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Contents教材帮读透教材融会贯通史料帮突破重难提升素养高考帮研透高考明确方向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壹贰目录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
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领域的新成就。三国至隋唐儒学的发展2023北京
T16;2021湖北T3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三国两
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
道教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
原因及其影响作出合理的历史
解释。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认识三国两晋
南北朝至隋唐
时期思想文化
领域的新成
就。三国至
隋唐的
文学艺
术2023辽宁T3;2023全国卷乙T25;2022江苏T3;2021天津T2;2020全国卷ⅠT25;2020江苏T3;2020天津T2;2020海南T3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运用唯物史
观分析其成就取得的原因,加深学
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涵
养家国情怀。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及意
义,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
因。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本讲内容在近年高考中的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为主,
多考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儒学、文学、书法、绘画等。2.预测: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可能仍为基本考查点。还应多关注隋唐时期的
社会风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过程汉武帝
时期儒学[1]
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
北朝时
期①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2]
”和
“[3]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正统地位贵儒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4]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
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①奉行[5]
政策,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2.反佛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
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复兴儒学(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内容: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道、佛融合的特点(1)儒学地位:儒学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学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
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儒、
佛、道交融现象,孕育出南宋以后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6]
、东晋陶渊明的[7]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建安文
学田园诗2.艺术书
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8]
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
画魏晋南北朝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
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颜真卿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
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
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知识点三
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人物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9]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
学西晋裴秀绘制出《[10]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2.隋唐时期领
域成就建
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11]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
拱桥。印
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赵州桥领
域成就火
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
火药武器。天
文唐朝天文学家[12]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
学①唐朝孙思邈完成了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
学成果。②唐高宗时编修的《[13]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僧一行唐本草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东传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西行取经东晋[14]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高僧[15]
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家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法显玄奘2.其他(1)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情境1佛教的发展趋势敦煌85窟壁画(如图),规划为方格状的一个个坊,令人想起唐朝长安城的布
局。这表明唐朝佛教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日渐本土化。情境2儒学信仰危机汉代,公卿大夫靡不“穷经”,魏正始以后却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阮
籍、鲍敬言甚至言称无君无臣,天下太平。南朝官员王琨还曾因遵循“男女无亲
授”的规则而遭众人“嗤笑”。材料反映了从汉代至南朝,儒家传统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儒家传统思想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儒学面临着信仰危机。易错
“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图解历史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情境3《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上图为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该画描绘了天宝十一
年(752年)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唐代怎样
的时代特征?[答案]唐代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情境4古代农学的特点《齐民要术》中提到,“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
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学怎样的特点?[答案]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着哲学思想。
探究1魏晋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材料一到东汉末年及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
而当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
国思想界。……道教虽然相信神鬼……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都是为
人生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如何养生。——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
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主旨材料一介绍了佛教的传入及道教的主要理论。材料二指出了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的原因。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佛教、道教在东汉之后获得发展的原因。试答: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自身存在缺陷;
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等。
历史解释——魏晋至隋唐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及影响原
因魏晋时期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易于接受宗教学说。②统治者的提倡与支持。他们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以维护统治。隋唐时期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②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宗教政策。③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加快。④印刷术、造纸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佛道思想的传播。影响经济寺院经济发展,侵犯世俗地主的利益,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源。政治干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思想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和统治地位。艺术对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解释——唐代儒学复兴的历史影响(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
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
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
之端绪。(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为宋
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隋唐学术发展的特点(1)传承性①承前——对秦汉以来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佛教: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深受玄学影响,形成“义有己见、学有专攻”的现象,
这些理论是隋唐佛教宗派建立的基础。B.儒学:王通、韩愈等儒学家提出儒学发展的“道统”,将自己定位为儒学的继承
者;隋唐经学基本上是汉儒的路数,是对汉儒注释的再注释,这就决定了隋唐经学
的格局。②启后——对后世学术的影响A.佛教:隋唐佛教中,禅宗一枝独秀,形成五家七宗,几乎成为后世佛教的代名
词;隋唐佛教对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B.儒学:韩愈、李翱注重的心性问题被宋儒予以发展;他们重视的原典也在宋代被
收入《四书》;隋唐经学对后世特别是清代经学有重要影响。(2)开创性①佛教A.基本完成本土化。隋唐以前,佛教的传播基本属于对印度佛教义理和经典的介
绍;隋唐时期,僧侣对佛教义理理解的深入使佛教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发展的轨迹,
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术。B.完成伦理化。中国文化属于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类型,佛教是关于人生的宗教,
本身就包含着极浓厚的伦理色彩,它在中国传播、发展,又积极吸收中国本土固有
的伦理文化,带上了鲜明的中国特点。②儒学A.人性问题上对性情关系的探讨。韩愈、李翱提出性善情恶,将善恶的矛盾归结为
人本身内在的性与情之间的矛盾,后来宋明理学的人性二元论就沿着这一思路向前
发展。B.关于道统的观念。前代儒者没有提出道统的概念,但有法先王的传统,隋唐儒者
在佛教法统观念的启发下提出道统的观念,其力图总结出儒学的基本精神。(3)开放性隋唐儒、释、道并立的学术格局造就了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使得各家在相互辩难
中能够相互吸取、博采众长,促进了学术的整体发展。①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从西汉尊崇儒术,儒家就以其根源于自
然经济和宗法血缘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②道家有感于儒家过于强调整体利益至上,而使个体丧失独立性,提倡返璞归真、
自然无为,以保持个体自立,实现精神自由,这一理论成为儒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
度的重要补充。③佛教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又影响了儒家学说的思
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以宗教的特有形式对儒家道德观念进行了强化,使儒家的道
德观念得到更好的说明。探究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材料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
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
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
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
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
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
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主旨材料介绍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试答: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历史解释——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
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解释——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政治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为文化交流提供安全保证。经济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管理唐朝设置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鸿胪寺等。思想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中外交流提供保障。
历史解释——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2)思想方面: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对其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社会习俗方面:朝鲜妇女的发式多模仿唐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服饰影响。(4)城市与建筑方面: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
安、洛阳建筑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如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
其弟子在日本奈良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历史解释——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
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
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外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
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及非洲都有较多往
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影响力大,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文
明进步。唯物史观——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
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
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
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群体,这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
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社会的安定。(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命题点1
三国至隋唐儒学的发展1.[2023北京,6分](节选)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
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
“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
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
互考校儒学。1234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
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
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
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解析]
第一小问回答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时,要分不同阶段,可以从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唐朝时期入手分析。第二小问可从统一思想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入手。1234[答案]
过程: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互相学习、借鉴;隋朝,南方儒士多在
北方活动,南学、北学进一步融合;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了儒学经典和注释,儒学
再次实现统一。意义:统一了经学,实质上也是统一了学术思想,统一了教育方
针,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利于唐朝政府的统治。(6分)1234命题变式2.[2023重庆八中模拟]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至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绝
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他多次舍身出家,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
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当时(
C
)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C1234[解析]据材料“事衣冠礼乐”“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
《中庸讲疏》”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故选C项;材料没
有体现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
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治国仍践行儒家思想,排除D项。1234命题点2
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3.[2022江苏]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
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D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1234[解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
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
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书法受南方文化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
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
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1234命题变式4.[2020江苏]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
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A1234[解析]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处于辉煌鼎盛时期,此时的唐诗表现出豪放、浪漫色彩
和宏大气魄。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不安,唐诗情调走向沉郁悲壮。由此可
知,社会变迁影响唐诗的创作,A项正确;盛唐气象使唐诗具有豪放、浪漫色彩,
沉郁悲壮与盛唐气象无关,排除B项;唐诗属于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
真实,但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使唐诗
风格发生转变,但没有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1234
命题点1
三国至隋唐儒学的发展1.[2021湖北]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
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
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C
)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解析]根据“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以及“礼门”占《通典》全书篇幅的一
半可知,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故C项正确。C1234567892.[2023北京,4分](节选)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
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
“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
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
互考校儒学。123456789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
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
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
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解析]
回答时代背景时,注意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另外还要注意,这些史实要和南学与北学分立构成因果关系。[答案]
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东汉末年以来,大量士人逃到南方,儒家思想在南方得到传播;南北朝时期,儒、佛、道思想都得以传播,并出现融合趋势。(4分)123456789命题点2
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3.[2023辽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
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有(
A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123456789[解析]①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纸张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门阀士
族的推动直接相关。√故选A项123456789③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南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原因,而非某一地区绘画艺术发展的
原因。×故选A项④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在中国盛
行,且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代《历代名画记》收录的两汉及
以前的画家人数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人数多,其中顾恺之、张僧繇
是道释画的代表人物。综上分析可知,材料中变化发生的原因之一应是佛
教、道教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1234567894.[2021天津]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
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
的条件是(
D
)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纸张使用的推广为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准备
了条件,故D项正确。D1234567895.[2020天津]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
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C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C123456789[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北宋时期收录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既包含了花
木兰的英雄事迹,又加入了唐代对军功的奖赏,这体现了文学在传承中的纳新,C
项正确。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花木兰的故事的变迁不能体现出政治制度的变迁,
A项错误,排除;《木兰诗》早在北朝时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排除;该文学作品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排除。1234567896.[2023全国卷乙]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
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
尚(
A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抓住时空范围“唐代中后期”“江南”并结合材料中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的地名可知,当时诗歌唱和的重要主题是江南,而非北方,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北
方长期处于动荡状态,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正确。宋朝时,城市中的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项不符合史实;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兴起,C项
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D项错误。A1234567897.[2020海南]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由上表可见(
D
)D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123456789[解析]由材料中关键信息“锄禾”“渔人”“尽是沙中浪底来”可知,这体现了
农夫、渔人和淘金人的辛勤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这些诗歌创作的来源,D项正
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劳动者的辛勤劳作,与民族交融无关,A项排除。题干材料
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反映的并不是宫廷文化,B项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阶
层流动,C项排除。1234567898.[2022全国卷乙]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
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
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B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解析]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用“挂甲”“硬弩”“铁柱”形容其作品,可
以判断这位唐代书法家作品是重视法度的楷书,B项正确;小篆平衡对称、上紧下
松,A项错误;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间的一种书体,比较放纵流动,C项错误;草
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D项错误。B1234567899.[2020全国卷Ⅰ]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
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C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C123456789[解析]《步辇图》首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该作品也是汉藏两族
友好交往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正确;从《步辇图》中无法看出
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宫廷题材,不涉及市井风情,B项错
误;《步辇图》根据历史事件绘制而成,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但无法体现浪漫
主义色彩,D项错误。123456789
1.[2024哈尔滨三中开学考]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
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B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佛教的影响力扩大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三教合流成为主流B1234567891011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并不违背孝道,说
明当时佛教的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
材料与门第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流,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2.[2023江苏淮安模拟]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
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B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C.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D.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B123456789101112[解析]根据材料“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
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时期兴建大量
寺庙,占用土地和人口,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B项正确;佛教传入
对儒学产生了冲击,但没有导致道德沦丧,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反佛”的主
要原因是佛教盛行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而不是威胁中央集权,排除
C项;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而不是不容于传统文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3.[2024湖北月考]中晚唐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
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它们无
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D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D123456789101112[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这一运动为理
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源
于安史之乱的冲击”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晋至隋唐儒学受到冲
击,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4.[传统文化/2024哈尔滨师大附中开学考]盛唐时期,许多边塞诗诸如“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饱含壮怀激烈的
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C
)A.边关的民族交融B.国家的动荡不安C.社会的积极进取D.文学的繁荣发展[解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
人”此类诗句壮怀激烈,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盛唐精神和气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
了社会的积极进取,未涉及边关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盛唐时期政局稳定,B项不
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文学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C1234567891011125.[以图证史/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
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D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D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123456789101112[解析]《女史箴图》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斧之藻之,克念作圣”的意思是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要修饰自己
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
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据此可知,该画作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
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儒学仍占统
治地位,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人物画,排除B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主张
修容与饰性并重,即既要重视外貌打扮,又要修养内在品德性情,并非仅仅体现女
性爱美,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6.[2024河北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
食、蔬菜、果树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
此可知,作者(
D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D123456789101112[解析]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商贾之事,阙而不
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并非材
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多种经营的理念,排除B项;作者介绍农副业生
产,并没有鼓励农民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7.[2023重庆模拟]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
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D
)A.重视临床医学B.医生学识渊博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D.浸润儒家文化[解析]中国古代医术被称为“仁术”,药王孙思邈强调医者治病救命比送人“千
金”的美德更重,“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反映了古代
中国医学浸润儒家文化,D项正确。D1234567891011128.[2024湘豫名校联考]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
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
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D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
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唐朝包容开放,影响世界,故选D项。D123456789101112
9.[情境创新/2023广东联考]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北凉、北魏时
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
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
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A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A1234567891011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来自印度,北魏的飞天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
身半裸,明显带有印度特征;到唐代,印度的特征逐渐减少,代之以唐朝的特征,
表现为佛教的本土化,飞天还体现出唐代世俗女子流行发型,体现了佛教的世俗
化,A项正确;飞天造型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飞天造型体现女
性化,反映了唐朝审美和社会风气的开放,无法反映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0.[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
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
雕版印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下期4月模拟考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幼儿园性知识教育
- 乡村旅游居民接待培训
- 信息技术 第二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使用pip命令安装第三方库
- 工程造价管理公司汇报
- 妊娠合并甲减护理查房
- 2025《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考前冲刺必会300题-含详解
- 云南省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影像技术类近年考试真题库(含答案)
- 心脏术后各管道的管理
- 多芬案例分析课件
- GB/T 39711-2020海洋工程用硫铝酸盐水泥修补胶结料
- GB/T 17376-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
- 2011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
- 2023年江苏吉尔多肽杯化学竞赛试题WORD版有答案
-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课件
- 细度(负压筛析法)试验考核表
- 云计算与智能交通课件
- 年处理量为2万吨丙烯-丙烷分离过程精馏塔设计
- 大跨与空间结构课件
- 设计合同封面
- 兵团精神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