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港一中、厦外石分、泉州一中”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生物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40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2年8月,持续的高温干旱导致鄱阳湖水位明显下降,很多地方的河床变成“草原”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原来有水的河床变成现在的“草原”属于群落的演替B.河床在短时间内演变为“草原”的关键是有适宜土壤条件C.河床演变成的“草原”最终会朝着灌木林、树林的方向演替D.低处河流、河床“草原”、岸上树林一起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中记名计算法统计采集的小动物前要先设置多度等级B.该实验既可以统计群落中物种数,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C.对不认识小动物也需要进行计数和记录其特征D.调查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能会存在差异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可以减少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重要举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群落演替发挥了主要作用B.修复后的生态系统间接价值显著增强,从而降低了人类生态足迹C.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变化、群落内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能推动演替的进行D.生态修复过程中,许多种群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4.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生态缸时可以直接采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水源B.较为稳定的生态缸具有物质和能量自给自足的特点C.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D.需要定期观察生态缸内生物、无机环境的变化,并记录5.酱豆的制作要经过两次发酵。第一阶段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和曲霉等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第二阶段以蔬菜与发酵过的大豆为主进行乳酸发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催化分解大豆蛋白,产生易消化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B.第一阶段在无氧条件下发酵时适度保湿,有利于霉菌的菌丝生长C.加入一定量的食盐、生姜、蒜和其他香辛料能防腐杀菌、调制风味D.第二阶段发酵产生乳酸使培养液pH降低,乳酸菌成为优势菌群6.某地一个池塘由于富含氮、磷的污水的大量排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发绿发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调查发现,水体发绿主要是由绿藻等浮游植物数量大量增长造成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浮游植物和池塘中的其他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B.藻类在污水排入后一段时间内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该阶段的增长曲线大致呈“J”形C.与污染前相比,如果池水总量不变,则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也将不变D.富营养化水体中氧气含量降低,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好氧细菌增多进而导致氧气进一步降低,该过程属于正反馈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体现了燕子通过行为信息进行交流B.雄性夜莺通过鸣唱声吸引异性属于动物物理信息的传递C.茉莉花产生浓郁的芳香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空气是“信道”D.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蛾进行害虫防治属于化学防治8.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如图为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形式传递B.④⑤⑥⑦过程碳沿着食物链(网)传递C.⑧⑨过程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D.我们要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可表示为“①+②+③+⑤=④”9.科研人员为研究某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量,按公式计算获得了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叙述正确的是()A.密鳞牡蛎一定是植食性动物B.图中所有生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网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说明其获得的能量比夏季少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10.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B.图中所示水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浮游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C.季节性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河流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1.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或等于零C.r对策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点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12.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B.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100%C.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c、eD.a、b、c、d的数值构建的金字塔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13.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D.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14.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同种酵母菌分别分装在500mL培养瓶甲、乙后,置于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定时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取第4天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经台盼蓝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XB.K.25、0.10mm、1/400mm²)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B.若每次计数时均多次取样求平均值,可不再分别对甲、乙组进行重复实验C.甲和乙两组K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液溶解氧、初始酵母菌接种量不同D.由图示的中方格细胞数量估算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个/mL15.捕食者可以分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猎物)和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猎物),两种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所不同。如图为潮间带常见的滨螺密度与藻类种类的关系。已知滨螺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浒苔在多种藻类间竞争中占劣势B.滨螺属于泛化种,其捕食通常降低了物种多样性C.当滨螺密度大于300时,生态系统不能维持平衡D.特化种捕食者更容易控制被捕食生物种类,是生物防治可选择理想对象二、非选择题:5题,共60分。16.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1)图1中甲过程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的酵母菌,发酵温度控制在______℃左右。(2)若利用图2所示装置由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时,需要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改变”)后续的发酵温度,制作过程中软管夹应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3)市场上购买的真空包装酸菜在没有漏气的状态下发生了“胀袋”现象,同学A怀疑是杂菌污染导致的,同学B怀疑是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的,你支持同学______(填“A”或“B”)的观点,说明理由:______。17.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下图表示利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稻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与人类干预环节。表为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cm2·a)。生物类型X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628.3—23.00初级消费者12.52.513.0Y8.0次级消费者7.4—6.2Z15.0三级消费者4.70.83.31.88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cm2·a)](1)该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稻田中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常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种群数量最好控制在K/2左右,其原因是______。(2)表中X代表的能量为______,Y代表的能量值等于______kJ/(cm2·a).(3)研究发现,适宜的人类干预可有效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产者的产量,请结合图示,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答出1点即可)18.福寿螺和狐尾藻是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入侵物种,且二者常同时出现在我国多处淡水生态系统中。(1)若要调查福寿螺入侵某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适合选用______法。(2)为了研究本地物种苦草和入侵物种福寿螺对狐尾藻入侵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合适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每组均设置多次重复实验,保证合适的实验条件,定期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对照组为适宜数量的狐尾藻,干扰组A、B、C都是在相同数量的狐尾藻基础上,分别额外进行添加处理。①完成下表的实验处理组别干扰组A干扰组B干扰组C添加处理15株苦草1只福寿螺______②实验结果如下图1和图2。(“无竞争”指只存在苦草和狐尾藻中的一种生物,“有竞争”指两个物种共同存在)根据图1实验结果分析,对狐尾藻的入侵具有更强影响的是______,结合图中的数据,写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结合图1、图2推测,福寿螺可能更偏好于取食______。19.珊瑚虫是一种体型微小的腔肠动物,因体内有虫黄藻而色彩斑斓,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钙质“骨骼”能形成珊瑚礁。许多珊瑚虫聚集一起形成珊瑚,高温、海洋酸化或人类活动影响下,虫黄藻会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现象的出现,若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消除,颜色可得到恢复,除珊瑚外,珊瑚礁生态系统还有许多其它生物,如长棘海星等食珊瑚类动物喜食新移居的珊瑚,能覆盖珊瑚的大型海藻会在水流中与珊瑚发生摩擦……下图为珊瑚礁中部分生物关系图。(1)根据题意,珊瑚是一个______(个体/种群/群落)。(2)当海水温度升高或盐度下降时,长棘海星幼体成活率将明显上升,一段时间后虫黄藻和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将会发生的变化是______。(3)很多珊瑚虫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出绿光,用以招募附近水域浮游的虫黄藻进入其体内,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虫黄藻能进入珊瑚内胚层细胞,可能与内胚层细胞的下列结构或生理现象直接相关的是______。A.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B.细胞识别C.细胞膜的流动性D.细胞分裂(4)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存在从浮游植物开始的食物网,其能量传递效率如下表所示。能量输入至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至第四营养级至第五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8.90%10.34%17.8%19.5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从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90%B.从表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C.从表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的特点D.有机氯农药在第五营养级中的浓度最高(5)下列措施①-⑥单独运用时,可减缓或使珊瑚白化情况恢复的措施是______(填编号)。①控制碳排放;②投放虫黄藻;③减少人类对海洋污染;④投放食珊瑚鱼类;⑤种植大型海藻;⑥培育耐高温的虫黄藻20.红树林生长在潮间带,受潮汐影响,涨潮时泡在海水中,退潮时露出水面。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的生产者除了红树植物,还有各种藻类等。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红树林吸引了大量的鱼类,原因是红树林为鱼类提供了______。(2)比较红树林湿地平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不同生产者产生有机物的总量,浮游藻类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红树植物,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3)群落中不同的生物成分具有特定的δ13C值(稳定同位素13C:12C比率的相对值),消费者的δ13C值与其主要最初营养来源(消费者所在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的该值接近。研究人员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红树林不同地段棱鮻(一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鲻科鱼类)的营养来源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如图。①基于上述实验数据,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有________。a.红树植物是棱鮻最主要的最初营养来源b.棱鮻的最初营养来源与其生活的地点密切相关c.沉积有机质的最初营养来源包括红树植物和藻类d.红树林凋落物经蟹类消化形成粪便后才能被棱鮻食用,这是F组棱鮻δ13C值与红树植物差异大的原因②有人提出可在红树林分布区外围修建围堤,以建立有利于棱鮻种群发展的红树林保护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措施无法达成目标的理由是_______。

“泉港一中、厦外石分、泉州一中”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生物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40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2年8月,持续的高温干旱导致鄱阳湖水位明显下降,很多地方的河床变成“草原”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原来有水的河床变成现在的“草原”属于群落的演替B.河床在短时间内演变为“草原”的关键是有适宜土壤条件C.河床演变成的“草原”最终会朝着灌木林、树林的方向演替D.低处河流、河床“草原”、岸上树林一起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由题意可知,原来有水的河床变成现在的“草原”,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所以属于群落的演替,A正确;B、河床在短时间内演变为“草原”的关键是有适宜土壤条件适合草本生长,B正确;C、由题意可知,干旱季节河床变为“草原”,汛期到来时陆生植物的根系因缺氧很难存活,因此很难演替为树林,C错误;D、低处河流、河床“草原”、岸上树林,是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一起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2.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中记名计算法统计采集的小动物前要先设置多度等级B.该实验既可以统计群落中物种数,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C.对不认识的小动物也需要进行计数和记录其特征D.调查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能会存在差异【答案】A【解析】【分析】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方法: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详解】A、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小动物,目测估计法统计采集的小动物前要先设置多度等级,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A错误;B、该实验的目的是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的,但为了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正确;C、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对不认识的小动物也需要进行计数和记录其特征,C正确;D、由于不同土壤小动物的活动时间可能不同,因此白天和晚上在同一地点取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会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A。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可以减少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重要举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群落演替发挥了主要作用B.修复后的生态系统间接价值显著增强,从而降低了人类生态足迹C.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变化、群落内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能推动演替的进行D.生态修复过程中,许多种群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答案】BD【解析】【分析】①群落的演替就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②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③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④种群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详解】A、群落的演替就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态修复主要是靠群落演替进行,由被破坏状态恢复到原状,因此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且群落演替发挥了主要作用,A正确;B、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修复后的生态系统间接价值增大,但修复生态系统不能改变人类的生态足迹,B错误;C、群落演替与非生物环境变化、群落内部生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变化、群落内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能推动演替的进行,C正确;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侧重于描述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而种群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侧重于描述物种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因此不能描述为“种群的生态位”,D错误。故选BD。4.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生态缸时可以直接采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水源B.较为稳定的生态缸具有物质和能量自给自足的特点C.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D.需要定期观察生态缸内生物、无机环境的变化,并记录【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缸的设计要求:(1)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保证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2)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3)选择生命力强的动物,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以便减少对O2的消耗。【详解】A、城市自来水经过了杀菌处理,缺少分解者,所以制作生态缸时不可以直接采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水源,A错误;B、较为稳定的生态缸,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能量需要需要外界输入,不能自给自足,B错误;C、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一定均能到达K值,C错误;D、制作生态缸需要定期观察生态缸内生物、无机环境的变化,并记录,以确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指标,D正确。故选D。5.酱豆的制作要经过两次发酵。第一阶段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和曲霉等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第二阶段以蔬菜与发酵过的大豆为主进行乳酸发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催化分解大豆蛋白,产生易消化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B.第一阶段在无氧条件下发酵时适度保湿,有利于霉菌的菌丝生长C.加入一定量的食盐、生姜、蒜和其他香辛料能防腐杀菌、调制风味D.第二阶段发酵产生乳酸使培养液pH降低,乳酸菌成为优势菌群【答案】B【解析】【分析】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大豆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详解】A、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催化分解大豆蛋白,将蛋白质分解为易消化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A正确;B、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因此第一阶段在有氧条件下发酵,B错误;C、加入一定量的食盐、生姜、蒜瓣和其他香辛料不仅能防腐杀菌还能调制风味,C正确;D、第二阶段以蔬菜与发酵过的大豆为主,乳酸菌是优势菌群,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和亚硝酸盐,乳酸积累会导致发酵体系的pH降低,D正确。故选B。6.某地一个池塘由于富含氮、磷的污水的大量排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发绿发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调查发现,水体发绿主要是由绿藻等浮游植物数量大量增长造成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浮游植物和池塘中的其他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B.藻类在污水排入后一段时间内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该阶段的增长曲线大致呈“J”形C.与污染前相比,如果池水总量不变,则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也将不变D.富营养化水体中氧气含量降低,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好氧细菌增多进而导致氧气进一步降低,该过程属于正反馈【答案】C【解析】【分析】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引起水质污染,这种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详解】A、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故浮游植物和池塘中的其他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A正确;B、藻类在污水排入后一段时间内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此时没有天敌,空间资源充足,故该阶段的增长曲线大致呈“J”形,B正确;C、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污染前相比,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后,该池塘对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变大,C错误;D、富营养化水体中氧气含量降低,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动物死亡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会导致氧气进一步降低,进而引起更多的动物死亡,该过程属于正反馈,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体现了燕子通过行为信息进行交流B.雄性夜莺通过鸣唱声吸引异性属于动物物理信息的传递C.茉莉花产生浓郁的芳香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空气是“信道”D.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蛾进行害虫防治属于化学防治【答案】D【解析】【分析】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说的是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出燕子可以通过行为信息进行交流,A正确;B、雄性夜莺通过鸣唱声吸引异性属于动物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C、茉莉花产生浓郁的芳香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时,此时信息的传递可能是通过化学信息实现的,此时的信道可以是空气,C正确;D、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蛾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D。8.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如图为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形式传递B.④⑤⑥⑦过程碳沿着食物链(网)传递C.⑧⑨过程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D.我们要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可表示为“①+②+③+⑤=④”【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分解者释放二氧化碳,②表示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④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⑤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⑥、⑦表示消费者、生产者的粪便、遗体供分解者分解,⑧、⑨表示消费者、生产者的遗体变成化石燃料。【详解】A、①表示分解者释放二氧化碳,②表示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该过程中的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A正确;B、④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⑤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⑥、⑦表示消费者、生产者的粪便、遗体供分解者分解,④⑤⑥⑦不是沿着食物链(网)传递,B错误;C、⑧、⑨表示消费者、生产者的遗体变成化石燃料,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的量,C正确;D、碳中和要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让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生物与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即构建的数学模型为①+②+③+⑤=④,D正确。故选B。9.科研人员为研究某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量,按公式计算获得了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叙述正确的是()A.密鳞牡蛎一定是植食性动物B.图中所有生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网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说明其获得的能量比夏季少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详解】A、图中看出夏秋两季密鳞牡蛎平均营养级高于2,说明有部分处于更高营养级而不是植食性动物,A错误;B、图中纵轴上的生物缺乏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既不能组成完整生物群落,也不能构成食物网,B错误;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但其食物来源有差异,其拥有的能量不一定少于夏季,C错误;D、由于某种生物在不同季节生态系统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因气候、光照等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小黄鱼食物来源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统计结果中不同季节营养级发生较大差异,D正确。故选D。10.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B.图中所示水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浮游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C.季节性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河流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重垂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详解】A、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要与季节性洪泛环境相适应,A正确;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图中所示水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浮游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B正确;C、季节性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该河流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这种变化是由于季节的更迭引起的,D正确。故选C。11.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或等于零C.r对策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点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答案】B【解析】【分析】r对策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详解】A、r对策的有害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S点,没有绝灭点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A正确;B、当种群基数低于绝灭点X点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B错误;C、r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增长快,且没有绝灭点X点,说明该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特点,C正确;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B。12.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B.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100%C.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c、eD.a、b、c、d的数值构建的金字塔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a表示浮游植物的同化量,b表示浮游动物的同化量,c+e表示甲种鱼的同化量,其中e来自有机物输入,d+f表示乙种鱼的同化量,其中f来自有机物输入。【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及输入的有机物所含化学能,A错误;B、c+e表示甲种鱼的同化量,d+f表示乙种鱼的同化量,其中f来自有机物输入,因此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e)×100%,B错误;C、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c、e,C正确;D、能量金字塔每个塔层表示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应包括从上一营养级传递过来的能量和从有机物中输入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不只包含a、b、c、d的数值,还包括e和f,D错误。故选C。13.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D.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答案】D【解析】【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据图分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a的死亡率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说明a代表密度制约因素,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故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制约a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种群的死亡率增加,B错误;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a代表,C错误;D、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D正确。故选D。14.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同种酵母菌分别分装在500mL培养瓶甲、乙后,置于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定时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取第4天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经台盼蓝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XB.K.25、0.10mm、1/400mm²)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B.若每次计数时均多次取样求平均值,可不再分别对甲、乙组进行重复实验C.甲和乙两组K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液溶解氧、初始酵母菌接种量不同D.由图示的中方格细胞数量估算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个/mL【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细胞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A、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而不是先用吸管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A错误;B、每次计数时多次取样求平均值,只能减少取样误差,但不能替代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是为了排除其他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仍需分别对甲、乙组进行重复实验,B错误;C、甲和乙两组K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条件不同,如培养液溶解氧等,但初始酵母菌接种量是相同的(同种酵母菌分装在两个培养瓶中),C错误;D、据图可知,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则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9/16×400×10×10000=2.25×107个/mL,D正确。故选D。15.捕食者可以分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猎物)和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猎物),两种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所不同。如图为潮间带常见的滨螺密度与藻类种类的关系。已知滨螺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浒苔在多种藻类间的竞争中占劣势B.滨螺属于泛化种,其捕食通常降低了物种多样性C.当滨螺密度大于300时,生态系统不能维持平衡D.特化种捕食者更容易控制被捕食生物种类,是生物防治可选择的理想对象【答案】D【解析】【分析】曲线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详解】A、依据题干“滨螺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判断,滨螺属于泛化捕食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大,藻类种数增多,在中等密度时达到最大,这种变化可以说明浒苔在该群落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竞争上占优势的种类,A错误;B、根据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滨螺可增加藻类物种多样性,滨螺吃多种藻类,所以滨螺属于泛化捕食者,B错误;C、当滨螺密度大于300时,其食物藻类种类也大幅下降,这样滨螺没有食物来源,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而滨螺种群数量的下降,藻类由于被捕食减少,其种类会重新上升,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C错误;D、据题意,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猎物,所以更容易控制被食物种,是生物防治可选择的理想对象,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5题,共60分。16.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1)图1中甲过程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的酵母菌,发酵温度控制在______℃左右。(2)若利用图2所示装置由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时,需要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改变”)后续的发酵温度,制作过程中软管夹应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3)市场上购买的真空包装酸菜在没有漏气的状态下发生了“胀袋”现象,同学A怀疑是杂菌污染导致的,同学B怀疑是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的,你支持同学______(填“A”或“B”)的观点,说明理由:______。【答案】(1)①.(植物体表面)天然存在②.28(2)①.升高②.打开③.避免空气中其他微生物进入发酵装置(或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3)①.A②.乳酸菌代谢过程中不产生气体【解析】【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小问1详解】图1甲过程是酒精发酵,因此使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且该过程中使用的酵母菌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体表面)的,因此在清洗的过程中不需要对植物材料进行反复搓洗;酵母菌既能在有氧环境下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进行有氧呼吸获取能量,也能在无氧环境下利用有机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产物。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发酵温度控制在28℃左右。【小问2详解】果酒发酵时酵母菌适宜温度是18-30℃,果醋发酵时醋酸菌适宜温度是30-35℃,所以由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时,需要升高发酵温度。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制作过程中软管夹应打开,以便充氧泵向发酵罐内通入空气。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发酵罐,避免杂菌污染,同时也能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小问3详解】市场上购买的真空包装酸菜,在没有漏气的状态下发生了“胀袋”现象,说明有气体产生,乳酸菌代谢过程中不产生气体,因此支持A的观点。17.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下图表示利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稻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与人类干预环节。表为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cm2·a)。生物类型X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628.3—23.00初级消费者12.52.513.0Y8.0次级消费者7.4—6.2Z15.0三级消费者4.70.83.31.88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cm2·a)](1)该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稻田中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常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鱼的种群数量最好控制在K/2左右,其原因是______。(2)表中X代表的能量为______,Y代表的能量值等于______kJ/(cm2·a).(3)研究发现,适宜的人类干预可有效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产者的产量,请结合图示,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答出1点即可)【答案】(1)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取样器取样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2)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②.3×106(3)通过除草剂、人工和鱼鸭除草,降低杂草等其他生产者与主体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通过捕杀、释放天敌和养殖鱼鸭降低以主体生产者为食的有害的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使水稻生长良好【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本题中,生态系统有人类干预,因此流入消费者的能量有两个来源:从上一营养级同化+外来有机物输入,由此可获得消费者的能量计算公式:外来有机物输入+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对于稻田中活动能力较强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这是因为该方法适合调查这类不易被直接观察和捕捉的小型土壤动物;在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捕捞时将鱼的种群数量最好控制在K/2左右,这样种群数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可以持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小问2详解】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结合表中信息可得,X代表的能量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此生态系统有人类干预,因此流入消费者的能量有两个来源:从上一营养级同化+外来有机物输入,消费者的能量计算公式为:外来有机物输入+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依据表中数据可得,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能量计算等式为:23+8=12.5+2.5+13+Y,计算可得Y=3×106

kJ/(cm2⋅a)。【小问3详解】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通过除草剂、人工与鱼鸭除草,减少了杂草等其他生产者的数量,降低杂草等其他生产者与主体生产者(水稻)之间的竞争,使水稻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如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同时,通过捕杀、释放天敌和养殖鱼鸭等方式,降低了以生产者为食的有害的初级消费者(如二化螟等水稻虫害动物)的数量,减少了水稻被捕食的压力,使水稻生长良好,从而有效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主体生产者的产量。18.福寿螺和狐尾藻是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入侵物种,且二者常同时出现在我国多处淡水生态系统中。(1)若要调查福寿螺入侵某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适合选用______法。(2)为了研究本地物种苦草和入侵物种福寿螺对狐尾藻入侵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合适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每组均设置多次重复实验,保证合适的实验条件,定期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对照组为适宜数量的狐尾藻,干扰组A、B、C都是在相同数量的狐尾藻基础上,分别额外进行添加处理。①完成下表的实验处理组别干扰组A干扰组B干扰组C添加处理15株苦草1只福寿螺______②实验结果如下图1和图2。(“无竞争”指只存在苦草和狐尾藻中的一种生物,“有竞争”指两个物种共同存在)根据图1实验结果分析,对狐尾藻的入侵具有更强影响的是______,结合图中的数据,写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结合图1、图2推测,福寿螺可能更偏好于取食______。【答案】(1)样方法(2)①.15株枯草+1只福寿螺②.苦草③.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苦草后狐尾藻的生长受抑制更明显④.苦草【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小问1详解】由于福寿螺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弱,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小问2详解】①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为了研究本地物种苦草和入侵物种福寿螺对狐尾藻入侵的影响,其中干扰组A为15株苦草,干扰组B为1只福寿螺,那么干扰组C的处理方式为:苦草和福寿螺(数量)同时影响,具体处理方式为:15株苦草+1只福寿螺。②图1中福寿螺数量相同时,如福寿螺数量为0时,有竞争(苦草处理)时狐尾藻与无竞争(仅狐尾藻)时相比,生物量显著降低(8→4),说明苦草的竞争对狐尾藻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无竞争时,与福寿螺数量为0相比,福寿螺数量为1时,狐尾藻生物量降低(8→6),因此可以推测出,苦草的竞争对狐尾藻的入侵具有更强的影响。在有竞争的条件下,狐尾藻生物量由4下降到3左右,而苦草生物量由12下降到8左右,推测福寿螺可能更偏好于取食苦草。19.珊瑚虫是一种体型微小的腔肠动物,因体内有虫黄藻而色彩斑斓,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钙质“骨骼”能形成珊瑚礁。许多珊瑚虫聚集一起形成珊瑚,高温、海洋酸化或人类活动影响下,虫黄藻会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现象的出现,若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消除,颜色可得到恢复,除珊瑚外,珊瑚礁生态系统还有许多其它生物,如长棘海星等食珊瑚类动物喜食新移居的珊瑚,能覆盖珊瑚的大型海藻会在水流中与珊瑚发生摩擦……下图为珊瑚礁中部分生物关系图。(1)根据题意,珊瑚一个______(个体/种群/群落)。(2)当海水温度升高或盐度下降时,长棘海星幼体成活率将明显上升,一段时间后虫黄藻和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将会发生的变化是______。(3)很多珊瑚虫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出绿光,用以招募附近水域浮游的虫黄藻进入其体内,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虫黄藻能进入珊瑚内胚层细胞,可能与内胚层细胞的下列结构或生理现象直接相关的是______。A.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B.细胞识别C.细胞膜的流动性D.细胞分裂(4)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存在从浮游植物开始的食物网,其能量传递效率如下表所示。能量输入至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至第四营养级至第五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8.90%10.34%17.8%19.5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______。A.从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90%B.从表中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C.从表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的特点D.有机氯农药在第五营养级中的浓度最高(5)下列措施①-⑥单独运用时,可减缓或使珊瑚白化情况恢复的措施是______(填编号)。①控制碳排放;②投放虫黄藻;③减少人类对海洋污染;④投放食珊瑚鱼类;⑤种植大型海藻;⑥培育耐高温的虫黄藻【答案】(1)种群(2)二者均减少(3)①.信息传递②.BC(4)ABCD(5)①②③⑥【解析】【分析】种群是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集合。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金字塔有能量、数量和生物量三种,其中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数量金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