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15/T3942—2025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ecological-cleanconstructionandevalu2025-02-28发布2025-03-28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前言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基本规定 35调查 46分区布局 77防治措施 88管护 99评价 9附录A(规范性)建设类型及建设条件 附录B(规范性)不同建设类型专项调查内容 附录C(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调查指标表 附录D(规范性)不同水土保持区划防治措施体系 附录E(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防治措施体系布设要点及设计要求 附录F(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指标及监测内容 34附录G(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 西北黄土高原区………36附录H(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 附录I(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 北方土石山区……………40附录J(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提出。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21)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呼和浩特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准格尔旗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静、刘殿君、宝柱、郭建英、张铁钢、姚立强、汤鹏程、杨振奇、要振宇、于洋、刘阳、王志军、温雅琴、杜晓峰、满达、姜文达、秦磊、梁志栋、申书元、苗恒录、张菲、王健、高天明、李庆和、闫哲、郑颖、冯秀、王佳荣、蒯通、田秀民、高志强、周莹、刘心宇、张欣、赵天启、珊丹、刘艳萍、邢恩德、汪馨竹、唐国栋、程波、周旭、刘茜雅、姜荣荣、马秀娥、郭艳佳。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本规定、调查、分区布局、防治措施、管护、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T32000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706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导则GB/T37072美丽乡村建设评价GB50201防洪标准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707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5134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5143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LY/T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3179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NY/T4046畜禽粪水还田技术规程SL73.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T171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38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2SL/T534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态清洁小流域eco-environmentfriendlysmallwatersheds以集水区为单元,科学合理配置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系整治、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小流域。预防保护区preventiveprotectionzone小流域内人类活动和人为破坏较少,自然植被较好,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封育保护为主,辅以少量人工治理的区域。一般分布在小流域上游及两侧山体上部。综合治理区comprehensivecontrolzone小流域内人类活动较为频繁,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同步推进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的区域。一般分布在小流域中下游及生产生活集中的区域。生态修复区ecologicalrestorationzone以沟(河)道和岸坡的近自然修复为主,同步推进生态岸线、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的保护修复和水系连通,有效修复沟(河)道水生态的区域。一般分布在沟(河)道及其两侧、湖库、塘堰周边人类活动影响较为频繁的区域。水土保持林lowefficiencyforest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在水土流失地区,为防治、减少水土流失而营造的防护林,通过乔木林、灌木林冠层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从而可以改善地表物质组成,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沟(河)道泥沙淤积。河流、湖泊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界区域,是水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3植被过滤带vegetationfilterzone在陆地与水域相连处,通过布设草本、灌木和小乔木等植被,最大程度减少泥沙、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带状区域。水土保持率soilandwaterconservationrate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微度土壤侵蚀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4基本规定4.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原则4.1.1问需于民,共治共享以问题、目标及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4.1.2统筹规划,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小流域为单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分区施策,统筹推进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产业发展等。4.1.3节水优先,以水兴业以流域为单元,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发展乡村产业,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4.1.4因地制宜,配置措施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配置防治措施,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4.1.5科学创新,协同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宜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创新方法、技术、材料、工艺等,鼓励其采取近自然修复、可降解材料等环境友好型水土保持治理方式。协同推进治山、治水、治污,强化各部门联合机制,合力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4.1.6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根据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有力有序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4.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4.2.1水土流失全面治理,沟道侵蚀得到控制、坡面侵蚀强度控制在轻度(含轻度)以下,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44.2.2生活污水、垃圾等无公害化处理,农田中的化肥、农药施用量根据粮食、蔬菜、瓜果等作物的防治对象规范使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4.2.3流域水系安全畅通,水体洁净达到地表水V类的标准值,水质优良,生态岸线55%以上,水利水保工程安全,实现河畅景美。4.2.4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物栖息地得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4.2.5改善人居环境,保留乡土特色,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4.2.6依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宽乡村振兴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人均收入水平较前一年增加。4.2.7通过建设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等,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4.2.8小流域内居民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条件4.3.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乡村振兴政策、沙化土地治理、防沙治沙规划相关要求统筹协调实施,涉及农业农村、林草、乡村振兴等其他部门项目,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4.3.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宜以3km²~50km²小流域为单元,以村庄或城镇周边水系、江河源头、水源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禀赋条件较好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为重点,应避让崩塌、滑坡等危险4.3.3我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东北黑土区、北方风沙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四个水保区划,应根据不同区划分别建设与评价。4.3.4生态清洁小流域应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根据建设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和谐宜居型、休闲康养型、绿色产业型5类。建设类型及建设条件按照附录A执行。5调查5.1一般调查5.1.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应开展基本调查和专项调查。5.1.2基本调查内容应包括小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土保持、沟(河)道水系、人居环境、旅游资源、绿色产业、污染源,以及水利、农业农村、林草、乡村振兴等部门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等。5.1.3专项调查应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功能定位开展,调查内容按照SL/T534和附录B执行,各类调查指标参照附录C执行,调查方法按照GB/T51297的规定执行。5.2调查指标5.2.1社会、经济调查指标社会、经济调查指标形式为调研资料,可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产业结构比重、人口数量结构、城乡基础设施质量等作为社会、经济调查指标,宜选取建设年度当年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5.2.2地形、地貌调查指标5地形、地貌调查指标可利用DEM数据计算坡度、地表粗糙度和地表切割深度3个指标或采取实地测量获取。5.2.3流域水文调查指标流域水文调查指标可采取实地调查实验、收集水文站资料、查阅《水文年鉴》等获取基础水文数据。5.2.4小流域植被覆盖度调查指标根据样方法测定植物盖度或利用GIS计算植被覆盖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1):FVC——植被覆盖度;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5.2.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标采用国家公布的土地利用数据。若要求高分辨率可通过遥感影像结合GIS分析,结合实地考察来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5.2.6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指标植物物种多样性利用样方法获取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有效指标,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综合起来的一个单一统计量。植物物种多样性计算: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2)、Pielou均匀度指数(3)、物种丰富度指数(4)进行分析,其公式如下: (2)式中:Hs——为香浓-维纳指数;P——为重要值:Pi=(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高度)/3 (3) (4)J——均匀度指数;Hs——多样性指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5.2.7土壤环境调查指标土壤环境调查指标包含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物理指标,土壤酸碱度及养分含量等化学指标,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动强度等生物指标。采用野外采集土壤样品时,应委托有土壤检验资质单位进行室内实验测定。5.2.8小流域清洁性调查指标65.2.8.1污水处理调查指标污水处理调查指标包括冲厕、餐厨、洗涤、农户散养畜禽排泄物、高浊度雨水、村镇周边企业污水排放等污水。垃圾处理调查指标农村垃圾调查包含家畜粪便、厨余等有机物,卫生纸、玻璃、塑料、橡胶、金属等废品,农药容器、灯泡、电池等有毒有害物。5.2.8.3化肥农药施用应调查村镇农业生产主要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种类、数量、频次,是否符合GB/T8321规定。5.2.8.4土壤有害物质调查指标土壤有害物质调查包含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残留的化学物质、是否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浇灌作物、有害微生物、放射性元素等。5.2.8.5地表水质调查指标地表水质的调查指标包含PH值、浊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等。5.2.8.6企业或养殖户污水处理设备设施调查指标涉及养殖企业的项目区,应采用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项目区内企业和养殖户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的情况。养殖户宜调查年龄、文化程度、养殖对象、养殖规模、养殖设备是否具有污水、废水、粪便处理功能。形成规模的养殖户还需调查养殖业是否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影响。5.2.9乡村人居环境调查指标5.2.9.1人文环境调查指标人文环境宜调查民俗文化、风俗习惯、教育普及、人才支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乡土文化的潜力等内容。乡村景观调查指标乡村景观宜调查当地的自然景观、山水地貌、农田布局等内容,通过调查可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水土保持生态文化宣传开展情况调查指标水土保持生态文化宣传开展情况宜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项目区内群众对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认识。河湖库区管护调查指标河湖库区管护主要调查水域分布、植被缓冲带区域、截污工程布设、护岸工程布设、堤防建设、水工建筑等。应进行实地调查并查阅水利设施设计资料,在保证河湖库区管护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有水利设施运行的情况下,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指标7乡村产业发展指标主要调查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精(深)加工农产品等。沟道侵蚀调查指标重点调查沟道侵蚀的实际长度及可治理长度,明确沟道的实际情况(治理面积、治理度),利用无人机摸底调查,并确定地类。需通过实地测量地形和断面、计算比降,合理配置治理措施。调查方法调查宜采用资料统计法、现场调查法、遥感调查法、定位观测调查法等相结合。其中,现场调查法可采取现场询问、发放问卷、观察测量等方式;遥感调查法可采用无人机、卫星航片解译判读分析开展调查;利用定位观测站点进行人工观测或自动观测。调查工作底图调查的工作底图中地形图比例尺不低于1:10000,遥感影像不低于2m分辨率,并将环境影响较大的设施如排污口、污水处理厂(站)、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点等标识在工作底图上。布设重点工程措施的区域工作地图,比例尺应不低于1:2000。调查成果调查成果主要包括调查计划方案、现场记录、调查汇总文字、调查表格、调查图件等电子文档的留存备份,宜采用数据库管理。6分区布局6.1预防保护区6.1.1封育保护在人类活动较少、林草植被较好的区域宜采取封育保护措施。6.1.2补植补种在林草植被稀疏、植被群落不稳定的区域可采取补植补种、人工抚育及管护等措施。6.1.3预防保护标识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破坏(如设置封禁警标牌、护栏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及超标排放等预防保护措施。6.2综合治理区6.2.1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人类生产生活较为频繁的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依据我区涉及的不同水土保持区划,配置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按照附录D执行。面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应符合下列要求:8a)在耕地和园地等区域综合配置防污措施,并采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使用防污减污等措施;b)可通过在农田环绕的沟(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配置植被过滤带等措施拦截过滤泥沙、面源污染物;c)针对种植业污染生态修复,采用源头控制--过程阻控--末端治理修复模式,有效治理种植业污染;d)针对畜禽养殖污染生态修复,主要解决畜禽粪便和畜禽废水,使用生物工程(好氧堆肥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等)有效处理;e)针对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利用环保型饲料、植物净化、种养结合综合模式等方法进行源头治理,利用人工湿地、生态拦截沟渠等措施进行污染物消减,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村庄及城镇周边地区布设绿化美化措施,建设农田防护林,与当地人文环境相结合整治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整治应符合GB/T50445的要求;b)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配置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和污水处理等措施;c)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应符合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6.3生态修复区自然形态、岸坡完好没有冲刷坍塌现象、生态系统功能保持良好的沟(河)道,宜以预防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措施。沟(河)道淤积修复整治应对影响沟(河)道安全的淤积物,违章设施、堆放物、垃圾和非必要的横向挡水设施等进行清理清除。注意沟道拦泥、河库清淤应符合GB50201和当地防洪标准,淤泥综合利用或按有关规定处置,沟(河)道整治要符合GB50707的要求,严格按照河道整治要求实施。沟(河)道形态、生态功能修复整治沟(河)道自然形态改变、岸坡冲刷坍塌、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并影响农业生产的沟(河)道,优先考虑进行近自然修复治理。岸坡受损区域,考虑采取生态护岸;受损严重区域可适当考虑工程护岸,但设计标准、内容、图件要符合GB50286和SL/T171的要求,严格按照河道管理要求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布局要求生态修复区措施布局措施布局应符合水源保护地、河道管理等相关规定。7防治措施7.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充分考虑建设类型和分区,按照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特点,因地制宜布设防治措施。生态清洁小流域防治措施的布设应在建设布局的基础上开展,根据我区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特点,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在措施选取上积极探索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原等技术的应用推广。97.3各项防治措施应落实到地块上,并绘制带有经纬度坐标的小流域防治措施布局图,图件制作应满足SL73.6的制图要求。7.4防治措施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实际环境特征选取,措施体系布设按照附录E执行。7.5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防治措施应符合SL/T534的规定执行。8管护8.1工程应按照建管并重、责权利结合“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完善运行管护制度,小流域内各项工程措施要签定管护协议,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经费、标准、内容、责任。8.2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管护宜优先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监管和治理成效监测。8.3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使群众直接受益的经济林、梯田、节水灌溉设施等应保证其生命期内,林草类措施存活率高于90%且经济效益较常规种植有显著提升,工程类措施保证其使用年限。8.4涉及公共利益的封禁标牌、拦护设施、水土保持林、村庄美化设施、田间生产路、河岸带治理等要实行长期监管防止人为损坏,如遇损毁应及时修复,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8.5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完成1~2年内进行监测。8.6生态清洁小流域依据评价指标确定监测指标、监测内容按照附录F执行。8.7针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监测设施等关键单项工程,需制定明确的维护管理计划,该计划应包括管护经费的来源等关键要素。8.8在生态清洁小流域范围内开展生产建设项目及活动,必须严格遵守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的相关规定,并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发展。8.9在生态旅游型、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内除应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外,应提前做好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容量匹配与高峰客流风险预控工作,保证公共安全秩序和游客人生财产安全。8.10生态清洁小流域涉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应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完好、设备运行正常、出水水质达标并在工程显著位置悬挂污水处理公示牌,并落实日常巡查检修维护。8.11环境绿化美化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定期修剪、浇水和施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后期充分发挥居民的参与作用,增强居民的环境认同感和归属感。9评价9.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应按本文件开展评价。9.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评价指标共16项,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按照附建设类型及建设条件建设类型及建设条件见表A.1。表A.1建设类型及建设条件1水源保护型江河源头、重要水源地、水库、河流源汇地等区域,以水源点,提升区域内水质,能够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良水质,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的小流域。2生态旅游型森林、草地、沙地等生态景观资源发展潜力较丰富或人文资源、民势的区域,结合流域内丰富的景观人文资源,为群众生产生建设集生态观景、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康养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小流域。3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一般交通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好、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好的人口聚集区,居住区周边林草植被较好、有较好的水景观、自然景观的区域;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规划,整合乡村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整合农、林、牧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打造产业融合度高、宜居宜业宜游的清洁小流4具有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温泉等资源,以一项或若干项完备、环境优美且不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区5绿色产业型具有改善和提升农业产业的基础条件,适合打造粮、菜、果、药、花等特色设施农业产业的区域,可依据当地农业产业优势,重点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区。(规范性)不同建设类型专项调查内容不同建设类型专项调查内容见表B.1。表B.1不同建设类型专项调查内容建设类型1水源保护型水源保护等级、类型、范围和水质级别、水2生态旅游型民俗文化、人文资源、生态景观、水景观、旅游资源等的开发现状及开发潜力,可通过问卷预估项目实施带来的水土3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建设自然条件、人居环境、绿化现状、基础设施、乡村资源、产业结构现45绿色产业型自然地理条件、科技资源、推广创新基础、优势产业等;绿色产业结构与布局、产业规模以及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调查指标表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调查指标表见表C.1。表C.1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调查指标表序号一级建设类型保护型型居型1潜力******2影响水量)取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取土样测定**取土样测定****型;实验室测定*北方风沙区(容重在1.3**北方土石山区(容重在1.2g~1.4g之间)**东北黑土区(~1.8g之间)**序号一级建设类型保护型居型休闲型型3性已达标**垃圾分类、集中收运、建设前可达到***化肥施用***农药施用************4乡村地表水质**********无*****一类区(24h平均百分点)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及特殊保护区**二类区(24h平均百分点)居住区、商*****优***良****乡村景观*****实地调查生态文化开展已开展、有基础****即将开展*****序号一级二级调查指标建设类型居型5河湖库区管护*******设*****设*******6乡村乡村城镇化*构一产为主导是或否***具备一转二潜力是或否*具备一转三潜力是或否*****基础及潜力是或否****理是或否****高科技人才或技术引是或否*农业产业园是或否*业潜力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乡村非遗文化等是或否*****一级建设类型居型7小型沟<0.3*中型沟0.3**m*沟宽m*m**(规范性)不同水土保持区划防治措施体系不同水土保持区划防治措施体系布局原则及主要措施见表D.1。不同水土保持区划防治措施体系布局原则及主要措施分区布局原则东北黑土区(东北山地丘陵区)以保护耕地为中心,综合治理侵蚀沟高标准基本农田,可采取秸秆填埋、柳跌水、生(如护岸地),结合土地整治、保土耕作、造林甘蒙高原盆地区)以防风固沙为中心,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营造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林草、生态经济防风带(乔木林)、生态固沙带(乔灌木)、机械沙障,草场修复建设与保护、绿洲防护、封育保护、坡面水系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砂田与北方山地丘陵区)以保护土壤和耕地资源为中心,综合治理作、农田防护网、荒山荒坡造林、雨水集蓄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区(黄土丘陵沟壑以减少入黄泥沙为中心,综合治理小流域程、封育及配套措施,沟道水土保持工程(如布置坝系)、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坡面水土保持工程、结合土地整治、保土耕作、造林工程(苗木栽种、播撒种草)等D.2东北黑土区防治措施体系见表D.2。序号措施分区1预防保护区■■★2■■★■★3■■★★45综合治理区■★★■6★■■7■■■■8梯田★■■9■■★★★★★★★★★■■★★■■■■★★■★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区■■■★■■画★■■■★■■★★■■★注:■重要措施,★次要措施;具体到每条小流域,因地制宜布设相18D.3北方风沙区防治措施体系见表D.3。措施分区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1预防保护区封育■■■★2■■★■★3■■★★45综合治理区■★★■6★■■★■7■■■■8梯田★■■9■★★★★★★★★■★★★★★★★■■■■■■★★■★■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区■■■■★■■日★■■■★■■■■★★注:■重要措施,★次要措施;具体到每条小流域,因地制宜布设相应防治措D.4北方土石山区防治措施体系见表D.4。序号措施分区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1预防保护区封育■■■★2■■★■★3■■★★45综合治理区■★★■6★■■7■■■■8梯田★■★■9★■★★★★★★★★★★★★★★★★■■■■■★★★★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区■■■★■■★■■■★■■■★■■★注:■重要措施,★次要措施;具体到每条小流域,因地制宜布设相应防治措D.5西北黄土高原区防治措施体系见表D.5。序号措施分区1预防保护区■■■★2■■★■★3■■★★45综合治理区■★★■6★■■★■7■■■■8梯田★■★■9★★★★★★★★★★★★★★★★★★■■■■■★★★★■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区■■■■★■■日★■■■★■■■■★■■■★注:■重要措施,★次要措施;具体到每条小流域,因地制宜布设相(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防治措施体系布设要点及设计要求见表E.1。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1小型蓄水工程1.主要适用于山区、丘陵区坡面径流蓄积利用,应与截排水工程配套使用。3.小型蓄水工程应包括水窖、蓄水池、沉沙池、涝池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类型。50596的规定1.坡面截排水工程中,土石山区、风沙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等少雨地区,应采用多蓄少排型;东北黑土区如无蓄水要求,应采用全排型。泄、自流原则选择线路。3.在干旱缺水区的山坡或山洪汇流的槽冲地带,应合理布设蓄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1梯田)1.我区坡耕地治理以改造15°以下缓坡坡耕地为重点,其中东北黑土区2°~15°,北方土石山区和黄土高原区5°~15°;若水源条件较好或地下水量充沛的坡面可直接建2.按坡度将耕地分为:平地<0.25°、微坡在0.25°~2°之间、平缓坡在2°~6°之间、缓坡在6°~15°之间、斜陡坡≥15°。3.宜按照道路为骨架划分风耕作区域,且要与周边渠道农田防护林等相结合建设。4.东北黑土区宜采用等高耕作、少耕免耕、休耕、深松、地埂、梯田、间作轮作、截排水沟、植草水道、农田防护林、鼠道式排水等措施。其他区域按实际情况选取上述措施实施。5.我区荒坡土层较薄,年降雨量较少,多建设旱作梯田(坡耕地),坡耕地改造应优先采用水平梯田;同时建设区域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宜先修坡式梯田(坡耕地),可逐年向下翻土耕作,逐步减缓田面坡度,形成水平梯田。6.我区大部分区域降水稀缺,干旱、人均耕地较少的丘陵山区、坡度不大于15°的坡耕地或荒坡地宜采用隔稼,斜坡种牧草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暴雨中斜坡的地表径流。取材修筑石砍坡耕地或梯田。8.我区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的缓坡区域,应按平缓坡区9.在建设坡耕地、梯田时宜配套建设田间道程等设施,并根据拟定的梯田等级配套相应灌田道路设计应满足大型机械通行要求。10.坡耕地建设应充分考虑耕作和灌溉的便利性,配套建设坡面水系工程。11.坡耕地修筑完成后,应对其挖方部分深耕和加大有机肥施用量,隔年宜中绿肥作物或豆科牧草,以促进生土熟化。12.根据作物生理特征,创新种植技术,选取经作用影响小的草树种,发展田坎经济。的规定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1蓄利用措施,提高坡面林草覆盖率,增强土壤的固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规定2沟头防护1.适用于我区四个水保区划。态袋+种子丸衣化等创新技术材料,宜与坡面水系工程相结16453的规定1.适用于我区的主要谷坊类型有铅丝石笼谷坊、土谷坊、植物谷坊和生态谷坊,在具体布设时应根据沟道比形、地质条件,选择谷坊类型。2.谷坊溢流口的设计要宇当地水文情况相符。3.谷坊建筑材料选取宜按照方便获取的原则。16453的规定植物封沟1.植物封沟也叫生物封沟,是以植物为主体,实现沟道水源保护的工程。减缓坡面侵蚀,促进地表水资源的失。51018的规定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3防风固沙防风固沙带1.清洁小流域建设中涉及荒漠化、沙化、平原沙区等类型区保护对象为水源地、村庄、农田、重要生态固沙带。2.针对防护对象调整防风固沙带的措施配置,部分区域固沙带下方宜考虑配置植被封育带和疏导带。套的灌溉设施。4.平原风沙区宜建设林、果、牧草、草菜、药、种植模式。51018的规定工程固沙1.工程固沙措施主要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沙障为主,依照就地取材、如流动沙地要选择能够减缓沙丘和流沙移动的一种或多种沙障配宜选取卵石沙障、砾石土沙障等类型。51018的规定1.植物固沙主要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依照适地适树、合理配置的原则,选择有利于发展当地农牧业、乡村经济、林草快速建2.固沙林、草的配置设计中,对于林带的置类型应主要考虑沙丘类型及风沙流的特点设计布设。51018的规定固沙1.化学固沙措施主要以天然、人工配置化学治沙材料、合成化学治沙材料为主。2.主要以喷洒式在沙表面形成结皮,厚度约5mm左右。51018的规定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4土壤改良1.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等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措施。分沙化土壤改良和少量重金属污染改良。3.主要改良方法有有机改良法、无机改良法4.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中常与土壤改良技术配合使用。51018的规定改变微地形1.改变微地形主要采用等高耕作、地埂植物带、等高植物篱、沟垄种植等措施。2.我区涉及的东北黑土区宜采用地埂植物带和沟垄种植中的垄作变微地形。51018的规定1.适宜于我区的耕作措施主要有草田轮作、一般间作措施、保护防护林、鼠道式排水等51018的规定1.适用于我区的覆盖措施主要有秸秆还田、砂石覆盖等。51018的规定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51.封育保护宜布置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河流上游源头、湖库集水际需求,确定封育方式(全封、半封或轮封)。全封一般为河流上游,水库附近、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等。4.封育期根据实际情况可分期实施,如涉及生态公益林的区域。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6.封育面积100hm²以上的,至少设立1块固定标牌,建设100hm²~300hm²宜设置1名管护人员,人员稀少区域可相对减少配套牲畜进行圈养。15163的规定62.改造方式选取中: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林分宜采用封育改造;郁闭度低于0.4的低效林进行补植改造,补植密度需达到该林份所处林龄合理密度的85%;轻度退化次生林、经营不当人工林及严重受害人工林采用间伐改造;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明显下降的人工林应根据经营目标及立地条件调整树种改造;严重受害的人工林应更具经营方向,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更替改造;单一改1.主要是对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和退化人工防护林进行改2.适用于我区的修复方式为更替修复、抚育修复、封育修复、补植补播等。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71.在破坏严重,土层裸露、稳定性差的边坡上,应采取植物或植物+工程形成生态型护坡。2.护坡布设要起到保持水土、保护边坡、修复境、提升乡村景观的作用。3.按照表层、结构层、植被层的顺序布设。4.坡度不大于15°时,可采用植物护坡,植被层宜优选成活率高、5.坡度大于15°时,宜采用混凝土格状框架护坡、六棱砖护坡、三维植物网植草护坡、生态砖护坡、木桩或柳桩护坡等综合护坡6.有景观绿化需求的生态护坡,宜布设节水灌溉。8护岸2.护岸布设长度应从开始塌岸处至塌岸终止处,要考虑增加一定3.以枯水位分为护坡和护角两部分,按照先护脚后护坡的顺设。4.建设中宜保留两岸既有野生乡土植被;宜采物作为护岸结构的一部分,利用植物抗剪力,防治岸坡坍塌;在流经村庄、景观、建筑物的区域宜采用天然材料传统工艺,如卵石、条石、堆石、石笼、生态砖、木桩、柳物,营造水边景观。植物点缀,可使护岸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卵石缓坡护岸卵石缓坡护岸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理想的生态护岸,有利于冬季防冰,部分地区还可种植水生植物,凸显生态自然美感。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8生态砖护岸生态砖配合植物布设生态砖护岸时,植物根护岸采用活体木桩、枝条捆绑扦插后生根生长,可以形成根系网绑定土壤颗粒,吸收土壤多余水分,稳定岸坡土层。木桩护岸仿木护岸但防冲效果更佳。条石护岸料,可以布设条石护岸,条石之间形成的间隙可夹土绿化,体系自然美感。山石护岸植物,点缀岸坡,形成自然景观。扦插护岸石笼为护岸常用铅丝、格栅石笼,充分考虑观要求,在堆放石笼的同时进行植物扦插,植物经过过水生长,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9带1.宜在农田环绕的沟(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配置植物过滤带。3.应选择自然适生的草本和灌木等植被种植。1.宜在村庄周边、水库库尾、河(湖)岸带及河道滩地等地建2.宜布置在有条件保持湿地水文和湿地土壤的区域。3.宜布置在城镇郊区、饮水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4.宜随地形和功能,保持岸线自然弯曲,采用形态设计。防治措施的设计需因地制宜细化布设应符合HJ2005的滨岸带治理滨岸带治理宜在非永久性淹没河床、近水区域域过度的护岸带、陆地缓冲区的缓冲带等。然湿地、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划定滨修复型宜围绕堤防、农田、村落、城镇等划定滨岸带治理范围。4.根据实际滨岸带结构及淹没情况,措施宜采用自然景观恢复相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防治工程防治1.耕地和园地面源污染防治应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综合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秸秆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配置农田生态沟渠等措施。3.应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4.应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田退水水质,应定期清理沟渠与塘坝内淤泥、杂草、漂浮物等。1.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宜分别收集和处2.应根据小流域内村镇建设规划、经济发展现状和污水排放合理规划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土地整治土地整治3.根据地块土地恢复利用方向选择相应土3.种草覆土要≥30cm。1.建设地块凹凸不平影响栽种(植)时,要采用削凹填凸进行粗田面平整土地改良序号工程类型措施布设要点、美化展。2.可通过在村庄(社区)荒地、裸地、水旁、路旁、村旁、宅旁、重保护乡情美景,维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对于城郊周边或具有观光功能的小流域,树种选择在兼顾景观美化功能的前提下,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4.注重庭院绿化、路渠绿化和休闲绿地建设。树种和引进树种相结合,宜搭配绿化效果好、经济效益高果树、花卉,营造生态经济型庭院;村庄道路可绿化部位宜全部绿化,乔灌草搭配,提升村庄整体绿化效果;基础设休闲绿地,提高居民休闲、晨练、娱乐条件。5.宜充分利用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镇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6.在村庄,路口等人员密集地区宜设置水应设置规范,整洁有序。合GB/T32000、51435的规定1.生产道路包含施工道路、田间道路、林间道路、滨河道路等。蚀源,在建设中鼓励采用沥青、水泥混凝土、简易铺装等硬化路面。3.生产道路应做好路基防护、支撑及排水措(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指标及监测内容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指标及监测内容见表F.1。表F.1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指标及监测内容序号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1防治状况土地面积、不同类型侵蚀强度的土地面积、土地利用及各利用2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拦沙截泥等基础效益;减少中下等灾害;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度、固碳释氧量等生态效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3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4567养殖企业种类、数量,废水、悬浮物及固废的产生量、排放量89生态岸线比例岸线长度、水域岸线总长度、河坡护砌长度、沟(河)道地貌形态、河道行洪安全、水文状况(规范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见表G.1。西北黄土高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1水土保持率高于评价前一年所在旗区平均值或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在轻度(含)以下2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重点地块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小流34小流域内地表水水体水质、水量达到所处区域生态环境部门要求5况各类作物施肥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6况各类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的规定7≥90%,畜禽养殖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8水源保护区内,必须符合GB5749的规定;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应符合GB3838的规定;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GB5084的规定;排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护理
- 深圳初中生地会考试卷及答案
- 陕西生物中考试卷及答案a卷
- 厦门一中初一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招标师考试《合同管理》考前冲刺题
- 文书模板-个税申诉情况说明
- 游戏产业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评价考核试卷
- 医疗保险的选择与使用技巧考核试卷
- 旅行安全提示考核试卷
- 窗帘布艺的数字化切割技术考核试卷
- 2024年5月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公安联考结构化面试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医疗领域的射频识别设备(RFID)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火锅店服务员服务全流程详解
- 2025至2030中国车载OLED屏市场未来前景展望及运行态势剖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中模拟试卷(二)(统编版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贸易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 专利代理师高频题库新版2025
- 肝硬化护理新进展
- 武安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