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知识点一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思维点拨]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教化民众,劝民行善;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患难相恤,
互帮互助;解决日常纠纷,维护社会治安。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北宋实施保甲制
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概念阐释]十家牌法
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
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
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视角古代乡村治理
史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
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朝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
转折时期,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①。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②。
——据唐鸣、刘志鹏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读史①乡里制、乡官制的转向;②国家对乡村治理及乡村自治功能。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
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原因: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1)特点
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②利用连坐等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作用。
(2)积极作用
①乡、里作为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单位,承担基层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的双重职责,
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②乡、里等基层组织在宗族家训基础上制定乡约,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在传播传统文化、
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023·合肥高二质量检测)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
亭制()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朝构建以亭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强化
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官僚政治是由中央至地方机关官员所组成的行政系统,
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权力中心下移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文
书传达的情况,无法得出提高了文书传达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
2.[教材内容改编]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
安石实行保甲制,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
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据此可知()
A.乡村社会组织已经完善
B.政府重视基层自我管理和监督
C.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增强
D.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地方自治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清三朝乡村组织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已经完善”,A项错误。
结合材料及所学邻保制度、保甲制可知,邻保制度与保甲制都是基层民众自我管理和相互监
督的制度,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且都是乡、里制度的沿袭和变化,并未体现出中央
对地方管控的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地方自治”说法不符合史
实,D项错误。
3.(2024·太原质量检测)据学者研究,明代的里甲制有三种类型:一种为华北型,由移民编成;
另一种为江南型,由田主—佃户关系构成;还有一种为华南型,由宗族组织为基础编成。对
此合理的解读是,明代的里甲制()
A.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秩序
B.受到了主流政治思潮的影响
C.刺激了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多元特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一种为华北型,由移民编成;另一种为江南型,由田主—佃户关系构成;还
有一种为华南型,由宗族组织为基础编成”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区的里甲制度类型不一
样,体现出基层治理的多元性特征,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里甲制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里甲制度,不涉及主流政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
理,没有涉及经济层面,无法体现新型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
知识点二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发展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宋朝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思维点拨]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救济的原因
(1)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3)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
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
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
平民。
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
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教材挖掘]据《义田记》记载:范仲淹“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
义田,以养济群族”。(摘自教材本目“史料阅读”)“义田”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
现象?
提示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视角中国古代粮仓的演变
史料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
朝代粮仓设置时间名称所在地存粮来源管理和监督
隋朝585年义仓社捐献社长
唐朝627年义仓?附加税?
北宋963年义仓州县附加税地方官
南宋1181年社仓乡村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元朝1269年义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明朝1529年社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清朝1654年、1679年义仓、社仓城镇、集市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读史史料反映了隋朝至清朝粮仓发展概况。
思考提取表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示例
中国古代政府比较重视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
从隋朝到清朝,政府通过建立义仓和社仓等地方粮仓来贮存粮食。义仓是公益粮仓或设在乡
镇的粮仓,社仓是社区粮仓或乡村粮仓。不同于常平仓的粮食由官府提供,义仓和社仓贮存
的粮食主要来自乡绅富民的捐献,以及征收的附加税。早期建立的义仓设有社长,由地方官
管理和监督,后期逐渐演变为由地方乡人管理,受当地官府监督。如此演变的原因在于,乡
人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粮食的来源,官员监督可以确保乡村粮仓体系的运作。中国古代粮仓
的建立对政府控制灾荒、救济饥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深化拓展]全面认识古代政府对贫困群体的救助
基本原因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
显示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
主要意图
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
执行效果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
化和经常化的机制
1.(2024·六盘水高二期末)汉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可以享受特
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
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由此可知汉代()
A.尊儒尚法成为主流思想
B.高龄老人享有社会特权
C.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广泛
答案C
解析汉代颁布大量关爱老人的措施和规定,说明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优抚,C项正确;
尊儒尚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特权和社会救济的信息,排除B、
D项。
2.(2023·雅安高二质量检测)隋朝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负责
具体管理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社司”。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
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朝的义仓制度()
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兴起
B.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
C.完善了政府的优抚政策
D.凸显了社会保障功能
答案D
解析隋朝义仓由当社自行存储粮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这凸显了社会保
障功能,D项正确;虽然隋朝的义仓制度具有民间性质,但是不足以说明其推动了地方自治
的兴起,且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隋朝的义仓制度与优
抚政策的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3.[教材内容改编]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
肉五斤。《大明律》中对救助鳏寡孤独及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也有规定:“若应给衣粮而官吏
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些举措()
A.践行了民本思想以防贫富分化
B.构建了完备的救济政策
C.彰显了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
D.确保了百姓生活的安定
答案C
解析由“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救助鳏寡孤独……监守自盗论”可
知,不论是给高岁平民米、酒和肉,还是官吏克减鳏寡孤独的救助品按监守自盗论处,都彰
显了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C项正确。
知识
体系
1.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社会基层
学科
的控制与管理。
术语
2.清朝推行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的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4.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有利于维护统治。
课时精练
1.(2024·承德高二上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
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该规定表明,秦朝()
A.继承并发展西周治国理念
B.士绅实际掌控各级政权
C.努力推进地方精细化治理
D.重视对社会基层的管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秦朝的基层管理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由地方推
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皇帝或政府的政令直达百姓,这
说明秦朝重视对社会基层的管控,故选D项;秦朝并没有继承西周的治国理念,与史实不符,
排除A项;“掌控各级政权”说法错误,排除B项;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要由地
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属于“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精益生产)的范畴,
排除C项。
2.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
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
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故选C项;乡啬夫掌狱讼、赋税,亭
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排除A项;“相互牵制”说法错误,乡啬夫是乡官,不能制约
郡县长官,排除B项;乡、里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而不是郡县,排除D项。
3.(2023·亳州高二月考)《隋书》记载,隋初“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
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焉”。这一记载表明,隋初()
A.户籍编制管理受到重视
B.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建立
C.政府鼓励民间社会救济
D.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加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初乡村治理制度是族、闾、保三级制,这说明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建立,
故选B项;材料强调族、闾、保三级制的基层社会治理,与户籍编制无关,排除A项;社会
救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得不出“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
4.(2024·汕头高二期末)唐中后期,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需要缴税,同时纳税
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
权逐渐加重。这一情况表明,当时()
A.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
B.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
C.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
D.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施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员流
动频繁,且两税法按照人口与资产收税,不分“主客”,因此乡村的里正等人要经常核对资
产、人口,人事权变重,反映出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故选A项。
5.(2023·徐州高二下期末)宋朝对民间神祇进行管理,一方面对民间神祇实行位阶赐额加封制
度,将部分民间祠祀合法化,并编修祀典,纳入官方祀典体系;另一方面禁止祭祀邪淫之神。
这反映了宋朝()
A.礼法并用维护封建统治
B.注重正俗导民强化基层管理
C.规范礼仪清除社会陋习
D.宣扬封建迷信实行愚民政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注重对民间神祇进行管理,认可部分神祇并将其合法化,同时
禁止祭祀邪淫之神,反映了宋朝政府注重规范民间信仰来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故选B项。
6.(2024·福州八县高二期末)《清朝文献通考》卷19载:“(1757年,顺天府更定保甲法规
定)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
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
填给。”材料体现了顺天府基层管理的特点是()
A.职业划分和赋税征收相统一
B.基层教化与兴办教育相统一
C.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相统一
D.社会救济与狱讼赋税相统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顺天府通过户籍登记与排查,加强对社会治安的整治,体现了户籍管理与
维护治安相统一的特点,故选C项。
7.(2024·泰安高二上期末)针对客民大规模地进入太湖上游山乡的状况,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制定了十五条规章,要求客籍与土著混编。对于山区丘陵地区搭棚谋生的棚民,
按户编册,均归就近保甲管束。由此可知,清政府()
A.鼓励高产作物的引种
B.重视基层社会的治理
C.注重山区环境的保护
D.简化政府地方的建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客民大规模进入太湖上游,对于如何管理客民问题,乾隆年间的规章
中将客民与土著混编户籍,同时将户籍制度和地方保甲制度结合在一起,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客
民的控制和管理,体现了清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引进玉米、
番薯等高产作物,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章重在通过户籍和保甲制度加强对客民的管理,而不
是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地方政府的建制是否简化,排除D项。
8.(2023·杭州高二下期末)《隋书·食货志》载:“……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
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
馑者,即以此谷赈给。自是诸州储峙委积。”这说明()
A.义仓设置增加民间粮食储备
B.义仓成为当时救济的主体力量
C.隋朝政府力避自身救济职责
D.搜刮过度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劝导百姓设立义仓,用于储存粮食,等到出现饥荒时用于赈济灾
民,故选A项;古代的社会救济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排除B项;义仓只是民间救济的一部
分,古代中国的救济体系包括民间和政府两部分,排除C项;设置义仓用于赈济灾民有利于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延续统治秩序,排除D项。
9.(2023·济宁高二下期末)《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
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
该史料反映出()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
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
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
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顺帝时期,宣德府发生水灾,政府出钱赈灾,大宁、广宁、辽阳、开元、
沈阳、懿州等地发生蝗灾,政府派遣官员赈灾,说明国家对灾害的重视,故选A项;材料描
述的只是出钱赈灾,没有体现方式的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其他赈灾方式的描述,
无法判定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排除C项;材料反映灾后政府决策,但没有描述政府决策
的思想影响因素,不能推断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排除D项。
10.(2023·南通高二下期末)下表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统计(单位:个)
元明清
地区大都通州顺天府北京
官仓22135216
义仓4162
A.常平仓制度确保了粮食安全
B.义仓和社仓的设置已较为普遍
C.都城是救灾备荒的唯一重点
D.社会救济仍然依赖于封建政府
答案D
解析从表格粮仓统计可以看出,从元至清,义仓占的比例较小,官仓占有绝对优势,可见
民间组织无法成为救济的主力,救济主要依靠政府,故选D项;“常平仓制度”主要用于社
会救济,解决局部地区的燃眉之急,无法解决全国的粮食安全,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
出,义仓设置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社会救济的需求,排除B项;表格中通州不是都城,排
除C项。
11.(2023·信阳质量检测)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
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
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A.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状态,因此当时推行乡里制度。而魏晋时
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因此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这说
明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C项正确;乡里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情况
的,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政策调整无关,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排
除D项。
12.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
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
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
些公共组织()
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
答案D
解析公共组织推广永佃制有利于缓和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出租公共产
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
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
治需求,排除B项。
13.(2023·重庆沙坪坝质量检测)如图为四川彭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
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
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该画像砖可以
佐证当时()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B.义仓养老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C.经济繁荣是社会优抚的前提
D.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鸠杖为尊老敬老之物,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
的鸠杖为荣,汉代为老人赐鸠杖,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故优抚制
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代尊老养老,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内容,
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对老人的优抚,无法体现义仓养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汉代
尊老养老的内容,无法体现经济繁荣和社会优抚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14.(2023·龙岩高二下期末)明律规定:“凡鰥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
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
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A.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A
解析在明清法律中都有救济老人、贫民的规定,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基层治理,这样有利于
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材料所述规定无法防止贫富分化,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
仅涉及灾荒救济,还包括对年迈无依的老人及社会流民的救济,故“实行灾荒救济”说法相
对片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对其余人群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故“完备的社会保障体
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2024·莱西高二上期末)下表说明了()
实施者地位举措
汉朝常平仓制度
政府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陶瓷注射成型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阿魏酸(CAS 533-87-9)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防辐射服装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长租公寓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属元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车载冷暖箱行业市场前景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客服中心客服个人年终总结
- 学生会个人总结
- 2025-2030中国蛋白质A层析树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贵州国企招聘2025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卫生管理行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分析试题及答案
- DB32T 5082-2025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2025年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试卷(含详解)
- 2025年中国BOD测试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克拉玛依机场第一季度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正雅学校等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 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解析试题及答案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