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级“贵百河”3月高一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孔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错,材料二“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是孔子的行为,后面所举的例子“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也是孔子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追问,选项曲解文意;“最后逐一回应”错,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一结论。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之所以……是因为……”错,由材料二“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可知,选项强加因果。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材料二未提及此观点。B.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与材料二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会“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内涵一致。C.意思是“面对合乎道义的事,要抢着去做,即使老师在一边也不必谦让”。这与材料二第一段“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内涵一致。D.意思是“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这与材料二第一段中孔子不断鼓励曾皙回答,“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内涵一致。4.①曾皙、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与孟子所追求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是相似的。②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这一事例(实践),是对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的证明。(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由原文“朱熹曾高度评价曾皙的这一理想境界,谓其‘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说不仅点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还把这一境界与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这就提醒我们,曾皙和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其实和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一样,乃是将‘心源’‘扩而充之’的结果”可知,曾皙、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与孟子所追求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是相似的。②由原文“此外,作为学生的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了注脚——可见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可知,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这一事例(实践),是对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的证明。5.①面对小语的错误和学生的哄笑,这位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内心消除了负担,正如孔子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谈志向。②“小语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该老师相机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考两句话的意思。正如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空洞、刻板说教,强制灌输。③面对学生的失误,这位老师没有严肃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正如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④这位老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正如孔子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每点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①由“在此孔子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学生灌输什么理念,整体的教学氛围也极为平等融洽”“孔子并没有要求学生以他的理想为人生理想,而是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志向”可知,孔子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谈志向。题干中,面对小语的错误和学生的哄笑,老师同样让学生畅所欲言,因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内心消除了负担。②由“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既不加赞许,也不予否定”“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颇具人生审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学生灌输什么理念”可知,孔子没有空洞、刻板说教,强制灌输;题干中“小语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该老师同样是相机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考两句话的意思。③由“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即便弟子的发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对和纠正。对于那些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学生,孔子也积极鼓励”可知,孔子注重鼓励学生;面对学生的失误,老师没有严肃批评,而是说“说得很好啊。如果小语愿意再朗读一遍,读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可见,其是以表扬、鼓励为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④由“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也未必会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可知,孔子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题干中老师也是如此,让学生思考小语的意思到底有没有表达错误,因此,老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错误。第三幕中苑国钟想用窝头蘸自己的血来给儿子治病,更多的是为了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故选C。7.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错误。应该是体现了本剧浪漫主义的写法,“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的场景,寄寓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故选D。8.①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苑国钟为了儿子抢着收下了子萍手里的钱,儿子却反对他抢钱,并嫌弃他的钱来路不正。②房东与房客的冲突。苑国钟作为房东为生活所迫催收房租,房客们与他进行对抗并嘲讽他。③苑国钟内心的冲突。物价飞涨,苑国钟无法及时涨房租又不忍赶走房客,内心充满矛盾。(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戏剧冲突的能力。①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苑国钟和儿子苑江淼之间的冲突,一个是抢着收钱,“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抢夺似地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另一个反对抢取,“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您攥着人家的钱干什么?那是人家的钱!”“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苑国钟为了儿子抢着收下了子萍手里的钱,儿子却反对他抢钱,并嫌弃他买房的钱来路不正。②房东与房客的冲突。苑国钟与房客们的冲突,一方苑国钟作为房东为生活所迫催收房租“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另一方房客们与他进行对抗并嘲讽他,“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揳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③苑国钟内心的冲突。这个矛盾冲突是难点,在收取房租时,苑国钟说“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苑国钟说自己并不想这样,但物价飞涨,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没有钱就无法给儿子治病,就无法养活儿子,自己在思想上也是矛盾的。9.(1)苑国钟身上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质:①作为父亲,苑国钟对儿子充满无私的爱,深入骨髓,至死不渝;②作为房东,在自身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不得不收租,收租时却小心翼翼,更不忍赶走房客,体现出人性的善良;③受人之托,不顾风雨蹲守,用半年的时间等待钱的主人,体现出诚信。(2)枪响后,悲剧发生了,苑国钟中枪,观众都为即将逝去的生命痛惜,更值得痛惜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能准确解释“有价值的东西”答出任意一点2分,最高4分;能解释清楚“毁灭”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及体裁特征的能力。题干中引用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论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题目要求“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理论”,通过审题,就是要从苑国钟身上找到悲剧性的东西,即“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苑国钟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有对儿子无私的疼爱,看儿子拿暖壶出来,小心翼翼地迎过去想给儿子灌水;田翠兰讽刺他太惯儿子,让孩子休学养病没日没夜地看书,他表示儿子喜欢看,他就支持;心疼儿子半夜咳嗽,为给儿子治病“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么”,甚至当肖鹏达瞄准儿子时,他窜出来挡住枪口,宁愿为儿子牺牲性命,却还说“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他对儿子的疼爱深入骨髓,至死不渝。他对房客们也不忍心,如“我要的不是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虽然收租惹人厌,但他也是为了父子俩的生存,不得不收,也不忍心赶房客们走,体现出人性的善良。面对送钱的嘱托,坚持等待主人,“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可见,他并非一开始就存心昧钱,雨里雪里蹲等了半年也没见着人,才把钱花了,而他心中显然一直有愧疚,才会在临终前袒露一切,足见他是个讲诚信的人。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都随着枪声的一响随之毁灭,让人感到痛惜,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正体现了鲁迅对悲剧理论的阐释。10.CG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君子杀一牛犹不忍”主语是“君子”,后一句子的主语是“宋公”,“而”表示转折,之前应断开,即C处断开;“宋公戕一国君”主谓宾完整,“若犬豕然”作状语,即G处断开;“此而忍为之”与“天下孰有不忍者耶”,分别是两个主谓句,句意对应,各自断开,即H处断开。故选CGH。1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鼓瑟希”的“鼓”意为“弹奏”。句意: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B.正确。句意: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面对大江斟酒。C.正确。“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意为“与……为敌”。句意: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小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大国为敌。D.错误。当: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故选D。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错误。《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实行的是“仁政”。本文“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意思是“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可知宋襄公杀害国君鄫子,毫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与齐宣王本质完全不相同。故选C。13.(1)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2)放开它(吧)!我不忍心(见)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亡之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济”,渡过;“迨”,趁着;“毕”,完全;句意;各1分。(2)“舍”,释放、放开;“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走向;句意;各1分。14.材料一认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答出任意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材料一中,“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国家而留下来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可知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虽然最后战败了,但他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中,“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意思是“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可知宋襄公毫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意思是“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可知宋襄公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所以说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初一,宋襄公与楚军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国家而留下来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未排列成阵,官吏又请示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攻打他们吧。”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推崇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可惜他是有德行的君主却没有辅佐他的贤能的臣子,认为即使是周文王发动的战争,也不过如此。材料二: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里面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不能不加以辨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德行不会有减损或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三代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宋襄公)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一生的好坏才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对比”错误。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二者不是对比。16.①汪遵的《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1分)面对项羽的失败,诗人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2分)②陆游《项羽》中,诗人认为项羽力能扛鼎却不足为奇,(1分)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的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有批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汪遵的《乌江》中“单枪匹马突重围”意思是:项羽一人单枪匹马突破重重包围,这是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的事件。这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表达了作者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最后两句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陆游的《项羽》中“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拔山扛鼎”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可是,这在作者眼中不足为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项羽刚愎自用,让范增的才能无法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17.(1)浴乎沂风乎舞雩(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成语,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分析短语语法结构的能力。A.“②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错误。②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错误。“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D.“两个短语结构类型一致”错误。“山石树木”是并列结构,“山石”和“树木”都是名词;“完全照搬”则是副词+谓语动词结构,“完全”是用以修饰“照搬”的程度的副词。19.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④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分为两种。(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提取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文段中“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可知,“戏出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确定第一个词条;根据文段中“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可知,“戏出年画”的一个特征是: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的,确定第二个词条;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可知,“戏出年画”的特征为: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确定第三个词条;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可知,“戏出年画”从形式上分为两种,确定第四个词条;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即“戏出年画”的特征为: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确定第五个词条。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C.诗句的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依据“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蛐蛐儿”在移动变化,所以引用的诗句填入③处最恰当。21.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每点2分,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法看,四个词有两个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的写法,体现了灵活的特点;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视角感官上凸显出夏、秋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绿叶”簇拥在一起,形象突出。22.运用通感手法,(1分)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写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1分)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叠加多重感官,使读者的阅读感受更丰富。(2分)或:运用比喻手法,(1分)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1分)“虫声”清、亮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写出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2分)(答对以上任意一种手法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是运用了通感(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虫声”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也是比喻,“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写出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通感、比喻的运用,恰当且巧妙,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23.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这里的“光”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积极向上的诸多特质。它可以是乐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