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检测试卷(第1、2章)(人教版)_第1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检测试卷(第1、2章)(人教版)_第2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检测试卷(第1、2章)(人教版)_第3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检测试卷(第1、2章)(人教版)_第4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检测试卷(第1、2章)(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第1、2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生物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草地上的牛、羊及草B.内蒙古草原上所有哺乳期的奶牛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个校园中的全部白杨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如表所示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物种丰富度C.田螺的年龄结构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密度变化D.田螺种群密度为16只/m2组号12345面积(m2)44444田螺数量(只)13191614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3.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

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4.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③迁入率④年龄结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5.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形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B.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D.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解析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受环境阻力影响,因此不是“J”形增长,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6.(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改编)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

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等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

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D.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J”形曲线的形成条件是环境适宜、食物和空间等充裕、没有敌害等,只要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就会无限增长,不存在K值;而“S”形曲线是在自然界中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存在环境阻力,所以存在K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7.(2020·滁州高二检测)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

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

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

观察、计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8.调查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年份种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甲0.70.90.60.40.80.91.01.0乙0.80.60.30.50.70.81.11.0丙2.02.01.81.71.41.01.01.0A.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B.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的数量在2015年最少C.乙种群在2014年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D.8年间丙种群的数量先增长后趋于稳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A正确;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在2012~2017年之间,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15年种群数量不是最少,B错误;乙种群在2014年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最小,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C正确;丙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后来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趋于稳定,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9.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M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2之后B.(K-M)/K中的值为0.50时,种群的增长

速率最快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

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曲线上的点M(K-M)/KS1100.90S2250.75S3500.50S4750.25S510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S3点时该种群(K-M)/K值为0.5,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M=

时,B正确;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

值以下,即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前进行,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0.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说明

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3~2018年,种群数量先增多,

后减少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

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

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已知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在2011~2018年,λ值一直大于1,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多,A、B项错误;由于缺少2018年以后的λ值,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C项正确;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1.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A.EF段B.DE段C.CD段D.BC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B.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C.比较简单的生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3.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50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种间竞争

关系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种间竞争,并限制了它们

种群的大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其他啮齿类动物依然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则标记个体占的比例变小,估算值将偏大,B正确;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C正确;有更格卢鼠区域中其他啮齿类动物比无更格卢鼠区域中的少,可推测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种间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4.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A.寄生

B.种间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解析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5.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B.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C.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是该种植物在茎的高度上所具有的相对性状,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该种蚜虫生活在该种植物的体表,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说明二者具有寄生关系,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6.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

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7.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林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其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图能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

壤动物种类均相同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

动物种群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8.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

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B.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食物不足C.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食物不足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由题意知: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数量降低,因而蜘蛛数量的增加会减慢,A错误;在Ⅱ期间,蜘蛛数量随着害虫数量减少而减少,所以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B正确;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C错误;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从而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9.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季节性明显B.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通常是均匀的C.草原不存在垂直结构D.不同森林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相同√解析水平方向上植物常呈镶嵌分布,不是均匀分布;草原存在垂直结构;在不同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0.关于池塘中的群落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池塘中垂直分布主要受食物影响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解析池塘植物群落有水平结构,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综合分析选项,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2.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现象是A.土壤中的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C.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部分草本植物D.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甲、乙、丙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

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

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由原来较单一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优势取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该岛屿可能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由题意可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6.(8分)如图为兔种群迁入澳大利亚后,该种群在一个时期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兔在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___”形曲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增长就会慢下来,并稳定在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这样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就呈现出“___”形。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_____(填“K值”或“

值”)上下波动。J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SK值2627282930非选择题(2)引入新物种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产生影响:引入新物种后,该生物种群的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许多资源衰竭,使其他生物的K值_____。但是,如果在沙漠某地区成功引种某些植物,会_____(填“提高”“降低”或“不影响”)当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提高2627282930非选择题27.(6分)某地北城通道口新移栽了许多水杉,是从一个园林公司引入的,该公司在其后山栽植了一片水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片水杉林中所有的水杉是一个____。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物种(2)如果对水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解析植物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为样方法。C样方法2627282930非选择题(3)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解析表中数据显示,幼年个体多,年老个体少,为增长型。增长型高度等级a级b级c级d级e级高度(cm)h≤1010<h≤3030<h≤100100<h≤300h>300数量(株)1206232166由表可以看出,此水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2627282930非选择题28.(10分)下面图1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2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方,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2。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图2,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是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2627282930非选择题②图2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m2。解析图2表示森林的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在样方面积为O到S0之间,随着面积增大,物种数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2627282930非选择题(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结构。解析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复杂的垂直结构,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光照垂直2627282930非选择题29.(14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研究者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种群密度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627282930非选择题(2)由图1结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型。综合上述分析,_______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光照种群数量下降增长水曲柳2627282930非选择题解析由图1结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白桦林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种群数量下降。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2627282930非选择题(3)若推测成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