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1页
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2页
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3页
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4页
2024-2025年学习笔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必一 教师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二单元单元时空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状况。中国官员选拔和管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监察制度本质上是服务于皇权的,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封建统治。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都是在参考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它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西方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起源于英国,并为很多国家所借鉴。文官制度具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特点,对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有积极作用单元概要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增强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4.核心概念:上计制、察举制、刺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台谏合一、南北分卷制度、都察院目标导航时空坐标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1)汉朝之前导学教材自主梳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大小授予官职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

”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军功以吏为师(2)汉朝时期①察举制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

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舆论评价特科②积功劳为官和

等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征辟(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

、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家世征辟制征辟制采用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称为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称为辟。概念阐释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特点:

选拔人才。(3)内容①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

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4)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分科考试明经思维点拨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较大。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取人,选拔标准相对公正,社会基础广泛;科举制还把官员选拔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1)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与殿试三级。②内容:考试从

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会试四书五经明清科举考试等级图解历史视角唐宋官员选拔制度史料导思主题深化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唐代宋代学子出身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①考试形式“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糊名”②,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选拔依据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③——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读史

①学子出身;②考试形式;③选拔依据。提示变化: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士族)较少(多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多是寒门子弟/庶族);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或答考试制度更完善);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或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影响。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深化拓展朝代选官制选拔方式标准选官权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袭血缘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大小军功国君、贵族汉代察举制察访荐举品行地方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门第中正官隋唐至清科举制考试才学中央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及本质深化拓展趋势本质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导练对点训练提能1.[教材内容改编]西汉察举制实行初期,各地均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于是汉武帝让大臣们“议不举者罪”,有大臣提出“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当即获得汉武帝的批准。这一举措A.实现了官员的高效选拔B.解决了郡国并行制的隐患C.整顿了基层社会的秩序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这一举措强制各地官员举荐孝廉,有利于保障官员来源,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项正确。2.[教材内容改编]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为适应这一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制以考试取人,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这反映了科举制A.完善了隋唐官员管理体制B.缩小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C.推动了不同阶层间的流动D.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准绳,提供了一条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推动了社会公平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项正确。科举制属于官员选拔体制,而非管理体制,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拓宽了用人范围,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而非缩小,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并未说明官员执政能力是否提高,D项错误。3.[历史纵横改编]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取士人数大体均衡。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这反映出明朝A.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B.国内社会风俗习惯迥异C.人才选拔的标准不断提高D.士人录取比例实现公平√明朝南方与北方采用不同试卷说明南北士人的能力存在差异,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进步,这反映出明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明朝为选拔南北优秀人才,实行分卷制,并未涉及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才选拔标准,B、C两项错误。“实现公平”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返回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管理1.官员考核(1)秦汉:上计制①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②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上计导学教材自主梳理2.官员监察(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御史大夫思维点拨刺史职能的转变西汉中期以后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一方诸侯,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管理1.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

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品德2.监察制度(1)隋唐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监察区(2)宋朝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③重要变化是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合一概念阐释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对于北宋及以后朝代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一方面,台官具有言事权,有利于制约皇权。另一方面,独立于相权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台谏官员,有利于抑制相权和防止武将、外戚及宦官专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1.官员考核明朝____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考课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考满京察2.官员监察(1)元朝:中央设

,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御史台视角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导思主题深化探究史料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①,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②。——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读史

①如果国家对所安排的事情没有进行考核,君主心里对全局也不清楚,那么人人都会心怀侥幸,不去认真落实。②这种情况下即使把古代的圣贤请出来,恐怕也做不成什么事。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提示张居正认识到,建立考核制度对落实国家所安排事情的必要性。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渐趋严密,一方面,能够推动吏治的发展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其本质是维护封建君主统治,“只唯上,不唯实”,缺乏下级对上级、百姓对官员的监督,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考核的具体规章制度和标准也难以落到实处。不过,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思考

结合史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考核制度的特点深化拓展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历代有十分具体的考核法规,对考核什么、如何考核、考核权限都有具体规定。历代都有专门负责考核的部门、机构、人员。哪些官吏属于中央甚至皇帝亲自考核,哪些属于地方、部门考核,哪些是考核官,哪些是考核吏,皆有章可循考核重德尚能考核包含着对官吏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的双重考评。历代本着以德为先的选人原则,把德的考核放在首位深化拓展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历代注重将考核结果与官吏的奖惩紧密结合起来。考核优秀者给予升迁、增秩、赐爵、赏金等。考核不合格、贪赃枉法者要接受问责、降级、免官甚至处以刑罚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我国历史上重视对考核过程的监察监督。汉朝考核的“计簿”要存放在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中;唐朝考核过程中,不仅中书、门下两省要派出监考使、校考使等监督人员,还派出巡察使,访察京内、京外官吏善恶,上报吏部考功司。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1.[教材内容改编]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所属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上计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社会结构转型C.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D.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导练

对点训练提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计是将地方各县、侯国的情况上报给中央,以此来考核官员,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利于推动社会结构转型,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管理,并未涉及上计制对经济的影响,C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2.[教材内容改编]明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A.完善了地方官员选拔机制B.强化了对地方官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