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件4: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 副本(人教版)_第1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件4: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 副本(人教版)_第2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件4: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 副本(人教版)_第3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件4: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 副本(人教版)_第4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件4: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 副本(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第2节第1课时从社会中来向经过杀菌处理的牛奶中添加某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再经过发酵就可以制成酸奶,由于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一些人会在家里自制酸奶,自制酸奶虽然方便,但是食用自制酸奶导致肠胃不适的事件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是在制作过程中有杂菌混入。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无处不在的杂菌不混入发酵物中呢?应该先对制作用具和原料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纯的菌种,并控制发酵条件,避免杂菌进入。酸奶这需要应用无菌技术和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一、微生物概述1.微生物的概念:2.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也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3.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条件:①要为人们需要的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②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并将需要的微生物分离出来。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的统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生物等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即培养基。二、培养基的配制1.培养基的概念、作用及类型(1)概念:(2)作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二、培养基的配制1.培养基的概念、作用及类型(3)类型: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菌落不含凝固剂(如琼脂),呈液态状态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后制成的琼脂固体培养基,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培养基之一微生物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补充资料:培养基的类型及用途划分标准培养基种类特点用途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用途不加凝固剂加凝固剂,如琼脂工业生产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分类鉴定微生物分离、鉴定、活菌计数、保藏菌种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工业生产培养基成分明确分类、鉴定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2、培养基的营养构成(1)基本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碳源无机碳源:有机碳源:氮源NH4+、NO3-、NH3等。牛肉膏、蛋白胨、尿素、氨基酸等。CO2、CO32-、HCO3-。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等。无机氮源:有机氮源:来源于动物,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无机盐Zn、Cu、Mn、Co、Mo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Ca、K、Mg等牛肉膏、蛋白胨: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为什么培养基需要氮源?

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所必需的。(2)特殊需求: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氧气的需求④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①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②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③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表1-11000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组成组分含量提供的主要营养牛肉膏5g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等蛋白胨10g氮源和维生素等NaCl5g无机盐H2O定容至1000ml水例:某种细菌培养基的营养构成三、无菌技术1.概念:防止杂菌污染的培养微生物的操作技术2.手段: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1)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无菌技术除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作用?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被微生物感染。3.消毒(1)概念: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2)常用的消毒方法①煮沸消毒法:100℃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②巴氏消毒法:62~65℃下消毒30min或80~90℃处理30s~1min适合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并且不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3.消毒(2)常用的消毒方法用70%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③化学药剂消毒法:④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可用紫外线照射30min。可杀死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在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碳酸或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4.灭菌(1)概念: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2)常用的灭菌方法①湿热灭菌:

利用沸水、流通蒸汽或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最好,100kPa、121℃下维持15~30min,工具为高压蒸汽灭菌锅,常用于培养基、无菌水等的灭菌。(2)常用的灭菌方法②干热灭菌:将灭菌物品放入密闭容器如干热灭菌箱,在160~170℃的热空气中维持2~3h。常用于耐高温的和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③灼烧灭菌: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外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涂布器、接种环、接种针或其它金属用具,试管口、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4.灭菌四、微生物的纯培养1.概念:(1)培养物: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2)纯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5)纯培养: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3)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方法2.原理:微生物群分散或稀释单个细胞单个菌落繁殖(4)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3.步骤:

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以酵母菌的纯培养为例)(1)制备培养基:①配制培养基:称取去皮马铃薯200g,切成小块,加水1000ml,加热煮沸至马铃薯软烂,用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20g葡萄糖、15~20g琼脂,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②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棉塞,包上牛皮纸,并用皮筋勒紧,再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灭菌15~30min。培养基灭菌:

将5~8套培养皿包成一包,用几层牛皮纸包紧,放入干热灭菌箱内,在160~170℃灭菌2h。培养皿灭菌:③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①拔出锥形瓶的棉塞②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用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将培养基(10~20mL)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皿盖倒平板的具体操作步骤④等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将培养皿倒转过来放置(既可以防止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2)接种和分离酵母菌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平板划线法),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经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菌落。①灼烧接种环,直至接种环金属丝烧红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拔出酵母菌培养液试管的棉塞③试管口通过火焰④在火焰附近用接种环蘸取一环菌液(2)接种和分离酵母菌⑤试管口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迅速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作第二次划线。重复以上操作,作第三、四、五次划线平板划线法的具体划法注意:①接种环只蘸一次菌液,但要在培养基不同位置连续划线多次;②划线首尾不能相接;③每次划线前接种环进行灭菌;④划线后,培养皿倒置培养。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灼烧时期目的取菌种前每次划线前接种结束后杀死接种环上原有微生物杀死上次划线时残留菌种,使下一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源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使每次划线时菌种数目逐渐减少,直至得到单个细胞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3)培养酵母菌完成平板划线后,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将接种后的平板和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倒置,放入28℃左右(培养温度因酵母菌种类的不同而稍有差异)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4.结果分析与评价(1)在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如果有,说明了什么?在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应该没有菌落生长,如果有,说明培养基被杂菌污染或灭菌不彻底。(2)在接种酵母菌的培养基上,你是否观察到了单菌落?这些菌落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是否一致?如果你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你能分析出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吗?在接种酵母菌的培养基上可观察到单菌落。如果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基本一致,并符合酵母菌菌落的特点,则说明纯化酵母菌的操作成功;如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可能是接种的菌种不纯或者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引起的。(3)你是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的?可以在培养12h和24h后,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培养24h后,菌落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变化,菌落颜色是否加深,光泽度是否增加,等等。评估论点的可信程度所谓“酵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