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项十一记叙文阅读一、阅读文章,完成问题。我的长城①长城是我儿时山河梦幻里的一道铜墙铁壁,矗立于古燧烽火、沙场狼烟、斗转星移、山海陆沉之间,把荒漠戈壁、劫掠杀戮挡在外面,把田连阡陌、攘攘墟里包在里面,才有这太平锣鼓、盛世雍熙和懵懂小儿的欢乐童年。这一挡,就是两千年。②长大有了文化意识之后,我时而在长城奔走。我去过故土南阳盆地边缘伏牛山脉的楚长城、横剖齐鲁大地的泰沂山脉的齐长城、萧萧易水旁侧的燕长城、巍巍太行山脉的娘子关长城,它们都是内长城,逐鹿中原的历史烽烟早已消停。但我更迷醉于绵延万里碐(lénɡ)磳(zēnɡ)耸峻的外长城,它起始于东海,沿着燕山山脉西延,经北京、大同,至宁夏、甘肃,从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穿越茫茫戈壁、浩瀚沙海,一直伸向极目西天的地方,把东亚大陆的文明与生态划出一条横贯分界线,让我傲世的古国文化在它的庇佑下勃发与繁盛。③住在北京,我常去长城关隘发思古之幽情,熟悉了八达岭长城的倚山临海之势、居庸关长城的劈岩削壑之劲、慕田峪长城的萧瑟晨影、古北口长城的苍凉残照、金山岭长城的挺拔雄浑、司马台长城的峭立陡耸、箭扣长城的险峻雄奇。为踏勘文化遗迹,我从山海关、雁门关走到玉门关、阳关、嘉峪关,去探查张骞“凿空”西域的筚路蓝缕,去体验李广、卫青、霍去病的铁血征战,去寻旅法显、玄奘的宗教坚忍之途,去感受丝绸之路的绵延不绝。④长城是人类冷兵器时代最为恢宏苍凉的防御体系,用它的坚固持久阻敌于国门之外,为富庶而娇嫩的农耕文明筑起一道篱笆。开了菜园子,总要修起篱笆以防外人进来毁菜。修篱笆的人没有想着出去毁别人的东西,只想着守护好自己的东西。两千年来,长城守护着土地和农耕,守护着安居和种植,守护着房屋和庄稼,守护着妇女和儿童,这才有了多数时间里的和平与宁静,延续了中华脉息。⑤长城用夯土、砌砖、垒石的方法,按照古代城池技术和建造工序,在荒山野岭之上、悬崖峭壁之巅,用工匠、民夫、士兵的滴滴血汗粘接而成。它是用生生世世的接力打造、绵绵无绝的永恒戍边、无数劳工的遗骸谷底、千万家庭的妻离子散作代价的工程,这才换来相对的安居与和平,其成本无法测算。⑥中国历史是蜿蜒曲折的,因而我们的精神图腾——黄河、长江、龙、长城、大运河,无一不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线。它们让人联想到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虽有高低起伏、时断时续,但终究是永不停歇、继往开来。⑦在历史的进程中,农耕、游牧的界限泯灭了,长城最终也成了内城,两畔的文明融合为一体。当锐利的工业文明切入柔软的农业文明,新的民族危亡来临,长城失去了它的固有优势和作用,中华儿女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去筑起新的长城,在弹片横飞的战火中寻求民族的新生。⑧今天的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长城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迹,成为我们对先祖披荆斩棘功勋的缅怀与纪念。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是人类伟大遗产的无价存留,也是中华民族特定心理与情感的珍贵结晶。⑨不知从何时开始,外国人到北京要体验三件事:吃烤鸭、看梅兰芳、游长城。当他们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点的观日台,金风萧飒,俯瞰的是中华大好河山。⑩长城,象征着一个伟大东方民族的意志与气魄、智慧和精神。⑪愿长城成为文化使者,引领我们与全世界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作者:廖奔。有删改)1.“我”与长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请简要概括。答:长城是“我”儿时山河梦;长大有了文化意识之后,“我”时而在长城奔走;为踏勘文化遗迹,“我”走遍长城关隘。
2.体会第①段中加点词语“铜墙铁壁”的表达效果。答:“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此处形象地写出长城的坚固,表现了长城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长城”比作“篱笆”,形象地写出了长城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长城防御作用的肯定和赞美之情。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答:内容上:写外国人到长城游览,表现了长城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从侧面突出了长城的文化传播作用和作者的自豪感。结构上:为后文写“愿长城成为文化使者,引领我们与全世界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做铺垫。
二、阅读文章,完成问题。母亲的味道燕利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渍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不知什么时候下的雪,地上薄薄的一层,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急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⑪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香味,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1.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事件主要内容概括一①在菜市场卖鱼。
二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三②到医院打扫卫生。
四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地上薄薄的一层,寒气逼人。答: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2)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答: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答: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
4.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⑪段的作用。答: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主题,通过写“我”理解了母亲的付出,表达了对母亲(母爱)的赞美之情。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答:示例:妈妈,以前我嫌您很唠叨。读了《母亲的味道》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您的不易,懂得了您是爱我的。妈妈,谢谢您!
三、阅读文章,完成问题。昆仑石冯文超①走进昆仑山口,就为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②这山看上去没有一点植被,只有岩石和岩石的组接,如巨人雄壮的骨骼,石沟深壑,绝无柔和线条,山山相依,如削如攒,挺拔峥嵘。③那么就进山吧!④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⑤与我们正在行走的青藏公路平行的,是那条青藏铁路,锃亮的钢轨上跳动着耀眼的光。这两条天路齐头并进,如长梯向昆仑山深处延伸……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⑥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⑦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那是生产道砟的地方,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⑧天气本来晴朗,转而就阴了,飘起洁白的雪花。昆仑群峰顿时被一片烟雪所笼罩,一切都朦胧迷茫起来,气温骤然下降。而平常天晴时,太阳紫外线之强,同样令人咋舌。对于昆仑群山,这气候仿佛就是个淬火炉,铸就了昆仑坚硬的骨骼。⑨冒着冰霰雪雾,我们在昆仑山的深处歇脚。那里有个铁路工点,走进去,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那院子里摆着许多昆仑石。这里终年风雪为伴,缺氧寒冷,走路快了都会气喘。维护这条天路,辛苦可想而知。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乳白色、深青色、褐黄色,摆在那儿,让你驰骋想象。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惟妙惟肖,特别是那绒毛,长长的,飘起来,真像活了一样。望着,感叹着,我们忘记了呼啸的风雪和彻骨寒冷,心里热乎乎的,满是敬佩。⑩我有疑问,这么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是怎么搬到工区院子里的?面容黢黑的工人回答我,是用机械和人力。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着。⑪这些昆仑石边还有一条小路,那是无数小小昆仑石砌成的,那些小石头晶莹光滑,十分可人,远望犹如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工人说这些小石头是从旁边清洌湍急的昆仑河里捞出来的,它们都经过雪水的磨砺洗礼。⑫搅天雪花继续急匆匆地飘洒着。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们又开车上路了。穿过辽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唐古拉山口,这是天路的最高点。这里的天气,一日三变。雪停了,灿烂阳光倾泻下来,无数白云飞渡、缭绕在湛蓝深邃的天空,如织锦缎,好壮观啊!比起昆仑,唐古拉山似显低矮,但地表是升高了!民谚讲:昆仑险,唐古拉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站在这里,觉得脚下虚虚的,心脏有往外扯的感觉,同行者都受不了了,急忙把氧气管插进鼻孔……⑬忍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我们艰难地来到最高点的一座石碑前,碑侧红字注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碑上有密密嵌文,红漆描就,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断断续续读出:⑭“……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⑮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节选自2024年4月《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文中多处写到昆仑石。请浏览文章第⑤至⑪段,分条概括都写了哪些昆仑石,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答:(1)做铁路路基道砟的昆仑石,特点:坚硬无比;(2)工区院子里的昆仑石,特点:形状各异,逼真可爱;(3)砌成小路的昆仑石,特点:晶莹光滑。
2.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④、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1)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答: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昆仑石的独特形状和颜色,传神地刻画出它那久经风雨磨炼、饱经沧桑的状态。
(2)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着。答:通过写铁路工人们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淳朴低调的品格。
3.分析第⑫段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答: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作者登上天路最高点后极度痛苦、难以忍受的状态,侧面衬托铁路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险恶自然环境,表现出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更加深切地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伟大精神。
4.对于第⑭段碑文中的这句话,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并请说明理由。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答:“金戈铁马”体现了工人们的坚定和勇敢,“攀”字则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的决心,“高”字则是对他们功绩的赞美,因此,这些词语应该被重读,并使用崇敬和赞美的语气来朗读整句话。
四、阅读小说,完成问题。尼雅的守护者刘予儿①早晨,红旗村从沙子中醒来,燃起了尼雅绿洲尽头的人烟。周边连绵的沙丘和沙碛,几乎吸收了村庄的所有声音。②有时,凯撒尔甚至觉得,整个村子就藏在一粒沙子里。他总是不自觉地走进沙漠深处的尼雅遗址。守护它,就像守护自己的家。③每次进去,凯撒尔和同伴都要待上好几天。④凯撒尔出生时,最老的守护人还在村里。师父说,那个人叫买提尼亚孜,夫妻俩一辈子没子女,守护着尼雅。⑤凯撒尔的师父买买提·库尔班,五十年前就在守护遗址。1959年民丰东汉夫妇合葬墓被发掘后,买买提和村里的其他几个人被文物管理部门选出来,每隔一周,进入尼雅遗址巡守。⑥每逢这样的日子,守护人都早早爬起来,带上充足的水、半风干的羊肉和够吃一星期的馕,骑着骆驼向遗址进发。通常,去时两天,回来两天。到达中心的佛塔处,再住上五六天。等替换他们的另一班人来了,他们才开始往回走。那时通信不便,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啥时回来,甚至还会不会回来。寻宝盗墓的人有时突然出现在刮着昏黄风沙的遗址中,把守护人吓一大跳。⑦买买提当守护人时,尼雅还没有建保护站,守护人就在旷野中过夜。沙漠里的昼夜温差有时达到二十多摄氏度。夏夜,买买提和同伴就在又高又平的沙丘上睡觉。进入深秋,废墟的夜晚已非常寒冷。他们拾一些枯死的胡杨,在固定的红柳沙包旁,点一堆篝火,烤热沙子,然后把炭灰埋在沙子底下,在上面铺上羊皮袄或者毡毯,人钻进去睡觉。开始还暖和,等到后半夜,沙子凉了,人常常被冻醒。早晨醒来时,毡筒都冻得立起来了,几小时后才能卷折。⑧凯撒尔二十九岁那年,第一次跟着买买提进入尼雅遗址。买买提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都传授给了凯撒尔。如今,凯撒尔也成了师父,买买提的小儿子牙库甫·买买提则成了他的徒弟。⑨最考验守护人的,是到达中心佛塔处的最后八公里路。这段路线,几乎没有标志性的参照物,没有死去的胡杨,甚至没有一丝声音,只有望不见尽头的流沙。凯撒尔的秘诀是捕捉枯死的红柳根。沙丘千变万化,但牢牢抓住沙碛的红柳根却很少变化。倘若连红柳根都消没在沙海中,凯撒尔就只能凭借沙丘的气息、颜色以及风和触觉来探索这段危险的路程。⑩植物的绝迹,水源的枯竭,使得到达尼雅遗址的路,一年比一年困难了。⑪记得第一次进入尼雅遗址,凯撒尔一眼就认出了两千年前的葡萄园遗迹。这些黄沙中排列整齐的葡萄枯藤,让他感到惊讶又亲切。凯撒尔参与遗址考察活动时,知道了尼雅曾是生长着许多葡萄的地方,废墟中曾飘满了葡萄酒香。他想象着眼前这些葡萄枯藤也曾枝繁叶茂,和父亲老院子里的葡萄树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和民丰、和田的葡萄树也没有分别。它们每年结出的甘甜葡萄,足够让人从盛夏吃到深秋。⑫于是,守护人凯撒尔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棵“和田红”葡萄。他给这棵树施羊粪,将自家珍贵的水留出来,灌溉给这棵村里唯一的葡萄树。第四年初夏,葡萄叶下终于结出几串青色的果子。凯撒尔觉得,尼雅废墟中死掉的葡萄,仿佛又在这棵树中活了过来。⑬而尼雅最初的守护者,正是像葡萄一样在沙漠周边曾陪伴精绝人生活的植物,胡杨、柳树、桑树,各种果木,以及渠边的芦苇和沙洲中的柽柳。⑭当沙漠逐渐逼近曾经的绿洲时,最先渴死的是结果旺盛的果树:杏树、桃树、石榴树,因为越大的果实,需要的水分也就越多。在新疆的沙漠戈壁,葡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适合在干旱土壤中生长。灌木状的葡萄树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地下水,任自己的藤蔓攀援。而一旦根系建立,一棵葡萄树可蔓延并覆盖超过三千平方米的地域。⑮它们围绕尼雅的边界,一直朝废墟上皎洁的月光攀援,直到彻底枯竭。在所有的果木都枯死后,红柳和胡杨又挺立了无数年岁,守护着尼雅的孤寂。是这些植物,阻止了尼雅遗址地下与地上的文物被风沙彻底摧毁。它们也是尼雅的守护者。⑯每当凯撒尔独自巡视在这片荒原上,他总觉得那些曾经的城堡、房屋、田舍和葡萄园,在千年的寂静后,正慢慢地醒来……(选自2024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1.请你谈谈对题目“尼雅的守护者”的理解。答:“尼雅的守护者”既指凯撒尔等守护尼雅的人们,也指在沙漠周边曾陪伴精绝人生活的植物。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守护尼雅的感激和钦佩之情。
2.凯撒尔等尼雅守护人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信念坚定,吃苦耐劳,义无反顾(不怕危险),乐于坚守,有责任心与使命感,对尼雅有着深厚的感情。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他们拾一些枯死的胡杨,在固定的红柳沙包旁,点一堆算火,烤热沙子,然后把炭灰埋在沙子底下,在上面铺上羊皮袄或者毡毯,人钻进去睡觉。答:动作描写,通过“拾”“点”“烤”“埋”“铺”“钻”这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冬天在沙丘睡觉前的准备工作,写出了守护人动作的熟练,同时突出天气的寒冷,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对守护人的赞美之情。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⑪段中加点词语“惊讶”和“亲切”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答:“惊讶”指的是凯撒尔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进入尼雅遗址,就看到了两千年前的葡萄园遗迹,并且葡萄枯藤排列很整齐;“亲切”是因为凯撒尔觉得这些葡萄枯藤和父亲老院子里、民丰、和田的葡萄树没有什么两样的,而且它们和凯撒尔一样也守护者尼雅,所以陪感亲切。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种苞谷的老人(节选)何士光①七月半,落溪坪的人们动手扳苞谷。②刘三老汉的苞谷,是队长刘诚喜带了人去帮忙扳的。开始,只去了三个男子汉,以为一次就能担回来。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就连三十个汉子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在那苞谷林旁边,刘诚喜他们惊愕得好一阵说不出话来。③消息顿时传开了。这天下午,刘三老汉家的土坡简直像赶场,乡亲们都来帮忙、探望,临近黄昏的时候,苞谷全扳回家了,满满的五十七挑。这些苞谷晒干簸净之后,不下三千斤。从落溪坪这两年的收成来看,一家五口的收成大抵这样,可是,这却是刘三老汉一个人细心耕种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④直到吃夜饭了,女人和娃娃老远地呼喊起来,人们才渐渐地散去。后来,过不了几天,这事也渐渐淡了下来。⑤可是不久,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⑥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油灯的光线静静地抖动着,透出来好些黑色的、一动不动的背影。后来的人进不去了,只好留在外面,留在那间黑暗的、砌着月牙形的灶台的屋子里低声地谈论。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挺了过来?好容易到了今天,他又收了那么多的苞谷,为什么要别大家而去呢?不,不会的!⑦刘三老汉的灰黑而补缀的帐子给撩起来,掖在枯黄的竹竿做成的床架上,隐隐地现出来蜡染的、蓝底上带着白色菱花的土布被单。他就躺在那儿,头枕在窄小的、长方形的枕头上,合着眼睛。⑧刘诚喜俯下身呼唤他,也得不到一点回应。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一点也不像病了,不过是安歇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在蓝色的夜里宽余地睡过去。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像一个安详而亲切的睡梦,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⑨这时候,落溪坪的木匠刘诚贵,一个四十来岁、脸长长的男子汉,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刘三老汉病倒了尤其不相信。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⑩“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具!”⑪“嗯?”乡亲们不明白,有人问道:“做……家具?”⑫“是呀,”木匠刘诚贵说,“三伯用他卖苞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⑬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是刘三老汉的小女儿,二十年前嫁到五十里外的七星场,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记挂着这回事?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刘三老汉是抹着眼泪望着她走的。可是,那是怎样的年成呢?那时连衣食都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子,自己也病着,靠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还顾得了这些?算来,翠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万分想不到,刘三老汉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⑭这一来,队长刘诚喜也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着手交给他32块钱,托他还到乡信用社,不知道是哪一年欠的贷款;一个时常为刘三老汉挑水的后生,也跟着省悟了,说三公昨天还送给了他一只珍爱的鸟笼。大家都知道,那只鸟笼子牵连着一缕已逝的韶光……⑮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⑯“三伯,三伯!”⑰“三公,三公!”⑱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他依旧那样安详,仿佛他已经远远地去了,听见乡亲们呼唤,才又回过头来同大家再见上一面,说他总算活到了这一天,做完了自己的事情,该回去了……⑲刘诚喜一见三伯睁了眼睛,连忙同乡亲们商量,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分头进行。不一会,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⑳赶紧,赶紧!刘三老汉辛苦一生,还能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选自《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集》,有改动)1.小说依序讲述了刘三老汉的事,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刘三老汉做的事形象特点种苞谷①勤劳能干、细心耕作②为女儿做家具慈爱尽责③给信用社还32块钱信守承诺赠送鸟笼④善待生灵、信任后代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⑲段画线句子的作用。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答:这句话运用环境描写,写了庄严沉静的夜晚,表现出落溪坪的人们友好和睦、纯朴善良,呈现出理想温暖的人际关系。
3.小说节选的部分写出了哪些“爱”?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这些“爱”的价值与意义。[链接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答:刘三老汉为女儿做家具的慈爱;刘三老汉对生灵的怜爱;刘三老汉给信用社还款的诚信;乡亲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友爱。
家庭角度:让家人感受到亲情,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社会层面:讲信修睦、邻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达到天下“大同”。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圆满①连接边陲的铁路终于全线贯通,首发列车命名为“圆满号”,首发通车日定在今天,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②报社要推选一位随行采访记者,采访的话题定为“讲述你心中最圆满的‘圆满’故事”。报社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柳菡,因为这条铁路线从修建到贯通布满了柳菡采访的足迹,也蕴含了柳菡太多太多的思念和牵挂。③车厢里洋溢着祥和与喜气,八月十五还在旅途中的人一定是奔着团圆而去的。④坐在柳菡对面的,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一杯奶茶也要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喝得柳菡都有几分羡慕,也勾起了她的落寞。今天,原本是柳菡和大明订婚的日子,可是……⑤柳菡调整状态,笑着提出了采访的问题。新娘指着新郎笑盈盈地说:“有了他,我就圆满啦!”新郎虽有些腼腆,但表白爱情毫不含糊:“你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幸福的表白仿佛让空气充满了甜蜜的味道。⑥坐在柳菡旁边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听了柳菡的提问,父亲乐呵呵地说:“我家伢子呀,圆了我的梦啦!考上了博士咧,咱刘家的第一个,也是咱村里盘古开天地后的第一个咧!儿女争气,这就是咱老刘家的圆满咧!”柳菡和邻座都被这位父亲的这份自豪感染了。⑦坐在前排靠窗位置的是一位端庄优雅的中年女士,脸上的表情略显忧郁。柳菡有些好奇,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便提出了采访问题。中年女士好像被这个话题触动了心事,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唉……母亲健在的时候,我总以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去孝顺母亲,谁知道一错过就是一辈子……我期盼的圆满就是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父母健在,孩子安好,一桌团圆饭香气四溢。”说着,她的眼眶泛着泪花。⑧柳菡也被深深触动,是呀,幸福和美的天伦之乐,就是一份最朴素的圆满。她又何尝不期盼这样的圆满呢?她和大明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今年的探亲假,大明也因为执行任务而没有回来。⑨“姐,你在这里呀!我就料到你会乘坐‘圆满号’。”一位帅气的乘务员笑着立在她身旁。“小满,怎么是你?”柳菡惊讶地站起来,“姐是来采访的。今天,你又当班?”小满是柳菡的邻居,也听说了柳菡今天订婚延期的事。⑩“看你这精气神十足,讲讲你的‘圆满’故事。”柳菡朝他胸前佩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七台河职业学院《图形引擎分析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交谊舞》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苏教版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周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消光消散的定量研究与模型构建-全面剖析
- iOS自动化测试实践-全面剖析
- 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节能-全面剖析
- 贵州锦屏县政务服务中心招聘真题2024
- 团队合作心理动力-全面剖析
- 体育康养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结合研究论文
-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结课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5技术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保安证学习资源题及答案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如何通过合理膳食安排促进婴幼儿成长发育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期中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
- 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工艺流程题说题 课件
- 网线采购合同
- 2024年初级中式烹调师技能鉴定理论考前通关必练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