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同实施阶段的具体措施综述_第1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同实施阶段的具体措施综述_第2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同实施阶段的具体措施综述_第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同实施阶段的具体措施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大豆和玉米作为两大重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做好生产种植工作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饲料资源,还在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单作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理念更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种植模式,逐渐受到农业界的关注和应用。基于此,文章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旨在通过探究为相关种植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种植技术新时期,随着大豆和玉米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发展,其更好地发挥出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及互补性优势,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较大的潜力。大豆、玉米作为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的重要作物,当前该地区围绕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目标,注重示范引领,全局规划实施,抓好政策宣传,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扩面增效。1品种选择与处理1.1品种选择选择合适的品种能够保障作物在复种栽培模式下的正常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产量潜力。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模式中,在进行大豆品种选择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生长季节,选择大豆品种的熟期,确保其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成熟收获。考虑到大豆在玉米间隙生长,还应注意选择具有较强耐阴性和适应密植条件的品种,以保证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稳定。应选择经过区域审定的优良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产环境和栽培技术要求。都匀市平浪镇选择玉米种子云黄3号和大豆种子新选88进行种植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1]。1.2种子精选种子精选是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保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种子进行精选,能够及时剔除不良种子,保证播种质量。在播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精选,及时剔除病粒、杂粒、虫食粒和破碎粒等不良种子,保证播种质量,保证大豆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水分控制在12%之内。这些指标能够保证播种后种子能够正常发芽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玉米种子要求籽粒饱满、整齐一致,以及不得携带检疫对象,确保播种后种子能够正常发芽生长,同时质量应符合相应的种子质量标准,保证播种后的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1.3播前处理播种前,可以将大豆种子置于阳光下晾晒1~2d。晒种时应注意不要在水泥地上曝晒,以防止种子温度过高而损伤种胚。该处理措施能够促进种子内部的水分均匀分布,激活种子的生理活性,并且晒种能够较好地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并起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还可以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将种子表面覆盖一层保护性物质,如杀菌剂、杀虫剂和生长调节剂等,可以有效防止种子在土壤中受到病虫害的侵害,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存活率。2播种管理2.1播种模式选择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般采用“3+2”的模式,即3行大豆与2行玉米,让玉米高位作物边行优势更加突出,大豆低位作物受光空间更为充分,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共生期内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的一种高产高效间套种模式。“3+2”种植模式指的是3行大豆与2行玉米交替种植,充分考虑了不同作物对光照的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布,确保每种作物都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和生长空间。其中,玉米带株行距为19cm×40cm,大豆带株行距为8cm×35c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60cm。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周期有所不同,玉米的生长期较长,而大豆的生长期较短。间套种植可以在大豆的生长旺季提供充足的光照,而玉米在大豆收获后继续生长,不会受到光照不足的影响。两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共享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由于根系分布不同,不会造成过度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产,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通过两种作物的间套种植,可以有效分散种植风险,保证农民的收入稳定[2]。2.2播期安排合理的播期安排和前茬作物处理是确保高产高效的关键。大豆应在前茬作物收割后,确保墒情合适时及时抢墒播种,避免播期晚于夏至日。前茬旋耕灭茬需要注意留茬、粉碎、抛撒、掺混、镇压和墒情等六个方面的到位处理。玉米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足墒播种,夏播时间一般以6月中旬为宜。大豆需要在前茬作物收割后、墒情合适的情况下及时抢墒播种,前茬作物的茬高需控制在10cm以下,以保证后续作业的顺利进行。粉碎后的秸秆需均匀抛撒在全田,以确保土壤有机质的均匀分布。同时保障秸秆与土壤需均匀掺混,上下左右均匀分布,确保土壤结构的均衡和养分的充分利用。之后可进行反复镇压,达到上虚下实的土壤结构,有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扎根。播种时需确保土壤墒情充足,避免干旱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大豆的最佳播种期为前茬作物收割后,墒情合适时立即播种,最晚不宜晚于夏至日,并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点播的方式,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玉米播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足墒播种。确保播种时土壤墒情充足,避免干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所以可以在播种前结合墒情适时灌溉。同时可以进行深翻与整地,确保土壤疏松,以利于根系发育[3]。2.3施肥大豆的施肥策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优化养分的综合供给。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应控制在1:1左右,以防止土壤中的氮素失衡。这有助于提供稳定的氮源,促进大豆的健康生长。有机肥可选择堆肥、厩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不仅提供养分,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必须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具体可使用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等,但要避免使用硝态氮肥。硝态氮肥极易导致土壤酸化,并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可以在播种前施用基肥,推荐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每公顷施入150~300kg,将基肥均匀撒施或条施于播种沟中,然后覆盖土壤。大豆生长期需结合植株长势做好追肥工作,一般可在开花前后进行。追肥可使用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避免单一大量施用化肥。玉米施肥可优先选用绿色食品专用肥料,采用种肥同播的机械播种方法,以确保提高作物品质并对环境友好。基施可施入45%高氮含硼玉米缓控释肥或45%高氮含硼玉米专用肥,每公顷施加1250kg,以持续为其生长提供稳定的养分供应。可以使用总养分占比为36%~38%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每公顷施加2000kg,不仅能够提供养分,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在播种前施用基肥,将肥料均匀撒施或条施于播种沟中,然后覆盖土壤。采用种肥同播的机械播种方法,确保肥料与种子同时下地。后期结合植株长势进行追肥,尤其注意是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追肥可使用高氮肥料或复合肥,以满足玉米快速生长的养分需求[4]。3田间管理3.1间苗和定苗大豆的间苗和定苗是确保植株合理分布和优化生长的重要步骤,在大豆子叶刚刚展开、呈现“两瓣夹一心”的阶段进行间苗。这时植株刚开始生长,间苗操作对植株的伤害较小,有利于后续生长。在该时期可及时去除多余的幼苗,特别是那些长势较差或受损的幼苗,保留健壮的植株。间苗时应尽量避免伤害留苗的根系。在大豆的第一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定苗。这一阶段的植株已经具备一定的根系和叶片,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定苗操作中,可以再次去除弱株和病株,确保每个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定苗后应及时浇水,以促进植株的快速恢复和生长。若田间出苗整齐、生长健壮,没有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影响,通常进行一次间苗和定苗。若田间出苗不理想或存在病虫害影响,需分两次进行间苗和定苗。第一次间苗在幼苗长到3~4片叶时进行,第二次定苗在幼苗长到4~5片叶时进行,此时主要清除弱苗和病苗,确保每个留苗都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进行健康生长。3.2中耕灭茬中耕管理对于作物生长环境优化非常重要,尤其在较多降水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一般在大豆出全苗后,可结合间苗作业进行中耕,以保持土壤的松软度,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大豆根系的呼吸和生长。雨后土壤变得紧实,会影响大豆根系的呼吸和生长,在大豆苗期遇到较多降水时,须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恢复土壤的松软度。中耕时深度适中,不宜过深,以免伤害幼苗根系。玉米中耕管理同样重要,需在定苗前和拔节前各进行一次中耕。在玉米定苗前进行,一般可结合间苗操作。这时玉米苗较小,中耕时要注意控制深度,避免伤害幼苗根系。玉米拔节前可进行中耕,这时可适当加大深度,以促进玉米根系的扩展。后期可结合具体的土壤墒情,适当做好施肥、灌溉。例如,在中耕后及时进行灌溉,能够保证土壤湿润,有利于玉米吸收水分和养分。中耕后可以及时进行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有助于玉米的健康生长和发育。3.3防除杂草通过及时做好除草工作,能够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前茬作物收获后,可做好除草工作,再进行玉米、大豆的播种。后期需要结合田间杂草情况,及时做好除草工作,及时除草其难度比较小,效果更好。作物播种后但尚未出苗,杂草处于萌发阶段,可采用土壤封闭除草方式,防止杂草萌发和生长。常用封闭处理剂有精异丙甲草胺和噻吩磺隆等,可及时施入[5]。后期草害严重时,可施用封闭处理剂。注意在使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时,还应做好物理隔离,避免产生药害,保证喷雾药剂只接触到杂草,不会影响作物。3.4水分管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水分管理的要求比较高,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大幅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在进行水分管理时,还应综合考虑土壤、气候、作物需水特点和农田基础设施。通过科学有效的水分监测、合理的灌溉安排、雨水管理及保墒和差异化管理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灌溉前可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借助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同时定期取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播种前、中耕后均需要做好监测。尤其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更应增加监测频率,以科学选择灌溉时机。播种前可进行适当的底墒灌溉,确保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萌发。灌溉时需注意在大豆和玉米出苗的初期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多浸渍。玉米在拔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此时应进行适量灌溉。大豆的开花和结荚期同样是需水高峰期,要保证水分的供应充足。结合种植地的实际,可以采取科学的灌溉技术,以进行高效节水、均匀灌溉。雨后可及时进行中耕松土,防止土壤结块,改善土壤通透性。低洼田块修建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3.5病虫害防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增加产量和资源利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面临病虫害的威胁。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可以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实际防控工作中,可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监测和及时治理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保障大豆和玉米的健康生长。防控时可加强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如选择抗病害能力较强的大豆或玉米品种,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管理,清理田间和周边的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收获后及时清除作物残体,深翻土壤埋入病残体。可以在播种时,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调整播种期,避开病虫害高发期。当前可以积极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例如,利用害虫的天敌,释放或保护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控制蚜虫等害虫。可以利用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抑制害虫种群。使用生物农药,可以较好地代替化学药物,展开防控工作,如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以较好地防控鳞翅目害虫;利用真菌制剂如绿僵菌,可以防治蝗虫和金龟子幼虫。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害虫基数。例如,在田间设置诱虫灯,能够进行害虫诱杀,夜间吸引和捕杀成虫,减少害虫繁殖。设置黄色粘虫板,能够在田间诱捕蚜虫、白粉虱等小型害虫。在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合理使用农药,注意结合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