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_第4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浅析

从“走进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对西瓜、积木、铅笔等熟悉物体为外

部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并加以描述,尤其观察是基础,比较须建立在观察基础之

上,分类又须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而观察、比较和分类乂是抽象、概括、归纳

等思维的基础。通过依据某一特征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的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

生经历有目的地观察过程,初步知道分类的基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搭积

木的探究活动。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L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

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

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

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

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立,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间、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

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

眼一一视觉一一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一一触觉一一光滑程度、硬度;耳

一一听觉一一声音:鼻一一嗅觉一一气味:舌一一味觉一一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一一味觉一一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

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

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拭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四)课后作业:将本课内容与家长分享。

拓展资料

《昆虫记》好句摘录

1.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

会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

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

水蛭们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成千上万的孑卡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蚊子,成为人

人喊打的坏蛋。

2.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钺一样的乐器。它还不

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

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

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

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I.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

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

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殂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

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

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

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

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总结。

拓展资料

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

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例如:一次性纸杯和

塑料杯,它们都可以用来盛水、盛物品,但它们的材料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

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比较法得到。

一次性纸杯

塑料杯

第3课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

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

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

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

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

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

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

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

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

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拓展资料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生活更美。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桶主要有四种:可回收物、厨余垃

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你们平时是不是将垃圾分好类,放入对应的垃圾桶内

呢?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电子废弃

物等。

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菜梗菜叶、瓜果皮核、废弃食物、废弃食用

油脂等易腐的垃圾。

其他垃圾主要包括:废弃食品袋(盒)、废弃保鲜膜(袋)、废弃纸巾、废弃

瓶罐、灰土、烟头、宠物粪便等。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

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

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乂新

颖的作品

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三、教学时间

I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

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

(2)明确问题一一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3)学生猜想

(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

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

(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归纳总结。

拓展资料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又被称为东方明珠塔,塔高468米,位于上海黄浦

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动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东

方明珠塔是上海国际新闻中心所在地,它犹如一串从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

浦东这片土地上。经过阳光的洗礼,闪橇着璀璨的光芒,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主干是3根直径9米,高287米的空心擎天大柱,大柱

间有6米高的横梁连结,上千吨的3个钢结构圆球分别悬挂在塔身112米、295

米和350米的高空。电视塔的塔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设计抗震标准为“7级

不动,8级不裂,9级不倒”。此外,该建筑还有着良好的抗风性能。

第二单元

单元浅析

首先引导学生梳理、交流已有的对自然界的认知经验,丰富对自然界的整体

感知;通过达尔文的故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考察大自然一一从校园开始”,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与交流,激发学生对校园

中的自然事物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想法和想要研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

设。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作好了准备。

第1课初识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

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

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

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刍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

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

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

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

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

善坚持。

(三)整理归纳总结。

拓展资料

达尔文的故事

坚持梦想

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也

当一名医生,可是达尔文无心学医,成天收集动值物标本,父亲对他无可奈何,

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牧师。

然而,达尔文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他有自己的理想,

他9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

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他

也一直为此努力。

经过五年的环游旅行,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观

察和采集了大量标本、信息,回国后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实脸,

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热爱观察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

怎样生活。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怎样孵出小鸟;有时到河

边去钓生,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他还采集了蝴蝶、靖

蜒等昆虫做标本。

工作后的达尔文,依旧喜欢在树林里散步,认真观察

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端动,都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几只小鸟,他停下夹,仰着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

动小鸟,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

他的腿,爬上了他的成膀。

正是有一颗热爱观察心,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第

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2课考察大自然一一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

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

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I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己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归纳总结。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拓展资料

萤火虫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火金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

所以叫做萤火虫。

它们可以通过“灯(萤火虫的光)语”来“交流”,互相传递、沟通信息,同

一种萤火虫,雄虫和雌虫之间能互相用“灯语”联络,完成求偶过程。雌性萤火

虫会以很精确的时间间隔,向雄虫发出“亮、灭、亮”的信号,这种时间间隔虽

然很短,对于人来讲很难分辩,但萤火虫却能毫不费劲地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

当雄虫收到雌虫的“灯语”信号后,就会立刻发自相应的信号来回答。于是,它

们就互相用这种特定的光信号进行交流,最后飞到一起,结成配偶。因此,萤火

虫所发出的光对于它们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萤火虫这种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

的昆虫离人们渐行渐远,即便是在乡下,也很难找到它的踪影。为了让萤火虫再

次飞舞起来,人们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培育出了常见的陆生水生品种,爱琴海

萤火虫的温室反季养殖技术更是大大缩短了萤火虫幼虫的生长周期,让其在冬天

也能成长,所以,冬天也能看到熠熠生辉的萤火虫幼虫和成虫哦。

第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一一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

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C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

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

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

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4.拓展一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

(2)学生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归纳总结。

拓展资料

萤火虫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火金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

所以叫做萤火虫。

它们可以通过“灯(萤火虫的光)语”来“交流”,互相传递、沟通信息,同

一种萤火虫,雄虫和雌虫之间能互相用“灯语”联络,完成求偶过程。雌性萤火

虫会以很精确的时间间隔,向雄虫发出“亮、灭、亮”的信号,这种时间间隔虽

然很短,对于人来讲很难分辩,但萤火虫却能毫不费劲地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

当雄虫收到雌虫的“灯语”信号后,就会立刻发日相应的信号来回答。于是,它

们就互相用这种特定的光信号进行交流,最后飞到一起,结成配偶。因此,萤火

虫所发出的光对于它们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萤火虫这种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

的昆虫离人们渐行渐远,即便是在乡下,也很难找到它的踪影。为了让萤火虫再

次飞舞起来,人们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培育出了常见的陆生水生品种,爱举海

萤火虫的温室反季养殖技术更是大大缩短了萤火虫幼虫的生长周期,让其在冬天

也能成长,所以,冬天也能看到熠熠生辉的萤火虫幼虫和成虫哦。

第三单元

单元浅析

利用学生天然的好奇和热情,指导他们学习描述、记录天气现象,并能坚持

连续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是通过一个相对儿童时间较长的观察,初步意识到天

气是不断变化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1课多样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

(2)科学探究

初次经历较长时间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

(3)科学态度

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

(4)STSE

了解到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天气,与我们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有关天气的科学。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1)这是什么天气?

依次出示晴、阴、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找晴天和阴天的特征

首先出示不同地点的晴天图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没有被云遮住)。

接着出示不同地点的阴天图片,找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被云遮住了)。

(3)用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

首先同时出示同一地点的晴天和阴天图片两张。

提问:用图形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怎么画才好区分呢?

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晴天和阴天的天气符号,与之对照。

(4)用符号表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

依次出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多个图片。

找上述每种天气的主要特征。

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相应天气符号,与之对照。

(5)看符号认天气

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学生认天气。

2.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

(1)明确任务

任务1: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学校,每天9点、

12点、下午3点)

任务2:不同地点,同一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不同区域的两家住

地,每天7点)

(2)领取任务

同学们选择任务,相同任务的几个人组成小组。

(3)记录指导

(4)交待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一周。

及时记录和交流。

注意安全。

3.说一说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

(1)亲自观察、测量

(2)电视、广播中播放的天气预报

(3)其他有天气信息的设备或人员

(三)整理归纳总结。

拓展资料

萤火虫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火金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

所以叫做萤火虫。

它们可以通过“灯(萤火虫的光)语”来“交流”,互相传递、沟通信息,同

一种萤火虫,雄虫和雌虫之间能互相用“灯语”联络,完成求偶过程。雌性萤火

虫会以很精确的时间间隔,向雄虫发出“亮、灭、亮”的信号,这种时间间隔虽

然很短,对于人来讲很难分辨,但萤火虫却能毫不费劲地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

当雄虫收到雌虫的“灯语”信号后,就会立刻发自相应的信号来回答。于是,它

们就互相用这种特定的光信号进行交流,最后飞到一起,结成配偶。因此,萤火

虫所发出的光对于它们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萤火虫这种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

的昆虫离人们渐行渐远,即便是在乡下,也很难找到它的踪影。为了让萤火虫再

次飞舞起来,人们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培育出了常见的陆生水生品种,爱豕海

萤火虫的温室反季养殖技术更是大大缩短了萤火虫幼虫的生长周期,让其在冬天

也能成长,所以,冬天也能看到熠熠生辉的萤火虫幼虫和成虫哦。

第2课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列举天气变化走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

2.科学探究

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

响资料。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

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

例子。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天气变化本人们生活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

(2)说一说:每嗝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

(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验证学生所说,丰

富学生认知)

(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

(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较好?

(6)小结

2.了解天气变化走动植物的影响

(I)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

(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

变化与天气有关吗?

(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

(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

(5)进一步交流

(6)小结

(三)整理归纳。

拓展资料

新疆的天气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我国的新疆。

新疆,是一个日温差较大的地区,早晨起来,温度较低,人们会穿较厚一点

的衣服来抵御寒冷,等到中午太阳升起时,十分炎热,人们脱掉厚厚的外衣,穿

一件薄纱正合适,这样神奇的天气,加上日照充足的自然条件,正有利于水果的

生长,这也是为什么吐鲁番的前萄和哈密瓜那么甜的原因了。

第四单元

单元浅析

过我们周围接触到对生活中常见、常用物品的观察、分析来认识一些材料的

特性,丰富学生对物品的用途与其制作材料的特性有关系的感知;帮助学生初步

意识到安全使用各种物品要了解其制作材料的性能,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

些特性的实验观察,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

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第1课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

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

⑶科学态度,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

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

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常见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

矿泉水瓶。

(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

(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

(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

(7)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8)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

(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

料制成。

2.辨别材料

(1)分组寻找2-4个多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2)说一说:这个物品叫什么?它是用哪几种材料制成的?

(3)想一想: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材料?

(4)小结: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材料,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

要,选用不同特性的材料制成的。

(三)整理归纳生活中的材料。

拓展资料

铜官窑

唐宋代南方瓷窑“铜官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位于今湖南省长沙

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也称“长沙窑”。

铜官窑的主要产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

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

何图案,在白轴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还有模塑贴花、印花、

刻花、堆花等装饰。

铜官窑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

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还生产了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

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1966年后,发展较快,

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坊瓷,成套餐、茶具,胎质细腻,釉面

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

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铜官窑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

护单位,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

青釉绿彩粉盒

第2课纸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认识不同纸。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和简单的对比实验的全过程,训练观察、比较、描述、设计、操作

等方法技能。初步了解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的方法。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四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裁成条,约10

cmX2cmo放大镜、铁架台、水槽、彩色墨水、胶条或夹子。

学生自带物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纸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师生收集的纸制品(纸的多样性及多种用途),引导学生提出可研究的

问题。

(-)新课学习

1.比较不同的纸

(1)依次出示4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

(2)思考:这些纸有哪些不同?怎么比较它们的不同?

(3)指导:这些纸的颜色、厚薄、光滑度、软硬度、韧性等都有不同,可

用看、摸、揉、拉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

2.比较4种纸的吸水性

(1)猜想:餐巾纸、报纸、复印纸、牛皮纸的吸水性相同吗?

(2)讨论:怎么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对比?

(3)指导:每种纸的宽窄、长度、入水深度、入水时间等都要相同。不同

的只是纸选了4种。这样才好对比。

(4)分组讨论,口述实验计划,组内交流。

(5)提供实验计划范例,指导完善本组计划。

研究的问题:纸的吸水性相同吗?

我们的猫想:不同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

研究方法:实险

实验材料:铁架台、铁丝、四种纸、剪刀、夹子、水槽、红墨水。

3.实验过程:

(1)把四种纸裁剪成等宽2厘米、等高10厘米的纸条。

(2)装好铁架台,把四张纸条在挂在铁丝上,下端对齐。

(3)将四张纸条同时放到红墨水里。

(4)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红墨水在纸中上升的高度。

(5)把观察结果填入《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与家长制作贺卡。

拓展资料

纸的由来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甲骨文,开始用甲骨

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绿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绿

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纸便出现了。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流传。后

来蔡伦发明了以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为原料的造纸术。元兴(汉和帝年号)

元年,皇帝夸赘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这是“蔡侯纸”。

纸的原料中含有木材,而木材的来源——树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财富和人类

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所以大家要节约纸资源,不浪费纸,保护环境哦!

第3课塑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

之间的关联。认识塑料瓶底的安全标识。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

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

1.比较不同的塑料

(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

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

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戈IJ,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

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

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

(3)做好调查记录

(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5)做好安全宣,’专。

(三)课后作业: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将塑料变废为宝。

拓展资料

将塑料变废为宝

小小螺旋机

简易针线盒

塑料袋也能“绽放”

铅笔收纳盒

手工花瓶

第五单元

单元浅析

以“刀、剪和镶子”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工具,初步掌握使用一些常见

工具的技能,获得使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制作产品的经历和体验;

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

体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并渗透物品使用的安全教育。本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

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在工具运用的过程中,知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1.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

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时间

1至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

剪窗花,需要使住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

(二)新课学习

1.分开一张纸

(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

(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

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

(3)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

害他人。

(5)教师示范操作。

(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7)再次比较3种分纸效果。

(8)小结。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达到要求,工具是我们的“好

帮手”。

2.制作小挂件

(1)出示小挂件的图片或实物,提出任务:过新年,我们一起制作一些小

挂件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

(2)思考:做这样的小挂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样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