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考查目标1.基础:考查学生正确辨识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修改病句,辨析修辞,补写句子的能力。2.阅读:阅读古诗文,考查学生理解基本内容,感悟和运用的能力;阅读名著,考查学生理解、形成解释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能力;阅读文学类作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把握主旨的能力;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考查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间联系的能力。3.写作:能根据要求写出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文从字顺的文章,表达真情实感,书写规范。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卷和答题卡,共18页;其中试卷12页,答题卡6页。全卷共五大题,25道小题。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在试卷指定位置和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3分)学校即将组织“诗韵流转,润物有声”的主题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撰写了活动稿,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完善。1.请用正楷字书写活动主题“诗韵流转,润物有声”。稿件一诗韵生活五千年文化传承,三千年诗韵延续。诗歌沁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有对生活的感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有对自然的亲近,“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中有对师长的感恩……所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甲】诗词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可以在李白的豪迈洒脱【乙】杜甫的沉郁钝挫中汲取营养,用古老诗句激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2.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字,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表达的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意思,所以“典籍”一词中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诗韵继续下去”的意思,所以“延续”一词中有错字。C.因为表达的是“声调停顿转折”的意思,所以“钝挫”一词中有错字。D.因为表达的是“吸取吸收”的意思,所以“汲取”一词中有错字。3.文段中【甲】【乙】两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甲】。”【乙】、稿件二诗者仁心走进诗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更是要从中感受古人的处世智慧。①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诗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他们用诗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杜甫对天下寒士的关怀,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映照出白居易对底层苍生的深切怜悯,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无奈叹息。③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不正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沃土吗?④那些拥有深沉人文情怀的诗人,宛若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一代代人们的精神世界。4.你发现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做出修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选项中有关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句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歌人格化,生动写出了诗歌对人们精神上的指导意义。B.句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感情洋溢,表达出了对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的赞叹。C.句③运用反问修辞手法,情感强烈鲜明,强调了诗歌对人们行为上的启迪和引领作用。D.句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歌比作星辰,表现了诗歌能够给予人们积极长远的影响。稿件三诗情共鸣中国古典诗词表现情感非常细腻,常常会将情感抒发与大自然的物候变化、山水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担忧友人时,明月皎皎,遥寄愁心;面临低谷时,千帆竞过,重拾希望;______……道阻且长,我们有诗词的陪伴,一下子就能让人在精神上从困境里跳脱出来,获得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诗词是一剂良药。6.有同学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语“良药”的含义,请选出对其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词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B.诗词能让人体会细腻情感C.诗词能让人摆脱人生困境D.诗词能让人获得精神慰藉7.结合上下文,在文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获取成功时,马蹄疾踏,喜不自胜B.欣赏美景时,杨柳依依,心旷神怡C.身处逆境时,沧海万里,一抒豪情D.远离故乡时,游子断肠,愁情满怀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共4分)8.默写。(1)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2)《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光照耀下水波粼粼之态。(3)“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请写出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两句古诗文:“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二)(共6分)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中秋之夜,词人彻夜难眠,思绪万千。词的上阕中“何似在人间”,表达了诗人①______;词的下阕中“②____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10.意象是诗歌中寄寓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水调歌头》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中诗人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三)(共7分)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岳阳楼记》(节选),完成小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的“归”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谁与归 B.女有归 C.满载而归 D.殊途同归12.对“进亦忧,退亦忧”中两个“忧”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比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产生的不同情感,把话题从自然景物对人情感的影响转换到古仁人对百姓、国家的忧虑。B.“进亦忧,退亦忧”的高尚情怀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一致。C.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古仁人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D.进退都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作者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先忧后乐的誓言,点明主旨。13.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请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材料,说说“以百姓心为心”在欧阳修、范仲淹和晏殊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晏殊)罢①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迁②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陕西方③用兵,殊请罢内臣④监兵,不以阵图授⑤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⑥;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⑦宫中长物⑧助边费。(取材于《宋史·列传第七十》)[注]①罢:罢官。②迁:升迁。③方:正在。④内臣:太监。⑤授:这里指强行命令。⑥为攻守:制定攻守的策略。⑦请出:请求拿出。⑧长物:多余的财物。三、名著阅读(5分)14.《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虽然出身不同,性情有别,但“忠诚信义并无差”。请结合具体人物情节进行阐释。(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共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①一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外桃源,一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蜿蜒古道,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成为国人心向往之的文化胜地。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有壮游的传统。但他们遍访名山大川,并不是简单“打卡”观光,山水是他们寄托情志的载体。诗人们为何钟情于浙东山水?一方面是因为这片山水风光奇秀。浙东唐诗之路自钱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整体上看,浙东地区以会稽山、天姥山、括苍山为轴,形成唐诗之路由北向南的纵贯主线,四明山、天台山则以两翼形状与周边溪流形成支线向东延伸,江南水乡和群山丘陵,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独特之美。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这条无限风光的山水之路闻名于去唐未远的东晋,“南渡”的中原士族定居浙东,洒情于此间山光水色,不仅有谢公在此攀登险峰、纵情山水,还有墨遗兰亭、笑傲东山、雪夜剡溪……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材料二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唐诗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剡溪为例,它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是通过密布的水网,与更广阔范围的河流陆路勾连交错,直至与长江水系连通。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李白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提及的樟亭、海门、耶溪、剡溪、四明、国清、灵溪、华顶、石梁等一系列地理关键词,清晰勾勒出唐人沿水路上溯、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这条路不独属于李白,也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一千多年前,数百位唐代诗人,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踏出了一条飘逸潇洒的“唐诗之路”。材料三浙东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如晋代永嘉南渡带来大量北方士大夫阶层,为浙东诗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外文化也在此交流。浙东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海外入唐者多至明州登陆。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在天台山学满归国,带回书籍三百多卷、书法拓本十七种,他的好友们纷纷写诗送别,现存的《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就多达十余首。此外,儒释道在此交融。在浙东,问道参禅之路与诗画之路和谐交融。道教十大洞天中,有三处坐落于浙东。神秀的天台山,更是天台宗的发祥地,这一中国最早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将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创造出适应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哲学。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浙东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15.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图A、B两处分别为:______和______1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唐诗之路成为国人心向往之的文化胜地是因为东晋名士的种种风流雅韵,增添了此地的人文气息。B.在唐代,像李白一样的很多诗人乘船走水路,穿行于浙东地区的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C.数百位唐代诗人为唐诗之路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篇,这些诗篇因此地的奇秀山水而名扬天下。D.浙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外入唐者多至明州登陆,他们的到来促进了该地区诗歌的繁荣。17.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有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每空不超过10个字)(二)(共11分)阅读《壶魂》,完成小题。壶魂蒙福森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遒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铜遗韵。⑤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蓄。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款曰: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此铭切壶切茶,淡泊高远,有禅茶悟道、明心见性之意。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⑥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涸入鼻翼。⑦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⑧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南山”茶馆雅厢一聚。⑨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⑩雅厢里有一桌,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雅厢临江,倚窗而望,远山近水,皆氤氲在暮霭云气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三两两的鸟儿掠过水面,向山林飞去。⑪王稽赏景出神,喃喃自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茶赏景,是国人乐事。不懂文墨、少有气节的人哪能真正体会?⑫高善斋连喊三声“先生”,王稽才回过神来。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⑬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⑭“先生不妨一试,仿壶期间,陈老先生真品您尽情观瞻,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所需一切用度,高某尽皆承担。”⑮王稽仍是婉拒,但始终对此壶魂牵梦绕。几天后,王稽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不为钱银,只为……”⑯高善斋喜上眉梢,打断了王稽:“先生,请!”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了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唯有双眼,清澈如晨露。⑰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他要制出一模一样的壶,得把这民族的手艺传下来。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⑱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⑲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先生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现在来中国的洋人越来越多,连朝廷都惧他们三分。我们一起合作,仿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卖给洋人,既能赚钱,又能和洋人搞好关系,以后做生意、办事处处有洋人护着,岂不一本万利!”⑳王稽的心突然像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㉑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㉒未几,庚子事变。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可谁也辨不出其真伪。有人说,这是陈鸣远大师的真品;有人说,这是陈老先生再传弟子王稽大师的仿制品;也有人说,当年王稽离开高家时,已将他仿制的蟋蟀鸣秋壶毁掉了……众说纷纭,谁也不知其中真假。(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18.小说围绕“蟋蟀鸣秋壶”写了五件事情,请根据下面提示,把事件补充完整。(1)王稽在富商高善斋书房中鉴定蟋蟀鸣秋壶为真品。(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稽住到高家,倾尽心血,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蟋蟀鸣秋壶。(4)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可谁也辨不出其真伪。19.第⑩段划线句是环境描写,请结合内容进行赏析。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⑳段加点词“刺痛”的理解。21.同学们读完这篇小说后,查阅资料,了解到结尾段提到的“庚子事变”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这一背景和小说内容,分析王稽的人物形象。(三)(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①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也一度热播。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②但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这不应是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古诗词?首先要引导人们在诗词中寻找到生活的诗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面对内蒙古草原的美酒羔羊,会想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登临高山俯瞰美景,会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欣赏四季交替景色变换,会吟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④普及古诗词,还要引导人们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读毕一篇篇诗词,人们应树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信念,应保持“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节,应重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看似遥远的诗词,指引人们在困境中、迷茫时,找到心怀天下的志气、寒梅立雪的骨气、踏浪前行的勇气。⑤另外,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理解其中的哲思。悠远的历史,迥异的生活,古奥的文字,以及词句中的微言大义,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普及类文化节目的热播,为初学者叩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人们得以与千古圣哲神交,了解其中深意。⑥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仍滋养着当今人们的心灵,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诗词之美并从中收获进步时,古诗词便化作了润泽心灵的养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雨横风骤,吹落万千春红,除了叹春、惜春,亦让今日小小少年学会珍惜青春时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晨微雨,轻拂青青柳色;杯中美酒,传达真挚友情。诗的美由此氤氲开来,令人陶醉。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读者再品《渭城曲》,会惊觉那一抹清新的绿色不再仅仅是离别的背景,也是忙碌生活中的宁静港湾,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片刻的美好与安宁;那一杯美酒,不再仅仅装满离情,也诉说着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古诗词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丰盈人们的心灵。⑦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关键在于______。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方向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丰富情感和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文字源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有删改)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举中国诗词大会的例子,意在指出当前古诗词热度依旧。B.第②段把只记诵古诗词的人拟作“有脚书柜”,强调了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注重创作。C.第⑤段列举诗词类节目的例子,论证了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理解古诗词中的哲思。23.根据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4.阅读文章,简述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能滋养当今人们的心灵这一观点的?五、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5.在广阔无边的夜空下,每颗星辰都以其独有的方式闪烁。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也总有那么一颗星辰,在黑暗的时刻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带给我们温暖和希望,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它可能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是启迪智慧的一本好书,是他人的鼓励安慰,又或是自己心中的那份梦想和追求……你心目中最闪亮的星是什么?请以“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6.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不只是纵横赛场的体育明星,不只是改革大潮里的风云人物。一张过去的照片,一段温馨的视频,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你都可能是当中的“主角”。请以“这一次,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考查目标1.基础:考查学生正确辨识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修改病句,辨析修辞,补写句子的能力。2.阅读:阅读古诗文,考查学生理解基本内容,感悟和运用的能力;阅读名著,考查学生理解、形成解释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能力;阅读文学类作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把握主旨的能力;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考查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间联系的能力。3.写作:能根据要求写出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文从字顺的文章,表达真情实感,书写规范。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卷和答题卡,共18页;其中试卷12页,答题卡6页。全卷共五大题,25道小题。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在试卷指定位置和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3分)【1~7题答案】【答案】1.诗韵流转,润物有声2.C3.D4.把“更”改为“而”。5.B6.D7.C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共4分)【8题答案】【答案】①.雾凇沆砀②.浮光跃金③.静影沉璧④.长风破浪会有时⑤.直挂云帆济沧海(二)(共6分)【9~10题答案】【答案】9.①.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眷恋;②.婵娟10.在《水调歌头》中,明月这一意象贯穿全篇。开篇把酒问月,借月之高远神秘引发对天宫遐想;又借月的阴晴圆缺,隐喻人间的悲欢离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出豁达乐观又略带惆怅的情感。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中,雪这一意象营造出寒冷、压抑、沉重的氛围,象征着中国当时遭受的苦难与困境,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担忧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三)(共7分)【11~13题答案】【答案】11.C12.B13.欧阳修在滁州为官,与民同乐,醉心于滁人的游乐宴饮,体现以百姓之乐为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在朝在野都心系百姓和国家;晏殊罢官后兴学,在陕西方用兵时请罢内臣监兵、拿出宫中财物助边费等,从教育、军事等方面为百姓和国家着想,都体现了“以百姓心为心”。三、名著阅读(5分)【14题答案】【答案】例如宋江,虽出身小吏,但他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在生辰纲事发后,冒死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体现其“义”;后又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虽结局悲惨,但他一心想为兄弟们谋求出路,也体现了对朝廷“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救助金氏父女,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正义,体现“义”;在梁山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忠诚于兄弟情义。这些人物情节都表明梁山好汉“忠诚信义并无差”,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践行着忠义之道,在江湖中展现出独特的英雄气概,其行为和品德成为《水浒传》中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核,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侠义风尚与忠诚精神。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共7分)【15~17题答案】【答案】15.①.会稽山②.四明山16.B17.①.山水风光奇秀②.文化底蕴深厚③.交通便利(二)(共11分)【18~21题答案】【答案】18.①.高善斋约王稽到茶馆,请求他仿制蟋蟀鸣秋壶,王稽起初拒绝。②.高善斋看到仿制品后提议与王稽合作卖壶给洋人,王稽借口拿壶改进离开高家。19.“雅厢临江,倚窗而望,远山近水,皆氤氲在暮霭云气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两两的鸟儿掠过水面,向山林飞去。”这段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富有诗意的氛围,烘托出王稽赏景时的沉醉心境,也为下文高善斋与王稽的交谈提供了一个相对闲适的背景,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同时与文中所提及的文人雅趣相契合,增添了文化韵味。20.“刺痛”一词生动地表现出王稽听到高善斋提议将仿制壶卖给洋人时内心的强烈反感和痛苦。王稽珍视紫砂壶这一民族手艺,他仿制壶是为了传承文化,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将其卖给洋人,高善斋的话违背了他的初衷和价值观,所以他感到被深深刺痛。21.王稽是一个技艺精湛、热爱民族文化且具有民族气节人。他能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蟋蟀鸣秋壶,可见其技艺高超;他拒绝高善斋卖壶给洋人的提议,在庚子事变的背景下,更凸显出他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对外国侵略的抵制,不愿让民族瑰宝沦为洋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执着于传承紫砂壶技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担当,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底线和文化使命。(三)(共7分)【22~24题答案】【答案】22.B23.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而不是单纯记诵。24.第⑥段首先提出古诗词能滋养当今人们心灵的观点,接着以“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和“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例,具体阐述了古诗词在让人们体悟生活、珍惜时光、感受友情等方面的作用,说明古诗词能超越时空,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滋养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论证了其魅力所在。五、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5题答案】【答案】例文: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是无数个为梦想拼搏的灵魂。我也曾在黑暗中迷茫,直到遇见那颗最闪亮的星,它用温暖的光,为我照亮前行的路。那是初一的暑假,我参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