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六探究标题意蕴,分析标题作用一、探究标题意蕴(一)考点剖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二)试题类型1.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例如:(2014·浙江省高考卷)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王伟锋《走眼》)(5分)【审题要点】为什么用“走眼”做题目【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小说题目的好处。小说的题目是“走眼”,“走眼”就是看走眼,是欣赏水平不高的表现。全文围绕是否走眼来安排情节。因此,“走眼”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是全文的主要情节。文中真正“走眼”的是李老板,很好地衬托了主要人物赵老板。【答案】(1)“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3)“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三)指点迷津探究小说的标题——“四角度”1.环境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情节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展开情节,呼应细节。3.人物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主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种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答题模板】本标题的内涵是:……(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其作用是:①……②……③……(若是对比或互换类题目,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四)典题演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火眼金睛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而是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顿了一下,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师傅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老树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在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地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傅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他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以致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节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6期)小说以“火眼金睛”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题步骤】1.审准题意,锁定对应信息要点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以“火眼金睛”为题有哪些作用,属于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答题时可以从技法中的四个角度去考虑。“简要”二字要求分析时要简洁。答题区域为全文。2.定角度,提炼对应信息要点(1)答题角度①从情节的角度看②从人物形象看③从小说主题看④从读者方面看(2)提炼答案要点①从情节的角度看,“火眼金睛”作为一门杂技始终贯穿全文。②从人物形象看,“火眼金睛”不仅是主人公大高的独门绝技,同时也象征着他有双“火眼金睛”般的眼睛,可以看破一切。③从小说主题看,独门绝技的失传,表现了大高的善良的一面,同时也留给了读者深深的思考。④从读者方面看,以“火眼金睛”为题,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整合形成答案【答案】(1)“火眼金睛”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小说围绕大高的独门绝技“火眼金睛”展开故事情节。(2)“火眼金睛”能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小说中的大高不仅会“火眼金睛”这门杂技,还具有一双洞悉一切、看破得失的“火眼金睛”。(3)“火眼金睛”能制造艺术张力,虽然杂技“火眼金睛”停演并失传了,但是主人公看破得失的“火眼金睛”却引人深思。(五)对点练习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2021·辽宁省朝阳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树碑李小庆
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
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
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候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
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
小李老师也想五儿。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
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
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轧的感觉?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一开始点明学校简陋的桌椅板凳和树枝做成的大门,残破之象并没有看守的必要,暗示了福爷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 B.五儿说要守着村子时眼睛里的光,既是对教育的希望和情怀,也是对教育的坚守和执着,同时包含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 C.五儿救落水的小四儿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李三儿的弟弟,更出于她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拥有着的那份守护的责任。
D.李三儿看到五儿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爷却说那个山坳可以遮风挡雨,二人感觉不同是因为对五儿的情感出发点不同。1.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错误。依据前文“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可知,五儿笑靥如花地与我对话,说明并没有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故选B。)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中“一起”的重复排比,暗示二人既是青梅竹马的伙伴,也是志向相同的恋人。
B.把小客车比作巨鲸吞掉李三儿的表述,在修辞中暗含感情色彩,既隐喻世俗社会观念的强大,也流露出对李三儿做法的否定。 C.福爷说小李傻、没出息是明贬实褒,闷闷地回话“我不晓得”是正话反说,表现福爷对小李回来的赞许和对五儿逝去的痛惜。 D.文章结尾树墩四周冒出枝条随着读书声摇摆,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象征着山区的学校教育得以延续并散发着活力的美好结局。2.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志向相同的恋人”错误。依据“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可知,二人最开始志向并不一致。故选A。)3.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却采用不同的称谓,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但称呼不同,代表着他身份的不同,也体现着村民对其态度的不同。身份方面:“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此时的李三儿是个学生;“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此时的李三儿是一个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转变成了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村民的态度方面:将其称为“老师”,除了符合“李三儿”的职业外,更多的是尊重与敬佩,说明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答案】①称谓的转变代表着情节的转折和村民对小李老师的态度转变: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②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小李老师身份和品质的转变:由之前仅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转变为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4.小说题目“树碑”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结合“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等可知,“树碑”首先指的是文中这些具体的意象。结合“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等可知,“树碑”指小李老师与五儿那般的坚守山村教育的精神。结合“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等可知,“树碑”也指如福爷般一生坚守着家乡,坚守着家乡孩子的奉献精神。【答案】①单独而言,与文中多次出现的树或者碑的意象相呼应,比如“站成一棵树”“山坳里五儿的墓碑”“福爷坐在树墩上像个雕像”等;②整体而言,树碑指守护学校一辈子的福爷:像雕像一样坐在树墩上看守大门,守护着山坳里五儿的墓碑;③树碑也指小李老师和献出生命的五儿,他们坚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浩气长存。二、分析标题作用(一)考点剖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小说小题的作用,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高考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题。(二)试题类型(1)探究“×××”(标题)在全文中的作用。(2)如果给文本拟一个标题,你会选择“×××”还是“×××”?为什么?(三)指点迷津解答标题作用题从以下五个角度去考虑: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2.与人物形象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是否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4.标题与主题的关系。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针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5.艺术效果。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四)真题演示(2021·浙江省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你说我一个顶三个。”“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有删改)【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探究”“作用”,其中“麦子”是这篇小说的标题,因此,这道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作答时,可从线索、手法和主题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思考角度:(1)线索。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文本的第三到第六段直接写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第十到十一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然后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写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可见“麦子”是全文的主线,在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2)手法。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麦子”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就像文中所写的“麦子”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下去。(3)主题。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文中描写他们种麦子的情景,“麦子”就是“太阳”,是希望。在这里,“麦子”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强调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答案】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五)对点练习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2022·湖南省永州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嘱咐孙犁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②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④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⑦“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⑧“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⑨“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⑩“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与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回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1946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描写“辨别自己的村庄”“走得很慢”“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表现水生“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理。 B.小说第⑤段写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丢鞋甩袜抱养大的”,目的是表现出水生嫂养育孩子的不易。 C.小说生动描写了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场景,其中水生对水生嫂说的“慢些”,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 D.小说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1.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错误,应为表现水生对安全的考虑。故选C。)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不仅写出了人物美、人情美,而且情节曲折离奇。这也符合孙犁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一贯文风。 B.小说多采用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既呈现了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做好合同标准文本扩增工作
- 50吨吊车采购合同样本
- 冷冻产品供货合同样本
- 保密竞业限制合同样本
- 初开荒保洁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业务打包合同样本
- 农村出售地皮合同样本
- 出国劳务押金合同标准文本
-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作业设计》第1-4课习题答案解析(教科版)
-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完整版
- 联通数字化转型的一书一表
- 高一离子方程式书写专题训练及答案
- 劳务报酬个税计算表,正算反算都可以
-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如何有效管理90-00后新员工技巧方法-123课件
- 第十三讲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台账)清单
- 人教版语文能力层级-·-教材-·-中考
- 2017年一点点奶茶技术配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