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级“贵百河”3月高一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的记载,则有可能会稍稍改变我们对儒家美育教学实践的固有看法。这则案例是《论语》所载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孔子并没有要求学生以他的理想为人生理想,而是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志向。但孔子对各位学生的志趣仍有他自己的评判。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既不加赞许,也不予否定。很显然,这样的社会理想虽符合孔子对弟子们往日的教导,但并不是孔子心目中都达到了仁的道德精神与乐的审美精神相融合的至高人生境界。根据徐复观的理解,孔子的这次教育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教育案例,通过曾皙的言行和对此的肯定来向其学生施以审美人格的濡染与熏陶。在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皙在老师面前并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同时我们发现曾皙是以感性的音乐作导引,然后才开始用语言来描绘他心目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并且这种描绘亦非抽象语言的概括,而是形象化的对艺术人生的审美描摹。朱熹曾高度评价曾皙的这一理想境界,谓其“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说不仅点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还把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了注脚——可见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徐承《中国美育传统中的准“民主”经验》)材料二:《论语》中所叙述的师生对话,从形式上来看是以孔子的话语为核心,但是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即便弟子的发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对和纠正。对于那些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学生,孔子也积极鼓励,“‘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往往是由学生的主动提问而启动的,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学生提问有100多次,有“季康子问政”“子贡问友”“叶公问政”“宪问耻”“樊迟问仁”“子路问成人”“子路问君子”等等,且孔子对学生的提问常有表扬与鼓励,如“大哉问”(《论语·八佾》)、“善哉问”(《论语·颜渊》)等等。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也未必会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如子张曾问孔子:“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回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则指出:“是闻也,非达也。”(《论语·颜渊》)而后对“达”和“闻”的内涵及其区别进行了点拨。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质疑孔子观点、与孔子争论的情形时有存在。子路是提出疑问最多的学生,如《论语·子路》中就曾提到,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随后提出疑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断也)予。’”可见孔子对子路之珍爱。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但孔子对颜回凡事都以他的话马首是瞻、从不当面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也是不满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只有在得知颜回私下里会进行反思、表达个人意见时,孔子才表达出肯定之意,“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摘编自高振宇《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能让我们了解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我们有可能改变以往对儒家教育教学生硬死板的固有看法。B.子路、冉有、公西华所提出的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并非孔子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孔子对此不置可否。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对孔子的回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卑不亢、彰显个性;二是用形象的语言对艺术人生进行审美描摹。D.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常由学生主动提问开始,孔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最后逐一回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引证法,除了引用《论语》中的语句,还引用了徐复观、朱熹等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B.曾皙提出的颇具人生审美化效果的社会理想境界,既得到了孔子的赞同,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评价。C.孔子之所以对子路多有肯定赞许,甚至将他与颜回同等看待,是因为子路经常向孔子提问,挑战孔子的权威。D.对于学生从不质疑自己的做法,孔子表示不满,可见孔子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思考与收获。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当仁不让于师。 D.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为什么说“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下面是某班语文课上的小插曲,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老师的教育教学特点。(6分)同学小语读课文时错把“还有后来人”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哄笑不止。老师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小语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有的同学说:“是啊,一个是说还有人来接班,一个是说还有接班人。”老师说:“说得很好啊。如果小语愿意再朗读一遍,读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小语也情绪激昂地朗读起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窝头会馆(节选)刘恒第一幕一九四八年夏,处暑,白昼。【北平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房主苑国钟。东厢房有三小间,租户是正骨医师周玉浦,媳妇金穆蓉,女儿周子萍。西厢房也是三小间,租户王立本以卖炒肝儿谋生,媳妇田翠兰给他打下手儿。西边那间的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苑国钟(高声)今儿是处暑,好节气!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要的不是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头发略显蓬乱,轻轻咳嗽着,眼睛始终盯着脚底下。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苑国钟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苑江淼不用了,我自己来。苑国钟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田翠兰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他再有病您也是他爸爸,他是您儿子!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苑国钟我不是他爸爸,他是我爸爸……成了吧?田翠兰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界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苑国钟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田翠兰您吃浆子吃多了吧?苑国钟我是心疼他,大半夜听他咳嗽,我心口都裂成八瓣儿了!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田翠兰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苑国钟(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么?我……【金穆蓉端着一笸箩成捆儿的纸币走过来,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第二幕一九四八年秋,霜降,黄昏。【金穆蓉把十字架抱出来,往门框上钉。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田翠兰福斗!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揳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苑国钟(郁郁寡欢)关老爷圣明!那二位都晾出来了,您也出来待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古月宗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苑国钟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周子萍退下来。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周子萍苑伯伯……苑国钟(抢夺似地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谢谢!谢谢!苑江淼(高声)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您攥着人家的钱干什么?那是人家的钱!苑国钟……攥着怎么了?苑江淼(苦笑)我还能怎么说话?爸爸,您告诉我……(指着身后的屋子)民国十六年,租房子住在这儿的那位教书先生是什么人?苑国钟……韩先生是赤党。苑江淼韩先生是怎么被抓走的?苑国钟……有人来抓他……他就给抓走了……把我也捎带上了……苑江淼您平平安安回来了……(咳嗽)可人家被枪毙了。苑国钟(焦灼)人家毙的就是赤党!人家毙我干吗呀?苑江淼那笔钱是哪儿来的?您为什么一直瞒着不肯说?苑国钟(苦苦挣扎)我……我……你别听人家乱嚼舌头!……你爸爸里外都是清白的,我没干过对不起人的事情!苑江淼

可是过后您买了这个宅子!……(极度疲倦)从我懂事儿起,您嘴里永远是钱……钱……钱!催着人家要钱,躲在屋儿里数钱……为了钱您跟街坊计较翻脸吵架,做梦您都惦记着钱……苑国钟……没有钱……我拿什么养活你还供你上学?苑江淼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苑国钟(站立不稳)儿子……你这么说话是想要我的命!【苑江淼径直去抢夺父亲手里的钞票。苑国钟死死攥着钞票不撒手。苑江淼情急之下给了父亲一个耳光,钞票落叶似的撒了一地。】第三幕一九四八年冬,大雪,黑夜。【油印传单撒落在地,肖鹏达出现在大门口。】肖鹏达向伟大……的新中国……进军……谁的?苑国钟我的!是我的……(谄媚地醉笑)这东西是我的。肖鹏达(朝苑江淼晃晃那张传单)苑江淼!上边儿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梦话,都是你写的……也是你印的吧?(讪笑)我多嘴问一句,您那新中国在哪儿呢?苑江淼(憧憬)……等天亮了,太阳出来了……人人都会看到她!肖鹏达我怎么看不见呐?(手搭凉棚)哪儿呢新中国……除了你们家那烂墙头,我什么也没瞧见!苑江淼你当然看不见……你是个瞎子。肖鹏达(冷笑)……苑叔儿,您赶紧领我上去,让我看看您儿子那蜡纸和油辊子,他怎么就刻得这么漂亮印得那么地道呢?我是真佩服他……【苑江淼的笑容激怒了肖鹏达,肖鹏达突然挥枪对准苑江淼,苑国钟窜出来挡住枪口,引起一片惊呼。】苑国钟小达子!好孩子……今儿你要是非得打死一个人,那你务必得打死我……我不能让你打死我儿子!肖鹏达您让开……苑国钟达子!人得讲良心……你小时候偷我的黑枣,我逮着你想揍你两巴掌,我儿子拦着我不让打,他怕你疼……我儿子仁义呀!你倒想拿枪打他……苑江淼爸爸,您不用为我担心……儿子觉得值。苑国钟你值了……(啜泣)我不值!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小达子……(情绪失控,怒视对方)你敢碰我儿子一根毫毛,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我儿子是赤党,我也是赤党,有本事你现在就开枪!你看城外头那些拿枪拿炮的能不能饶了你?【几个人扭成了一团。突然响了一枪,众人群雕一般一动不动。】周玉浦(看着地上)血……苑大哥您……您怎么流血啦?【血顺着裤脚淌到地上,袍子裂口处的棉花也被浸红了。】苑江淼爸……您没事儿吧……爸!(死死搂住父亲不放)爸!(哭泣)爸……苑国钟(高声)爸爸对不住韩先生啊!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脏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苑江淼爸爸!儿子对不起您……苑国钟立本儿!立本儿……王立本在呐。苑国钟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牛大粪降啦!他们降啦……这边儿投降啦!苑国钟……我儿子……我儿子……他想去新中国……牛大粪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苑国钟(找儿子的手,紧紧抓住)儿子……苑江淼(紧紧地紧紧地抱着父亲)爸爸!【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大幕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缓慢地闭合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形象,剧作从小处着眼,对话细节和人物分寸把握得很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转折。B.第一幕的开头和结尾关于苑国钟收房租的场景,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另外,“要饭”“赏我一口饭吃”等台词,表现了苑国钟的世故与无奈。C.第三幕中苑国钟相信蘸血的窝头能治儿子的病,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D.苑江淼是个有文化、有觉悟、思想进步的青年;然而他也有对父亲态度淡漠甚至厌恶的一面,在文中表现为他当着许多人的面斥责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亲。7.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剧在剧情设计上独具匠心,它通过两条线索的交叉,使处世态度不同的两代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展现了人物的毁灭与新生,用小剧情反映了大时代。B.剧中的道具“十字架”“弥勒佛”“关老爷”,台词“他想去新中国”“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等,都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反映了人物的信仰和追求。C.第三幕中“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这一舞台说明,一方面承接前文的清冷格调,烘托舞台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了剧情发展,使剧情由高潮进入落幕。D.剧末的舞台说明中“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具有象征意义,使剧情由沉重转为欢快,透出了一种新生的希望。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剧情的基础,请从第二幕中概括出三处戏剧冲突并作简要说明。(5分)9.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理论。(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节选自《公羊传》,有删改)材料二: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①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③,不禽二毛④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①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④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B.临,面对,碰上,与《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临”含义相同。C.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D.当,对着,面对,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C.材料二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14.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乌江唐·汪遵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项羽宋·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咏史怀古诗。B.《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中写范增的足智多谋意在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对比。C.两首诗第二句分别使用了成语“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来形容项羽,用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D.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项羽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项羽垓下之围英雄末路时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16.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酣歌而归的动人景象,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2)小明最近报名了绘画班,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基础薄弱,一度想放弃。老师鼓励他说:“学习就像《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终将有收获。”(3)黛玉葬花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词中常借“花”字抒发悲凉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②“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以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