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最新一期《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将带大家走近“西游故事”。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已经西行取经18年的玄奘携佛经回抵长安。他在漫漫长途中经历了什么?万历二十年(1592年),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问世,给出了神奇而隽永的回答。“西游故事”的源头,是唐代的玄奘取经。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公元627年,年仅27岁的玄奘从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出发,前去天竺(印度)求取真经。他出玉门关,穿过八百里流沙,翻越帕米尔高原,通过西突厥控制的草原,渡过恒河,到达了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最终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从出发到返回,玄奘西游历时18年,行程2万多公里。他回国后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叙述了他的旅行经历和见闻。后来玄奘的徒弟慧立和尚写了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这本书里,慧立为了夸大师父的业绩,扩大佛教的影响,开始给玄奘的事迹涂上一些神秘色彩。玄奘西游的故事流传到民间以后,人们又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对它不断进行“改编”,使得取经故事逐渐演化为市井廛音。宋代,说书人编了一本十七节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的人除玄奘外,多了一个白衣秀士的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从这个猴行者身上已经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到了金、元两朝,玄奘取经的故事已被搬上了舞台,金代艺人演戏的脚本中有《唐三藏》,元朝的杂剧中有吴昌龄写的《唐三藏西天取经》。除杂剧外,元朝还出现了《西游记平话》……丰饶的艺术土壤最终使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成为经典:满篇神魔,天马行空,殊方绝域,无奇不有。经过几百年的翻刻、评点和传播,“西游故事”所包含的思想变得丰富而复杂:佛家说佛,道家见道;平凡者赞叹其英雄主义,奋斗者肯定其进取精神……这使小说在兼具理性与人性光辉的同时,也为后代各类创作者提供了经久不衰的中国IP和无尽无竭的源头活水。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西游故事”衍生出各自的时代表达,“古典”就此成为“今典”。(摘编自2025年《国家人文历史》第4期导读)材料二美国有钢铁侠,日本有奥特曼,中国有什么?——齐天大圣。2024年8月20日,一款产自杭州、出版自浙江的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强势登陆国内外多个平台,掀起国风热潮。最新数据显示,该游戏的销售额已超15亿元,凭实力“硬控”全球玩家,真正实现了“破圈”。它以经典名著《西游记》为背景,引人踏上危险与新奇的西天之路。灵隐寺济公殿神像、景宁时思寺的大雄宝殿……密集的中国文化元素引发众多国外游戏爱好者连夜恶补“猴子”的身世,海外社区火速跟风,建起多个《西游记》学习园地。现如今,“伪国风”“假国风”随处可见,“魔改”“审美降级”备受争议。国风不是简单可复制的“流量密码”,也不是降低品质的“免死金牌”。单凭“国风”二字,不足以解释《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正如游戏制作人冯骥所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游戏在“出海”过程中,势必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难题。既有文化作品在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时,曾多次被贴上“讨好外国人”的标签。为何《黑神话:悟空》的做法能引来无数称赞?譬如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不仅对悟空、金箍棒等采用中文直译,还将“土地公公”译为“keeper”(维系者、传承者),巧妙地兼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意蕴,充分展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此外,游戏虽多处融入中国历史建筑景点,但这些景点既小众又新鲜,都不是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网红打卡点”。相较于吸引外国人,游戏对本国人的普及价值更高,也难怪近日相关游戏取景地的门票销量能暴涨3倍。不少国外游戏爱好者初见孙悟空时都会联想到日本漫画《龙珠》。过去有太多人在描绘中国、解释中国,这也反映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出海”过程中面临“先入为主”的困境。《黑神话:悟空》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西游故事”走出国门,真正实现了一种主动式文化输出,自然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游戏场景中的实景还原,吸引海外游戏爱好者来看看远不限于游戏的大好河山。在当前外籍人士过境免签政策下,我们可进一步开发《黑神话:悟空》的线下沉浸式旅游路线,联动上下游,打造产业“同心圆”,让闻风而来的外国朋友们重走“西天取经路”,亲身体验中国“city不city”。当然也需警惕,文旅经济大热带来的无数商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文化元素沦为吸引游客的噱头,还造成千景一面等现象,消耗了公众的情感与信任。类似《西游记》这样的“国民IP”,不仅是无数人童年回忆的寄托,更承载着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期待,映射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希望。冯骥曾坦言,自己的创作是为了展现更有境界的中国美学和东方神话。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一路披荆斩棘,真正体现了“天命人”不认命的真谛。目前,该游戏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但还需接受时间的检验。国风文化产业将不止于这一座里程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看到一个“黑神话宇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是一条“取经路”,充满机遇与挑战。(摘编自《〈黑神话:悟空〉破圈背后——如何以现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玄奘西游的故事流传到民间以后,人们对它不断进行改编,如宋代话本中加入了猴行者,使得故事有了神秘色彩。B.金代的《唐三藏》、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平话》,为明朝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艺术土壤。C.《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表明,清除“伪国风”“假国风”,避免“魔改”“审美降级”,就能够具有全球影响力。D.《黑神话:悟空》的场景没有选用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网红打卡点”,这是为了避免贴上“讨好外国人”的标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人文历史》第4期导读,开篇抛出问题后,即点出万历二十年的《西游记》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令人感到熟悉而亲切。B.不同时期的人们“改编”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时,都结合了自己的理想并加入艺术化元素,但均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C.《黑神话:悟空》的“出海”,让孙悟空以“齐天大圣”的形象走向世界,也能让外国游戏爱好者主动了解《西游记》相关内容。D.游戏制作人冯骥表示,自己创作是为展现中国美学和东方神话,体现出文化创作者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责任担当。3.下列对《黑神话:悟空》获得极大成功的启示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尊重文化传统,兼顾中西文化差异,注入新意蕴,展现文化自信。B.借大家熟知的“国民P”,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才可能打造出令人惊艳的文化产品。C.文化传播的破局点在于引发精神共鸣,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比如成长、反抗命运等。D.抓住文化产品大热带来的无数商机,依仗公众的情感与信任,推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4.围绕“西游故事”,《国家人文历史》第4期导读是从哪些方面引导读者阅读本期杂志的?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5.材料一结尾说“西游故事”从“古典”成为“今典”,请结合两则材料探究其原因。【答案】1.B2.B3.D4.①故事起源:“西游故事”的源头是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②演化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游故事”的不断“改编”;③思想影响:“西游故事”所包含的思想丰富而复杂,影响深远。5.①内容不断丰富:改编内容符合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理想与兴趣,且思想内涵也不断丰富。②形式不断创新:每个历史时期均以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如宋代话本、元代杂剧,当下发展出游戏等。③技术不断进步: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游故事”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紧密关联,如从文学创作到舞台演绎再到3A游戏。【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演变和现代创新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西游故事”的文化价值与传播意义。材料一梳理了玄奘取经故事从历史真实到文学经典的演变过程,展现了其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化改编与文化积淀。材料二则以《黑神话:悟空》为例,分析了现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创新表达与全球传播,赋予传统故事新的生命力。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西游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持久魅力与时代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宋代话本中加入了猴行者,使得故事有了神秘色彩”错误。根据材料一“后来玄奘的徒弟慧立和尚写了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这本书里,慧立为了夸大师父的业绩,扩大佛教的影响,开始给玄奘的事迹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可知是慧立和尚在书中给玄奘事迹添上神秘色彩,而非宋代话本中加入猴行者使得故事有了神秘色彩。关于宋代话本的表述是“宋代,说书人编了一本十七节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的人除玄奘外,多了一个白衣秀士的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从这个猴行者身上已经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并未体现“故事有了神秘色彩”。C.“清除……就能够具有全球影响力”逻辑关系有误。材料二说“单凭‘国风’二字,不足以解释《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且“伪国风”“假国风”“魔改”“审美降级”只是国风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清除这些并不能必然使作品具有全球影响力。D.“是为了避免……”,对目的的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二“游戏虽多处融入中国历史建筑景点,但这些景点既小众又新鲜,都不是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网红打卡点’。相较于吸引外国人,游戏对本国人的普及价值更高”,可知不选用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网红打卡点”主要是考虑对本国人的普及价值,而非为了避免贴上“讨好外国人”的标签。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均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错误,从材料一可知,随着故事的流传和改编,如宋代话本中出现猴行者,金、元时期的杂剧、平话等,内容逐渐丰富,有了更多虚构和想象的成分,并非都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材料二指出“文旅经济大热带来的无数商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文化元素沦为吸引游客的噱头,还造成千景一面等现象,消耗了公众的情感与信任”,说明不能依仗公众的情感与信任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应注重文化内涵,选项不恰当。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故事起源:材料一“‘西游故事’的源头,是唐代的玄奘取经。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公元627年,年仅27岁的玄奘从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出发,前去天竺(印度)求取真经……他回国后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叙述了他的旅行经历和见闻”,点明“西游故事”的源头是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②演化发展:“玄奘西游的故事流传到民间以后,人们又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对它不断进行‘改编’……宋代,说书人编了一本十七节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了金、元两朝,玄奘取经的故事已被搬上了舞台,金代艺人演戏的脚本中有《唐三藏》,元朝的杂剧中有吴昌龄写的《唐三藏西天取经》。除杂剧外,元朝还出现了《西游记平话》”,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游故事”的不断“改编”。③思想影响:“经过几百年的翻刻、评点和传播,‘西游故事’所包含的思想变得丰富而复杂:佛家说佛,道家见道;平凡者赞叹其英雄主义,奋斗者肯定其进取精神……这使小说在兼具理性与人性光辉的同时,也为后代各类创作者提供了经久不衰的中国IP和无尽无竭的源头活水”,说明“西游故事”所包含的思想丰富而复杂,影响深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内容不断丰富:从材料一可知,“西游故事”从唐代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到其徒弟慧立添加神秘色彩,再到宋代话本加入猴行者,金、元时期的舞台演绎等,改编内容符合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理想与兴趣,并且“经过几百年的翻刻、评点和传播,‘西游故事’所包含的思想变得丰富而复杂”,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所以能从“古典”成为“今典”。②形式不断创新:材料一展现了“西游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如宋代话本、元代杂剧等,材料二的《黑神话:悟空》是当下以游戏形式呈现,每个历史时期均以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不断创新,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古典”成为“今典”。③技术不断进步:材料一讲述了“西游故事”从文学创作(如《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到舞台演绎(金、元时期的杂剧等),材料二的《黑神话:悟空》是3A游戏,说明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游故事”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紧密关联,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西游故事”的传播和发展,使其从“古典”成为“今典”。(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交河故城秦岭每次来吐鲁番,我总要登上交河故城。小心翼翼地从南城门高耸的豁口探进去:十米、三百米、一千六百米……我屏息静气,尽量避免脚步、气息和全身衣物的窸窣之声惊扰这巨大的、无边的、深邃的沉默。但我作为一个活物的一言一行,还是不小心制造出声音来了。这声音在沉默中反弹回来,像是对我发出警示:这是一座没有主人的城市,但你已走进了主人的故乡。沉默,蓄满了面积达四十三万平方米的城堡群废墟,适应并融入沉默最好的办法,是给眼睛以自由。映入眼帘的,是完全裸露的高高低低的土堡、大大小小的土墩、宽宽窄窄的土壑、长长短短的土柱……不见一只鸟,不见一棵树,不见一滴水,不见一根草。这绵延不绝的土的凹凸、土的起伏和土的组合,让我变得像一个放肆冒失的闯入者。当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在脑海里闪现出来时,那种极富视觉、听觉冲击力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让我忽然踟蹰不前。频频环顾四周,心中的惆怅,如大漠孤烟,直直的,不知直向何方;如长河落日,圆圆的,不知圆成甚样。先贤的吟咏幻影般消失,仿佛搭载着岁月的回音匆匆而来,又捎带着历史的挽歌匆匆而去。它留下了可触可摸的沉默,却又空空如也。陪伴我的朋友艾比布拉问我:“交河故城像不像一条不沉的船?”“可我,怎么觉得像海市蜃楼呢?”我实在没有勇气承认眼前实实在在的真切。与不远处繁华热闹的吐鲁番相比,交河故城虚幻般的沉默令人心悸,真担心这份沉默也会瞬间随风远逝。交河故城距吐鲁番市只有十多公里,雄踞在雅尔乃孜沟两道河床之间一个高达三十米的黄土台子上。河水从台地北面一分为二,又在台地南面合二为一,这使交河故城像极了一个巨大的河心岛。按建筑学家的说法,当年的交河城完全是先民们采取原始而智慧的“减地留墙”之法“挖”出来的一座城市:挖出城郭,然后夯筑塔楼;挖出墙体,然后坯砌屋顶;挖出街巷,然后铺垫路道……于是,鳞次栉比的官署、作坊、店铺、民居拔“地”而起,布局有致的演兵场、藏兵壕、钟鼓楼“土”落石出。艾比布拉说:“交河故城,是世界上唯一的生土建筑城市。”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座雕刻出来的城市。换个说法便是:这是城市建筑的工艺品。它像一次平地而生的隆起,也像一次从天而降的降落。它,就是它自己。人间从来没有沉默的城市,是交河故城把所有城市的沉默收藏、储存了起来。说什么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这视野里的天,一定还是当年的天;云,一定还是当年的云;风,也一定还是当年的风;而脚下这一尺尺、一寸寸、一厘厘的土,又何尝不是当年的土呢?恍惚间,我分明是和万万千千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车师、匈奴、鲜卑人在岁月里重逢了,相聚了。那一圈圈土墩,是强壮、英武的古车师人正载歌载舞吗?那一排排土埂,是汉代西域都护府即将出行的驼队和马车吗?那一桩桩土柱,是南北朝时期居民家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吗?那一处处土丘,是沿着丝绸之路抵达这里的唐朝使者和商人们刚刚卸下的商品吗?而我,可能是汉代、唐代,或者宋代的某个旅人,在市井徜徉,在客栈痛饮,我听到了乐坊传出的十二木卡姆的演奏声,闻到了客厅里葡萄美酒的味道,看到了将士手中夜光杯发出的光芒……“现在,你想到哪里了?”艾比布拉笑着说,“很多来这里的人,总会说仿佛梦回两汉、大唐、南北朝什么的。”我不由得放声大笑。我说:“你太厉害了!是这沉默,纵容了我少年时代才有的梦。”“嘘。”他提示我,“你的笑声惊动它了。”我俩同时复归于沉默,脚步也停了下来。如果有人从远处光秃秃的城垛上眺望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两个沉默的小土墩。我俩的身影,就这样融入沉默之中,古老得不知所终。时间的隧道里,有多少城市生而不灭,又有多少城市灭不复生;有的被称为古城,有的则被称为故城。我曾游历许多古城,比如平遥古城、喀什古城等,那种古今相闻,实在是妙不可言。然而交河故城为什么没有成为交河古城呢?……在历史的风轻云淡中,这样的沉默更像是人类存亡、去留的佐证和象征。可是,人类从未放慢带血的步履,攻城略地一如既往。此时此刻,随便打开电视,不止一座城市炮火不断,化为废墟……有位从战火纷飞的国家来到交河故城的外国人说:“这里的沉默,让我思念家乡。”不知道别人如何欣赏这“世界上最美的废墟”,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果它真的是一条船,那么它的美在于,它以废墟的名义负载了人类无法承受的沉默。它选择了永远停泊,而不是在大漠的酷暑和严冬中悄然驶离,远去,直至在时间的汪洋中沉没。一轮明月从残垛边缘缓缓升起。这明月,每晚都把交河故城的沉默轻轻笼起……(有删改)6.关于文中第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句中的“每次”“总要”形成呼应,强调了“我”对交河故城特殊的情感。B.用“十米”等一串数字展现空间推进,使“我”进入交河故城的画面有纵深感。C.“大大小小”等叠词及“不见”构成的排比句,凸显了眼前之景的多样与荒芜。D.段尾引用李颀的诗句形成了古今互见的交错感,体现出作者惆怅中的超然之态。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交河故城是“平地而生的隆起”“从天而降的降落”,作者在富有气势的表达中盛赞了古代先民的建筑智慧和不凡的创造力。B.作者希望时间静止,他宁愿相信视野中的“天”“云”等自然之景和恍惚中的故城繁华,与“当年”相比,其实都并没有变化C.“看到的也许是两个沉默的小土墩”是作者假想旁观者所见之状,这里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体现出“我们”与故城融为一体。D.本文结尾处描写的月下故城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都令人遐思遥想,营造的宁静清雅的氛围,有异曲同工之妙。8.文中“沉默”一词反复出现,请结合文本品味其丰富的意蕴。9.新疆雪莲中学高三(1)班准备举办“现实与历史交织——我最欣赏的散文题目”的交流分享活动,假如你选择这篇文章的题目与大家分享,请写出发言要点。【答案】6.D7.A8.①自然环境的荒凉与静寂:交河故城没有鸟鸣、草木和水源,甚至连脚步声都会打破这片静寂。②厚重历史的无声见证:过往的文明痕迹丰富厚重,都成为历史的无声见证,也暗示人类对一些过往无从解读。③对残酷战争的沉痛反思:废墟的沉默如同警钟,警示人们反思战争并意识到文明的脆弱。9.①现场感:“在”字强调了作者置身于其间,这是地理意义上的“在场”,是对故城的直观感知。②历史感:“故”字暗示曾经的繁华之地被战争摧毁,文明湮没。“故城”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战争摧毁的明证。③期待感:题目文句短小,言有未尽,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其阅读期待。【解析】【导语】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交河故城的荒凉与沉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深刻感悟。文章以“沉默”为线索,贯穿全文,既体现了故城的孤寂与历史厚重感,又通过古今对比,引发对时间、历史的思考。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叠词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结尾处月下故城的描写,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体现出作者惆怅中的超然之态”错。段尾引用李颀的诗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氛围,“那种极富视觉、听觉冲击力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让我忽然踟蹰不前。频频环顾四周,心中的惆怅,如大漠孤烟,直直的,不知直向何方;如长河落日,圆圆的,不知圆成甚样”,体现出作者沉浸在这种历史氛围中,内心充满惆怅,并没有体现出“超然之态”。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作者希望时间静止”理解有误。作者说“这视野里的天,一定还是当年的天;云,一定还是当年的云;风,也一定还是当年的风;而脚下这一尺尺、一寸寸、一厘厘的土,又何尝不是当年的土呢”,这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感慨和想象,并不是真的希望时间静止。C.“移步换景”有误,应是视角转换。“看到也许是两个沉默的小土墩”,这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视角,设想他人从远处城垛眺望时看到的情景,属于视角转换。移步换景强调随着观察者位置的移动,所观察到的景物依次发生变化,而此句并非是作者通过自身位置移动来展现不同景色,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远处城垛眺望)来描述自己和朋友融入故城沉默后的状态,体现出“我们”与故城融为一体。D.“宁静清雅”有误,本文的宁静其实是“沉默”的同义语,体现的是沉重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自然环境的荒凉与静寂:文中“不见一只鸟,不见一棵树,不见一滴水,不见一根草”“我屏息静气,尽量避免脚步、气息和全身衣物的窸窣之声惊扰这巨大的、无边的、深邃的沉默”等描述,体现了交河故城自然环境的荒凉,没有生机,非常静寂,连人的一点声音都可能打破这份沉默。②厚重历史的无声见证:交河故城曾经有过繁华,有鳞次栉比的官署、作坊等建筑,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但现在成为废墟,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那些过往的文明痕迹丰富厚重,却又无声无息,暗示着人类对一些过往可能无从解读,只能从这沉默的废墟中去想象和感受。③对残酷战争的沉痛反思:“在历史的风轻云淡中,这样的沉默更像是人类存亡、去留的佐证和象征。可是,人类从未放慢带血的步履,攻城略地一如既往。此时此刻,随便打开电视,不止一座城市炮火不断,化为废墟……”,交河故城的沉默如同警钟,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意识到文明的脆弱,曾经繁华的城市可能因为战争而化为废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内容、手法和主题的能力。①现场感:“在交河故城”中的“在”字,明确表明作者身处交河故城之中,强调了一种地理意义上的“在场”,读者能感受到作者是对交河故城进行直观的感知和描述,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可信度,能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②历史感:“故”字突出了交河故城曾经的辉煌以及现在的荒芜,暗示了这里曾经是繁华之地,但现在成为了故城,曾经的文明可能被战争等因素摧毁、湮没。“故城”既代表着人类智慧创造的文明成果,又成为了战争等破坏因素的明证,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③期待感:题目“在交河故城”文句短小精悍,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说明,言有未尽之意,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想要了解作者在交河故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发其阅读期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众数十万攻钟离。钟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阳洲两岸为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上命豫州刺史韦叡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叡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旬日至邵阳。上豫敕曹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叡,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景宗与叡进顿邵阳洲,叡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去魏城百馀步。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言文达等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明旦,英自帅众来战,叡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上命景宗等豫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之计。令景宗与教各攻一桥:叡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叡使冯道根与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斗舰竞发,击魏洲上军尽殪。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纵而焚其桥。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军大溃。英见桥绝,脱身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叡遣报昌义之,义之悲喜,不暇答语,但叫曰:“更生!更生!”义之德景宗及叡,请二人共会,设钱二十万,官赌注之。景宗掷得“雉”:叡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叡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二》)材料二:将不和,则师必覆,将岂易言和者哉?韩信任为大将,而羞伍樊哙;关羽自命亲臣,而致忿黄忠。不和也而导之以和,非君与当国大臣善为调驭,安能平其方刚之气乎?汉高能将将矣,而不能戢韩信之骄,无以得信之情也;武侯、费诗能消关羽之戾,能得羽之情也。武帝豫敕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得将将之术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难。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叡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叡,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武帝曰:“二将和,师必济。”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注】官赌,在官府中做樗蒲游戏。樗蒲分枭、卢、雉、犊、塞;枭为最胜,卢次之,雄、犊又次之,塞为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垒相A次土崩B悉弃C其器甲争D投水E死者F十馀万G斩首H亦如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望,乡里有名望的人,这个“望”与成语“众望所归”中的“望”意思不同B.赍,意为送给,与李斯《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意思相同。C.乎,疑问语气词,与韩愈《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乎”用法相同。D.折,使……折服,使动用法,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山王元英与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打钟离,在邵阳洲两岸搭桥跨过淮水,连通道路,皇上令韦叡救援并受曹景宗节度,韦叡取直道十日即达。B.进驻邵阳洲后,韦叡趁夜修筑防御工事,曹景宗招募军士,潜水入钟离城传递援军消息,守城将士士气大振,次日击退魏军进攻,稳住战局。C.昌义之感激曹景宗和韦叡的救援,脱困后请二人相聚。在樗蒲游戏中,韦叡虽然掷得“卢”,却故意让景宗赢,并率先向朝廷告捷,备受称赞。D.在王夫之看来,关羽以与黄忠为伍而感到怨愤,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刘备亲臣;武侯、费诗能让关羽发生改变,是因为他们能洞察关羽的内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命景宗等豫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之计。(2)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1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说明钟离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10.BEG11.C12.C13.(1)皇上命令曹景宗等人预先装备高大的舰船,使它与北魏的桥一样高,实行火攻的计策。(2)然而(有时)也并非如此呀,韦叡能知晓曹景宗的勇猛凶悍,而曹景宗(却)不能知晓韦叡的宽宏大量。14.①梁武帝善御将之道,促使二将和睦;②将帅协同作战,战术执行有效。【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资治通鉴》和《读通鉴论》的节选,展现了钟离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将领之间的互动。材料一详细描述了韦叡与曹景宗的合作,突出了将领的智慧与团结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王夫之的评论,进一步探讨了将领之间和谐相处的深层原因,强调了领导者的调驭能力。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历史事件的细节,又通过评论揭示了其中的政治智慧与人性洞察,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北魏军队)各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兵士们)都扔下他们的兵器盔甲争相投水(逃命),死的兵士有十多万,被斩首的也有这么多。“诸垒”是主语,“相次”是状语,“土崩”是谓语,没有宾语,语意完整,B处断句;“弃其器甲”是动宾结构,不断开;“ 争投水”是状语和谓语宾语,不断开;“悉弃其器甲争投水”主语都是士兵,此处为连动结构,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死者”做“十馀万”的主语,主谓结构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乡里有名望的人/期望、盼望。句意:韦叡,是您的有名望的同乡。/指某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信任,对他寄予某种期望。B.正确。句意:把圣旨送入城中。/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C.错误。疑问语气词/介词,相当于“于”。句意:怎么能平复他们的方刚之气呢?/他们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D.正确。使……折服,使动用法/感到奇异,意动用法。句意:用礼节使他折服。/渔人对此(眼前景色)感到十分奇异。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韦叡……率先向朝廷告捷”错,“率先向朝廷告捷”的是曹景宗。从材料一“叡遣报昌义之,义之悲喜,不暇答语,但叫曰:‘更生!更生!’义之德景宗及叡,请二人共会,设钱二十万,官赌注之。景宗掷得‘雉’;叡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叡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可知,是曹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韦叡独居后,并非韦叡率先向朝廷告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豫”,预先;“等”,一样高;“为”,实行。(2)“非然”,不是这样;“鸷”,勇猛凶悍;“弘”,宽宏大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上豫敕曹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叡,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以及材料二“武帝豫敕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得将将之术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难。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叡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叡,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武帝曰:‘二将和,师必济。’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表明梁武帝通过提前告诫曹景宗要敬重韦叡,以情动人,以礼相待,促使二将和睦,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②材料一“景宗与叡进顿邵阳洲,叡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去魏城百馀步”“上命景宗等豫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之计。令景宗与叡各攻一桥:叡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叡使冯道根与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斗舰竞发,击魏洲上军尽殪。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纵而焚其桥。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军大溃”,体现了韦叡和曹景宗进驻邵阳洲后协同作战,韦叡修筑防御工事,梁武帝制定火攻计策,二人各攻一桥,下属将领奋勇作战,战术执行有效,最终取得胜利。参考译文:材料一: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率)数十万军队攻打钟离城。钟离城北边被淮水阻隔,北魏人在邵阳洲两岸架桥,树立几百步长的栅栏,跨过淮水连通道路。梁武帝命令豫州刺史韦叡率兵救援钟离城,(并)受曹景宗的指挥。韦叡从合肥(出发)走直道,从阴陵大泽前行,遇上山涧峡谷,就架起飞桥来让军队过去,十日(就)到达邵阳。梁武帝预先告诫曹景宗说:“韦叡,是您的有名望的同乡,应该好好尊敬他!”曹景宗见了韦叡,礼节十分恭谨。梁武帝听到这个情况后,说:“两位将领和睦,军队一定能取胜。”曹景宗与韦叡进驻邵阳洲,韦叡趁夜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挖掘长沟,竖立鹿角一样带枝杈的树木,拦截邵阳洲筑城,距北魏军队的城池(仅)百余步。曹景宗担心城中(将士)畏惧,招募军士言文达等人在水底潜行,把圣旨送入城中,城中(将士)才知道外面有援军,(所以)勇气(增添)百倍。第二天早晨,元英亲自率部众来交战,韦叡乘坐白色木车、手执白角如意来指挥军队。一日交战数次,元英才(被迫)撤退。皇上命令曹景宗等人预先装备高大的舰船,使它与北魏的桥一样高,实行火攻的计策。命令曹景宗和韦叡各攻打一座桥:韦叡攻打城的南桥,曹景宗攻打城的北桥。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叡派冯道根与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人乘战舰竞相出发,把北魏在邵阳洲上的军队全歼灭光。另外用小船装草,用膏油浇在草上,纵船放火烧了他们的桥。冯道根等人都亲自搏战,军士们奋勇争先,呼喊声震天动地,没有不以一当百的,北魏军队大败。元英见桥断了,(就)放弃城池脱身逃跑。(北魏军队)各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兵士们)都扔下他们的兵器盔甲争相投水(逃命),死的兵士有十多万,被斩首的也有这么多。韦叡派人报告昌义之,昌义之悲喜交加,(激动得)来不及答话,只是叫道:“再生!再生!”昌义之感激曹景宗和韦叡,请他们二人一起聚会,备下二十万钱,在官厅上做樗蒲游戏。曹景宗掷得“雉”;韦叡慢慢掷得“卢”,立即取一子翻过来,说:“怪事!”于是变成了“塞”。曹景宗同将帅们争着先去告捷,只有韦叡留在后面,世人尤其因他这一举动赞扬他贤德。材料二:(如果)将领之间不团结和睦,那么军队必定会遭到覆灭,难道武将(之间)是能轻言和睦的吗?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就耻于与(屠夫出身的)樊哙为伍;关羽自认为是(刘备的)亲信近臣,就对与黄忠为伍感到怨愤。(将领之间)不和睦就引导他们走向和睦,(如果)不是君主与执政的大臣善于调和驾驭,怎么能平复他们的方刚之气呢?汉高祖刘邦可以称得上是善于统御诸将的君主了,却不能收敛、消弭韩信的骄气,是(因为他)没办法洞悉韩信内心的真实想法;诸葛亮、费诗(却)能够消除关羽的戾气,是(因为他们)能洞察关羽内心的真实想法。梁武帝预先告诫曹景宗说:“韦叡,是您的有名望的同乡,应该好好尊敬他。”(梁武帝可谓)深得统御将领之术的啊。下诏让韦叡包容曹景宗容易,(可)下诏让曹景宗礼待韦叡就难了。然而(有时)也并非如此呀,韦叡能知晓曹景宗的勇猛凶悍,而曹景宗(却)不能知晓韦叡的宽宏大量。(只要)曹景宗的勇悍之气稍有收敛,又何必担心韦叡不能与曹景宗和睦相处呢?况且梁武帝下诏告诫他说“韦叡,是您的有名望的同乡”,(对他)动之以情,用礼节使他折服,却未曾有(任何)褒贬的意图。梁武帝说:“(只要)二将团结和睦,军队必能取得胜利。”(言外之意)他自信深得统御诸将之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贺新郎·寄李伯纪①丞相张元幹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②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③否?风浩荡,欲飞举。【注】①李伯纪,即李纲,南宋抗金名臣。绍兴八年(1138年)冬,李纲上疏反对秦桧等人议和卖国,张元幹得知此事,遂作本词。②铜华,即铜锈。③垂纶,即垂钓。后世以垂钓指隐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由近及远铺展画面,以动衬静,突出夜色苍茫寂寥B.词人怅望山河,空自吊影伤怀,而人们却鼾声大作,这里隐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C.“要斩楼兰三尺剑”一句用典,抒发抗金报国之志,暗含词人对李伯纪主战立场的支持。D.结尾“风浩荡”两句,呼应“扫尽浮云风不定”,借“飞举”之志收束全篇,升华主题。16.词中“谩暗涩、铜华尘土”借宝剑蒙尘抒怀,若你是李伯纪,能感受到词人寄寓的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愤懑不平:以宝剑锈蚀暗喻抗金志士被弃置不用,揭露朝廷,暗含批判。②悲慨苍凉:“谩”字直抒无力扭转时局的苦闷,凸显英雄失路、功业成空的悲凉。③警策劝勉:表面叹惋宝剑蒙尘,实则勉励自己勿忘复国初心。【解析】【导语】这首词以苍茫夜色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报国之志。通过“斗垂天、沧波万顷”等意象,营造出孤寂悲凉的氛围,暗含对时局的无奈。词中“要斩楼兰三尺剑”用典,表达抗金决心,结尾“风浩荡,欲飞举”则寄托了词人壮志未酬的豪情。全词情感深沉,既有对故国的思念,又有对英雄气概的颂扬,展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仰观到俯视。“曳杖危楼去”表明词人在高楼之上,接着描写“斗垂天(北斗星低垂在天边)、沧波万顷(广阔的江面),月流烟渚(月光洒在烟雾笼罩的小洲上)”,是由上到下的视角,并非由近及远。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愤懑不平:“谩暗涩、铜华尘土”,意思是宝剑徒然地生锈,布满了铜锈,被弃置蒙尘。这里以宝剑来暗喻抗金志士,如李纲等主战派人士,他们有才能、有抱负,却被朝廷弃置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志。词人通过这一意象,揭露了朝廷的昏庸和对人才的埋没,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②悲慨苍凉:“谩”字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当前局势的无奈和无力感。自己和像李纲这样的抗金志士,空有一腔热血和报国之心,却无法扭转时局,只能看着宝剑蒙尘,这种壮志难酬的苦闷通过“谩”字凸显出来,营造出一种英雄失路、功业成空的悲凉氛围,情感悲慨苍凉。③警策劝勉:表面上看是在叹惋宝剑蒙尘,实际上词人是以此来勉励自己和李纲等抗金志士,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和被弃置而忘记了复国的初心。就像宝剑虽然蒙尘,但它的锋利和价值依然存在,只要有机会,就可以重新出鞘,发挥作用。词人希望大家能够坚守信念,等待时机,再次为抗金复国事业而努力,所以有警策劝勉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善用叠字“助”情,如以“______”一句突出了环境之清静,内心之安适;又如以枇杷树“______”,表达对妻子的追思与怀念。(2)小艾同学去参观“禾木印象”绘画与摄影作品展,站在一幅描绘鸡犬相闻图景的作品前,他不禁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______,______。(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而杏花是公认的报春花,古诗词中有不少以“杏花”传递情思与诗意的句子,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而)庭阶寂寂②.今已亭亭如盖矣③.狗吠深巷中④.鸡鸣桑树颠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寂、吠、颠、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从横空出世引发西方评价冰火两重天,到面对网络攻击九州同袍共筑数字长城,这个春天,由深度探索(DeepSeek)所带来的振撼与惊喜,格外耀眼。在逆全球化浪潮涌动、科技搏弈日趋白热化的今天,DeepSeek的这场突围给我们很多启示。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DeepSeek的出现,像一束强光穿透迷雾。它的自研架构较低成本训练出千亿参数大模型,这直接挑战了“算力霸权”,其在中文理解准确率方面展现了碾压西方大模型的优势愈发凸显。这一创新的战略价值,在芯片进口依存度和工业软件外资占比双高的背景下更为突出。正是DeepSeek在细分领域撕开裂口,以另辟蹊径的智慧证明:今天的中国企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跟随与复制,封锁线从不能禁锢真正的创新者。①,至少目前它已有力地破除了三个困扰国人的迷思:其一,技术创新不是一定要沿着西方国家的轨迹亦步亦趋,后发者亦可定义技术框架;其二,不是所有创新人才都必须在西方教育和创新体系下才能完成“羽化”,中国本土人才在实践中的成长更有价值;其三,博大的东方文明迭代衍生的创新文化从未过时——前路未明时“不主故常”的执着探索,面对危机时②,一朝破局时“天下大同”的开源共享,这些恰恰是今天凝聚前沿创新伟力的精髓。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18.下列出自第一段的词语,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振撼 B.搏弈 C.毋庸讳言(wú) D.另辟蹊径(jìn)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假如《现代汉语词典》需要为“定义”一词增补新的义项,请你解释以下例句中“定义”的新的含义,并据此义项补充一个新的例句。例句:技术创新不是一定要沿着西方国家的轨迹亦步亦趋,后发者亦可定义技术框架。22.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破局”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A.长城 B.突围 C.跟随 D.点燃【答案】18.C19.示例:它的自研架构以/用较低成本训练出千亿参数大模型,这直接挑战了“算力霸权”,其在中文理解准确率方面展现的碾压西方大模型的优势愈发凸显。20.①无论DeepSeek未来成就如何②“众志成城”的并肩作战21.新含义:制定标准或建立框架。新例句:“哪吒2”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自己的人生无需他人定义。22.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振撼”应写作“震撼”,“撼”有摇动、震动的意思,“震撼”表示震动、摇撼,是正确写法;“振”主要有奋起、摇动等意思,如“振奋”“振动”等,所以“振撼”字形错误。B.“搏弈”应写作“博弈”,“博弈”指下棋,比喻为谋取利益而竞争,“搏”有搏斗、对打等意思,如“拼搏”“搏击”等,所以“搏弈”字形错误。D.“另辟蹊径”的“径”应读“jìng”。“另辟蹊径”意思是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较低成本训练出”缺少介词,应在“较低成本”前加上“以”或“用”,使表达更准确,即“以/用较低成本训练出”。“展现了碾压西方大模型的优势愈发凸显”句式杂糅,可将“了”改为“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至少目前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