误;山体较低缓,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风影响,风力较大,所以山体的顶部无森林分布而是分布着高山草甸,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以台地和山麓洪积扇为主,土壤较为肥沃,D错误。[2024河北邯郸质检]石笋有自己的“年轮”,通常以深浅交互的生长条带自下而上平行展布。大多数情况下,深浅交互的条带每年增加一组,称为年纹层,其能够反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6.下面石笋纵剖面图中能正确示意其年纹层的是(

)BA.&1&

B.&2&

C.&3&

D.&4&

【解析】由材料可知,石笋的年纹层通常以深浅交互的生长条带自下而上平行展布,结合石笋的成因(【提示】洞顶含碳酸钙的水滴滴落至洞底,碳酸钙析出沉淀形成)可判断,年纹层应是向上微凸的,B正确。7.形成石笋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DA.风力侵蚀

B.冰川堆积

C.流水溶蚀

D.流水沉积【解析】石笋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8.关于石笋的年纹层,说法正确的是(

)B①年纹层越接洞底,形成的年代越早

②年纹层越接洞底,形成的年代越晚③年纹层越稀疏,当时降水可能越多

④年纹层越密集,当时降水可能越多【解析】据材料可知,石笋自下而上生长,因此年纹层越接洞底,形成的年代越早,①正确、②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石笋的年纹层是由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年纹层越厚(稀疏)往往代表流水沉积作用越强,意味着此时流水较多,挟带的碳酸钙物质也越丰富,因此年纹层越厚(稀疏)往往代表此时降水越多,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4山东菏泽考试]湖泊年纹层是指以年为周期的层状沉积物,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新路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冰川终碛堰塞湖,湖面海拔4040米,结冰期长约5个月,湖区年降水量626mm,其年纹层整体上是由深色、浅色的碎屑纹层交互构成的,深色层薄且沉积物颗粒细(主要为冬季沉积),浅色层厚且沉积物颗粒粗(主要为春夏季沉积)。下图为新路海流域地形图。据此完成9—11题。9.新路海年纹层的沉积物直接来自(

)BA.风力搬运

B.径流输入

C.降水落入

D.冰川沉积【解析】由材料可知,新路海的沉积物由冬季沉积物和春夏季沉积物组成,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可推断其主要来自径流输入,B正确;当地结冰期长约5个月,冬季不存在风力搬运和降水落入,A、C错误;冰川沉积不具备分选性,D错误。10.深色细颗粒纹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

)BA.湖水中生物体死后沉淀

B.湖水中悬浮颗粒物沉淀

C.融冰后冰面覆盖物沉淀

D.降雪融化后凝结核沉淀【解析】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分析结论A湖水中生物体死后沉淀不会形成颗粒纹层沉积物错误B由材料可知,冬季沉积的深色沉积物层薄且颗粒细,并且当地冬季结冰时间长,无径流输入,因此可推断冬季沉积的细颗粒物应来自夏季的季节性河流输入,夏季时粗颗粒物先沉积,而细颗粒物在水中悬浮时间长,到冬季才沉积,因此深色沉积层厚度薄正确C冰面覆盖物融冰后主要是水和少量杂质,不会形成颗粒层沉积物错误D降雪主要覆盖在地面上,且凝结核少,不易形成沉积物层错误11.新路海年纹层中浅色粗颗粒层厚度不均匀,其最可能是因为所在地(

)BA.降水季节差异大

B.夏季降水不稳定

C.年均气温变化大

D.夏季气温变化大【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降水季节差异大,但冬季结冰期长,冬季没有径流流入,无法沉积,A错误;由材料可知,浅色层主要为春夏季沉积,而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径流输入,当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不稳定导致河流输入的沉积物数量差异大,因此造成浅色粗颗粒层厚度不均匀,B正确;高原上年均气温变化小,C错误;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变化小,D错误。[2024天星原创]重矿物稳定性强、耐磨蚀,可以准确反映源区的母岩性质,揭示河流的演化过程。岷江上游依次穿过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断裂带,有多级河流阶地发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