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高三历史高频考点 7_第1页
高考历史(全国)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高三历史高频考点 7_第2页
高考历史(全国)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高三历史高频考点 7_第3页
高考历史(全国)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高三历史高频考点 7_第4页
高考历史(全国)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高三历史高频考点 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83高频考点7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备考提示]1.考什么:注重对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发展和古代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考查。2.怎么考:借助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材料挖掘经济现象的本质、发展态势及与政治、文化间的内在联系,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3.还会怎么考:结合三农问题、古代手工业技术、最新考古发现等考查古代经济文明的地位。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明清时期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特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表明应在适当时机劳作,顺应农业生产的规律,故A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抓住时机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天文历法知识的丰富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科技水平对农业经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子百家关于时间的思想,故D项错误。2.“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答案:B解析:材料“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中国人的习惯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守财,故C项错误。3.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地域分布统计,这反映出()时期工程数量分布前期(618~714年)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中期(715~820年)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后期(821~907年)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B.北方农业发展环境改善C.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D.南方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唐朝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不断下降,而南方的数量不断上升,表明南方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反映了南方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政策的松动,故A项错误;北方水利工程数量的下降不能体现北方农业发展环境改善,故B项错误;唐朝都城是长安,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故C项错误。4.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答案:B解析:材料中“缔结契约”“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说明契约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提高了佃户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租佃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故D项错误。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6.《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大商人,反映了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7.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D.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故D项错误。8.“雪下文君沾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A.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城郊草市的兴起D.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答案:A解析:诗文中“酒市”“花市”“南市津头有船卖”,说明当时成都的一些市场呈现专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市”的描写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B项错误;草市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指城郊,故C项错误;坊市制度开始瓦解于宋朝,故D项错误。9.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A.土地兼并得到认可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材料中土地的占有者“豪强”“兼并之徒”“田主”的称谓的变化,说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地位变化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明中期以后,“生活”的内涵从耕织扩大到了商业买卖。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于是在“生活”一词之外,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这反映出()A.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转变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工商业与传统农业分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可知当时传统的轻商观念发生变化,说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工商业与传统农业分离,故D项错误。11.明太祖曾实行“巾帽之禁”,规定“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这反映了当时()A.传统经济政策得到强化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C.采取措施鼓励农民消费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答案:A解析: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政策,材料中“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表明对商人进行了严格限制,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故选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商人地位低下,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繁荣,福建浦城仙霞古道成为浙、闽陆上商旅要地;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发达,浙、闽为海外贸易港口所在地,海路便捷,故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商业地位衰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福建浦城仙霞古道作为陆上长途贩运要道重新活跃起来,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有人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在社会结构、文化等层面已经有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绸,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等材料二'明清更迭,学术研究的气象发生极大变化,经世实学思潮涌动,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批判了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重新阐释儒学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和学风。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黄宗羲提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他建议自国子监至县学,建立一个与自天子至县官的官僚系统相平行的独立的舆论监督系统,建议“公其非是于学校”。晚明思想家在义利观上有着诸多义利统一的言论,黄绾在《明道编》中提出“利不可轻”“义利并重”的理论。——摘编自《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并概述明清社会转型的迹象。(17分)答案:(1)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贸易远达海外;区域“商帮”出现。(8分)(2)内容: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臣平等;义利并重。特点:反对空谈道德,讲求实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政治上:专制时代盛极而衰,新兴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繁荣,全国性大市场雏形出现,劳动力市场化,货币的作用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化上:反封建的小说、文人画等强调个性的市民文化产生和发展。对外交往上: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1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信息逐句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经世实学思潮涌动,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黄宗羲提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利不可轻”“义利并重”并结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的相关知识来归纳。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明清时期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等信息来概括。第三小问,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史实来回答明清社会转型的迹象。14.[2019·湖北华中师大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汉代陶明器分布表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西汉末东汉初东汉早中期东汉后期合计统计墓葬数量(座)121141151128280出土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座)37271821175所占比例25%63.3%61.7%72.7%75%62.5%随葬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及随葬的明器件数灶3座4件64座65件57座59件8座10件17座18件146座156件仓033座58件43座64件1座1件072座123件井040座41件29座29件5座5件14座15件88座90件——摘编自丁利娜《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与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1: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3分)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和经济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洛阳后,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有所下降或缓慢发展。(9分)示例2: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3分)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