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篇一」师:说到景啊,我们黄山有名的景很多很多,谁来说说黄山的名景?生:黄山有“四绝”:温泉、云海、怪石、奇山。师:你给大家介绍的是“黄山四绝”。昨天我听导游说,现在来到黄山五绝了,谁知道?生:冬雪师:导游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这节课我们也欣赏一处名景,哪儿呢?齐读课题。生:桂林山水(评:作者借学生身边熟悉的名景――黄山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作为黄山人的自豪感,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如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这样自然不做作,有水到渠成之感。)师:有同学去过桂林吗?师:有一个。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桂林山水很美!师:怎一个美字了得!那咱们就美美地读读课题。生:桂林山水师:美多了!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纸,细细地读一读,请注意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也一边想,课文每一段都写了什么?生全体:读文师:同学们自己读,不要齐读生全体:读文师:许多同学读了很多遍了,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说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生: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师:写了作者――生:为什么来观赏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作者游览前的印象。来,齐读。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知道什么意思吗?生:山水非常美丽,是天下第一的景色。师:知道哪个字是第一的意思吗?生:甲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应怎样读?齐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好,继续。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生:漓江的水师:简单明了、快捷。第三自然段呢?生:它讲了桂林的泰山。师:有人想帮助你了。不着急。生:桂林的山师: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和山。板书:水山师:好,继续,第四自然段呢?生: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师:他的感受就是――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这么一读下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生:总分总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分总(评:此环节教师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说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其实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并加以归纳,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同学们,现在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师:好,谁来读读描写水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静啊。师:很好,积极地举手,有哪一个同学找到水的特点了吗?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生:非常好,漓江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多么的静、多么的清、多么的绿呢?可以利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先自己练练,体会体会,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师:谁想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1:读第二自然段师:读得多好啊!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读的时候稍微慢点儿,让我们慢慢地体会。生2:读第二自然段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就是那漓江的水。师:同学们,无瑕的翡翠,你们看,多靓丽。再看投影,第一个生:无瑕师:第二个生:无暇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音是一样的,第一个是“王”字旁,第二个是“日”字旁。师:你们发现了偏旁不同,那什么肯定也不同?生:意思师:谁来说说意思?生:第一个无瑕是指没有瑕疵,第二个无暇是没有时间。师:对,继续开动脑筋,请坐。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奥妙无穷,经常是不同的句子意思就不同。师: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你见过翡翠吗?(投影出示:翡翠图)师:这就是无瑕的翡翠,绿得怎么样?生:绿得你能看到影子。生:绿得晶莹剔透。师:太美了,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是多么喜爱啊!谁来读?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好一块无瑕的翡翠!同学们,(投影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这段文字只剩下红色的文字,行吗?读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行吗?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师:说话声特小,他特低调,说大声点。生: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说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师:加上这些绿色的字之后,就更加――生:具体生动师:说得真好,作者啊就是这样。师:同学们,电脑没有声音没关系,咱们可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对吗?师: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道: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这么美的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大家已经映在脑海里了,试试看。生:背第二自然段师:好,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句式,发现了什么/?生:这是一个排比句。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生:每一个写好后都有分号。师: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还从哪儿看出来?生:都是写漓江的水,每一个分句的句式都相同。师:你发现了句式相同,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漓江水的特点会更加怎样呢?生:漓江的水就更加鲜明、生动师:这是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师:好,咱们继续找找描写山特点的,找到了吗?谁读给大家听?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不错,能不能很快地说出桂林的山的特点?生:奇秀险师: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一段文字中有许多四字词语。生读: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师:有哪个词语不明白吗?生:危峰兀立师:他不明白危峰兀立,有同学帮他解释一下吗?生:高高的山峰笔直的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师:你从哪儿知道这么多的?生:我预习的时候,上网查资料的。师:可见课前预习很重要。同学们,你们看“危峰兀立”这个词语中有一个生字“兀”。跟老师读“wù”。生:兀“wù”。师:在字典中,这个字有三个意思,你们觉得该选哪一个?生:应选第二个“高高的突起”。师:在这个四字词语中还有一个字的意思也是“高”的意思。生:危师:曾记得有一首诗叫“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就有高的意思。那你现在想想,四个字里就有两个有高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还难理解吗?就是指什么?生:山非常高。师:高耸入云的山,你来读读看,能不能读出山的高?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还可以再险一点。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看来真是太险了,险得都忘词了。还有谁想读?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好,同学们还有哪个词不明白吗?生:我不知道怪石嶙峋的意思生:就是一个个石头叠在一起。师:一块块奇怪的石头叠在一起。还有别的不明白的吗?生:奇峰罗列生:许多山峰列在一起师:是吗?不着急。请看投影“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像。”你能不能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宝塔、像象鼻、像老鹰。生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柱子、像。师:看不见吗?没关系,黑板挡住了。谁再来?师:在这里啊,像这样奇形怪状的山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排列在漓江的两岸,作者中间用了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师:同学们,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这么奇的山,他不禁赞叹道: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秀,他不禁赞叹道: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险,他不禁惊叹道: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你读得真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啊!同学们,这么美的句子,再读试试看。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师:特别认真,老师提个小建议,就是把声音读得同学们,你们看,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排比句。师:还发现了什么?生:都有比喻句。师:里面都有比喻。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生: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师:你真是火眼金睛。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这美丽的画卷,当你看到这美丽的画卷,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吗?想到了就举手说。生:青山绿水生:山清水秀生:色彩明丽生:奇峰罗列生:崇山峻岭生:轻波漾漾生:怪石嶙峋生:水平如镜生:层峦叠翠生:如诗如画生:峰峦雄伟生:云雾迷茫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积累的词语实在是不少啊,这就是美丽的桂林山水。第一课时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生:桂林的山水很美。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生:(齐答)喜欢。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师:是写桂林的水吗?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生:写桂林的水。师:(板书:水)第三节呢?生:写桂林的山。师:(板书:山)第四节呢?生:写桂林的山和水。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生:最好的。生:是第一的。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生:桂林山青水秀。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生:欣赏桂林山水。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生:观看。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生:观赏。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生自学。教师巡视。)〔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生:静。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师:清、绿。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生:漓江的水静静的。生:漓江的水清清的。生:漓江的水绿绿的。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生:(再念)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生:(齐念第二句)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生:(齐念第三句)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生:不能。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师:翡翠是什么?生:是玉石。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生:瑕。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生:无瑕的翡翠。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生:(念课文)。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生:(齐念)〔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生:(念)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生:像的意思。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生:(念第二小节)师:这节写什么?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生:(念课文)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篇二」课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生:桂林的山水很美。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生:(齐答)喜欢。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师:是写桂林的水吗?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生:写桂林的水。师:(板书:水)第三节呢?生:写桂林的山。师:(板书:山)第四节呢?生:写桂林的山和水。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生:最好的。生:是第一的。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生:桂林山青水秀。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生:欣赏桂林山水。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生:观看。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生:观赏。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生自学。教师巡视。)〔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生:静。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师:清、绿。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生:漓江的水静静的。生:漓江的水清清的。生:漓江的水绿绿的。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生:(再念)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生:(齐念第二句)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生:(齐念第三句)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生:不能。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师:翡翠是什么?生:是玉石。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生:瑕。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生:无瑕的翡翠。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生:(念课文)。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生:(齐念)〔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生:(念)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生:像的意思。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生:(念第二小节)师:这节写什么?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生:(念课文)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篇三」关于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一、歌唱幸福,导入新课师:看到你们让我想起我幸福的童年,有一首歌,陪伴了几代人度过童年。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听听这首歌,跟北京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园荡舟游玩。(学生边听边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师:幸福的感觉伴随着歌声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游览在祖国的千山万水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来多少文人墨客发出了感概。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这样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你知道这是他对什么景点的赞美吗?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陈淼去观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师:欣赏完一遍桂林山水,你有什么感受?生1:桂林山水景色真是天下第一。生2:桂林的山很奇特。生3:桂林的水很清。师:老师用美丽的词语制作了一些竹筏,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生读生字。师:我想把这些竹筏分为“高山号”和“流水号”,你能帮我给它们分类吗?并说说你分类的理由。生:高山号有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流水号有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我分类的理由是描写山的词语属于高山号,描写水的词语属于流水号。师:有几艘竹筏样子很像,我们仔细认认,分别给它们组个词吧!(出示:暇瑕峦恋泰秦)生1:应接不暇,无瑕。生2:峰峦,恋恋不舍。生3:泰山,秦朝。三、生生合作,读通课文师:让我们乘着竹筏小舟,再次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生自由读课文。师: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里一个台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师:请你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其它同学认真听,然后作出评价。生1:我觉得我能读得有感情。读略。师:你希望谁给你评价?生1:语文科代表。师:你为什么选她?生1:因为她读书读得好。生2:你读得太快了,不能表现出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慢一点。(众笑)生1:我是因为紧张的原因。师:那你愿意继续读,还是科代表接着读下去?主动权给你。生1:读略。生2:你还是太紧张了。我来读给你听听。(众笑)读略。师:你觉得你自己能达到哪个台阶?生2:有感情。四、细读课文,品味词句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尽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描写了什么美丽景色?生:写了桂林的山、水,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师:作者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什么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出示: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师:站在桂林的山面前,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师:不仅如此,作者还不是一般的游客,是一位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用更多的语言具体地、气势磅礴地描述了桂林的山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赞叹的?生:读略。师: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句式描写事物,这样的的句子叫排比句,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谁愿意配合图画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出示桂林的山的图片数张)生:读略。师:你能学学陈淼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赞赞桂林的山吗?生:桂林的山真奇啊!突然就从土里冒出来,像跟我们玩迷宫游戏;桂林的山真秀啊!郁郁苍苍,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险啊!悬崖峭壁,实在是难以爬上去。师:同学们俨然成了诗人。陈毅爷爷当年游阳朔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出示诗句)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五、观看录像,随文旅游师:更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意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说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生读。师:作者被桂林山水深深地陶醉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配乐播放桂林山水图片数张)假如我们就坐在这艘竹筏上,从桂林的象鼻山出发,沿江南下到阳朔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怪石嶙峋的奇峰林。再往前走一段水程,便看到“望夫仙石”,你看她,翘首远望,好像再盼望着什么似的。离这儿不远是“半边奇渡”。对岸是“绣山描绘”,这里波平如镜,青山浮水,竹木苍翠。瞧!这座山峰怎么像人在推磨呢?原来,它叫“仙人推磨”!有进入画卷的感觉吗?齐读最后一段。生读。师:看到这样一幅画卷,谁能不被它吸引,为它动情呢?袁鹰为它写下了(出示诗句)浓碧是谁将百里漓江。染成浓碧?是谁在晶莹的水底。铺下了片片芳草地。轻软又柔和?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影倒在绿玻璃下。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你下来吗?六、拓展练习,语言实践师:近几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导游人才极度短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招聘导游员,招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对联,谁能对出下面的对联,谁将获得“导游先生”或“导游小姐”的称号。(出示:上联: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
下联:)生1:真奇真秀真险桂林山。师:你还能创作出关于桂林山水的对联吗?生:桂林山笑迎四海文人,漓江水喜接八方墨客。横批:天下第一。师:经过大家的评选,已经有同学摘到“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桂冠了。没选上的同学仍有机会,请课后搜集更多祖国壮丽山河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下课。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篇四」《桂林山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读)(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师:为什么?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师:好极了。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生:我认为奇是山的根本特点。因为有很多高山,一直插到云里边,很险了,但形状并不奇特;可是形状奇特的山,比如云南石林里面的岩石,其实不很高,但是它直直地立在那里,四面没有依靠,就显得很险了。所以有险不一定奇,而有奇却一定有险。因此“奇”是桂林山的根本特点。师:说得真好。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险是众的感觉。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才能产生感觉。说得好极了。再考虑一下奇和秀的关系。(生不能答)师:划出课文中有关秀的描写,细读几遍。(生读)师:这个“秀”说了几方面的意思?生:说了两方面。一是它颜色很绿;二是它像屏障、像竹笋,形状也很奇。师:如果桂林的山不是很奇,不是一座座孤峰直立,还能像屏障、像竹笋吗?生:不能。师:对。这就是说,如果山不奇,也不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秀。比如东北的大兴安岭,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林木,可以说已经很绿很绿了。但媾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众绝不会说它像屏障、像竹笋。因此可以总结一句:桂林的山的根本特点是什么:生:(齐)是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师: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这样的水和这样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桂林的山山水水,想像一下该是一个怎的画面。(听完录音)师:谁来说一下自己看到什么?生:我看到一位老渔翁撑着竹排在奇山秀水中穿行。生:我看到在细雨蒙蒙的漓江上,一位老渔翁在垂钓。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组成一幅让人留恋忘返的幽美画卷。真是(学生齐答)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学后记: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紧紧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美文,感受语言,依靠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理解课文。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着眼于一字一词,而是通过比较、感悟,在讨论、合作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篇五」《桂林山水》的教学实录范文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生:(齐)拔地而起。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生:各不相连。〔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生:老人望着远方。生:老人在思考。生:老人在沉思。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生:像伏在地上。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生:等我们骑上去。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生:在饮水。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生:形态万千。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生:就是说样子很多。师:就是说变化多。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生:奇。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生:很少见的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生:叫奇峰。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生:叫奇峰罗列。师:“罗”是什么意思?生:散开的。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生:危山。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生:危险。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生:用第三个。〔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生:危峰兀立。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生:怪石嶙峋。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生:(念课文)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生:是说山陡。师:山陡,不易通过。〔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生:是美的意思。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生:秀丽、秀美。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生:(指一座山的中部)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生:明丽。师:丽才是美。“明”呢?生:鲜艳。生:明快。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生:(念课文)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师:还有---生:还有迷蒙的云雾。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生:不是。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生:连绵不断。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师:什么叫舟?生:小船叫舟。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生:(读课文)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生:山河。生:河山。生:江山。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生:山河秀丽。生:大好河山。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师:改成感叹句会吗?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漓江波?(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篇六」《桂林山水》教师教学实录和教后感一、激趣导入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齐读。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生读,后齐读。二、初读感知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⑴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⑵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2、交流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说说对此句的理解。3、师小结过渡: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三、感受漓江的美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抓静、清、绿)4、指导朗读: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练读、指名读、齐读)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新建二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室内设计及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质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民乐合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数字合成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福建省泉州聚龙外国语校中考化学试题仿真卷:化学试题试卷(4)含解析
-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系统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海洋生物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中考英语试题命题比赛模拟试题含答案
-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兽医免疫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三下学期大联考卷Ⅱ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3月版安全环境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文件清单
- 2025年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T∕CEC 442-2021 直流电缆载流量计算公式
- 第二十一章传导热疗法讲解
- 智能硬件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 关于物业客服培训的
- 广西能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3年5月7日内蒙古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真题答案解析
- 管道沟槽开挖施工方案
- 《城市数字孪生标准化白皮书(2022版)》
- 《入职心得分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