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规划纲要TOC\o"1-2"\h\u988第一章总体规划与目标 332781.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267811.1.1指导思想 3304471.1.2基本原则 355481.1.3总体目标 339791.1.4战略布局 417947第二章农业生产布局优化 46641.1.5总体目标 416721.1.6布局调整策略 41781.1.7总体目标 5106741.1.8布局优化策略 5112411.1.9总体目标 588441.1.10布局调整策略 510240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307171.1.11总体目标 6209011.1.12调整方向 6265591.1.13具体措施 6318511.1.14总体目标 6145731.1.15调整方向 7218971.1.16具体措施 710851.1.17总体目标 7147711.1.18调整方向 799971.1.19具体措施 732383第四章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 8326621.1.20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8297541.1.21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8174181.1.22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 8192211.1.23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49771.1.24发展农业休闲产业 979571.1.25发展乡村旅游 95746第五章农业科技支撑与创新 9184771.1.26总体目标 9305811.1.27主要任务 9144351.1.28保障措施 10298841.1.29总体目标 10163741.1.30主要任务 1093211.1.31保障措施 1040611.1.32总体目标 113931.1.33主要任务 11217871.1.34保障措施 1121145第六章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1234711.1.35品牌战略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11156571.1.36品牌战略制定的原则 12241221.1.37品牌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12142041.1.38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1239751.1.39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措施 12205771.1.40农业展会的作用 1255271.1.41农业展会的发展趋势 13180691.1.42农业展会与营销推广的策略 1310731第七章农业绿色发展 13298031.1.43背景与意义 13289461.1.44保护目标与任务 13311271.1.45保护措施 13275991.1.46背景与意义 1472311.1.47循环利用目标与任务 14139101.1.48循环利用措施 14255481.1.49背景与意义 14118791.1.50减排与固碳目标与任务 14171691.1.51减排与固碳措施 158020第八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1553031.1.52政策制定背景 15192581.1.53政策制定原则 1510511.1.54政策实施策略 1589441.1.55战略目标 1635771.1.56战略布局 16190641.1.57战略举措 16244761.1.58脱贫攻坚任务 16138171.1.59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17205931.1.60脱贫攻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1719341第九章农业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 17207691.1.61政策目标定位 1762391.1.62政策内容体系 17175751.1.63政策实施机制 18235421.1.64法律法规制定 1869151.1.65法律法规实施 186721.1.66政策评估 186191.1.67政策调整 1912371第十章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9274411.1.68制定农业人才培养规划 19183081.1.69优化农业教育体系 19152891.1.70实施农业人才培养项目 19296301.1.71建立农业人才激励机制 19156631.1.72拓宽农业人才引进渠道 19158821.1.73建立农业人才引进机制 20201921.1.74加强农业人才交流与合作 2085401.1.75构建农业人才队伍结构 2075191.1.76完善农业人才评价体系 2019541.1.77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管理 20第一章总体规划与目标1.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1.1指导思想本规划纲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紧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布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1.1.2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3)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技术水平。(4)坚持深化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5)坚持区域协调。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节总体目标与战略布局1.1.3总体目标(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到2025年,形成以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2)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附加值。(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4)提高农业效益。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保持在4%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5)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1.1.4战略布局(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东减西增、南北平衡”的原则,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智能化农业技术。(3)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5)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6)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与竞争,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第二章农业生产布局优化第一节粮食生产布局调整1.1.5总体目标粮食生产布局调整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单产水平。(2)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区。(3)推进粮食生产方式改革,提高粮食生产效益。1.1.6布局调整策略(1)优先保障粮食主产区,稳定和提高粮食产能。重点支持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粮食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发展特色粮食产业。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粮食作物,如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特色杂粮等。(3)推进粮食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技术水平。第二节经济作物布局优化1.1.7总体目标经济作物布局优化旨在提高经济作物生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经济作物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区。(2)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3)推进经济作物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附加值。1.1.8布局优化策略(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糖料、茶叶、水果等。(2)加强经济作物良种选育和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加大良种选育力度,推广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3)推进经济作物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作物产业整体效益。第三节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1.1.9总体目标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旨在保障肉类、奶类等畜产品供应,提高畜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区。(2)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3)加强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1.1.10布局调整策略(1)优先发展优势畜牧业产区,提高产业集聚度。重点支持东北、内蒙古、西北等优势畜牧业产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生产条件。(2)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兽药等环节的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发展特色畜牧业,拓展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如肉牛、肉羊、奶牛、家禽等。(4)加强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草原保护、退牧还草、舍饲圈养等力度,防止草原退化,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种植业结构调整1.1.11总体目标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优化作物布局,促进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为: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1.1.12调整方向(1)优化作物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规划作物种植区域,发挥区域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发展特色作物: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作物,提高农民收入。(4)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1.1.13具体措施(1)改良品种:加大良种选育力度,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2)提高栽培技术:推广高效、低耗、环保的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效益。(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二节畜牧业结构调整1.1.14总体目标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障市场供应、提高产品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1.1.15调整方向(1)优化畜种结构:发展瘦肉型猪、肉牛、肉羊等高效益畜种,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2)提高养殖技术: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降低饲料消耗,提高养殖效益。(3)加强疫病防控:完善疫病防控体系,降低畜牧业风险。(4)保障生态安全: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1.1.16具体措施(1)推广优良品种: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2)提高养殖设施水平:加强养殖设施建设,提高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3)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防疫能力。(4)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第三节渔业结构调整1.1.17总体目标渔业结构调整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促进渔民增收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1.1.18调整方向(1)优化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益的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渔业经济效益。(2)提高养殖技术:推广高效、环保的养殖技术,降低饲料消耗,减少污染。(3)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4)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渔业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渔业等,增加渔业附加值。1.1.19具体措施(1)推广优良品种:加大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提高渔业生产水平。(2)提高养殖设施水平:加强水产养殖设施建设,提高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3)加强资源监测: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监测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发展休闲渔业: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发展休闲渔业,拓宽渔民增收渠道。第四章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第一节农产品加工与流通1.1.20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1)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推广先进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地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3)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1.1.21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对于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关键作用。应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布局。(2)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流通效率。(3)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成本。第二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1.22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1)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建立专业化收集队伍。(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3)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处理成本。1.1.23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如秸秆还田、粪便发酵等。(2)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如生物质能、有机肥料等。(3)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三节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1.1.24发展农业休闲产业农业休闲产业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休闲产业。(1)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农业休闲体验项目。(2)加强农业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3)培育农业休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1.1.25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打造乡村旅游景点。(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3)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第五章农业科技支撑与创新第一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1.1.26总体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旨在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27主要任务(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3)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法规,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水平。(4)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1.1.28保障措施(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优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政策,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1.1.29总体目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旨在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持续增长。1.1.30主要任务(1)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3)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4)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1.1.31保障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人才队伍。第三节农业信息化建设1.1.32总体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旨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实现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1.1.33主要任务(1)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2)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3)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4)提高农业信息应用水平。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应用。1.1.34保障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农业信息化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2)优化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第六章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章将从品牌战略制定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业展会与营销推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节品牌战略制定与实施1.1.35品牌战略制定的背景与意义农业品牌战略的制定,旨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品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1.36品牌战略制定的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2)坚持差异化发展,发挥区域特色优势。(3)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态环境。(4)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1.1.37品牌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1)品牌培育: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手段,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2)品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3)品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4)品牌管理: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提升品牌运营水平。第二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1.1.38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是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保护意识薄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2)地理标志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形象。(3)保护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1.1.39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措施(1)加强立法,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法律法规。(2)提高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培训。(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4)强化执法监管,打击侵权行为。第三节农业展会与营销推广1.1.40农业展会的作用农业展会是展示农业发展成果、促进农产品交易、拓展市场渠道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作用如下:(1)促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2)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3)拓展农产品市场渠道。(4)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1.1.41农业展会的发展趋势(1)展会规模逐渐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展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农业全产业链。(3)展会功能日益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展会效果显著。1.1.42农业展会与营销推广的策略(1)提升展会品质,打造特色品牌展会。(2)加强展会策划,提高展会实效性。(3)拓展线上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4)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展会与产业深度融合。第七章农业绿色发展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1.43背景与意义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1.1.44保护目标与任务(1)保护目标:保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主要任务:(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2)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强化执法监管。(3)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1.1.45保护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2)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3)严格农业资源利用管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二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1.1.46背景与意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缓解农业资源压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1.47循环利用目标与任务(1)循环利用目标: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废弃物排放,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主要任务:(1)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建立健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引导农业资源循环利用。(3)培育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市场,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1.1.48循环利用措施(1)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3)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4)完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政策落地。第三节农业减排与固碳1.1.49背景与意义农业减排与固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农业减排与固碳工作,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1.1.50减排与固碳目标与任务(1)减排与固碳目标: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2)主要任务:(1)加强农业减排与固碳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减排与固碳技术。(2)建立健全农业减排与固碳政策体系,引导农业减排与固碳工作。(3)加强农业减排与固碳监测,评估农业减排与固碳效果。1.1.51减排与固碳措施(1)推广农业减排与固碳技术,如保护性耕作、稻田甲烷减排技术等。(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固碳能力。(3)加强农业减排与固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减排与固碳效果。(4)完善农业减排与固碳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减排与固碳政策落地。,第八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第一节产业扶贫政策制定与实施1.1.52政策制定背景我国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制定旨在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1.1.53政策制定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扶贫政策。(2)政策协同:加强与农业、扶贫、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政策合力。(3)长效机制:注重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1.1.54政策实施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2)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3)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4)增强政策执行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保证政策落地生根。第二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1.1.55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农民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产业兴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生态宜居: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乡风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4)治理有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5)生活富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56战略布局(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乡村产业。(2)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3)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4)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1.1.57战略举措(1)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4)培育文明乡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5)加强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第三节脱贫攻坚与农村经济发展1.1.58脱贫攻坚任务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1.59农村经济发展策略(1)发展特色产业: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集体收入。(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值。(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5)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1.60脱贫攻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1)相互促进:脱贫攻坚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村全面振兴。(2)互为支撑:脱贫攻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3)共同发展:通过脱贫攻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农民全面发展。第九章农业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一节农业产业政策体系构建1.1.61政策目标定位农业产业政策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政策目标。我国农业产业政策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1.62政策内容体系(1)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2)技术创新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包括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4)农业市场化政策: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1.1.63政策实施机制(1)政策制定:加强农业产业政策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保证政策科学合理。(2)政策执行: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保证政策落地生根。(3)政策监督与评估:建立政策实施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第二节农业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1.1.64法律法规制定(1)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以《农业法》为核心,涵盖农业产业、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2)法律法规制定程序:保证法律法规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提高法律法规质量。1.1.65法律法规实施(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床附件及辅助装置项目发展计划
- 清华大学中学2025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微波和高频波解冻设备项目建设方案
- 2025年力学计量标准器具项目建设方案
- 跨境水系流域2025年生态保护性承包经营约束协议
- 2025年VOD系统设备合作协议书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施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随州市2024-2025学年三下数学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集美大学《新能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大学《古代汉语语法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GB/T 27030-2025合格评定第三方符合性标志的通用要求
- (二模)温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全教育培训考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标准操作试题
- 2025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下半年池州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员工手册(化妆品行业)
- 2025年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
- 产品召回记录表
- 2024年广西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