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碳循环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并在

此基础上能根据物质循环或碳循环的过程图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2.通过物质循环的学习,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养成自觉保护环境

的好习惯,增强社会贡任感。

3.学生阅读教材P103,记忆并掌握能量流动的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并能在此基础

上以表格的形式从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比较。

4.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突破策略:(1)学生尝试自主构建碳循环的过程图,并通过互相评价寻找自

己构建的过程图的闪光点和不足,并对不足加以完善。

(2)利用学生展示并结合教师的参考案例具体说明碳循环过程,并通过具

体的问题设计来理解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

迁移的能力

(4)通过典型跟踪训练,巩固提高

难点(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突破策略:根据教师提供的区别和联系图,自主思考完成

三、【评价设计】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我们确定了课前、课中、课后三级达成

评价。

1、课前:设计学习目标,做好教学案设计,学生可依据教学案开展课前预习并

进行自我检测评价

2、课中:基于预设,实施教学,贯彻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

学生的讨论、回答和跟踪训练进行形成性评价

目标一: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目标二:自我评价为主

目标三: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3、课后: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表的完善和课后练习题进行终结性评价

四、【教学建议】: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为主完成导学案上设计的相关问题,物质

循环的过程是本节重点,可以采用以碳循环过程图为基础,联系第一节生态系统

的结构设计一系列问题具有提示性、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1.学生准备:(1)查找有关全球性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资料;草稿纸;笔

(2)根据导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教师准备:课件、导学案、习题

【课中教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预设

教师:同学们好!美丽的生物课从课前准备

堂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开始调整课

导入教师评价堂氛围。

教师:我们先欣赏一段公益广观看影片O

告。思考

现今“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从公益广告,2min

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联系实际,激

呢?碳与生活有哪些联系呢?发学习兴趣。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入第

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节课,我们有三个学习目标,明确本节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的目标明确目标,做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到心中有数。Imin

教师板书课题

目标一教师:清大家思考能量流动的特回答从已有的知

碳循环点?识入手,自然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过度到本节

的,那碳和能量一样越来越少吗?课的目标

现在,我们来当一次建筑师,根回答

据导学案提供的关键词,自主构建碳自主构建通过自主构

循环图。建碳循环图,5min

教师巡视全班,及时了解大家构提高学生自

建的情况,选取典型的构建图展示。主探究的能

现在,大家看大屏幕,找找这位自我评价力

的同学构建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和教师评

地方价相结合分享成果资

学生自我评价源进行取长

补短。

教师评价:通过生生互

现在,我们把大家构建的模型规评、师生互评

的形式从多

整一下,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方位、多层

次、多角度去

(屏显一系列问题)5min

看待学生,用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赏识教育的

形式存在?小组交流观点评价学

生,激发学

2.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形生的学习潜

式存在?力

3.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思考

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回答

4.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巩固

传递?

5.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

通过对问题

入大气?2min

的思考回答,

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

6.对碳循环有

与生物群落中循环?

更深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碳循环的基础对知识进行

知识整合,使零散

(见课件展示)的知识性系

(1)碳循环的形式:思考统化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回答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2min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对于碳循环,经常以导学案上的迁移做题通过迁移习

题,学生自我

练习来呈现。请大家2分钟内做完。讨论检测知识的

屏显迁移练习掌握情况5min

总结该类型题的做题规律(屏显):

交3”练出声”左图为生态系统各组成

予严弋成分的关系图解示意图,

/\谙分别回答如下问题:

/③①\_

,Y1、图中A、B、C、

/无机环境\D各指什么?

/\2、图中①〜⑦又分

//7\别指什么生理作用?

消费者------分解者学生个别

联系实际,引

回答

小结规律:

出物质循环

做跟踪训

突破口在双向箭头,其两端连的是生

的全球性特

练一

产者和无机环境,箭头进少出多的为

生产者(箭头进多出少的为无机环

3min

境);剩下的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箭

思考

头出多进少的为消费者,箭头进多出

回答

少的为分解者

总结

在自然界中,还存在其他元素,

也和碳元素一样,不断进行着从无机

环境到生物群落,乂从生物群落到无

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由碳循环推

的物质循环。出物质循环

师:那物质循环的概念里注意的来。

三个思考问题:

①物质循环的范围:思考提高学生的

目标二②物质:回答归纳能力

物质循环③循环发生在:生评

屏显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

宣传画、DDT为什么会殃及企鹅,物

质循环往复的图片从身边熟悉

“地球一小时”等活动为我们所的例子入手,

熟知,那么为什么低碳能够这么迅速层层递进总

的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呢?结归纳物质

请你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循环的特点7min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现在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愈来愈成

为大家的心病,你对“温室效应”的

成因和危害有什么样的了解

现在,大家结合碳循环的图解,思考

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思考

开发新能源。)回答培养学生

评价归纳的能力

碳循环的特点:

①全球性

②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做跟踪训

练一二

通过跟踪训

目标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练,检测学生

物质循环两个主要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的基础知识

和能量流呢?掌握情况

动的关系大家看大屏幕的表格,思考

3min

第一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自主思考

区别小组交流

(见下)

能量询物质翻

培养学生的

形式主要以蒯物曝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变式能力

沿食雕(网)单在无机襁与生物群落之

过程通过表格6min

向流动间反复翻

比较掌握

范围生态系笠各营养级全球(生彼)

能量流动

特点辘,酶朗、反翻用

单向阻1,勰赢

和物质循

第一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

联系

(见下)

展示提高培养学生思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考,合作的能

力,培养学生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离不开物

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两者同时进行、相比较和归纳

互依存、不可分割

联系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食物能和食物记忆巩固的能力。

网进行

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能(网)流动的教体

④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

1.学生根据黑板上提供的小结内容,自主回顾自己本节课掌握的知识

学生自我展示本节课的收获。

2.请一个同学黑板板书主干内容,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板书基础知识。

小结

3.课后延伸:设计一份调查报告(屏显要求)

4.播放公益片《日光》,号召同学们从自身一点一滴做起,珍爱我们赖以

生存的环境。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二、物质循环

(一)概念

(二)特点1、全球性

2、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三、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十、作业设计

1、(反馈目标一)在浮游植物f浮游动物f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

动的()

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2、(反馈目标二)、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3、(反馈目标一二)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一”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I

A—--E-->J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4、(反馈目标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无论是能量流动的角度还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

自足的系统

5、(反馈目标一)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

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

6、(反馈目标一)这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

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2)A过程是________的作用,这

一过程有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过程

(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⑷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__________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

整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情分析

第一: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基本内涵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有了

初步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而旦第一节和第二节已

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另外,煤炭,石油等也是同学们熟悉的

物质,这样可以结合自身来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基于已有的知识,学生不难理解“碳循环”内容,但是在这节课的安排上,

采用尝试自主构建碳循环过程图的方法,还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得难度

适当提IW]。

第二节已经学过能量流动,但是这节课要自己通过表格的形式从区别和轶系

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别,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可以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同学们的问题整合能力。

“温室效应”是今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同学们并不陌生,而

且课前预习时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温室效应的案例,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该部

分可以结合环境保护,让每个同学都有爱护环境的思想。

第二:在自我评价方面

今年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自我评价,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在这节课中,

突出学生的臼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C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我们确定了课前、课中、课后三级达成评价。

1、课前:设计学习目标,做好教学案设计,学生可依据教学案开展课前预习并

进行自我检测评价

2、课中:基于预设,实施教学,贯彻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

学生的讨论、回答和跟踪训练进行形成性评价

目标一: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目标二:自我评价为主

目标三: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目标四: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3、课后: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表的完善和课后评测练习题进行终结性评价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效果分析

一,课堂效果分析:

1.从课堂状态来看,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师生互动,生生

合作,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师姿态端庄,态度亲和,使学

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教学任务胜利完成。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

的成员分工协作。有些内容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由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当

其表达不充分时,组内其他成员可加以补充,其他小组也可再补充、质疑。小组

与小组之间则互相竞争,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

识和集体荣誉感,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从课堂检测来看,8()%的同学能全部做对。

二.评测练习分析

(一)成绩分析

针对本节内容,自习时间我们进行了评测练习,共发放2个班各50份,由

于有病假,回收5班47份,6班48份,回收率达95%以上,优秀率85以上达

到65%,不及格率为8%。

1.成绩优异的同学:

葛雨欣98刘彬96夏雪婷96宋威92刘佳囱91

2.进步较大的同学:

黄钮文83姚海燕81邢汇琛81田浩然79

初宇79王佳宁78王仕进78王文峰77

宫昊楠74黄竞慧74宋安宁72王子宁72

3.不够理想的同学:

郭琛昊包涵梁家源李智远王梓泮

王超超邢苏林高嘉兴于真真

侯潇楠张庭瑜

(二)错因总结

1.审题能力较差:如A级:T3T8B级:T17T19简答1(2)

3(5)

2.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如B级:T20C级:T27T28T29

简答111(5)(6)2(2)

3.个别同学做题速度掌控不好,有没做完的现象。

宫子豪邹利

三、错题反馈

根据评测练习,第二节课进行了错题反馈,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很好的完成

教学目标。

总之,本节课达到既定目标,通过习题巩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

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上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接

生态系统的稳定,另外本节内容链接了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本节

内容是本章的基础。

二、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

一是碳循环: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C教材首先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述

了碳循环的过程,并讲述了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教材用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

生联系“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了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不少学生认为生物会和消耗能量一样不断的消耗物质,教

材中提供了问题探讨「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

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同时低碳生活越来越

成为时尚等问题引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

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又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案例供参考,帮助学生

突破这个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突破策略:(1)学生尝试自主构建碳循环的过程图,并通过互相评价寻找自

己构建的过程图的闪光点和不足,并对不足加以完善。

(2)利用学生展示并结合教师的参考案例具体说明碳循环过程,并通过具

体的问题设计来理解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

迁移的能力

(4)通过典型跟踪训练,巩固提高

难点(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突破策略:根据教师提供的区别和联系图,自主思考完成

四、链接高考

从近5年的高考命题来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属于应用级别,而且出现频率

是五次,分值是10-17分,重要性可见一斑。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评测练习题

一、选择部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

题2分,共60分)

A级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

()

A.绿色植物和动物B.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C.动物和微生物D.绿色植物或微生物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4、碳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的形式是()

A.CO2B.单质碳C.碳酸盐D.含碳有机物

5、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6、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有多种途径,其中主要的是

()

A.分解者对残余物的分解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

C.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呼吸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

C.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

8、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9、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0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

是()

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

10、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是()

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沿食物链(网)进行的

B.都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C.碳循环以无机环境的CO?为起点,能量流动以光能为起点

D.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13、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

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

A.DDT已加入全球化的生物地化循环

B.DDT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到达南极

C.这种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的农田里生活过

D.上述说法都不对

14、右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

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

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物质更新

15、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区别是()

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是循环的

B.物质的流动是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也是不循环的

C.物质的流动是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物质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循环的

B级

16、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遭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

17、图12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

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in12

D.无机环境中的C0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18、下图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宇塔,下图B为城

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卜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

的是

A.组成A和B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有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

B.流经A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A生态系统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B生态系统可以对A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D.人类活动均对A或B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19、下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A.图中B能实现光能一电能一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20、.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1、2、3、4分别代表牛态系缎J不同

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兀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YTy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W

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21、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

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z形式存在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0?形式进行循环的

22、在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23、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光合作用固定的C0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02相等时,大气中的C02即可维持

稳定

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24、火灾会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

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B.促进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

2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C级

26、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

27、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一”表示碳的流动方

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R、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历丫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T_

[B]-----4^]-----

3TT

A—--E--►J一木.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I

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28、如图表示C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CO?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9/C。,

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夕/‘

(CH/))------内阳酸

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转化形式不同腔TH。

C6H(血液中)

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1千克,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10⑥口⑦!⑧一

A1>

千克

29、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

其碳循环如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

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夏季,a>b+c+eB.秋季,c+f<g

C.春季,g=b+e+fD.冬季,d>c+f

30、图5—12为物质循环简图,A为生产者,R为消费者.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①是光合作用B.⑤过程有分解者参与

C.⑦代表消费者呼吸作用D.本图涉及碳和水的循环

二、简答部分(每空1分,共40分)

1、(10分)(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DA过程是的作用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

(II)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

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与,能量单位:kJ/(cm2-a)]

△1700

(5)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kJ/(cm2-a)o

(6)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由B到C的传递效率是

(7)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通过________在生物

体内大量积累,因此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2、(8分)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问题:

⑴通过过程

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0

(2)若上图1中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o设过

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义109kJ,

B种群的能量为1.3X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X10、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

则A种群的能量是._kjo

(3)过程④表示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

生物共同构成了o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o伴随着物质循环进

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特点。

3、(5分)图5—14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一”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回答:占

⑴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五

(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

图5—14

点。

(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

增重_____________

⑷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0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

每小时释放64mg的02,经过10小时可积累葡萄糖mgo

⑸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

万年积存的碳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

是。

4、(7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

种成分。

大气中C6库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Y的

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3)大气中的CO?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

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⑷化学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途径产生C0,。若碳循环受阻,将会

导致_____。

5、(10分)动物与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将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

放在一封闭系统中,你就能研究与碳循环有关的问题,你可以用PH试纸测定此

系统中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请你用以下材料和用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以

验证: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之间碳循环的相互关系。

实验材料:试管架、4只试管、铝箔4张、光源、2只田螺、2枝金鱼藻、50ml

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

(-)实验步骤

(1)将试管编号为1至4,放在试管架上。

(2)用量筒量取相同的去氯水注入每只试管中。

(3)试管];

试管2;

试管3;

试管4o

(4)用PH试纸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并做记录。

(5)用双层铝箔将每一支试管口封住,使之不漏气,随后将试管全部放在

较下照射o

(6)每20分钟测定一次4支试管中的PH,共测8次。

(一)实验结果预测

试管1:P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