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_第1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_第2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_第3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_第4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完整】

第一单元《光》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

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

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北),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

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

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

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

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

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

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缸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

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

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

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

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

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

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

物体是(透明物体)o

(2)光能穿过纸,但不能看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

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这样的物

体是(不透明物体)。

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

笔照射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说明(光沿直线传播)O

(2)烟气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睛,所以我们可

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当烟气越多时,烟气反射的光越多我

们看到的光束也就越清晰。

(3)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3.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

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但光不能穿过不透太阳明的物体。

4.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

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

5.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

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观察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的变化

(D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2)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

2.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近

射现象)。

3.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了,这是因为铅笔反射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现象)。

4.从玻璃鱼缸的一条棱处,透过鱼缸的两个面观察鱼缸中的一条鱼

看起来是两条鱼。这是因为鱼反射的光在两块玻璃面上都发生了光

的折射现象。

5.从长方体水槽的一个角上观察水中的物体,能使一个物体看上去

是(三)个。

6.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1)潭清疑水浅。

(2)海市蜃楼。

(3)叉鱼时应瞄准鱼的下方。

(4)近视眼镜、放大镜等透镜。

第5课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中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2.三棱镜是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做成的,可以(改变光

的传播方向)。

3.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到白屏上,可以观察到在白屏

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靓(dian)

紫)。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o

4.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

的光组成的(复鱼比)。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5.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

出现了红、橙、黄、绿、蓝、箭、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6.彩虹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主要成因是光的折射),当太

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发生色散,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

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靓、紫七种颜色。

彩虹的形成原理和我们用(三棱镜)得到彩色光带的原理相同。

7.利用彩色轮研究光的混合

(1)彩色轮上三个扇形的颜色分别是(红、绿、蓝)0

(2)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到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变成了(旦鱼)o

(3)结论: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红各种不同的色光,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

射),也叫(反光)o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于镜面的虚线,我们会发现,

反射光线与虚线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与虚线的夹角,我们把这两个

夹角称为(反射角)和(入射角),垂直于镜面的虚线称为(法线),

并可得到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

所不同。

4.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万千米)o

6.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将向上发射的光反射向下方,平面镜成像,灯罩,汽车后视镜,医

用额镜

7.光的反射也会带来一叱不便和危害,如黑板反光“晃”眼,玻璃

幕墙反光造成光污染等。

第7课制作一潜望镜

1.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2.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物体的。在潜望镜的窥测口,能看到

(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做一个潜望镜时,需要用到(两面

平面镜)。两个镜片的放置方向是(平行的),而且与镜筒的夹角

是(45°)o

4.制作一个潜望镜

(1)根据潜望镜的原理图在纸盒相对的两面上画出安装镜片的位

置(4条斜线),并用剪刀剪开。

(2)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5.万花筒里的三个小镜子互相反射形成对称的图案,随着转动万花

筒的筒身,彩纸碎屑变化出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美丽花形。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1课地球的表面

1.地形(又称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地

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1)高原:海拔较高,在1000米以上。特点面积较大,外围较陡

内部起伏较为缓和。

(2)山地: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特点地势起伏很大,有耸

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

(3)盆地:无一定标准。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4)丘陵:海拔起低,在500米以下。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山顶

浑圆,坡度不大。

(5)平原:海拔较低。特点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3.峡谷是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当山谷间形成大江大河时,由于河

流不断地向下侵蚀而形成的两坡陡峭的深谷。

4.观察世界地形图

(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

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如蓝色表示海洋

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

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

部低,多平原、丘陵。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K—

样。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

网石都TH石浆石。

(2)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砾岩

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一一古代动植物的遗

骸或痕迹。

(3)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

的岩石,叫变质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

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4.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年轻岩层较古老岩层变形。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

(1)迅速拉开时,可以看到泥层断裂。迅速挤压时,可以看到泥

层隆起。

(2)泥层模拟的是岩层。

2.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

错动等会儿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的危害

(1)地震发生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

难。

(2)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3)地震会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4.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5.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在

室外不要私自盲目避震,要避开已倒塌物体,野外要远离桥、湖及

山边等。

(2)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立即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护身

体。如结实的柜子下、靠立在墙根,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

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

山口湖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

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

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

用酒精灯加热T火山喷发T火山的成因

(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

睛。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

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

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

的现象。

(4)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地球内部的压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

地表,形成火山。

5.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

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6.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

(1)火山喷发后,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2)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

(3)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5.风地作用

1.空气流动形成风,风的作用会缓慢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我们可以用砂纸打磨岩石,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不断磨蚀

的过程。

3.当大风卷起的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可能会发生碰撞,这个过程

就像砂纸对岩石表面不断“打磨”使岩石表面变得光滑。

4.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风吹过干燥的地表,携带

起沙子T风中携带着沙子,不断打磨岩石T岩石经过长时间风的

作用,形成造型独特的雅丹地貌。

5.戈壁和沙漠的形成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

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2)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

就形成了沙漠。

6.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当风刮过地面的时候,风能吹起黏土和细沙,风力越强,它

所能携带和输送的颗粒就越大。

(2)风化岩石具有侵蚀作用。当风中携带沙子时,会增强侵蚀的

效果。

(3)当风减速或遇到障碍物,如石头、草丛时,风携带的沙子就

会降落并沉积下来。

(4)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需

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第6课水的作用

1.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落的雨水和众多

的河流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降雨;

(3)降雨前小山丘比较圆,红色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降雨后

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红色沙子被冲到了山丘底部;

(4)结论:降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3.降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1)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泥沙带走,汇聚成径流,在土地上留下沟

壑。

(2)雨水因携带泥沙而变得浑浊,当水流平缓时,水中的泥沙又

会沉积在地面上。

4.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沉积作

用;

(2)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

主;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3)一般河流入海口地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沉积作用强,泥

沙堆积会形成三角洲I,如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等。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几种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1)弯曲的岩层: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

(3)敦煌的雅丹地貌:风的作用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水(降雨)的作用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2.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

象叫侵蚀。

3.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此外

还有冷和热的作用、动植物的作用等。

4.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对

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5.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制作小山丘模型T模拟降雨T比较两个小山丘的变化

(1)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相同条件: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等;

不同条件: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变化不明显,收集到的“雨水”

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少。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上出现了小沟,收集

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多。

(3)实验结论:植物能减弱雨水的侵蚀作用。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第1课时间在流逝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一一天。

2.用日影来计时

(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根

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

一年的长度。

(2)日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

时仪器。根据唇面上唇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奸香”的时间

(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

测量的时间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

我的发现同一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

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

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

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仔细观察发现:

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但对同

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

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

中流出的水。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

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91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

(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

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地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

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

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第3课我们的水钟

1.制作我们的水钟的流程

(1)任务: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

(2)设计方案: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3)制作: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我们的水钟;

(4)测试:用钟表测试自制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5)评估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我的水钟。

2.水钟的设计方案和制作过程

(1)剪开塑料瓶。

(2)用工字钉给瓶盖打孔。

(3)另取一个塑料瓶,重复(1)(2)两步。

(4)像图中那样,将三个瓶重叠组装。

(5)倒水计时,在最下面的容器上标上刻度。

3.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4.制作水钟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遇到的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方案

使水位变高

水流太慢

时间刻度过于密集使小孔变大

接水容器太粗换用细高的容器

使水位变低

水流太快

不能测量到10分钟使小孔变小

接水容器太小换用更大更高的容器

水位不固定改进装置,使水位固定

时间刻度不均匀换用上下同样粗细的柱

接水容器的形状不规则

状容器

5.沙漏是利用能流动的沙来制作的计时工具。

第4课机械摆钟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根据

这种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3.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

(1)钟摆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

(2)钟摆往返一次记为摆动一次。

(3)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实验三次),并记录。

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摆动次数606060

(4)实验结论:该钟摆1分钟总是摆动60次。

4.自制摆在摆动的过程中,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但是同一个摆1

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5.统计各组的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发现:不同的摆在一定时间内

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

第5课摆得快慢

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2.研究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时的注意事项:

(1)实验时,只改变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其他因素保持

不变。

(2)在安装摆时,摆绳上端必须固定住,不能在摆动过程中移动。

(3)在摆动开始时,要让摆小幅度地自由摆动,要自由释放摆,

不能用手推动摆。

(4)如果实验中摆锤碰到铁架台等物体,需要重新做实验。

3.探究携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绳的长短、摆动的幅度。

(2)改变条件:摆锤的质量。

(3)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

量无关。

4.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

(2)改变条件:摆绳的长短。

(3)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

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第6课制作钟摆

1.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2.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为了让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变为原来的2倍(或1/2),绳子的

长度需要变为原来来的1/4(或4倍)。

4.制作“钟摆”的流程

(1)任务:让我们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2)设计方案:利用铁架台、细绳、回形针、螺母、秒表等材料

制作,要确定摆绳的长度;

(3)制作:利用材料,组装一个简易的“钟摆”;

(4)测试: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使制作完成的摆正好1

分钟摆动60次;

(5)评估与改进:将各组的“钟摆”放一起进行对比,想办法让

“钟摆”更加准确。摆绳的长度摆动60次加准确

(D确定摆绳的长度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测摆15秒钟是

否摆动了15次,不须测60秒。

(2)测试和评估时,要测摆1分钟是否摆动了60次。

(3)改进方法:测摆2分钟是否摆动了120次(或更长时间)然

后进行微调。微调时使用对分法会更方便。

5.确定摆绳的长度的两种方法

(1)尝试法: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钟摆的长度约

30厘米,可以从30厘米开始每次减少5厘米,逐次尝试。

(2)对分法

6.每个小组各自制作了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它们的摆绳

长短是相同的,都约是25厘米。

第7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们每天都要通过钟表来掌握时间、安排工作或做出决定。

2.石英钟表的计时原理:石英晶体受到电池电力影响时,和音叉一

样会产生有关律的振动。

3.石英钟表可以非常精确地计时,一天之内的误差不会超过1秒。

4.当今计时最精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才误差

1秒。

5.计时工具的比较

计时工具水钟摆钟手表

使用材料岩石、金属水、金属等金属、木材等石英、电池等

准确性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准确很准确

计时原理日影变化水速均匀摆的等时性石英振动

方便程度很不方便不方便方便很方便

无法长时间计

只能在有太阳体积大,无法电池会污染环境

缺陷时,需要定期

的时候用自由移动境

“上弦”

6.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7.精确计时的重要性

(1)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证安全和成功。

(2)百米赛跑的时候,需要精确计时,才能知道是否打破了纪录。

(3)交通信号灯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障交通安全。

(4)时刻表可以保障交通有序运行,提醒我们准时到达。

8.人们设计不同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基础知识梳理

1.我们的身体

1.我们已经知道人必须吃东西,吸入氧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

命。

2.体质记录表包括体重指数、视力、肺活量、50米跑、一分钟跳

绳、一分钟仰卧起坐等项目。

3.体重指数二体重(千克):[身高(米)X身高(米)]o

4.遗传、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周围环境、睡眠时间、学习压力等

因素都会影响生长发育。

5.从出生到死亡,人体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

育最旺盛的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

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6.为了健康生长,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保持好的心

态,保护周围环境。

7.不良的环境与身体健康

(1)不良的环境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会使我们容易生病,也

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

(2)吸烟不仅会危害吸烟者的健康,“二手烟”还会危害周围人

的健康,所以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3)雾霾天气不适合进行室外运动,可以进行室内运动。

8.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第2课身体的运动

1.举哑铃时,手和胳膊都在运动,腕关节的活动方式和手指关节的

活动方式不一样。用力时,胳膊上的肌肉变硬了。举哑铃活动是由

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利用筷子(或短木棍)、橡皮筋、线绳做个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

3.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

身体进行各种运动。

4.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一一

骨骼。骨骼可以使我们身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同时还具有支撑

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5.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

式不同。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6.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

运动。

7.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脊柱和身体部位均衡负重,还

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8.经常进行身体锻炼是相当重要的。青少年时期,人体的骨骼和肌

肉是发育得最快的,发育和运动又紧密地关联着。经常参加运动,

身体可以变得更加强壮,柔韧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会增强。

9.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如合页与关节

相似、塔吊的钢架与骨骼相似等。

第3课心脏和血液

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

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2.绝大多数人的心脏位于左胸部,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

流动O

3.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在安静状态下,正常人心脏一分

钟大约跳动60—100次。

4.模拟心脏的工作

手的力量T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

吸耳球T心脏

胶管T血管

水T血液

(D用吸耳球反复将水吸进又挤出。一分钟后,手会感觉很累。

(2)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

胶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5.心脏与多条血管相连,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动

脉)流到全身

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静脉)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跳动,

血液不间断地流动。

6.运动后,人的心跳会变快,休息一段时间,心跳会恢复正常。平

时爱运动的同学,在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比

平时不爱运动的同学更短。

7.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

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8.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

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

9.保护心脏的方法: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作息、良好

的睡眠、合理膳食等。

10.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

1.身体的“总指挥”是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等。

2.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增加了

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3.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1)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它既是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

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缩手反应就是一种简单的反射。

(2)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分布在人体的头

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感受刺激控制下,相

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

4.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

5.当人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

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相传出神经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

体做出反应。

6.做接乒乓球游戏时,反复练习接球,成功率会神经传导示意图提

高。这说明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是能够改善大脑功能的。

7.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髓;乘车时系好

安全带;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体育活动时

做好必要的防护等。

8.缩手反应:当我们的手无意中被仙人掌的刺扎到时,会迅速地将

手收回,之后才会感觉到疼痛。时间较长脑感觉疼痛。

第5课身体的“联络员”

1.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信

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一神经系统来完成。

2.神经系统

(1)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

(2)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3.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

完成各自的功能。

4.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

等。

5.当人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

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6.做接乒乓球游戏时,反复练习接球,成功率会提高。这说明有效

的学习和训练是能够改善大脑功能的。

7.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髓;乘车时系好

安全带;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体育活动时

做好必要的防护等。

第6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如高兴、愤怒、惊奇、

悲伤等。

2.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1)适当的压力对人有好处,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不仅可能让你感觉头疼、胃疼、

睡不好觉,还会使你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学会新东西,因此我们

要学会管理压力。

3.管理压力的常用方法

(1)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你拥有更好的睡

眠,这都有利于减轻压力。

(2)与人沟通、交流,确定压力来源,寻找解决压力的方法。

(3)听音乐、练字、涂色、读书等,做一些自己喜欢而又充满正

能量的事情,会让人全身心地投入而且有成就感,能缓解压力。

4.管理愤怒的方法

(1)停止你在说的话和在做的事。确保你不会说出让你后悔的话

或做出让你后悔的事。

(2)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3)思考如何反应。

(4)想好了再行动。

5.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

以控制的。

第7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

其他系统也出现问邈。

2.健康的行为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

3.健康行为计划的内容

(1)确定你想要实现的健康目标。

(2)解释该目标可能对你健康产生的影响。

(3)制订一个能够实现目标的计划。

(4)记录计划的执行效果。

4.有的运动是终生都可以进行的,如散步、游泳、慢跑、骑车等。

5.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6.科学合理地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7.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8.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计划。更重要

的是把自己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详细梳理【名校出版】(二)

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

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

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

要的光源,打开的手电11、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都是光源。光源可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月亮不是光源,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光源必须具有包鱼龙

光、正在发光两个特征。生活中还有一些物体本身不会发光,

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如行星、镜子等。

%大孙出笔等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

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或正在反射其在光

源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

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

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

的人。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而光是沿直线

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传播的特点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

3.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约L5

亿千米,太阳光到地球约需区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立竿见影、凿壁偷光、皮影戏、

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

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L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

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

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

书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

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

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

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

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日食形成示意图月食形成示意图

6.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

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形成月食现象。

7.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

明、不发光的球体。

第4课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2.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

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3.斜着插入水中的筷子,浸在水中的部分变得向上折,这是

由于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时,传播路线发生了改变。

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入筷子,倒入水,从侧面、斜上方、背

面这几个角度观察,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了。而从正

上方观察,筷子还是原样,没有“折断”。光在空气中偏折

角度最大。

6.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1)海市蜃楼、水中的铅笔变弯。

(2)岸边看水池中的鱼比实际的位置耍高。(3)从外边看

玻璃鱼缸中的鱼变大、变多等。(4)从水里看岸边的人比实

际地要高。

第5课时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光也能发生折射。

2.棱镜是一种由三个平面围成的透明物体,用以分光或使光

束发生色散。

3.棱镜是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做成的多面体、

4.棱镜是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它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

光学元件。

5.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到白屏上,可以观察到

在白屏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

蓝、靛、紫。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6.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

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

紫等各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7.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

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至内

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8.观察同比例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轮快速旋转

变成了白色。

9.将红光、绿光和蓝光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

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红色和绿色混

合,得到黄色;红和蓝得到品红;蓝和绿混合,得到青色。

第6课时光的反射现象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

的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站在平面镜前,发现镜中的自己和实际的我们一样大,

但左右相反。

3,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但是光在物体表

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物体就是因为

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激光反射器,科学家向它发射光,

光沿发射光的方向反射回来,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的

时间,从而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5,为了生活环境更明亮、生活更方便,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

理做了很多努力:(1)汽车反光镜。(2)医生用的额镜。(3)

照明灯上的灯罩。(4)教室里白色的墙壁。(5)杯弓蛇影

6.光的反射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如建筑物的玻

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

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会给人们的生

光在镜面的反射路线潜望镜的光的传播路线

第7课时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观察火

箭的发射;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在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潜水艇在

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2.潜望镜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3.制作潜望镜时注意两对侧边上的斜线必须是45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面必须

平行,镜面耍相对。这样,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面镜了上,然后

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清单

第1课地球的表面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形海拔特点

高原海拔较高,在10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缓

山地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大,有耸立的山峰,幽深的山谷

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

平原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3.观察世界地形图

(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

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如蓝色

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

表示山地和高原,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

和冰川。

4.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

东部多平原、丘陵。

5.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

用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

各处不一样。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

类。

(1)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玄武岩、

~7~"3一4zr?曰w.山一

仔石、花冈石都ZE石浆石。

(2)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

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一

一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3)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

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

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4.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成因的模拟实睑

(1)迅速拉开时,可以看到泥层断裂。迅速挤压时,可

以看到泥层隆起。

(2)泥层模拟的是岩层。

2,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

断裂、错动等会儿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的危害

(1)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会给人

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2)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3)地震会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4.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5.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开阔处。

(2)在室外要避开已倒塌物体,远离桥、湖及山边等。

(3)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

护身体,如立在墙根处。

(4)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跳窗跳楼等。

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

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

火山口湖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

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

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

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

(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

喷射到眼睛。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用薄薄的土豆泥

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

“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

流出“熔岩”的现象。

(4)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

压力越大。地球内部的压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

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1。

5.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

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6.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1)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

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2)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

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3)火山灰和火山岩

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5课风的作用

1.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

2.我们可以用砂纸打磨岩石,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

石不断磨蚀的过程。

3.当大风卷起的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可能会发生碰撞,

这个过程就像砂纸对岩石表面不断“打磨”使岩石表面变

得光滑。

4.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

5.戈壁和沙漠的形成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

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

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

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6.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第6课水的作用

1.在地表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雨和河流

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

实验现象。

(2)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降雨。

(3)降雨前小山丘比较圆,红色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

降雨后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红色沙子被冲到了

山丘底部。

(4)结论:降雨会改变地表。

3.降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1)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泥沙带走,汇聚成径流,在土地

上留下沟壑。

(2)雨水因携带泥沙而变得浑浊,当水流平缓时,水中

的泥沙又会沉积在地面上。

4.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

沉积作用为主。

(2)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度快,以侵

蚀作用为主;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

作用为主。

(3)一般河流入海口地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沉积作

用强,泥沙堆积会形成三角洲I,如黄河入海口的沙洲I、长

江三角洲等。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儿种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序号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1弯曲的岩层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

3敦煌的雅丹地貌风地作用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水(降雨)的作用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水的作用(沉积作用)

2.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

用,此外还有冷和热的作用、动植物的作用等。

3.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迅速而剧烈的,风和水

的作用是长期而缓慢的。

4.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模拟降雨对比实验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相同条件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等

不同条件I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变化不明显,收集到

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少。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上

出现了小沟,收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多。

(3)实验结论:植物能减弱雨水的侵蚀作用。

6.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

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1课时间在流逝

1.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天)。

2.用日影来计时

(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

仪器。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

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号又称“日规”,是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

计时仪器。根据辱面上辱针的日影角度,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

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2)燃香并记录

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

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

测量的时间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

我的发现同一根香,燃香变短的速度是均匀的

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

1.观察水流的速度

(1)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

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观察发现:

水流的速度不均匀。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2)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

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

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

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91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

(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

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想方设法使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会以均匀的速度从容

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

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用水滴

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

水等操作。

第3课我们的水钟

1.制作我们的水钟的流程

任务: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设计

方案: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制作: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我们的水钟

测试:用钟表测试自制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评估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我们的水钟

2.水钟的设计方案和制作过程

(1)剪开塑料瓶。(2)用工字钉给瓶盖打孔。(3)另取

一个塑料瓶,重复(1)(2)两步。(4)像图中那样,将

三个瓶重叠组装。(5)倒水计时,在最下面的容器上标上

刻度。

3.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4.制作水钟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遇到的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方案

时间刻度过于密集水流太慢使水位变高

使小孔变大

接水容器太粗换用细高的容器

不能测量到10分钟水流太快使水位变低

使小孔变小

接水容器太小换用更大更高的容器

时间刻度不均匀水位不固定改进装置,使水位固定

接水容器的形状不规则换用上下同样粗细的柱状容器

4.沙漏是利用能流动的沙来制作的计时工具,

第4课机械摆钟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

性。根据这一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

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3.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

(1)钟摆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

(2)钟摆往返一次记为摆动一次。

(3)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实验三次),并记录。

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摆动次数606060

(4)实验结论:该钟摆1分钟总是摆动60次。

4.自制摆在摆动的过程中,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同一个

摆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不同的摆在一定时间内

摆动的次数不相同的。

第5课摆得快慢

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无关,与摆绳的长

短有关。

2.研究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时的注意事项

(1)实验时,只改变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其他因

素保持不变。

(2)在安装摆时,摆绳上端必须固定住,不能在摆动过

程中移动。

(3)在摆动开始时,要让摆小幅度地自由摆动,要自由

释放摆,不能用手推动摆。

(4)如果实验中摆锤碰到铁架台等物体,需要重新做实

验。

3.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绳的长短、摆动的幅度(2)改变条件:

摆锤的质量

(3)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与

摆锤的质量无关。

4.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2)改变条件:

摆绳的长短

(3)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

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第6课制作钟摆

1,制作“钟摆”的流程

任务:我们制作一个1分钟起进行对正好摆动60次的摆

设计方案:利用铁架台、细绳、回形针、螺母、秒表等材

料制作,要确定摆绳的长度

制作:利用材料,组装一个简易的“钟摆”

测试: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使制作完成的摆正好

1分钟摆动60次

评估与改进:将各组的“钟摆”放一让比。想办法让“钟

摆”更加准确

(1)确定摆绳的长度时,为了节省时间,可以测15秒钟

是否摆动了15次,不须测60秒。

(2)测试和评估时,要测摆1分钟是否摆动了60次。

(3)改进方法:测摆2分钟是否摆动了120次(或更长

时间),然后进行微调。微调时使用对分法会更方便。

2.确定摆绳的长度的两种方法

(1)尝试法: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钟摆

的长度约30厘米,可以从30厘米开始每次减少5厘米,

逐次尝试。(2)对分法:

3.自制作了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它们的摆绳长短

是相同的,都约是25厘米。

第7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们每天都要通过钟表来掌握时间、安排工作或作出决

定。

2.石英钟计时原理:石英晶体受到电池电力影响时,和音

叉一样会产生有规律的振动。

3.石英钟表可以非常精确地计时,一天之内的误差不会超

过1秒。

4.当今计时最精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

年才误差1秒。

5.计时工具的比较

计时工具日展水钟摆钟手表

使用材料岩石、金属水、金属等金属、木材等石英、电池等

准确性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准确很准确

计时原理日影变化水速均匀摆的等时性石英振动

方便程度很不方便不方便方便很方便

缺陷只能在有太阳体积大,无法自无法长时间计时,需电池会污染环

的时候使用由移动要定期“上弦”境

6.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7.精确计时的重要性

(1)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证安全

和成功。

(2)百米赛跑的时候,需要精确计时,才能知道是否打

破了纪录。

(3)交通信号灯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障交通安全。

8.人们设计不同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第四单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