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1-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2课原子的结构_第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1-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2课原子的结构_第2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1-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2课原子的结构_第3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1-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2课原子的结构_第4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1-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2课原子的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物理变化的实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原子的区别:分子原子的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的定义: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原子能不能再分呢?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原子结构发展史(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由原子构成的。(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一、原子的结构(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汤姆森“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英国科学家卢瑟福(1871~1937)(4)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少数被反弹回来?如果你当时在场,发现了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后,你会怎么想呢?点击播放视频交流共享

绝大部分α粒子没有或遇到极小的阻力,而少数α粒子遇到了较大的阻力。这种阻力来自质量较大的原子核。(1)大多数粒子穿过去了,没改变运动方向:(2)少数粒子改变了运动方向(3)极少数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内有很大的空间,粒子从原子内的空间和原子的间隔中穿过去了。原子核带正电,粒子运动到原子核周围受到原子核的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了原子核上,粒子碰到质量比它大得多的原子核而被反弹了回来。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带正电)(不显电性)2.原子结构

⑴原子核带的电荷数称为

。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核电荷数原子核点击播放视频⑶原子中存在着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由于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思考名称符号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H101碳C666氧O888钠Na111211氯Cl181726碳-12C-12666碳-13C-13676碳-14C-14686活动天地⑷原子结构规律①

内没有中子。②质子数和中子数

相等。③在原子里,核电荷数=

。④同类原子含有的

相同,

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核外电子数不一定质子数核内质子数质子数氢原子1.几种原子的质量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氢1.67×10-27kg氧2.657×10-26kg碳1.993×10-26kg铁9.288×10-26kg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很小,这么小的数据,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

为此,国际上通常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原子的质量。

定义:以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这个基准的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2.点击播放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比值×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一般不写。“1”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关系:区别:单位不同,实际质量单位是Kg、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联系: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成正比。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能反映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的质量×1/12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993×10﹣26kg×1/12=≈16=已知: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

碳-

12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计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3.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碳6612氧8816钠111223铁263056说明: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一般不写。②相对原子质量=+.③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

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④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成

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原子,其质量也

。“1”质子数中子数等于正大【思考】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电子在核外的排布会有什么特点?多电子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离原子核的远近也不同,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二、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1.排布规律:

29+11227+11⑴电子在核外是按照能量由低→高,而由里→外分层排布的)⑵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⑶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较低的电子层,能量低的电子层占满后再占有能量较高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原子核核电荷数最外电子层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分析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NaMgAl218+11228+12258+15268+16278+17288+18238+13248+14SiPSClAr21+322+423+524+625+726+827+928+10LiBeBCNONeF(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个【小知识】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氦(He)氖(Ne)氩(Ar)【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这样的结构叫8电子稳定结构。

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电子也是稳定结构(如:He)。原子也不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呢?原子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结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一般小于4易失去电子一般大于4(氢为1)易得到电子易发生化学反应、性质活泼为8(氦为2)难得失电子(为稳定结构)极难发生化学反应、性质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关系最为密切最外层电子数4.最外层电子数对原子性质的影响多识一点推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5.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Na﹢Cl﹣+-NaClNaCl原子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SO42-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钠离子分子氯离子原子离子例:水由

构成;金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分子金原子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变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氯化钠形成过程得出结论阳离子(带正电荷)如:Na+钠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如:Cl-氯离子(2)离子的分类(3)离子的表示Mg2+ClNa+O2-镁离子氯离子钠离子氧离子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正负号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Mg2+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表示2个镁离子(镁离子的个数)(4)离子符号的意义区别

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结构电性联系⑸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阳离子阴离子失电子得电子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中性带正电带负电失电子得电子【典例1】(常州中考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B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典例2】(2010·济南中考)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微粒中,最易失去电子的是()+112+1728+1028ABCD7+82818A知识点二、离子【典例3】(广州中考)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A.32mB.2m

C.mD.不能确定知识点三、相对原子质量B挑战自我1、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是()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原子序数DBD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C.没有单位D.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D569.288×10-26kg1.993×10-26kg×112≈5、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A.核内有12个质子 B.属于非金属元素C.有3个电子层 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B附:本册总结附:本册知识点总结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壹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贰液体的颜色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叁气体的颜色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1)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2)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3)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12.三大化学肥料:N、P、K;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3.煤气:一氧化碳(CO);4.天然气:甲烷(CH4);5.石灰石/大理石:(CaCO3);6.生铁/钢:(Fe);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8.铁锈:(Fe2O3)。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4.氧化钙(CaO):生石灰;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7.氢氯酸(HCl):盐酸;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10.甲烷(CH4):沼气;11.乙醇(C2H5OH):酒精;12.乙酸(CH3COOH):醋酸;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14.汞(Hg):水银;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壹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贰质量减少的4.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5.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壹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贰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叁相关例题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8.NaC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